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特征,为其早期初步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51例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按性别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有52%男性有休息痛和晨僵,女性为53.84%和46.15%;活动后疼痛缓解男女分别为80%和96.15%。骶髂关节检查的阳性率为80%,指地距离大于10cm者,男女分别为64%和42%,Schober试验阳性者男女分别为20%和3.84%;胸廓活动度小于5cm者,男性8%,女性3.84%。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21.57%和47.06%。结论晨僵和休息后疼痛加重以及活动后缓解是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重要的临床症状。骶髂关节检查和指地距离具有较高的阳性率。血沉和C反应蛋白有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汤建平 《颈腰痛杂志》1999,20(3):189-190
目的:比较柳氮磺胺吡啶联合甲氨喋呤与单用甲氨喋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与副反应。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09例甲氨喋呤对组与16例柳氮磺胺吡啶联合甲氨喋呤治疗组1年后,绎腰背痛、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胸廓扩张度、Schober试验、血沉、C反应蛋白、X线骶髂关节改变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尤其对改善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枕墙距、CRP优于对照组。两组副反应均较轻,无差异。结论:柳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补肾强督法联合西药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及关节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9月~2017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104例AS患者按区化随机法设计分组,分别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西药(乐松+益赛普)治疗,观察组辅以补肾强督法治疗,对比两组炎症指标、疼痛情况、影像学及一般病情评价指标,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沉、C反应蛋白、脊柱痛评分、夜间痛评分及总体感觉评分、骶髂关节水肿SPARCC评分、BASDAI指数和BASFI指数、BASM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两组骶髂关节MRI SSS评分组内及组间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强督法联合西药可有效改善AS炎症反应、临床症状及体征,并有效缓解骶髂关节骨髓水肿,但对关节结构性病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儿童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儿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虽然就诊症状各异,但所有患者均有骶髂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以及CT上以髂骨面改变为主的骶髂关节影像学改变以及血沉或C反应蛋白的升高。结论针对骶髂关节炎的物理学检查是发现本病的重要线索,而CT对确诊有重要价值,结合实验室检查更有利于早期发现本病。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的骨密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王全平王晶于会东刘继中强直性脊柱炎是引起腰背痛和脊柱僵硬的慢性疾病。主要侵犯脊柱关节,骶髂关节,有时累及髋关节,同时也引起脊柱及全身骨质疏松。我们观测了113例临床和X线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密度,本文报告观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策略及其治疗决策.方法 长时间记录一组(32例)强直性脊柱炎门诊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2~20年,3例确诊2年后出现两髋关节症状,影像学示两髋关节轻度狭窄,1例20年后两骶髂关节近乎融合,其他患者病情始终平稳.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重在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长期追踪,合理用药,否则将导致脊柱“竹节样”骨化、髋关节残疾等严重晚期症状.  相似文献   

7.
824例下腰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824例下腰痛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减少强直性脊柱炎的漏诊及误诊率。方法对以下腰痛为主诉收住院患者分别进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腰椎及骶髂关节X片、CT、MRI及腰椎椎管造影检查等分析。结果824例患者中,腰椎间盘突出479例,占59%,AS231例,占28%,其它占14%,而在40岁以下患者中,强直眭脊柱炎居第一位,占55%。结论对40岁以下以慢性下腰痛为主诉患者,应首先考虑强直性脊柱炎,HLA—B27、CT及MRI有助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和致密性骨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CT影像表征,评估多排螺旋CT对两者骶髂关节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31例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多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其中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9例,致密性骨炎62例,比较两种疾病的一般资料和CT影像表现。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性占大多数,而致密性骨炎患者全为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平均年龄较致密性骨炎患者低,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39);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因四肢、腰骶关节等疼痛不适检查的病例数也显著高于致密性骨炎患者;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及致密性骨炎患者在CT影像表现方面,如关节面侵犯、骨质硬化、囊变以及关节间隙变  相似文献   

9.
西医联合中药熏蒸腰骶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璜 《护理学杂志》2008,23(9):46-47
目的 观察西医联合中药局部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腰骶部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8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和抗风湿药口服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另给予中药腰骶部熏蒸治疗,30 min/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 两组治疗后疼痛感觉、腰骶部压痛、晨僵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等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配合中药局部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腰骶部疼痛,效果满意,且安全可靠,有助于康复.  相似文献   

10.
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等中轴骨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疾病进展期主要表现为疼痛、晨僵以及进行性发展的胸腰椎后凸畸形,晚期出现严重的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2])。脊柱假关节作为强直性脊柱炎中晚期常见的并发症,最早由Andersson提出(即"Andersson损害")。由于缺乏明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病灶清除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顽固性腰骶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12采取骶髂关节病灶清除术治疗的21例强直性脊柱炎顽固性骶髂关节疼痛,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结果 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  相似文献   

12.
张万义  陈献韬  王笑青  张蕾蕾  罗姣 《中国骨伤》2021,34(11):1020-1024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及骶髂关节影像学进展,寻找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34.50±9.60)岁。30例患者治疗前MRI上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情况。3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5例,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和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治疗组1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电子聚焦式高能体外冲击波。对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及治疗前后血沉、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加拿大脊柱骨关节研究协会(spondyloarthritis research consortium Canada,SPARCC)评分系统分别评估骶髂关节疼痛及骶髂关节结构损伤情况,同时计算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结果:所有病例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1)治疗1个月后VAS、SPARCC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1个月后,BASDAI、血沉、C-反应蛋白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所有患者治疗后的VAS、BASDAI、SPARCC评分及血沉、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电子聚焦式高能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在快速缓解疼痛、改善疾病活动度、阻止影像学进展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安全性高、无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测量骶髂关节面下骨髓T2值,探讨T2mapping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36例初步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为病例组,2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病例组骶髂关节面下病变区及周围相对正常区、对照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的T2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的T2值进行统计分析, 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病例组病变区及周围相对正常区骨髓的T2值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T2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病例组中病变区比周围相对正常区骨髓T2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T2mapping序列通过测量骨髓T2值的变化,可以更早的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骶髂关节的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量骶髂关节面下骨髓T2值,探讨T2mapping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36例初步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为病例组,2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病例组骶髂关节面下病变区及周围相对正常区、对照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的T2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的T2值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病例组病变区及周围相对正常区骨髓的T2值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T2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中病变区比周围相对正常区骨髓T2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2mapping序列通过测量骨髓T2值的变化,可以更早的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骶髂关节的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剂量64层螺旋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为髂骨侧关节面模糊不清,皮质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靠近皮质部分的松质骨增生呈现出糜烂、硬化或者为硬密度不均匀呈现出"融雪状",骨小梁模糊,且随着病程的逐渐延长,还会导致骶骨侧面与韧带部位的不断发展以及关节内出现软组织肿胀等。结论低剂量64层螺旋CT能够清晰反映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患者的各种状况,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活动期骶髂关节滑膜的病理性表达及意义。方法: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活动期AS患者与对照组(骨盆骨折患者)骶髂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用图像分析系统比较它们的表达差异。结果:在活动期AS患者骶髂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而对照组骶髂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阴性表达,阳性细胞计数及平均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子,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与软骨的破坏及成骨硬化过程密切相关,控制VEGF的表达可能阻断AS的骨质破坏及病理性成骨硬化,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其主要病理为骶髂关节破坏及脊柱肌腱附着点炎。既往临床重点观察患者的骶髂关节骨质破坏及骨性融合程度,忽略评估腰背部肌肉、筋膜及韧带的阶段性病变如脊柱小关节及腰椎旁肌的脂肪样变及纤维化等,以及其与脊柱活动受限的相关性,因此,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分期仍有待完善。根据临床症状、骶髂关节、腰椎椎体及脊柱小关节、腰椎旁肌群及其筋膜与周围韧带的病理特点,提出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可分为隐匿期、炎性浸润期、脂肪化生期、纤维性强直期、骨性强直期和代偿期6期,为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用于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经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CT与MRI等影像学表现,比较MRI、CT检出率。结果68例患者共61例患者CT表现异常,CT检出率为89.70%;68例患者中所有患者MRI检查均异常,MRI检出率为100%。MRI检出率高于CT检出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相比于CT用于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可以提高病变早期检出率,对疾病的病情评估提供重要影像学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外周关节炎为主症的青少年强直性脊柱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的外周关节炎,作为青少年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主要临床表现,避免该病的误诊误治。方法12例15—20岁的青少年男性,其中髋关节炎8例,踝关节炎3例,足跟末端跟腱炎1例。本组病例查RF全部阴性。结果12例HLA—B27( ),影像学检查有骶髂关节炎10例。跟痛症者行骨刺切除、跟骨钻孔减压,效果不理想,全部患者行柳氮磺吡啶(SASP)、雷公藤多甙(T2)、甲氨蝶呤(MTX)规范性治疗,急性期加用抗生素,骶髂关节炎严重者行糖皮质激素封闭治疗,血沉降至正常后药物减量或停药。结论青少年外周关节炎、排除化脓性感染后,查RF阴性者要追踪影像学上骶髂关节的变化,检查HLA—B27,避免漏诊AS,青少年AS早期可以没有炎症性腰痛,骨盆X线片、检查骶髂关节可以未视及变化。  相似文献   

20.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和系统治疗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诊断的可能性和系统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3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单独应用NSAIDs药物,另一组除应用NSAIDs外,加用柳氮磺胺吡啶和甲氨喋呤,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自觉症状均有缓解,前屈,旋转和骶髂关节Gaenslen征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而且组间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原有的AS诊断标准不利早期确诊,应作适当修改,骶髂关节炎是诊断AS的基础上,HLA-B27与AS呈强相关性,但非特异性;慎用慢作用或细胞毒药物治疗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