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梗塞后心绞痛(PIA)是心肌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其近期死亡率可达17%~50%。本文回顾性分析4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例,以探讨心肌梗塞后心绞痛(PIA)的发生机理、促发因素和预后。 1 临床资料 49例AMI病人均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AMI后常规心电图监测1周,此后若必要随时予以监测。每次PIA发作均观察血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疼痛时间>30分钟者及时复查心肌酶。若4周内心肌酶等再次升高,症状和心电图符合AMI诊断标准者定为早期再梗塞。  相似文献   

2.
3.
心肌梗塞后心绞痛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育君 《新医学》1994,25(9):454-455
心肌梗塞后心绞痛的处理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510080)张育君急性心肌梗塞疼痛缓解后24小时再出现的心绞痛称为梗塞后心绞痛(PMIA),是部分病例剩余心肌缺血表现。一般临床上1周内有12%发生PMIA,12个月有22%~25%。PMIA发...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塞后心绞痛(PMIA)是指在原发性梗塞性疼痛缓解后又出现的心绞痛。多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发作24小时以后出现的心绞痛。有些学者认为PMIA要伴有暂短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依靠临床表现就能诊断。由于AMI后心绞痛病人的再发梗塞率较高,1年死亡率可达17%—50%,具有高度的危险性。为此本文就PMIA的发病机理,治  相似文献   

5.
朱楚豪 《临床医学》1998,18(1):10-11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早期心绞痛的发生,是梗塞延展或再梗塞的高危因素。本文对我院216例AMI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梗塞后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理,旨在对治疗有所帮助。 1 资料和方法 收集1990~1997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AMI216例,其中男性171例,女性45例,年龄自31~82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前壁梗塞(包括前间壁,前侧壁,广泛前壁)114例,下壁梗塞(包括后壁,右室)68例,前下复合壁梗塞11例,无Q波梗塞23例,其中  相似文献   

6.
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叙述了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分类,病理生理和临床症状以及形成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子。重点叙述了心绞痛,心肌梗塞,合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以及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要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心肌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Early postinfarction angina,EPIA)是指急性心肌梗塞(AMI)后24小时至15天内反复发作的典型心绞痛样胸痛.此类病人的症状重.预后差.本文分析20例EPIA病人的临床表现.并随访其中18例病人半年或2年时间.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均为AMI后24小时至15天内发生心绞痛样胸痛且能除外再梗塞者,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40~82岁,平均63岁,基础疾病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AMI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谱如CK、CK-MR等的动态变化.1.2 临床表现1.2.1病变部位 前壁梗塞8例,广泛前壁伴下壁梗塞6例,下壁梗塞5例和侧壁梗塞1例.1.2.2心绞痛症状 再次心绞痛于AMI后24~48小时发作者8例,48~72小时者5例,4~10天者4例,10~15天者3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大部分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对于正常冠脉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者是否诊断冠心病仍有争论。为此本文对20例这类患者的病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简要叙述了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分类、病理生理和临床症状以及形成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子。重点叙述了心绞痛、心肌梗塞、合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以及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要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梗塞前心绞痛对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通过对 5 6例梗塞前有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分析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 AMI患者梗塞面积、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将我院 1996 - 0 8~ 2 0 0 2 - 0 2收治 AMI患者 118例分为两组 :甲组 :梗塞前有心绞痛发作史 5 6例 ,其中男 4 0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6 3.3岁。乙组 :梗塞前无心绞痛发作史 ,其中男4 5例 ,女 17例 ,平均年龄 6 5 .4岁。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 ,临床治疗原则基本相同。1.2 诊断标准 所收集病例均符合 1979年 WHO AMI诊断标准。住院接受常规治疗 ,个别病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1.3 观察指标 …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塞及心绞痛发病时间带探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72111)岳增为,岳红梅心肌梗塞及心绞痛的发病常有一定规律性。为了探讨其容易发病的时间带,我们对1991~1994年收治的752例患者从时间生物医学角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本组男53...  相似文献   

12.
无心绞痛病史心肌梗塞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有或无心绞痛病史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35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无心绞痛病史组与有心绞痛组比较,心梗多发生于前壁(P<0.05),且前者合并糖尿病者较多(P<0.05);(2)两组病人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左室射血分数(IVEF)值、早期并发症及再梗率、住院死亡率无明显差异。提示无心绞痛病史的心肌梗塞与有心绞痛者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与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陆晓江 《现代康复》1998,2(6):570-571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所引起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现象早有认识。其中关于“真心痛”近似心肌梗塞时休克的症状,“厥心痛”或“胸痹”近似心绞痛。本病的发病机制有标本虚实之分,本将对本病如何连用辨证论治作一初浅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孟庆恒  罗先润 《临床医学》1998,18(10):32-33
冠心病患者QT间期延长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但对QT间期昼夜变化规律,特别是夜间QTc间期延长文献报道不多。本文用动态心电图评价心肌梗塞、心绞痛患者QTc的昼夜变化。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心肌梗塞组:根据病史、心电图、心向量及心肌酶谱等检查,诊断心肌梗塞48例,男3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35±6.24岁;其中AMI13例,OMI35例。心绞痛组:40岁以上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典型心绞痛表现,并有心电图缺血改变者90例,男6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6.88岁±7.24岁。正常对照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  相似文献   

15.
尿激酶治疗心肌梗死后心绞痛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杨子江  郑文 《临床医学》2002,22(5):32-33
本文总结了我院1999年~2000年收治的,经血脂分析、心电图及临床表现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100例,以探讨心绞痛及心肌梗塞与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无心绞痛病史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心绞痛病史的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118例无心绞痛病史的心肌梗塞患者(A组)与同期293例心肌梗塞前反复出现心绞痛患者(B组)的临床及随诊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A组55.93%患者诱因明显,多数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老年患者占16.10%,梗塞范围较大;B组有明显诱因患者仅占29.35%,老年患者占37.20%,两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此外在急性心肌梗塞和随诊期间A组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为9.32%;B组病死率为4.1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随诊的384例中,A组病死率,尤其是1年内的病死率较B组为高,且室壁瘤、心力衰竭、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均明显高于B组。结论:无心绞痛病史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梗塞期间和远期预后不良,但若能在加强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尽早溶栓治疗并及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选择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术或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可使相当部分患者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率也有所升高,且下壁心肌梗塞更为多见。传统的观念认为,前壁梗塞时心衰、心源性休克、室颤及猝死的发生率高,下壁心梗对心功能影响小,心衰、心  相似文献   

19.
杨振和 《临床医学》2002,22(7):20-21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梗塞后心绞痛疗效。方法:全部病例随机分倍他乐克组、对照组,观察28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为60%,差异显著。结论:倍他乐克无论从疼痛发作次数或缓解情况来说,对梗塞后心绞痛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1~15天内反复发作的典型心绞痛称为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1]。本文分析了64例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患者,以期对今后的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材料和方法1.1对象:根据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收住院的1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64例在发病后两周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