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中具有典型规律性上腹痛者15例(%),非典型症状者29例(%),完全无症状者8例(%);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溃疡10例(%),复合性溃疡2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例().结论:老年性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穿孔,临床应引起重视,及时作胃镜确诊.治疗上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和根治幽门螺杆菌是治疗老年性溃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老、中、青3组,对其病因及临床特征进行统计研究分析。结果:3组病因中,消化性溃疡均占首位,第2、第3位的病因中,老年组为消化道肿瘤、急性胃黏膜病变;中年组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青年组为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大出血、严重合并症及死亡,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特殊的身体机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68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胃镜检查结果。出血病灶的检出率以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位(35.3%)、其次为急性胃粘膜出血(30.9%)、消化性溃疡出血(19.1%)、慢性胃炎出血(7.4%)、胃癌出血(2.9%)等。出血病灶的总检出率为97.1%。作者认为急诊胃镜检查对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安全、可靠、出血病灶检出的阳性率高,应为临床首选应用。  相似文献   

4.
胆道出血是由于损伤或感染等原因导致肝内、外胆管与毗邻血管之间形成病理性内瘘、血液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所致,临床上并非少见,其发病率仅次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糜烂和门静脉高压症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本文就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例老年反复胆道出血患者,病因疑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病例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15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门诊选取656例消化性溃疡无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患者为对照组。再根据研究组中HP阳性者根除HP后随访2年,观察上消化道再出血情况。所有入选患者均统计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NSAIDs服用、性别、年龄、饮酒史、血小板计数等情况。结果 NSAIDs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用不同种类NSAIDs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AIDs增加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年龄与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大于60岁的老龄消化性溃疡患者更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用不同种类NSAIDs较单用NSAIDs者消化性溃疡更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214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尚珍  蔡克银 《腹部外科》2004,17(2):114-115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我院 1 995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收治的 2 1 4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与同期中青年病例相比较。结果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胃癌多见 ,分别占 4 3.92 %、1 7.75 % ;出血诱因 :服用阿斯匹林等非甾体类药物占 2 1 % ;出血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 3.0 8%、2 5 .70 %。与同期中青年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与中青年组比较仍以消化性溃疡为多见 ,胃癌在发病中占有一定地位 ,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7.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成人发病率为150/10万人,其病死率与病因误诊率目前仍然较高,分别约在10%与20%以上。现已取得共识,上消化道出血可分为三类:①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静脉高压症(20%);②非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50%)、胃癌(10%)、应激性溃疡(10%)和胆道出血(5%);③原因未明的上消化道出血(5%)。近年来,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药物  相似文献   

8.
上消化道出血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中最常见的一组症状,常由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等疾病所致。而在上消化道出血基础上并发脑梗死则较少见。笔者在最近3年临床工作中发现2例上消化道出血并发脑梗死的病例。复习有关文献,现对上消化道出血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9.
肝硬变非食管静脉破裂出血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硬变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21例肝硬变化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诊胃镜检查(48小时内)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肝硬变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肝硬变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33%(40/121),其中门脉高压性胃病24例,消化性溃疡12例,胃癌及病灶不详4例。结论 肝硬变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所致出血中以肝硬变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最为多见,其出血方式各异,出血量大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PGⅡ比值(PGR)、胃泌素-17(G-17)、幽门螺杆菌抗体(H.pylori-IgG)在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2394名门诊及住院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前,抽血检测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G-17及H.pylori-IgG。按照胃镜检查及组织病理诊断的结果分为4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3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08例、胃溃疡265例,胃癌45例,统计分析不同胃黏膜病变患者胃功能四项的表达水平。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GⅠ水平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胃癌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PGⅡ、G-17水平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的PGR值比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H.pylori-IgG的阳性率比胃溃疡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黏膜"血清学活检"指标与胃黏膜病变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胃部疾病的辅助筛查与诊断。  相似文献   

11.
徐新林  程翔  许春桂 《腹部外科》2007,20(2):128-128,F0003
应激性溃疡又称应激性黏膜病变(stress-related mucosal disease,SRMD),是指上消化道特别是胃黏膜在应激情况下出现的急性多发性胃体和胃底浅表糜烂及溃疡,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大出血.由于SRMD不仅能加重原发病,且本身造成的出血也很严重,故常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上消化道出血(UGIB)是临床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根据病因常分为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应激性溃疡和急性糜烂性胃炎、返流性食管炎、肿瘤等等)。随着药物和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非手术疗法已成为绝大多数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外科手术仍有其适应证,临床中应根据不同出血部位和原因,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同时外科手术也是非手术疗法效果不佳或失败后的惟一补救方法,其在当前UGIB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诊疗模式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与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及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以及泮托拉唑钠、奥曲肽与氨甲苯酸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136例患者的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与胃癌。发病诱因为饮食不当、饮酒、药物、精神因素与劳累等因素。实施泮托拉唑钠、奥曲肽、氨甲苯酸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优良率为95.9%,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优良率为93.3%,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的优良率为90.9%,治疗胃癌的优良率为100%。结论消化道出血疾病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诱因常是口服刺激性的药物。采用泮托拉唑钠、奥曲肽、氨甲苯酸联合治疗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是一组以胃粘膜糜烂或急性小溃疡为特征的急性胃粘膜表浅性损害。常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近年来由于急诊内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对此病可较早地作出明确诊断。国内资料统计,该病在上消化道出血中仅次于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居第三位。本病大多数可经内科治愈。约有10%~20%病人需手术治疗。我院1986年8月至1996年8月,收治AGML出血病人167例,经内科治疗无效,而行手术者32例,占19.1%。现将诊治情况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5.
腹部手术后急性胃粘膜病变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严重创伤、感染、外科手术或某些药物等因素.导致机体应激性胃、十二指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坏死或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曾被命名为出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应激性溃疡等。近年来多数作者认为统称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较为合适。在纤维胃镜未用于临床以前的文献报告AGML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约占临床上消化道出血的5%~10%。开展胃镜检查以来,发现因AGML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36%。近年来AGML的研究和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术创伤必然导致机体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尤其腹部大手术直接创伤或骚扰胃肠道容易发生AGML。…  相似文献   

16.
对“应激性溃疡”的再认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和急性胃黏膜出血(AGMB),又可称急性胃黏膜血管收缩性综合征(AGTCS).该病是指在各种应激状态下,特别是遭受创伤、烧伤和重病患者并有休克、出血、感染或肝、肺、肾等脏器功能严重受损时,胃或十二指肠,食管发生急性黏膜糜烂和溃疡,临床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少数可发生穿孔,易危及患者生命.应激性溃疡虽已被习用,但不是一个满意的命名,应理解为在应激下发生的胃十二指肠黏膜急性病变,包括应激性溃疡及出血,故应以准确概括本病全貌的上消化道急性应激性黏膜病变(acute stress mucosal lesion, ASML)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老年胃癌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对255例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胃癌患者施行D2根治术,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镜组)116例,行常规开腹手术患者(开腹组)13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及术后生存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例数均少于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5%(18/116),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8.1%(39/139)(P<0.05).是否行腹腔镜手术(P<0.05)、手术时间(P<0.01)和术前合并症(P<0.01)是老年人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P<0.05)和术前合并症(P<0.01)是老年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3.0和22.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且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手术时间和术前合并症是老年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肩肘外科手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肩肘外科手术治疗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肩肘外科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共33例,发生率为3.36%(33/983);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性别、手术时间长、吸烟史、饮酒史、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应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等因素与肩肘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明显相关(P <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性别、手术时间长、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应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是肩肘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 结论肩肘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较为少见,高龄、性别、手术时间长、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应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是肩肘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泮托拉唑和胃黏膜保护剂吉法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 1263例PCI术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合并氯吡格雷纳入本研究,按治疗小组分为4组:常规治疗组(n=332)、PPI组(n=318)、胃黏膜保护剂组(n=299)、PPI+胃黏膜保护剂组(n=314)。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消化道症状、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不良反应等。结果 52例6个月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常规治疗组21例,PPI组9例,胃黏膜保护剂组15例,PPI+胃黏膜保护剂组7例,4组6个月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8.883,P=0.031),其中常规治疗组显著高于PPI组和PPI+胃黏膜保护剂组(P0.05),其他各组间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34例,占全部上消化道出血65.4%(34/52),4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时间无统计学差异(χ2=4.212,P=0.648)。结论泮托拉唑或泮托拉唑联合吉法酯口服可降低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性治疗应从PCI术后第1天开始,至少维持3~6个月,甚至更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26例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及临床处理经验。结果 797例肝移植病人发生术后上消化道出血者26例(3.2%),其中15例(57.7%)为消化性溃疡;3例(11.5%)为急性胃十二指肠炎;3例(11.5%)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3例(11.5%)为胆道出血;1例(3.8%)为胆肠吻合口出血;1例(3.8%)为不明原因出血。治疗方案:内科保守治疗4例(15.4%);内镜下治疗18例(69.2%);血管造影行肝动脉栓塞者3例(11.5%);手术探查者1例(3.8%)。术后随访3~91个月(平均38个月),其中2例经积极的止血治疗无效后死于消化道出血,1例死于肝移植围手术期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全身多发继发性恶性肿瘤。其他21例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内镜下止血、肝动脉栓塞、手术探查止血等治疗措施后出血停止,并长期存活。结论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原因主要为消化道溃疡、急性胃肠黏膜病变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等,应积极寻找病因并正确选择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