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的心电图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80例心电图资料,依据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分为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50例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组30例。结果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组Sv2、Sv3、Sv3+Rv6均高于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v2、Sv3、Sv3+Rv6均可以作为诊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诊断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是慢型克山病心电图的重要改变.慢型克山病的心肌坏死呈播散的灶状分布、心肌内层的损害重于中层和外层,左右束支位于心室间隔两侧心内膜下,该处损害较重,故常导致传导障碍,特别是束支传导阻滞.本组1,000例中有各种传导阻滞的431例,占43.1%,其中表现为左、右束支阻滞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左后分支阻滞的共328例,占32.8%,房室传导阻滞为103例,占10.3%.  相似文献   

3.
心电图右束支阻滞同时额面心电轴右偏≥+120°,在排除右心室肥厚等情况后诊断为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后分支阻滞。本文选择30例心电图表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额面心电轴右偏≥+120°,而心电向量图未呈现左后分支阻滞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心电向量图对心电图诊断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后分支阻滞的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病例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5月~2013年9月在本院心电图检查中出现的50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电指标。结果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升高趋势;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是引起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的常见病因;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心电图常合并出现ST-T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等。结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心电图合并出现ST-T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中的一项或几项是诊断CRBBB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同期接诊的56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单纯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2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肌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点,总结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ECG改变表现为QRS波群与ST-T发生明显改变。合并广泛的间壁梗死,会导致V1、V5、V6导联的QRS波群出现异常Q波;而合并前壁或侧壁梗死的心电图特点,则是R波高度降低,V5、V6出现明显S波;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其心电图特征则是与左右两侧心前导联的ST段有明显增高迹象,J点模糊不清,且波动变化带有明显规律。结论根据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特点,可发现异常Q波与ST-T改变对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心肌梗死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T波切迹[T(N)]或称T波分裂(Split),可见于正常儿童,青少年,更多见于某些疾病。本资料选择住院病人的心电图(ECG),统计分析了ECGT(N)的发生率,心前导联的分布,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资料和方法从住院病人ECG中,选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先心病所致的右室肥厚(RVH),高血压引起的左室肥厚(LYH)及非心血管病人的正常EC-G。ECG的诊断符合临床心电图学标准  相似文献   

7.
预激综合征合并束支阻滞2例心电图表现云南省人民医院(650022)金志兰,张 毅例1:男,45岁,患者反复发作心动过速5年,心慌来就诊,心电图检查为A型预激综合征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975年12月12日描记的心电图,各导联可见P—R间期缩短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延长与器质性心脏病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观察预后。方法通过回顾分析100例心电图常规检查表现为心电图QRS时限延长,结合心脏彩超、胸部数字化X光机(以下称DR)检查,证实是否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结果 5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结构、形态及瓣膜活动异常的43例,占78%;3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脏结构、形态及瓣膜活动异常的27例,占90%;10例预激综合征,全部心脏彩超结构正常;5例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全部心脏彩超结构异常。结论心电图检查安全可靠、方便经济、无创为心脏器质性病变的诊断提供第一手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诊断准确性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薛志 《现代临床医学》2003,29(3):160-160
临床所见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较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少见得多[1] ,现将我院 5年来 5 0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资料进行粗略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 0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中男性 35例 ,女性 15例。年龄 35~ 85岁 ,平均 6 0岁 ,4 5岁以上者占 90 %。1 2 方法 :采用日本光电公司 6 5 11型心电图仪作图。诊断标准为 :QRS波增宽时限≥ 0 12s;V5、V6 、Ⅰ导联呈宽大切迹的R波 ,一般无波 ,V1、V2导联呈QS型或RS型 ,ST -T改变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排除预激综合征和室性心律。1 3 病因分布 :冠心病 30例 (6 0 % ) ,心肌梗死和高血…  相似文献   

10.
室内三支传导阻滞是引起心室停搏和阿斯综合症的重要原因,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左束支分支间隙性阻滞者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以下簡称慢性肺心病),国內文献屡有报告,其病因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下簡称肺气肿)占首位。本文将我院通过临床查体、X綫、肺功能检查(肺功按薩氏肺气肿分度标准),确定为重度肺气肿,排除肺气肿合并其他損害心脏疾病,共得106例,現将該106例心电图資料加以分析整理,希望能早期发現慢性肺心病,以便对該病之早期診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患者,穆××,男性,60岁。因发作性心悸、胸闷于1987年10月14日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入院后给以乙胺碘呋酮,利多卡因治疗,短阵性室速未再出现。于10月17日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4次/分,P—P间距规则,P—R间期0.13秒,Q—T间期0.42秒,QRS间期0.14秒,V_1呈rS型,V_5呈R型,波顶切迹,符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图A)。  相似文献   

13.
例1,患者男,38岁,因胸闷2个月来我院就诊。平板运动试验前心电图正常。运动试验采用美国麦克公司生产的MAX-1型平板运动试验系统。运动试验中心室率达135次/分钟时,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终止运动后2分钟心室率105次/分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消失,ST_(v4)压低>0.05mv,ST_(v5.6)压低≥0.1mv,T_(v4)负正双向,T_(v5.6)倒置。终止运动后4分钟,仅见ST_(v5.6)压低≥0.1mv。例2,患者男,60岁,活动后心慌、憋气1年余。平板运动试验前心电图正常,运动试验中心室率124次/分时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终止运动  相似文献   

14.
李金秀 《北方药学》2014,(7):137-137
2003-2013年,我院共体检出2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儿童心电图。经进一步诊断证实8例为健康儿童,15例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儿。跟踪体检15例患儿手术后心电图,9例恢复正常,6例持续存在。9例术后恢复者,为室上嵴及圆锥部肥厚产生V1 Qas波改变,符合术后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消失的表现。6例术后仍持续存在,为先天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合并先天性房间隔缺损。通过体检与临床结合,借助循证医学有利于为小儿健康保驾护航,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以下简称CLBBB),临床上远较右束支传导阻滞少见。一般认为,发生CLBBB多表示心肌有严重或(氵弥)漫性的损害,其预后恶劣。为探讨冠心病并发CLBBB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我们随访了自1975年1月至1981年12月发现的临床资科比较完整的20例,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发生基础是两侧束支的不应期不一致。一般情况下,右束支较左束支的不应期稍长,大约有85%的室内差异性传导的 QRS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少数呈左束支阻滞,或左、右束支阻滞交替出现,而右束支和左前分支阻滞合并存在者罕见。本文通过分析3例心电图改变,试图说明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结合心率变异性(HRV)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左心室肥厚患者100例,分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40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左心室肥厚组(32例)、主动脉瓣狭窄所致左心室肥厚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因运动或劳累后发生晕厥的2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其中1例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且P波增宽、P-R间期延长,右胸导联ST抬高程度明显,发病程度亦较重,另1例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P波及P-R间期正常者发病程度亦较轻.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 患者,男,47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为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心电图示:窦性节律。PR间隔015秒,PP间隔062秒,除各行室性早搏后第一个窦性P波下传心室呈正常QRS波群外,其余各窦性P波下传心室皆宽大畸形,呈右束支传导阻滞,3相束支传导阻滞通常由于心率增快而显现,心率减慢而消失。心电图正常心率时(频率98次分)。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因并发室性早搏而显露其3相阻滞的实质。2 讨论 3位相束支传导阻滞又称快频率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当心率快时,室上性激动达右心室。该心肌纤维仍…  相似文献   

20.
束支和单支、双支、三支传导阻滞长期以来,认为把房室结和心室联系起来的束支仅有二条,即左束支及右束支。Rose-baum等(1967年)认为左束支下尚可分为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加上右束支而建立了三支分立的传导通路概念。这三个分支之一若发生了传导阻滞即为单支传导阻滞,即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及左后分支阻滞;其中二支发生阻滞时常称为双支传导阻滞,主要为右束支传导阻滞伴有左前或左后分支阻滞。以及由于左前分支及左后分支阻滞而形成的左束支传导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