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心肌缺血原因与冠状动脉痉挛的证据晚近临床与实验观察均提出冠状动脉痉挛在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上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大多数缺血性心脏病病人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静息时心绞痛病人有较高的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率。此外,冠状动脉痉挛与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动过速及心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 常规方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按W HO 标准。结果 共发现32 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其中17 例为单纯冠状动脉扩张,15 例为冠状动脉扩张并狭窄。11 例并有心肌梗塞,17 例心绞痛,5 例为非典型胸痛。结论 部分缺血性心脏病可能由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所致  相似文献   

3.
1959年 Prinzmetal 报道了变异型心绞痛,并确定这种心绞痛系冠状动脉痉挛所致。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所获得的许多新资料,特别是冠状动脉造影的发展、完善和广泛应用提供了诊断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依据,而且表明冠状动脉痉挛可能在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理上有重要作用。文献曾报告冠状动脉痉挛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 (心肌桥 )的特征和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 (IH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 2 398例患者 ,其中共检出心肌桥 2 2例。结果 心肌桥检出率为 0 92 % ;心肌桥最常出现在左前降支 ;心肌桥段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是最主要征象 :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 5 4 5 % ;有心肌桥患者临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结论 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是心肌桥最主要征象 ;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群健康。既往认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主要与冠状动脉的功能或器质性改变所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氧量之间的不平衡有关。近年来,随着各国学者对缺血性心脏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该病的认识逐渐从"以冠状动脉狭窄为中心"到"心肌缺血为中心"转变,即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是冠状动脉狭窄、炎症反应、血小板和凝血功能亢进、血管痉挛、微血管功能异常和内皮功能障碍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从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干预措施等多个方面就新近缺血性心脏病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液凝固和血小板活性的特征。方法共98例(男72,女26)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其中陈旧性心肌梗塞组53例,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组10例,自发型心绞痛组27例,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组8例。据症状各组又分活动和不活动两亚组。对照组41例(男28,女13),年龄与患者组相仿,没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甲亢或其他疾病。41例患者作冠状动脉造影。根据累及的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心脏事件发生率会明显降低.现就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功能在冠状动脉疾病中作用的当今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已报道冠状血管运动张力改变和血管内血栓在发生心肌缺血中的作用。晚近认为,这些动力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两者相结合为大多数患者冠状血流急性减少的原因。少数患者的冠状血管痉挛伴或不伴血栓形成亦已被证实为心肌缺血的致病因素。人类与动物研究资料显示,冠状动脉内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本文旨在综述血小板功能以及血小板和血管壁间异常作用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每年近40万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CABG是缺血性心脏病最持久和最完全的治疗。行CABG术的患者,由于原发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进展和静脉移植血管的粥样硬化,术后仍处于缺血性事件发生的风险中。抗血小板和降脂治疗是二级预防的关键。术后改善长期临床预后的其他管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戒烟、减轻体重和心脏康复的严格管理。CABG术后二级预防治疗有助于保持移植血管长期开通和患者获得最佳的身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在促发急性心肌梗塞中所起的作用提出疑问。“何者在先,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抑或心肌坏死”。在回答此一问题之前,要复习致死性缺血性心脏病中所见到的冠状动脉变化。 1,冠状动脉广泛地被粥样硬化斑块所累及。虽然几段管腔的狭窄较其他管腔更为严重,但心室壁外冠状动脉的所有部份均被粥样硬化所累及。 2,在致死性缺血性心脏病中,除极少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板平均体积(MPV)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的数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50例被研究者分为3组。A组:稳定性心绞痛组(SA)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术或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予以确认。B组:心肌梗死(AMI)组,有显著的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的异常。对照组为年龄、性别相比配的35例无心脏病和心电图正常的健康者。采集所有被研究者静脉血并用COULTER-75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结果血小板计数在SA组、AMI组、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比较,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都明显增大。结论 MPV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球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发生了重要变化,缺血性心脏病由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而缺血性心脏病中致死性最强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近几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现在医学证明微粒(Microparticles微粒)与多种生物活动有关,比如血栓形成、炎症反应、血管功能和免疫功能,微粒具有促进炎症反应和激活凝血系统的作用,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缺血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提示,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时,斑块内的微小血管破裂,红细胞微粒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3.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栓塞等)兼有功能性(血管痉挛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死)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95%99%的冠状动脉疾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20世纪70年代,湖南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震惊世界,那具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穿越2000个春秋来到世人面前,令人叹为观止。但尸检发现,这位"候爵夫人"患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我国  相似文献   

14.
正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与血栓事件形成直接相关,而血栓事件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时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键。目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拮抗血小板膜受体如二磷酸腺苷  相似文献   

15.
近年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原因不明的心脏疾患如不明原因的心脏扩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心肌病、冠状动脉正常的缺血性心脏病、不明原因的猝死及某些全身性血管疾病的心脏病变等似均与小冠状动脉病变有关,因而小冠状动脉疾病渐受重视。本文简要介绍小冠状动脉的解剖概念,及小冠状动脉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小冠状动脉的解剖概念小冠状动脉系指管径0.1~1.0mm的冠状动脉远端分支。它与“壁内动脉”或“心肌内动脉”的概念尚不尽相同,小冠状动脉不一定都分布于心肌壁内,同时大冠状动脉亦有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无冠状动脉病变而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缺血性心脏病已有所认识。心绞痛见于冠状动脉正常者亦有所报道。过去认为心肌梗塞而无冠状动脉病变者很为少见。最近,文献上散在有报道心肌梗塞发生于冠状动脉正常且无其他心脏病证据者。其机理尚不明了。本文报道9例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而冠状动脉造影则正常。  相似文献   

17.
随着CT和MRI这些新诊断方法的应用,发现老年人无症状性颅内形态学改变极为普遍。为了调查有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高危病人中隐型脑梗塞的发生率,作者对疑有缺血性心脏病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后做头部CT和颈动脉超声。评估了隐型脑梗塞与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度、颈动脉粥样化改变程度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以92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63例,女性29例。排除潜在脑血管病的心源性因素,如瓣膜性疾病、心源性栓塞、心律失常以及有症状的卒中,所有病人在做冠状动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几年,已经清楚地证明不论是在固定的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或X线检查正常的冠状动脉上发生的冠状动脉痉挛,是引起Prinzmetal氏变异型心绞痛的原因。最近,有些报告试图说明冠状动脉痉挛亦是典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诱发因素。因此,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上,冠状动脉痉挛可能起有较以往设想更为重要的作用。由于过去几年在一些研究中得到了许多新的资料,看来有必要对冠状动脉痉挛在这些病理生理状态下的作用作一综述。在早年有关典型心绞痛的描述中,Latham和Osler提出心绞痛可能是由于大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所致。然而,病理和病理生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点认为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使冠状血供不能适应心脏新陈代谢增高的要求所致。近来,提出冠状血管痉挛亦是引起缺血的原因。因此,缺血性心脏病有二个发病机理:(1)器质性机理——冠状动脉的进行性粥样硬化狭窄;(2)功能机理——暂时性冠状血管痉挛。本文通过对212  相似文献   

20.
他汀药物在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药物除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内皮功能、调节一氧化氮活性、稳定斑块以及抗炎等作用,即他汀药物的"多效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会导致血管壁损伤,激发血小板活性,导致微血栓形成,引起血管壁和微脉管系统末梢炎性反应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他汀药物的"多效性"可能会减少介入治疗导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达到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