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Sun D  Feng JM  Dai C  Sun L  Jin T  Wang ZQ  Ma JF  Wang LN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1):1464-1469
目的研究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管周毛细血管(PTC)的损害特点以及PTC损害引起的低氧对CAAN进展的影响。方法将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关木通组(30只)大鼠予关木通水煎剂灌胃连续用药8周,在第8、12、16周分别处死10只大鼠;对照组(24只)大鼠予饮用水灌胃,连续8周,在第8、12、16周分别处死8只大鼠。留取血、尿、肾组织标本分别作生化、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等检查。结果关木通组大鼠从第8周开始,肾功能逐渐恶化、尿蛋白增加,PTC损害加重,PTC密度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逐渐减少,但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逐渐增加。第16周时两组比较(1)对照组HIF-1α-IOD值为(0·49±0·06)×103,关木通组HIF-1α-IOD值为(7·11±1·20)×103(P<0·01);(2)对照组PTC密度为(42·80±4·49)/0·13mm2,关木通组PTC密度为(8·10±2·28)/0·13mm2(P<0·01);(3)对照组VEGF-IOD值为(26·94±9·34)×103,关木通组VEGF-IOD值为(2·78±0·78)×103(P<0·01)。肾间质面积第8周较对照组减小,第12周开始逐渐增大,第16周明显增大。结论CAAN大鼠存在严重的PTC损害和低氧,缺血、缺氧与CAAN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骨髓源性干细胞能否向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脏细胞分化及移植后相关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制备雌性Wistar大鼠CAAN动物模型,亚致死剂量X线照射后经尾静脉移植同系雄性大鼠骨髓干细胞,于移植后第60d处死大鼠,留取血、尿及肾组织标本。生化检测观察移植后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Y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Y-FISH)观察雌性受体大鼠肾脏中雄性骨髓源性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骨髓移植60d后在肾小球及肾间质中均发现Y染色体阳性的供体源性细胞,相关生化指标得到改善。结论:骨髓源性干细胞具有向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小球及间质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2  
目的探讨建立马兜铃酸引起的大鼠慢性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分为马兜铃酸组与对照组.马兜铃酸组大鼠腹膜内注射马兜铃酸5mg@kg-1@d-1共16周,开始用药后8、12、16、20、24周分别处死6只大鼠.对照组大鼠(5只)腹膜内注射生理盐水2ml/d,共16周,24周时处死.两组动物处死时分别留取血、尿、肾组织标本,分别作生化、病理(光镜,免疫荧光,电镜)等方面的检查及应用电脑软件测定肾小管-间质面积.结果马兜铃酸组大鼠用药后16、20、24周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用药后16周血尿素氮、血清肌酐明显高于对照组,24周时肾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光镜检查可见马兜铃酸组大鼠有明显肾小管-间质损伤,16周时肾小管面积明显增加,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24周时出现明显肾小管萎缩,肾小管面积明显缩小,而肾间质面积明显增加,肾间质呈多灶性纤维化.电镜检查16周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明显增加,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消失;20、24周时可见胞质内次级溶酶体和髓样小体堆积.结论建立了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马兜铃酸具有慢性肾毒性作用,可引起大鼠慢性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马兜铃酸肾病管周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ies,PTCs)损害以及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其治疗作用。方法将20只雌性Wister大鼠先用关木通煎剂灌胃8周,然后随机分为治疗组(10只)和未治疗组(10只)。治疗组再予EGB灌胃治疗8周;未治疗组予饮用水灌胃8周。另设正常对照组8只。第16周处死全部大鼠,留取尿、血和肾组织标本,分别作病理、免疫组化CD34抗体标记、生化等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相比,未治疗组大鼠问质微血管病变严重,PTCs密度明显减少(P〈0.01),肾功能明显损害(P〈0.01),肾小管萎缩明显,肾小管面积明显缩小(P〈0.01),肾间质面积明显增加(P〈0.01),肾间质严重纤维化。EGB能明显延缓马兜铃酸肾病的进展,减轻微血管病变,改善肾小管萎缩程度,保护肾功能。PTCs密度与血肌酐(Scr)水平、肾问质面积呈负相关(P〈0.001),与近端小管面积呈正相关(P〈0.001)。结论马兜铃酸肾病PTCs损伤严重,EGB治疗能明显改善PTCs损伤程度,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5.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   总被引:107,自引:4,他引:107  
目的 总结马兜铃酸肾病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表现,进行分型,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经中日友好医院治疗的58例马兜铃酸肾病病人进行了肾功能、电解质、尿酸化功能检查,并做肾穿刺进行了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并对部分病人所服药物的马兜铃酸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薄层析扫描法)。结果 根据临床-病理表现特点,马兜铃酸肾病可分为3型:(1)急性型(4例):病理呈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出现急性肾衰竭;(2)肾小管功能障碍型(7例):病理呈肾小管变性及萎缩,临床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和/或Fanconi综合征;(3)慢性型(47例):病理呈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临床出现慢性进行性肾衰竭,部分病例肾损害进展迅速。用类固醇激素对本病部分病人进行治疗,前二型个别病例病情好转。药物分析已证实马兜铃酸存在。结论 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草药确可引起肾小管-间质肾病,此病至少可分为3种临床-病理类型,各项预后不同。类固醇激素是否对此病确具疗效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Zhu YF  Chen YP  Rui HL  Dong HR  Hu 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8):2667-2671
目的研究虫草菌粉对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拮抗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虫草组;每组6只。于0、1、4,8及12周末分别检测大鼠体重、尿糖、尿蛋白定量和血清肌酐(SCr);并于第12周末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行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纤维化程度,逆转录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和Ⅰ型胶原(ColⅠ)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尿蛋白定量及S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及P〈0.05);12周时肾间质纤维化面积显著增加(P〈0.01);肾组织内上述指标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TGF-β1、CTGF、PAI-1、TIMP-1和ColⅠ的mRNA表达分别上调4.19、2.66、6.12、3.09和7.03倍;蛋白质表达分别上调2.31、3.53、3.17、3.18和6.87倍。虫草组大鼠第12周时尿蛋白定量、SCr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上述高表达的mRNA及蛋白质指标均被显著抑制(P〈0.05),与模型组相比,虫草组大鼠肾组织TGF-β1、CTGF、PAI-1、TIMP-1和ColⅠ的mRNA表达分别下调45%、41%、47%、48%和67%;蛋白质表达分别下调38%、39%、49%、46%和61%。结论虫草菌粉可通过抑制肾组织促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因子(TGF-β1、CTGF)及抗ECM降解因子(TIMP-1、PAI-1)生成,而改善CAAN的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管周毛细血管(PTC)密度下降致低氧对慢性马兜铃酸肾病肾间质纤维化进展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CAAN组(n=30):给予关木通水煎剂灌胃8周;正常对照组(n=30)大鼠予饮用水灌胃8周。在第8、12、16周两组分别处死10只大鼠留取肾组织作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等检查。结果CAAN组不同时间点、不同组别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胶原-Ⅰ(Col-Ⅰ)和CD34表达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病理提示肾小管-间质损伤随时间呈进行性加重。PTC密度与HIF-1α、CTGF、TIMP-1、Col-I及相应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HIF-1α表达与CTGF、TIMP-1、Col-I及相应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AAN肾脏PTC密度下降导致低氧与CAAN肾间质纤维化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慢性马兜铃酸肾病(AAN)大鼠模型。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模型组每天灌服马兜铃酸单体5 mg/kg,建立慢性AAN动物模型。各组分别在第2、4、6、8周留取24 h尿液,在第4、8周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肾功能指标,第8周留取肾组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马兜铃酸模型组尿β2-MG、尿NAG水平明显升高,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明显。结论改良方法建立的慢性AAN动物模型,对于药物改善由于马兜铃酸引起的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提供了新的实验对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体外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rMSCs,体外扩增并进行鉴定。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EGM-2)中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r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Dil荧光标记法,分别检测诱导后rMSCs的内皮细胞表型表达及对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的摄取能力。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诱导后的rMSCs可见类似内皮细胞样改变,并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的表面标志vWF和CD31,但仅少数细胞具有摄取Dil-Ac-LDL的能力。结论VEGF和bFGF在体外能够诱导rMSCs出现内皮细胞表型,但尚不完全具备成熟内皮细胞的功能特性。rMSCs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体外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rMSCs,体外扩增并进行鉴定.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EGM-2)中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r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Dil荧光标记法,分别检测诱导后rMSCs的内皮细胞表型表达及对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的摄取能力.结果 形态学观察显示,诱导后的rMSCs可见类似内皮细胞样改变,并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的表面标志vWF和CD31,但仅少数细胞具有摄取Dil-Ac-LDL的能力.结论 VEGF和bFGF在体外能够诱导rMSCs出现内皮细胞表型,但尚不完全具备成熟内皮细胞的功能特性.rMSCs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马兜铃酸肾病(ari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合并范可尼综合征(Fanconi Syndmme,F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10年9月我院肾内科诊断AAN合并FS患者38例,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和疗效.结果 38例患者中...  相似文献   

12.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干细胞移植部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X  Yang YJ  Jia YJ  Yu XH  Zhong L  Xie M  Wang X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2):847-850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最佳部位。方法7d龄新生大鼠制成HIBD模型后随机分为HIBD组(12只),皮质移植组(CT,12只),海马移植组(HT,12只)和侧脑室移植组(VT,12只)。移植4周后行放射形迷宫测试学习记忆和空间辨别能力,4项感觉运动功能测试测试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计数皮质和海马CA1区单位面积的正常神经元。结果在放射形迷宫测试中,成绩为HT组〉VT组〉CT组〉HIBD组[觅水时间依次为(s):48±17、51±21、58±22、89±26],各组与HI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觉运动功能测试中的成绩为CT组〉VT组〉HT组〉HIBD组,其中CT组,VT组和HIBD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尼氏染色示皮质区正常神经元数:CT组〉VT组〉HT组〉HIBD组,CA1区正常神经元数:HT组〉VT组〉CT组〉HIBD组[依次为(细胞/mm^2):98±12、90±8、79±9、57±10,均P〈0.05]。结论NSC移植到侧脑室可有效改善新生大鼠HIBD的全脑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磁共振活体监测移植入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大鼠腹主动脉的磁标记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检测大鼠.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方法 磁性纳米粒子体外标记大鼠骨髓MSCs.ARF大鼠分为3组,插导管至腹主动脉,分别移植入标记细胞(10只);移植入未标记细胞(10只);灌注等量生理盐水(10只).移植后0.5 h及第1、2、5天应用MRI对移植细胞进行活体示踪,并与肾脏普鲁士蓝染色及CD68抗体染色对照.监测大鼠肾功能恢复及肾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Fe2O3-PLL可有效标记大鼠MSCs.标记细胞移植后ARF大鼠.肾脏皮质区T2*WI信号强度明显下降,持续到移植后第5天.组织学分析见标记细胞分布于肾皮质肾小球内.细胞移植组肾功能优于对照组,肾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 临床应用型1.5 T磁共振仪可活体监测移植入ARF大鼠腹主动脉的MSCs,移植后早期细胞分布于肾皮质肾小球内;MSCs移植后早期可促进ARF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来自口腔颌面部的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 SHED)、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 DPSC)和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的增殖能力及成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潜能,为血管组织工程再生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取临床乳牙和恒牙牙髓组织及颌骨组织并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相应的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的表达。采用CCK-8 (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Matrigel三维培养技术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通过管腔计数及real-time PCR技术比较3种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能力。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 embryo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CAM)技术观察3种不同间充质干细胞新生血管能力。结果:3种干细胞均阳性表达CD73、CD90、CD105、CD146,阴性表达 CD34、CD45,符合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规律。SHED和DPSC的CD146表达率多于BMSC,CCK-8法检测显示SHED的增殖能力最强。诱导后的3种细胞均可在Matrigel基质胶上形成管腔样结构,诱导后SHED和BMSC形成的血管总长度大于DPSC,SHED形成的管腔数多于BMSC和DPSC。real-time PCR 结果显示几种成血管相关的细胞因子在不同细胞间表达存在差别。诱导后SHED的CD31、VEGFR2、vWF表达显著高于另外两种细胞。BMSC的VEGFR1表达量高于其他组,SHED高于DPSC。VEGF的表达在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细胞在CAM上计数新生血管数目显示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ED组血管总长度较空白对照和BMSC大。结论:SHED、DPSC及 BMSC均能向成血管内皮细胞方向诱导分化且在Matrigel培养基上形成血管和管腔,SHED具有更强的分化和形成管腔的能力,同时SHED较BMSC及DP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