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患者男,28岁。5年前左腹股沟部出现一包块,如核桃大,平时曾有尿频、尿急、尿疼症状,抗感染治疗可缓解。此次以左侧腹股沟直疝收住院。在腰麻下行疝修补术,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将腹内斜肌和联合腱牵拉向上内方,切开腹横筋膜,分离腹膜外脂肪,显露“疝囊”呈一袋状,切开后有少量黄色液体流出,用手指伸入“疝囊”,触摸腹壁下动脉时发现该“疝囊”与膀胱相通,为膀胱憩室,憩室部粘膜充血,切除憩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2岁。因左侧腹股沟斜疝来院手术治疗。手术做常规斜疝切口,找到疝囊,将疝囊颈部高位结扎、悬吊后,发现海氏三角区隆起。确认为直疝疝囊后,切开还纳疝入之肠管,缝扎直疝颈部,切除多余疝囊组织,应用Ferguson法修补腹股沟管。术后诊断为左侧腹股沟马鞍疝。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6 0例均为女性 ,35~ 70岁 ,平均 4 8岁。嵌顿疝 10例 ,难复性疝 4 2例 ,可复性疝 8例。疝内容物为网膜者 38例 ,附件 18例 ,腹膜外脂肪 3例 ,小肠 1例。2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或局麻。手术经腹股沟韧带上入路。切开腹股沟管后 ,打开腹横筋膜即进入股环的疝囊。可复性疝将疝囊拉出切开 ,还纳内容物后高位结扎。难复性疝或嵌顿疝则需在靠近疝囊颈处切开腹膜 ,在助手的协助下 (卵圆窝处加压 )使疝内容物环纳 ,必要时可靠近陷窝韧带处切断腹股沟韧带 ,疝复位后再将其断端与陷窝韧带及耻骨结节骨膜缝合修复。对于单纯的腹膜外脂肪经…  相似文献   

4.
25例复发疝修补术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术方法1.腹股沟斜切口。2.切开疝囊,还纳衍内容物后,将疝囊切口向上延伸,切开内环及腹膜至腹内斜肌的弓形肌纤维平面,不进行疝囊剥离。3.将内环口下缘与腹内斜肌弓形肌纤维平面的腹膜、腹横筋膜连续缝合。4.将联合腱缝于腹股沟韧带上,最内侧的1~2针需缝在耻骨梳韧带的耻骨嵴端。5.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组织及皮下皮肤结束手  相似文献   

5.
作者自 1985年起采用疝囊旷置术治疗 1.2~ 8岁小儿腹股沟斜疝 2 3 2例 ,方法简便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手术方法及结果采用氯胺酮全麻 ,5mg/Kg ,一次性肌肉注射。切口采用经下腹部自然横纹切口 ,长约 3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 ,横行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分开腹横肌 ,显露腹膜 ,横行切开腹膜 ,提取腹膜切口下缘 ,并向下牵拉即可显露疝囊内口。如有疝囊内容物 ,可牵出复位 ,而后用数把蚊式钳轻轻提起疝囊内口后唇 ,使精索血管与被提起的疝囊内口的后唇边缘分离。将疝囊内口后唇与腹膜切口的上缘用 4号丝线间断缝合关闭腹腔 ,使疝…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股沟直疝突入阴囊的可能原因及其手术修补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35:3例次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3例次腹股沟直疝患者,发生疝囊突入阴囊12例次,发生率为3.4%。与未突入阴囊组比较,突入阴囊组患者的年龄大、病程长、疝环口及疝囊大,且多伴有慢性支气管炎、便秘等导致慢性腹内压增高的疾患。12例次中采用“疝环充填+平片”修补术1例次,其余11例次均采用腹膜前修补术。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7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股沟直疝在少数情况下可以突入阴囊,宜选择腹膜前间隙疝无张力修补术。  相似文献   

7.
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76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自 1 999年以来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腹股沟疝修补 76例 ,其中男 69例 ,女 7例 ,年龄 1 7~ 72岁 ,平均 45岁。单侧斜疝 65例、直疝 3例、股疝 2例、复发性疝 3例、斜疝嵌顿 2例、双侧斜疝 1例。患相对禁忌症或夹杂症 7例 ,其中慢性喘息性气管炎 5例 ,前列腺增生 2例。应用美国Bard公司产品 ,一套锥型疝环充填物和成型补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64例 )或局麻 (1 2例 )下行手术。取平行腹股沟常规疝切口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游离精索 ,找到疝囊后高位游离疝囊至疝囊颈部并暴露腹膜前的脂肪 ,如疝囊较小 ,可不切开疝囊 ,斜疝…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股沟直疝疝囊突入阴囊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8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疝与腹壁外科治疗及培训中心收治的417例次腹股沟直疝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 417例次腹股沟直疝病人,疝囊突入阴囊7例(突入阴囊组),发生率为1.7% 。与未突入组相比,突入组病程更长,疝囊及疝环口更大,多有慢性咳嗽等致长期腹内压增加因素。结论 腹股沟疝直疝疝囊可突入阴囊,其发病与高龄、病程长、疝囊巨大以及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致长期腹内压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带线直针单隧道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脐下脐上分别切5 mm及3 mm切口,建立气腹后置入5 mm及3 mm trocar,在疝囊颈投影的皮肤位置切1 mm切口,自该切口刺入带线疝针,疝针在腹膜外沿疝囊颈后方走行,疝针通过精索血管后针尖即可穿过腹膜进入腹腔,用腹腔镜钳将疝针上的线牵拉进入腹腔足够长。将疝针沿原隧道缓慢退出,至退到腹膜外原进针垂直位置后将疝针沿疝囊颈的外侧走行,于疝囊颈后方出线处出针,将腹腔内留的线穿过疝针上方的线与疝针之间的间隙,腹腔外轻拉疝针与缝线,将腹腔内的线带出,并剪断,并分别打结,完成疝囊单隧道双线高位结扎。结果 427例中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218例,占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51.2%。单侧手术平均时间约8.5分钟,术后脐部少量渗血5例,无阴囊、腹股沟血肿等其他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3.1天,术后312例随访3月~24月,无复发病例,未出现线结反应,术后内环处未扪及线结。结论腹腔镜带线直针疝囊单隧道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治疗腹股沟复合疝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technique,TEP)治疗腹股沟复合疝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7月~2008年6月应用TEP治疗42例腹股沟复合疝,其中双侧斜疝18例,单侧直疝、斜疝8例,一侧斜疝、另侧直疝5例,双侧直疝4例,双侧斜疝、一侧直疝3例,双侧直疝、一侧斜疝2例,同侧斜疝、股疝1例,双侧直疝、斜疝1例。脐下15mm切口达腹白线,切开10mm,镜头进入腹膜外间隙进行分离。直视下脐下5cm旁开5cm置入2个5mm trocar。建立腹膜外气腹,下达耻骨后间隙,外至髂前上棘,还纳复合疝各疝囊,使精索壁化。聚丙烯平片覆盖患侧肌耻骨孔、直疝三角,疝螺旋修补钉固定补片。结果42例均完成TEP,手术时间85~165min,平均107.3min;术中出血量10~20ml。术中均有阴囊气肿,术后自行吸收。术后2d内恢复饮食。住院时间7~9d,平均7.6d。42例随访时间3~32个月,平均15.3月,2例直疝复发,5例出现下腹壁轻微感觉异常,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TEP治疗腹股沟复合疝,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腹股沟直疝斜疝并存并非少见,但直疝进入阴囊则十分罕见。我院收治1例,兹报告如下。患儿男,2岁。以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收入院。拟行疝颈高位结扎术。在全麻下取常规手术切口,术中发现有两个疝囊。其一由海氏三角区突出,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之内侧,疝囊底部通至阴囊;其二疝囊位于第一疝囊之后,腹股沟内环口稍有扩大,未进入阴囊。两疝内容物均为小肠。精索及菲薄的提睾肌均在斜疝疝囊之外侧。  相似文献   

12.
改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股疝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 1 男 ,66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无痛性肿块 1年入院。查体 :左腹股沟区有一 4.0cm×4.0cm大半球形肿块 ,无触痛 ,质软 ,活动度较大。B超检查示左腹股沟韧带下方有一3.5cm×3.7cm大小、以实性为主的液实混合性团块 ,增减腹压团块无明显移动。遂以“左腹股沟难复性股疝 ?”行左腹股沟肿块探查术。取左腹股沟斜切口解剖显露疝囊 ,术中证实为股疝 ,疝内容物为腹膜外脂、腹膜和腹腔内液体 ,疝囊为腹横筋膜。松解、回纳疝囊 ,切除相应腹膜外脂 ,打开成为疝内容物的腹膜并高位结扎之 ,此处置入PerFix充填物并固定 ,修剪Mar…  相似文献   

13.
我科1981~1983年采用Ahmed Shafik介绍的方法(美国外科杂志1980年140卷3期),以疝囊残端内翻修补腹股沟疝61例(均为完全性腹股沟斜疝),其中双侧者8例。术后均获随访,其中52例超过半年,未见复发及术后并发症的病例。操作方法:切口选择及解剖腹股沟管游离疝囊方法同一般斜疝修补法。充分显露内环,于疝颈部环形切开精索内筋膜,向上牵拉腹内斜肌弓形纤维和腹直肌,拉出并钝性游离内环周围的多余壁层腹膜,显露出直径大约2.0cm的区域。在距疝颈部约1.0cm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内环口进入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直疝腹膜前间隙无张修补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180例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自愿行经内环口进入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直疝腹膜前间隙无张修补术。结果 180例患者手术时间54~125 min,平均(75±18)min,术中探查直疝合并隐匿性斜疝者有9例;术后随访1~3年,失访6例,其余患者均无复发、腹股沟区硬化、皮下脓肿及补片周围深部脓肿等发生,慢性疼痛3例,腹股沟区麻木感10例,均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内环口进入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直疝腹膜前间隙无张修补术是避免腹股沟直疝修补时遗漏隐匿性斜疝。  相似文献   

15.
腹股沟滑动性疝首先由John Otto于1688年提出,后由scarpa于1813年初步阐述了本病的形成机制,此后渐被临床医师所认知并熟悉。腹股沟滑动性疝系由部分腹膜后内脏连同疝囊的囊壁共同脱出,构成疝囊壁的一部分,是腹股沟斜疝中的一个特殊类型。腹股沟滑动性疝受累的内脏右侧以盲肠、阑尾及回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股沟直疝疝囊进入阴囊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胃肠外科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例疝囊进入阴囊的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腹股沟直疝疝囊进入阴囊的发生机制.结果 20例患者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41±5) min,平均住院时间(3.4±0.6)d;术后无慢性疼痛、阴囊水肿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至10年,未见复发.结论 高龄患者组织退行性变,加之病程长、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导致逐渐增大的腹股沟直疝疝囊不断挤压并突破外环口而进入阴囊.  相似文献   

17.
膀胱滑疝误诊3例报告王克勤,郭启仁,苏兴才例1男性,52岁。因左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3年于1989年10月21日入院,诊断为右腹股沟直疝行修补术。术中切开疝囊,约600ml淡黄色液体自囊内涌出,自认为是腹水,常规处理疝囊并修补。术后出现肉眼血尿,考虑为...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5岁。右侧腹股沟处有一肿块,不易还纳4年余,本次肿块见大,疼痛一天为主诉入院。查体:腹部膨满,无肠型,软,无压痛,右侧腹股沟处肿块突入阴囊,弹力硬,触痛明显,皮下环开大,透光试验阴性。以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施行手术。切开疝囊后,见疝内容为囊肿的一部分,穿刺抽出暗红色浆液,向上延长切口,见囊肿亚儿头大小,占居右腹膜后间隙,基底部达右肾下极,诊断为腹膜后囊  相似文献   

19.
例1.男,68岁。自幼患有右侧腹股沟部可复性肿物,渐如成人手拳大降入阴囊内。近2日因劳累后此肿物还纳受阻,伴恶心、呕吐,包块肿痛而就诊。入院后以“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行急诊手术。术中在寻找疝囊时,见有很多脂肪组织,始疑为滑动性疝。切开疝囊,露出盲肠、阑尾和部分回肠,均已绞窄坏死。松解内环,在内环上方约2.5cm处,按照肌纤维的方向切开内斜肌和腹横肌,并横形切开腹膜,使疝内容物充分暴露,将坏死的盲肠、阑尾和回肠一并切除,行升结肠与回肠端侧一期吻合术,完成肠道重建。按滑疝腹腔内修补法,缝闭腹膜切口,将游  相似文献   

20.
腹股沟脂肪疝是指由于重力或腹腔内压力作用于盆底腹膜外脂肪组织,发生生理性坠积或病理性增生后经腹壁簿弱区向外突出形成的无疝囊的特殊类型疝.临床上与腹股沟斜疝、直疝或股疝并存的复合性脂肪疝较多见,无上述腹股沟疝存在的单纯性腹股沟脂肪疝临床少见,此类患者由于腹腔镜手术中看不到明确的疝囊,常使术者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