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及脑血管痉挛的处理。方法 控制性低血压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出动脉瘤颈,直视夹闭,夹闭后切除动脉瘤或动脉瘤颈加固。结果 32例中除1例死亡,1例术前偏瘫术后未恢复外,余均痊愈,治愈率93.7%,死亡率3.1%。结论 微技术、局部解剖熟练、手法操作轻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38例(41个)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进行头颅CTA检查,采取改良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治疗动脉瘤.结果 CTA对动脉瘤诊断与术中符合率为100%;预后方面,恢复良好18例,轻度残疾10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3例.结论 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准确可靠,应用价值较大;改良翼点入路在处理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时,手术视野能得到良好显露;熟练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夹闭46例破裂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方法46例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均采用显微手术直接夹闭或包裹术,术前常规行腰穿外引流以降低颅内压,均采用翼点入路手术直视手术。术中充分分离侧裂池、颈动脉池及视交叉池,分离动脉瘤颈后选择适合动脉瘤夹完全夹闭动脉瘤领。结果46例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48个动脉瘤,1例行包裹术。恢复良好34例,轻残5例,中残3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应积极手术治疗.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A指导下开展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65例急诊人院并进行早期手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按GOS评分:恢复良好(5分)51例;中度残废,但生活自理(4分)6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3分)2例;植物生存(2分)4例;死亡(1分)2例。结论(1)3D=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能为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满足在急诊状况下开颅夹闭手术所需。(2)早期手术能降低再出血风险,有利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3)CTA指导下开展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88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Hunt—Hess分级,Ⅰ级16例,Ⅱ级23例,Ⅲ级27例,Ⅳ级13例,Ⅴ级9例。入院后均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31例,后交通动脉瘤37例,大脑中动脉瘤16例,脉络膜前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2例。所有动脉瘤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h内行显微外科手术并随访4—12个月,生存质量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结果88例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均获夹闭。根据ADL结果评分:Ⅰ~Ⅱ级77例(87.50%),Ⅲ~Ⅳ级5例(5.68%),Ⅴ级3例(3.41%)。死亡3例(3.41%)。结论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提高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刘臻 《中国卫生产业》2013,(33):151-151,153
目的 探讨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早期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总结经验,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技巧治疗早期颅内动脉瘤早期破裂的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48例早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CT、DSA确诊.结果 在48例患者中,共有52个颅内动脉瘤,其中,48个行瘤颈夹闭术,4个行动脉瘤包裹术.在术中,有5个动脉瘤破裂,所有患者在术后均进行格拉斯哥评分表(GOS)评分来评定手术疗效,48例患者中,40例恢复良好,4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能自理,2例重度病残且生活不能自理,2例死亡.结论 一旦确诊为早期颅内动脉瘤破裂,则需在短时间内行动脉瘤夹闭术,早期进行手术能防止再出血,降低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88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Hunt-Hess分级,Ⅰ级16例,Ⅱ级23例,Ⅲ级27例,Ⅳ级13例,Ⅴ级9例。入院后均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31例,后交通动脉瘤37例,大脑中动脉瘤16例,脉络膜前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2例。所有动脉瘤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h内行显微外科手术并随访4~12个月,生存质量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结果88例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均获夹闭。根据ADL结果评分Ⅰ~Ⅱ级77例(87.50%),Ⅲ~Ⅳ级5例(5.68%),Ⅴ级3例(3.41%)。死亡3例(3.41%)。结论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提高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高,仅次于脑血栓及脑出血,占脑血管病患者的第3位。该病致死致残率高达42%,且再出血率极高。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甚至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脑动脉瘤一旦查出,为防止再出血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和探讨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4月~2011年2月收入院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3例采取显微外科治疗,17例采取血管栓塞治疗。结果23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患者,5分14例(61.9%)、4分4例(17.4%)、3分2例(8.7%)、2分2例(8.7%)、1分1例(4.3%)。并发脑梗死2例、颅内m肿1例、颅内感染1例、偏瘫1例、硬膜下积液1例,术中1例因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血管内栓塞治疗17例,5分16例(94.1%)、3分1例(5.9%)。结论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效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剑最佳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9,(5):625-626
目的分析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6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夹闭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 <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P <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时间较短,患者康复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体会(附10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手术风险大 ,术后病残及死亡率较高 ,而其手术成功与否与麻醉处理的好坏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兹将我院近 4年中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和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经MRI或脑血管造影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 10 2例 ,男 4 5例 ,女 5 7例 ,年龄 2 4~ 6 9岁 ,前交通动脉瘤 39例 ,后交痛动脉瘤 4 7例 ,大脑中动脉瘤4例 ,小脑后下动脉瘤 4例 ,大脑前动脉瘤 3例 ,颈内—眼动脉瘤 2例 ,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2例 ,基底—小脑上动脉瘤 1例。1·2 术前情况  72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  相似文献   

12.
廖光霞 《现代养生》2014,(6):205-20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将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介入治疗,对照组于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全程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对照组完全闭塞率分别为88.89%、61.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于介入治疗期间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可提高完全闭塞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共3854例)后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25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情况.结果 25例支架内血栓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25例(100%),多支血管病变22例(88%),合并大量吸烟史14例(56%),高脂血症13例(52%),高血压病11例(44%),糖尿病11例(44%).血栓靶血管累及左前降支16例,血栓靶血管为小血管(直径:<2.5 mm)11例,长病变(>20 mm)15例.18例患者经介入干预后血流达TIMI 3级;7例血流达TIMI 1-2级.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大量吸烟、前降支病变、小血管(直径<2.5mm)、长病变(>20 mm)、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等.急诊尽早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往往不易发现,多因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查出,在其急性期主要是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和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二者均是动脉瘤常见致死原因。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逐渐被广泛应用。微弹簧圈工艺和栓塞技术的发展,使得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适应范围不断扩大。自引进以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10月—2012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外伤性颅内血肿临床患者病例86例,将其按照手术时机和方式分成一期双侧开颅手术组和分期双侧开颅手术组,而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一期双侧开颅手术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分期双侧开颅手术组(P〈0.05),且重残率和死亡率均表现出前者低于后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而言,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时机对于改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6.
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主要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锦屏 《现代医院》2007,7(9):93-94
目的探讨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疗效的主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对69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早期手术治疗,术后主要并发症:脑血管痉挛、低血压反应、颅内血肿、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采取措施预防,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早正确处理。结果治愈53例(76.81%),其中恢复良好48例(69.57%),残废5例(7.24%);死亡16例(23.19%)。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及观察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和正确处理并发症,可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程度。  相似文献   

17.
李燕  高小平 《中国医师杂志》2010,13(11):348-351
目的 了解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位置分布情况,并探讨相关动脉瘤位置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21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起源于前交通动脉(AcoA)的动脉瘤为80个,大脑前动脉(ACA)的10个,颈内动脉(ICA)的61个,大脑中动脉(MCA)的46个,椎基底动脉(VBA)的15个.不考虑年龄,AcoA瘤多出现在男性,ICA瘤多发生在女性.血管痉挛和再出血发生率和动脉瘤位置无关.脑积水的发生率在VBA、AcoA、ICA动脉瘤患者中相对高,在MCA动脉瘤患者中相对低.临床预后最好的是MCA动脉瘤,其次是ACA动脉瘤,而这些结果 和入院Hunt-Hess分级相一致.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起源于前交通动脉的多见,临床特征依动脉瘤位置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林宝华 《现代保健》2010,(27):143-144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及宣教并行出院指导。结果提高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加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本组12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出现继发癫痫3例,1例大面积脑梗,8例术后恢复正常。结论手术夹闭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确实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围手术期的正确护理是保证手术疗效,预防再出血和患者恢复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急诊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急诊手术患者的治愈率、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6年10月在我科急诊手术治疗的6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并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6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均在24 h内行急诊手术,着重术前准备,预防颅内再出血,注重术后防治脑血管痉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按GOS评分,术后恢复良好38例,轻度残废12例,重度残废10例,死亡4例. [结论]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术前术后有效的护理干预使得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急诊手术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恢复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