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1995—2009年广西隆林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隆林县参加黔桂两省抗疟联防区15年疟疾流行动态及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各乡镇卫生院近15年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临床诊断疟疾病例资料,用Excel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全县发热病人血检数占当地总人口的4.6%,疟疾发病率从1995年的0.86/万降至2009年的0.08/万,未发现当地居民恶性疟病例。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病例逐年增多,近几年均为在东南亚国家感染,并有恶性疟及死亡病例。[结论]疟疾在该县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流动人口病例中未发现当地继发性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西天等县1994年基本消灭疟疾后对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中疟疾病例的监测情况和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和整理该县县、乡、村1995~2008年当地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外出回归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年共血检170945人份,在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人116例,疟疾病人中从海南省回来的为62.93%、缅甸为14.66%、广东省为10.35%、云南省为5.17%,为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病例。结论该县连续14年没有发现当地常住居民感染疟疾病例,疟疾病例主要来自流动人口,及东南亚国家感染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榕江县2000-2012年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该县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县2000-2012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疟疾疫情报告、各乡镇卫生院疟疾诊断和治疗等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0-2012年该县疟疾病人群年均发病率为1.70/万,2000-2006年期间人群年发病率在0.09~1.48/万之间。2007-2010年疟疾病例数有所增加,人群年发病率在I.83—6.91/万之间,除1例为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外,全部为当地居民疟疾病例。发病高峰期在6—10月份之间。疟疾病例以农民为主,分布于各种职业及各年龄组。全县19个乡镇仅2个乡镇未发现疟疾病例,未发现恶性疟病例及疟疾死亡病例。自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疟疾病例逐年减少,2012年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中均未发现疟疾病例。结论该县近几年疟疾防治效果明显,但仍需加强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的疟疾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天等县基本消灭疟疾前后疟疾在当地流行状况。[方法]收集和整理该县1980~2008年该县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疟疾病例监测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本消灭疟疾前后29年中发现疟疾病人共1128例,其中灭疟前有48.32%的为当地的疟疾病人,51.68%为流动人口病人,灭疟后所发现的116例疟疾病人全部为流动人口病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被感染的地方分别为海南省65.25%、广东10.80%、缅甸2.66%、云南2.19%,并有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病例。[结论]1994年该县基本消灭疟疾后未发现内源性疟疾病例,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病例在当地未发现继发病人,抗疟效果得到有效巩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西的西北山区而且地广人群稀少的边远县城原为疟疾高度流行区资料,评价经长期抗疟以后到本世纪以来的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查阅全县历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病人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50年代疟疾是该县的主要传染病,存在着感染人类的4个种类疟原虫流行,当地居民人群疟疾阳性率为1583.33/10万,其中1954年为3286.22/10万,60年代为349.65/10万,70年代为1525.82/10万,80年代为71.57/10万,90年代为4.78/10万,本世纪为1.56/10万。三日疟病例于1961年后未发现,恶性疟及卵形疟病例分别于70年代初期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90年代55.29%的疟疾病例来自流动人口,本世纪以来的33例疟疾病例均在流动人口中发现。结论该县自1992年经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在当地居民中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存在流动人口将疟疾输入传播的威胁,因此,应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疟疾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西最北部全州县历年疟疾流行状况,分析不同时期疟疾流行特点,评价本世纪以来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查阅全县历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病人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50年代疟疾是当地的主要传染病,存在多种疟原虫传播流行,当地居民人群疟疾阳性率为284.25/10万,其中1955年为722.84/万,60年代为70.05/10万,70年代为12.74/10万,80年代为22.43/10万,90年代为18.67/10万,本世纪为1.56/10万。1962年后未发现三日疟及恶性疟病例。自1990年经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后,该县的疟疾病例均来自流动人口。结论该县疟疾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存在流动人口将疟疾输入传播的威胁,因此,应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疟疾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紧邻越南的县基本消除疟疾后对流动人口中疟疾病例的监测情况和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和整理该县1996~2008年外出回归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年血检流动人口共4798人份血样,发现疟疾阳性病人237例,其中有226例病人是到缅甸务工期间被感染疟疾带回当地,并有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病例.但没有发现有从越南感染疟疾的病例.[结论]该县连续12年没有发现当地疟疾病人,疟疾病例主要来自流动人口带回并主要是在缅甸感染,但在当地没有出现继发疟疾病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西玉林市疟疾监测结果,评价联防联控措施效果。方法收集1992~2008年广西玉林市辖7县(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及重点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17年间玉林市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75.84万人次,重点居民9.13万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人10.17万人次,流动人口非发热人群6.71万人次,四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4%、0.001%、0.704%和0.003%,共检出疟疾病例747例,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3.75%(28/747),输入性病例占96.25%(719/747),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06%(211/368746)。玉林市参加三省疟疾联防17年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1999年起至今无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发生,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2年的3.230%降至2008年的0.036%。结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得当,联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巴马瑶族自治县1956-2009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全县各乡镇卫生院1956-2009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1956年疟疾发病率为318.62/万,并有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流行。1970年下降为152.39/万,1971年后未发现三日疟病例,1978年后未发现当地恶性疟病例。1980年下降为4.33/万,1990年为0.36/万,以流动人口疟疾患者为主,1995年以后全县均无内外源疟疾患者发现,2000年疟疾发病率为0.17/万,2006年后该县未发现疟疾病例。结论该县通过长期的疟疾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玉林市灭疟后期疟疾监测措施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和分析广西玉林市灭疟后期疟疾监测的组织和技术措施,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市建立县、乡、村三级疟疾监测网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对量化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实行考评,考评结果与乡村医师准人挂钩.结果 1994~2007年,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499314人次,病灶点居民47512人次,流动人群133846人次,检出当地感染病例22例,输入病例313例,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4%、0.002%、0.234%,本地病例占6.57%(22/335),流动人口输入病例占93.43%(313/335),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057%,连续9年无内源性病例.结论 玉林市采用层层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的疟疾管理方法和防治措施有效可行,输入性疟疾病例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未发生输入继发疟疾病例,疟疾防治成果巩固,应继续加强对高疟区回归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荔浦县疟疾防治效果。[方法]对1950~2009年荔浦县疟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0~2009年累计疟疾发病7 879例,年均发病率为4.36/万。全部病例中,本地居民7 718例,流动人口161例。合计血检213 903人,阳性的292例(本地居民131例,流动人口161例),平均阳性率为0.002%。20世纪50~60年代以临床诊断为主,80年代以显微镜检查确诊为主,1975年以后当地居民中未发现疟疾患者,2008年以后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均未发现疟疾病例。当地居民疟疾患者检出的疟原虫均为间日疟疟原虫,20世纪90年代从到外省返回的病人中检出3例恶性疟患者,2006年从缅甸感染的1例患者检出恶性疟原虫。[结论]目前荔浦县疟疾流行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1995~2006年邳州市疟疾监测措施与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林  刘体亚  张亚  王辉  单勇 《中国校医》2007,21(6):676-678
目的分析邳州市1995~2006年疟疾监测结果,评价监测措施,为制订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5~2006年邳州市24个镇、2个办事处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监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12年间全市36家单位共血栓当地发热病人116396人次,病灶点居民560人次,外出回归人群16614人次,外来人群4283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11%、0.36%、0.21%和0.05%,共检出疟疾病例129例,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74,66%(109/146),输入性病例占25.34%(37/146)。结论邳州市连续12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疟疾病例仍以当地感染为主,但分布面广、高度分散;无输入性疟疾继发病例发生,现行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能有效监控疟疾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黔桂两省灭疟联防区24县2010-2011年疟疾流行动态,为联防区疟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黔桂两省灭疟联防区24县2010-2011年疟疾流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黔桂两省灭疟联防区24县两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0.62/万,贵州为1.12/万,广西为0.03/万,当地居民未发现恶性疟病例,无疟疾暴发点。贵州以当地居民疟疾病例为主,两年在当地居民中发现疟疾病例共473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387例,血检疟原虫阳性病例86例。广西以外出回归及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为主,两年在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例共8例,其中恶性疟2例,均为在东南亚国家感染后带回当地。结论该区域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各省在该区域的疟疾防治重点应有所侧重,贵州省应以当地居民病例为防控重点,外来流动人口病例也不能忽视;广西省应以外来流动人口病例为今后防控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4.
广西百色隆林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少数民族占总人口79.41%.总面积3 543 km2,辖16个乡(镇),179个行政村,2 619个自然村屯,目前全县总人口39万多.隆林历史上是多种疟疾流行的高发区,1987年通过了考核验收,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1],1995年以来疟疾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持续控制在1/万以下,这与全国的疟疾年发病率一致[2],从2001年至今全县在当地居民中仅发现1例疟疾病例[3].该县山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后,大量民工外出务工,流动人口日益加大,而人群的流动和聚集是引起疟疾扩散(输入或输出)和暴发流行的重要成因.为防止输入性疟疾的扩散,巩固灭疟成果提供参考,现将该县近16年的流动人口疟疾发病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苏、锡、常三地区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病学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苏、锡、常地区经济较发达 ,流动人口集中。 3市 1991~ 1995年共报告本地疟疾 5 6 7例 ,而外来输入病例达 6 90例。为了解三地区流动人口疟疾流行情况及对当地居民疟疾流行的影响 ,我们于 1996~ 1999年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和方法1 1 疫情报告 凡疟疾临床症状典型者、临床症状疑似经抗疟药试治有效者、镜检疟原虫阳性者 ,各疫情报告单位均应以疟疾病人上报。每个病例详细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注明当地居民疟疾或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治疗方法参照《疟疾防治技术方案》〔1〕。1 2 发热病人血检 凡疟疾临床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基本消灭疟疾后的地区简化监测措施,对疟疾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开展发热病人血检,抓好现症病人根治和流动人口管理。结果近10年来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虽有散在的本地病例和较多的输入病例,但未出现继发病例,巩固了灭疟成果。结论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在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病例以输入性为主的地区,主要抓好病原学监测、现症病人根治和流动人口管理,其他监测措施可以简化。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对山东省疟疾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山东省1991~1995年疟疾发病情况资料,进行流动人口对山东省疟疾传播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输入病例在总病例数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大,由1991年的56%上升至1995年的92.16%。山东省居民当地感染的年发病率低于外出感染的年发病率。通过对传播指数(即输入继发病例数和输入病例数的比例)分析,表明输入性传染源对山东省疟疾传播影响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该县疟疾基本控制在1/万以后,监测15年血检阳性疟疾病人来源、疟原虫种类和发病情况。[方法]对1995~2009年全县血检阳性病人资料进行收集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该县15年所检出的疟疾病人,内源性病人仅占3.91(9/230),无恶性疟病例;流动人口的疟疾病人占96.09(221/230),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疟疾病人大多数在海南省感染后带回本地,占流动人口疟疾病人的55.20(122/221),恶性疟疾病例占1.36(3/221)。[结论]该县疟疾发病率控制到目前的1/10万以下,疟疾病人来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外出回归输入性病例为主,是今后监测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疟疾高发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我镇 ,疟疾输入病例随时发生 ,甚至可能出现暴发流行。为此 ,我们从 1995~ 1999年采取被动与主动侦查相结合的办法 ,比较了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疟原虫的镜检结果 ,以便及时发现新的疟疾病例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巩固基本消灭疟疾病的成果。材料与方法1 被动监测 对 1995~ 1999年来院门诊的“三热”病人(指临床初诊疟疾、疑似疟疾、原因不明发热病人 )进行登记 ,并进行了疟原虫的血检。并分别记录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2 主动监测 对居住镇区、镇郊结合区的流动人口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流动人口疟疾流行趋势,为制定管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2~2001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10年监测流动人员“四热”病人107070人次,平均阳性率5.08%,占全垦区疟疾阳性病例总数63.49%,流动人群感染疟疾的相对危险度(RR)为当地人群的2.09~14.54倍。结论 流动人口是传播疟疾的主要来源,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是当前垦区疟疾防治的重点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