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在日本为控制麻风曾采取社会性隔离,即强迫病人终生在13所国立的和3所私立的麻风院中度过。据统计自1981年以来,平均年龄越来越大的日本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亚性肿瘤;这包括住在麻风院的麻风病人。作者为了解麻风病人中的恶性肿瘤发生率是否高于普通人群,以及他们最易患何种恶性肿瘤,共做了252例麻风病人的尸检,发现其中85例有恶性肿瘤(33.7%),8例是多种并发,3例同时有三种恶性肿瘤、5例同时有两种,以消化系的最常见,其中以胃癌最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62年至1977年至1989年两个期间死亡的252例日本麻风患者进行尸检和分析,其中一例Kaposi肉瘤于1974年进行了尸检。尸检结果有85例为恶性肿瘤,其中8例为多发性,故恶性肿瘤累计数为96例。消化系统肿瘤占首位,7例第一期胃癌,9例第二期胃癌。1例第一期肺癌,10例第二期肺癌,非上皮肿瘤11例,以恶性淋巴瘤占首位,占6例(均男性,4L、1T、1B)。  相似文献   

3.
由西非运入美国的一只雌性非洲长尾黑猴(Mangabey monkey,Cercocebusatys)发生了皮肤病损,活检发现为典型多菌型麻风病变。由病损分离出的抗酸杆菌完全符合麻风菌已知的所有特征。后来,将此菌转种于其它黑猴,获得了成功。原自然感染的该雌猴的病情目前已静止。  相似文献   

4.
在灵长类中风湿性疾病的动物模型逐渐增多,但灵长类动物自然发生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恒河猴的自然发生的SLE。 动物号1301,1981年11月4日发现该动物明显瘦弱和贫血,体温105.4°F,颈前区见一小引流性损害和一个大的形状匀称的脾脏。白细胞总数14500/mm~3,其中中性分叶核细胞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各种瘤型病例和界线类病例(不包括界线类偏结核样型)的鼻分泌物进行了临床和细菌学方面的研究。在936例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的病人中,363例的鼻分泌物(擤鼻涕所得)标本中发现有麻风杆菌,占39%。在208例界线类病人中,仅6例的鼻分泌物标本中含有麻风杆菌,而且菌量不多。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具亚瘤型(LLs)麻风临床和组织学特征的第2例雌性黑长尾猴的麻风感染,它与第一只自然获得麻风的黑长尾猴有接触。在它的鼻部排泄物内有大量的抗酸杆菌(AFB),菌经鉴定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1岁,原籍湖南,一年前因读书迁来呼市。于1996年5月初因面部斑块来我科门诊。前臂及小腿麻木、干燥、不出汗已多年;曾因取暖左小腿被烧伤,留有瘢痕;近一年来臀部及腰背部、双小腿先后出现多数斑块,不痛不痒,故未予重  相似文献   

8.
1975年美国从西非进口的一只5岁雌性Mangabay猴,未接种人麻风菌。于1979年开始发现在额、面部及前臂伸侧出现浸润性皮损,活检显示典型的多菌型麻风图象(BL-LLS),每克组织含3.9×10~(10)条抗酸菌。以后皮损渐加重,面部、四肢、尾部均出现重度浸润。皮损部毛发部分脱落,并发生溃疡、四肢出现瘫痪、爪状趾、指骨尖吸收。用利福平及长效DDS进行抗麻风化疗。治疗2个月后,完整菌消失(原MI=20%),皮损渐消退,但肢体瘫痪仍进  相似文献   

9.
作者自1965年以来对几百只正常或免疫缺陷(胸腺摘除后全身照射 X 线900R)的 CBA 小鼠在足垫(偶而在耳部、静脉内以及腹膜内)接种人麻风杆菌后于6个月~2年半进行细菌学及组织学检查,本文系报告小鼠实验性感染的鼻部资料。麻风杆菌接种于小鼠足垫后,播散到鼻部的比播散到耳部更为常见。在56只小鼠中,播散到鼻部  相似文献   

10.
由麻风引起的末梢神经病变,与皮肤及其它组织中的病变本质上是一样的,均为一系列特异性炎症反应,即以微循环系统的反应开始,随之为局部出现巨噬细胞浸润和麻风菌被吞噬,然后根据个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黑长尾猴发生自然获得性麻风,促使人们重新估价非人灵长类动物对麻风的易感性。过去仅报道,九带犰狳接种麻风杆菌可发生瘤型麻风(LL),其它动物或仅发生有限的感染,或因免疫损伤而发生播散。本文作者报道,在黑长尾猴、恒河猴(Macaca mulatta)和非洲绿猴(Cercopithecus acthiops)三种猴中成功地传染上麻风,但在松鼠猴(Saimiri Seiureus)中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马来西亚、印度、非洲和南美100例未经治疗的瘤型麻风患者作皮肤活组织检查,研究其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的病理变化及含菌情况.结果如下:1.全部病例的毛细血管、小静脉和小动脉内都发现有麻风杆菌.许多病例的血管内皮细胞或中膜平滑肌内有大的菌团,有些病例内皮细胞内有明显的完整杆菌.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从1980年就进行实验性猴麻风的研究,开始时用取自天然感染猴麻风的西非产Mangabey狠的细菌接种Mangabey犷岌、罗猴及非洲绿猴现在已可甩人麻风瘤中  相似文献   

14.
麻风的血清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地区麻风流行率仍高达10‰,且对价廉的DDS的耐药菌株似在增加中,许多人正在研究麻风疫苗。麻风的传播主要是从人到人,因现代化疗能使麻风病人的活菌数迅速减少,故主要的传染源可能是尚无症状的病人,尤其是有  相似文献   

15.
所谓细胞内泡沫结构,并不单是麻风菌被吞噬于吞噬溶酶体之中,也是麻风菌以寿命较长的巨噬细胞、雪旺氏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等为宿主细胞,在其吞噬溶酶体中繁殖,因此在细胞内泡沫结构中的麻风菌,形态完  相似文献   

16.
关于麻风患者,尤其瘤型,细胞免疫缺陷的程度仍有争论。迄今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有认为存在广泛的细胞免疫缺陷者,亦有认为仅对特定的抗原成分裂原有缺陷。以往的研究往往只用少数测定项目,为此,作者选择未治疗的7名结核样型患者及7名瘤型患者(4名BL,3名LL)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年龄、性别、种族及环境配对的健康人作对照,同时应用3种致有丝分裂原(植物血凝素、刀豆素A、美洲商陆),3种分枝杆菌抗原(纯蛋白衍化物、卡介苗菌、麻风菌),4种其他微生物抗原(腮腺炎病毒、白色念珠菌素、毛癣菌素、双链酶)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简称LTT)和单向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简称MLC)考核他们的细胞免疫功能。植物血  相似文献   

17.
自从氯苯吩嗪(B 663)的抗麻风和抗麻风反应的效果被证实以来,至今在某些医疗单位已广泛使用。其疗效尚称满意,主要的副作用是由于该药的积聚而使皮肤和粘膜着色。本文报告一例曾用B 663治疗的瘤型患者尸解所见。病者为一22岁妇女,患晚期瘤型麻风,兼有严重麻风反应。最初用抗疟药和锑剂治疗,出现轻度蛋白尿。5个月后改用强的松龙15毫克每日二次,6周后反应未减轻并出现坏死性皮损。因而加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黑长尾猴(SMM)血清中抗PGL-1及抗LAM的IgM和IgG及二者比率、PGL-1抗原(Ag)水平与临床麻风发生的关系,作者用不同菌量(4.5×10~8~1×10~9)的麻风杆菌(ML)以静脉内(IV)/皮内(IC)两种途径联合接种7只SMM,以及IV或IC单途径各接种2只SMM,定期进行临床检查。分别在ML接种前及接种后间隔一定时间取血清样品,低温贮存备检测。用ELISA法测其抗PGL-1及抗LAM的IgG和IgM水平,用dot-ELISA法平行测定PGL-1 Ag水平,作者进行了纵向观察。  相似文献   

19.
作者将麻风杆菌(ML)以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菌量感染黑长尾猴(SMM)。用来源于SMM的ML(猴ML)感染31只动物,又用来自人麻风的ML(人ML)感染4只SMM,并对它们进行了4~12年的观察。 24只SMM经隐静脉(IV)和皮内(IC)(每耳两个部位、鼻尖、外前臂、外腓肠部和眶周)两种途径联合接种猴ML(MI=5%~10%),其中22只在接种后2个月到7年发展成麻风。以较大剂量(大于10~(10))人ML,从IV和IC两种途径接种SMM,也能发展成麻风,但约需要7  相似文献   

20.
自本世纪以来许多学者观察到麻风病人能够很好地产生抗体,故一直在探索建立麻风血清学诊断方法。由于受实验技术及对麻风菌(M leprae,ML)抗原结构研究不够的限制,70年代以前的试验都因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而未用于诊断。但通过这些研究证实了麻风血清中存在着多种抗分枝杆菌的抗体,并对ML与其它分枝杆菌有广泛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