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STE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CI术治疗,观察组给予PCI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与出血事件等.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血流灌注,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T段回落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右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T)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治疗急性STEMI中具有肯定的疗效,但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性STE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CI术治疗,观察组给予PCI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与出血事件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血流灌注,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T段回落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右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T)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治疗急性STE-MI中具有肯定的疗效,但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3.
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方法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入选标准的患者83例,按时间顺序分为未应用替罗非班组(对照组,37例)及急诊室应用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46例)。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下降趋势(8.1%比2.2%,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降低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缺血事件的发生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4.
谢静 《临床医学》2015,35(2):52-53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湖南旺旺医院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前采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慢血流和无复苏现象发生情况、TIMI3级血流获得情况及30 d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未发生慢血流和无复苏现象,TIMI3级血流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治疗后慢血流和无复苏现象发生率为13.3%,TIMI3级血流发生率为8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0 d内无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对照组治疗后30 d内出现再梗死1例,死亡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对照组为1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采用盐酸替罗非班疗效显著,对于降低再梗死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387-3388
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就诊的1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脉内及静脉内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两组术后血流情况、1w左室射血分数、出血并发症及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评估。结果术后,观察组冠状动脉Ⅲ级血流获得率及TIMI3级血流获得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要高(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快(P<0.05)。另外,观察组术后一星期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高(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低(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脉内及静脉内联合应用使用替罗非班效果显著,能够改善血流情况,同时降低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而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与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4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与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比较2组术后再灌注指标(包括TIMI 3级血流、ST段回落>50%比例)、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h,观察组TIMI 3级血流、ST段回落>50%比例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术后1周2组患者LVEDD、LVESD、LVEF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观察组LVEDD、LVESD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LVEF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1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87%比28.26%,χ~2=4.420,P<0.05)。结论 替罗非班与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有效完成梗死冠脉再灌注,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何晓芳 《护理与康复》2010,9(8):718-720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心肌血氧供应急剧减少而引起的[1],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STEMI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PCI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再灌注指标[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一氧化氮(NO)水平]、心功能指标、致炎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CK-MB、2 h NO水平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更优(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水平更低,IL-10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PCI治疗STEMI患者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肌再灌注指标,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及梗死区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将114例发病<12小时急诊行PCI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每组57例.早期组入急诊室PCI前即开始应用替罗非班,晚期组在PCI开始时应用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用法为10 μg/kg 静脉推注,继以0.15 μg·kg-1·min-1维持至PCI后36小时.观察两组PCI前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及梗死区心肌灌注(TMP)分级、PCI后9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术后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早期组PCI前TIMI 3级及TMP 3级的获得率分别为31.6%、33.3%,晚期组分别为 12.3%、14.0%;PCI后早期组分别为96.5%、75.4%,晚期组分别为 94.7%、57.9%,两组PCI前TIMI 3级、TMP 3级及PCI后TMP 3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90天早期组3例发生MACE,占5.3%;晚期组9例发生MACE,占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STEMI急诊行PCI的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及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效果和护理要点。方法选择124例AMI行急诊PCI患者,随机分成替罗非班组(68例)和常规组(56例)。两组PCI围手术期均予常规抗血栓治疗,替罗非班组在此基础上术前另予替罗非班应用。比较两组PCI术中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情况、术后ST段回落程度、出血并发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等情况。对替罗非班组做好药物维持期间的护理及健康指导等。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4,P〈0.05);ST段回落不良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4%比16.1%,)(2=4.78,P〈0.05);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比16.1%,X2=5.03,P〈0.05);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6±2.3)%比(55.3±1.9)%,t=5.99,P〈0.01];轻微出血率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急诊PCI患者在常规抗血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和左心功能,减少PCI术后MACE的发生,疗效确切,但可增加出血的危险性,在治疗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可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益并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预先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方法经右侧桡动脉径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AMI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于术前30rain、对照组于术后30min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10μg/kg,3min内静脉注射完毕后,继以0.15μg/(kg·min)微量泵维持24h。比较2组手术前、后TIMI血流情况、血小板相关补体1(platelet associated complement1,PACl)及P选择素(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62 platelet,CD62P)阳性表达率、脂联素水平,测定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短轴收缩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随访1个月观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梗死相关血管TIMI3级血流获得率(95.6%)高于对照组(82.2%)(P〈0.05);2组术后1dPACl、CD62P阳性表达率和脂联素水平及术后7dLVESD、FS和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dPAC1、CD62阳性表达率、脂连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LVESD、FS和LVEF及术后1个月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老年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预先应用替罗非班,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过程中血栓抽吸导管不能到达或通过病变(即使用失败)实现有效抽吸的影响因素。方法AMI住院行急诊PCI并于术中准备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患者722例,根据抽吸导管可否到达或通过病变分为抽吸失败组79例和抽吸成功组(对照组)643例,观察2组临床特征,分析抽吸导管到达或通过病变失败的原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抽吸失败组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infractionrelatedarteries,IRA)、直接支架置人率、术后ST段回落显著降低(P〈O.05).年龄、回旋支为IRA、多支病变、手术操作时间、就诊距血管再通时间、钙化病变、病变近端迂曲明显增加(P%0.05),分叉病变比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病变近端迂曲、钙化病变、回旋支为IRA是血栓抽吸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钙化、迂曲病变及回旋支闭塞所致的AMI可能是导致抽吸导管通过失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acutecoronarysyndromes,NSTE—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后血清高敏C一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NSTE—ACS可能的炎症抑制机制。方法69例初诊为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35例(术前6~12h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和术中组(介入术开始时应用盐酸替罗非班)34例,术前及术后24h检测hsCRP水平及术后心肌灌注分级。结果术前早期组hs—CRP水平(9.21±1.12)mg/L与术中组(9.16士1.17)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组hs—CRP水平(4.29±2.23)mg/L较术中组(5.47±2.60)mg/L降低(P〈0.05);术后早期组心肌灌注获得TMPG2~3级比率77.1%明显高于术中组58.8%(P〈0.05)。结论早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明显抑制炎性反应,延缓NSTE—ACS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炎症反应、血管造影和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123例STEMI行PCI患者分为观察组(n=65)和对照组(九=58).观察组应用替罗非班,对照组未应用替罗非班.比较2组患者人院时和治疗3d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性别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比较478例男性和101例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 不同年龄段STEMI发病率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1),女性发病较男性晚10年以上,≥71岁女性发病率升高更明显;女性多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且2型糖尿病明显高于男性(P<0.01);女性多支病变明显高于男性(P<0.01).女性院内病死率、假性动脉瘤/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P<0.01).结论 直接PCI治疗STEMI女性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及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男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85例,根据治疗后TIMI血流情况分为无复流组(TIMIO~2级)及TIMI3级组,记录2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率为40%;应激性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敏C反应蛋白〉3mg/L是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无复流现象可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高,无复流现象可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查阅本院2007-2008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历共150份,均为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其中对照组患者72例,替罗非班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有78例,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情况,术后4周内并发症及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无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替罗非班组PCI术后慢复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共1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比较在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过程中经静脉内和冠状动脉内注射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和6个月临床终点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的收集了2008-03-2011-12140例行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所有患者的替罗非班负荷剂量均为10μg/kg经过冠脉内或静脉内给药,随后0.15μg·kg^-1·min^-1持续静脉内泵入36h。按照1∶1比例每组各70例分别入选冠脉内给药(IC)组和静脉内给药(IV)组,比较心肌酶峰值,住院期间及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管重建)。统计学方法包括:Fisher's精确检验,Yates卡方检验,非配对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病史等基线特征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MACE发生率(IV组5.7%∶IC组10.0%,P=0.45)。两组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组(55±30)U/L∶IC组(61±27)U/L,P=0.51)。结论:在行直接PCI的STEMI的患者中,经冠脉内注射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同静脉内给药相比较并不能减少MACE事件发生率,有待于更大规模的关于大剂量替罗非班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239例,其中血栓抽吸+PCI 118例(血栓抽吸组),直接PCI组121例,对两组患者的造影及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栓抽吸组在即刻血流TIMI 3级[106(89.8%)与96(79.3%);x2=5.026,P<0.05]、PCI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率≥50%[101 (85.6%)与90(75.2%);x2=5.500,P<0.05]、术后1周内射血分数≥50% [68(57.6%)与52(43.0%);x2 =5.130,P<0.05]、住院期间再梗死发生率[0(0)与5(4.1%);x2=4.980,P<0.05]都明显优于直接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平均住院时间[(l0.05±5.40)d与(10.40±5.03)d;t=-0.525,P>0.05]、术中心室颤动发生率[4(3.4%)与3(2.5%),x2=0.174,P>0.05]、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15(12.7%)与18(14.9%);x2=0.235,P>0.05]、恶性心律失常[12(10.2%)与15(12.4%);x2 =0.296,P>0.05]及病死率[2(1.7%)与5(4.1%);x2=1.248,P>0.05]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应用血栓抽吸可能改善临床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