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邹雯 《江西中医药》2006,37(1):13-14
三承气汤皆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吴瑭云:“承气者,承顺胃气也。”即承顺其失降的胃气,以恢复其主降的功能。“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乃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因其能攻下腑实、泄热救阴、承顺胃气,使塞者通、闭者畅而得名。”  相似文献   

4.
张琦  华浩明 《吉林中医药》2010,30(5):435-438
《温病条辨》157首汤剂及《伤寒论》98首汤剂的用量存在一定的规律,汤剂的药物组成味数、使用药物分类、药物用量、日服用次数及日服用总量等方面都暗含汤剂用量的内涵。《温病条辨》汤剂与《伤寒论》汤剂进行比较后,发现《温病条辨》汤剂的平均药味及煎服法与《伤寒论》汤剂一脉相承,差异较小,在方剂的药物来源分类、方剂的重量及目服用量方面则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看外感病辨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温病条辨》是两部外感辨治的专著,在外感病的辨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的研究,透过外感病学术研究中最复杂的寒温问题,探讨外感病辨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6.
王方  顾星 《中医药导报》2006,12(3):11-12
文章从体质与发病、体质因素与疾病的传变、体质与治疗、体质与病后调理等方面对《伤寒论》与《温病条辨》的体质思想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体质学说客观地、规范地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一书,仿《伤寒论》的条文形式,导源叶案为众所周知。其中运用承气场方,除了宗《伤寒论》以外,还大量取材于《温疫论》,且有所发展,使承气汤变化内容更臻成熟。本文试就《温病条辨》运用承气汤方特点作如下辨析。一、脉实证实,苦寒攻下中焦阳明温病,是外感病的高峰期,多以承气汤为主方,中焦篇第一条即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吴鞠通用“承气汤不强调痞满,而强调燥实”,“面目俱赤,语声重法,呼吸俱粗,大便秘,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等证,均为大热大实之证。吴氏论承气汤证比起《伤寒论》来,更为…  相似文献   

8.
张锡纯乃近代临证大家 ,创衷中参西之说 ,对于近代中医的发展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临证过程中 ,对于《伤寒论》方的运用极有心得 ,也颇多独到之处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 ,立专章对伤寒诸方进行论述。作者在研读过程中 ,对于张氏对三承气汤的认识和运用 ,有一些自己的体悟 ,希望能与同道参商 ,以求加深对这三方的认识 ,使之在临床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伤寒论》共论及三承气汤 ,即大、小和调胃承气汤。医家均喜以痞满燥实之孰轻孰重来区别三承气汤。认为痞满甚者与小承气汤 ,燥实甚者与调胃承气汤 ,四者俱甚者与大承气汤。而张锡…  相似文献   

9.
任鸿义  任鹏  吴迪 《光明中医》2013,28(4):654-655
《伤寒论》大承气汤是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其中大黄苦寒,泻实祛热,推陈出新;芒硝咸寒,软坚润燥,通利大便;枳实辛微寒,理气消痞;厚朴苦辛温,顺气除满,是攻下实热,涤荡燥结之峻剂,运用于阳明腑实证见潮热,谵语,手足溅然汗出,腹满硬痛,大便不通,脉沉迟有力;或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惊惕不安,微喘直视;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或阳明病发热过多;或发汗不解,腹满痛等,现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脓毒症(sepsis)是指由感染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严重创(烧、战)伤、休克、感染、外科大手术等常见的并发症,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肠道的损伤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因此通腑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我院陈乔林、  相似文献   

11.
张弢 《中医教育》2009,28(4):39-40
合作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论策略和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把合作性学习模式引入伤寒论课堂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也是当代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根据教学体会,探讨合作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合作性学习在伤寒论课程中的必要性及在伤寒论教学中开展合作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2.
黄建波  谢黎 《中医药学刊》2006,24(4):664-666
《伤寒论》将息疗法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护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者对将息疗法进行了研究,但不完整,将息疗法的范围也有许多争论,笔者认为“将息疗法”是根据病位、病性、治法、临床表现所采取的一系列的非药物方法的配合治疗。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各种将息疗法的分析,提出煎药法、服药法等也属将息疗法范畴,并指出将息疗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桂枝在《伤寒论》中使用广泛,其功效的发挥与剂量、配伍及其比例有着密切关系。桂枝功效的核心是通阳化气,从剂量层次来看,随着桂枝在方剂中剂量的增大,其通阳化气的功效在逐步增强,而在不同剂量层次上分别表现出来不同功效方向,小剂量表现为通阳助气化;中等剂量则表现为解肌疏风、调和营卫,调整阴阳;用至中重剂量,其温通之性更显,主要表现在温通心阳,温补脾阳,通络散寒而除痹症;重剂量使用则温化阴气,而平冲降逆。在看待桂枝在方中的作用时必须同时考虑配伍及比例,配伍可以影响桂枝功效的发挥,而同一配伍的比例调整也体现了中医调整阴阳、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桂枝功效发挥方向与剂量、配伍及比例关系密切,学习时当综合考虑,着眼于病机、方证、用药,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医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她都在为人类的健康与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对"水气病"的治疗分散六经病各条文中,其治疗方法看似言简,实则甚为详备,如解表蠲饮法、温阳(心阳、脾阳、肾阳)利水法、温胃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解表利水法、辛热逐水法、和胃消痞法、调畅气机法、攻逐水饮法、温阳止利法等。"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祛除水邪的常用之法,现在临床应用亦屡屡显效。《伤寒论》治水法则、经方在临床肾病治疗中行之有效,应学习仲景治水思想的精髓,并结合现代临床、实验、药理研究,不断加深对经方的学习及研究,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成无己故乡聊摄何时陷入金国、成氏入金后居于何地、《伤寒论注解》及《伤寒明理论》何时撰成、何时刊刻、成无己生卒之年为何 ,元版《伤寒论注解》有何特征、李盛铎为何能得此书、该书何时从日本流入中国、今藏何处等诸多问题皆有详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