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对经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2例经鼻肠管肠内营养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每天鼻饲前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实施腹部按摩,比较两组病人呕吐、腹胀、腹泻发生率,并观察观察组病人对腹部按摩的耐受程度,即比较按摩前后病人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按摩前后病人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肠内营养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能耐受腹部按摩操作,腹部按摩能减少病人腹胀的发生率,从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与间断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2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持续匀速肠内支持方式,观察组采用间断肠内支持方式。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及营养状况。[结果]观察组病人腹胀、呕吐、胃潴留、胃出血等营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7d营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第7天胃液pH值、胃液残留量低于对照组,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拔除胃管时间、经口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断肠内营养支持方式能有效提高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病人胃肠功能及营养状况,促进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肠内营养临床营养支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国外应用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比例已由8∶2转变为2∶8。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但若实施不当,易发生腹泻、腹胀、呕吐、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易导致胃肠功能障碍,实施肠内营养时更易发生肠内营养的不良反应[2],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规范化实施肠内营养、防止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道主要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和梭菌)、粪便分泌型IgA(SIgA)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研究组25例;对照组于伤后24h~48h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开始营养支持;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前14d联合合生元制剂(金双歧)。在肠内营养支持0d、4d、8d和15d分别采集粪便标本进行肠道主要正常菌群定量分析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粪便SIgA。观察研究期间两组病人感染性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在肠内营养支持8d和15d,研究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高于对照组(P〈0.01);类杆菌和梭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内营养支持8d和15d研究组大便SIg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3%比5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早期肠内营养比较,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道菌群失衡,上调肠道局部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致昏迷病人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方法]对60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实施后加强观察,重点是营养过程中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病人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对颅脑损伤病人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道主要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和梭菌)、粪便分泌型IgA (SIgA)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研究组25例;对照组于伤后24h~48 h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开始营养支持;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前14 d联合合生元制剂(金双歧).在肠内营养支持0 d、4 d、8 d和15 d分别采集粪便标本进行肠道主要正常菌群定量分析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粪便SIgA.观察研究期间两组病人感染性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在肠内营养支持8 d和15 d,研究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高于对照组(P<0.01);类杆菌和梭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内营养支持8 d和15 d研究组大便SIg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3%比5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早期肠内营养比较,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道菌群失衡,上调肠道局部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方法]6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留置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治疗期间加强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康复出院61例,死亡2例.[结论]加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金秀明  曹英 《全科护理》2009,7(24):2183-218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的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随机将160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根据病情予以抗感染、脱水、营养脑细胞、激素治疗、对症处理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结果]观察组病人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后越早期行高压氧治疗效果越好。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及早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是预防高压氧治疗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高压氧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输注泵肠内营养并发症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彭苹  周佳  唐艳平 《护理学报》2006,13(8):15-16
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合理应用营养输注泵对降低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将6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进入ICU时间顺序轮流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4例,伤后早期即通过营养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以总量25%开始喂养,以总量25%逐日递增,24h持续均匀滴注,不足部分静脉补充,喂养时头高位30°~45°;对照组33例按传统的注射器定时推注法鼻饲相同流质饮食。结果研究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可以较好耐受早期胃肠道营养。研究组肠内营养并发症,如腹泻、呕吐反流、高血糖症、误吸和堵管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营养输注泵实施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减少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刘文丽  周莉  王怡 《全科护理》2012,(33):3096-3097
摘要:[目的]探讨PDCA管理策略对预防重度颅脑外伤病人发生坠积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63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PDCA管理方法预防重度颅脑外伤病人发生坠积性肺炎。[结果]干预组坠积性肺炎发生率为12.9%,对照组发生率为3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管理策略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发生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屏障功能、炎性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65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2)。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术后24 h内),对照组行延迟肠内营养支持(术后24~72 h),均鼻饲2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胃肠屏障功能、炎性应激状态及营养状态。结果干预后,两组的IFABP、D-乳酸、DAO、IL-6、PCT、GLU水平及NEU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Hb、ALB及PA水平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给予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其营养状态,有效修复肠黏膜损伤,改善胃肠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预消化型短肽制剂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EN),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5)和对照组(n=45),研究组于入ICU后24~48h开始肠内营养(EN).予预消化型短肽制剂,对照组于入ICU7d后开始EN。比较两组其入院第1、7、14天的血白蛋白(A)、血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周径(AMC)指标变化,并观察两组的胃肠道功能状况。结果入院第7天,研究组各指标较对照组下降缓慢,其中P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P〈0.05),第14天,两组的A、PA、Hb、TSF、AMC指标有所回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29、1.24、0.76、0.68、1.30,P均〉0.05)。研究组较对照组的胃肠道功能障碍(上消化道出血、胃潴留、腹泻、反流)发生率低,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5.87、3.85、4.44、4.11,P均〈0.05)。结论预消化型短肽制剂实施EEN,能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重症监护室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外组和肠内组各25例。肠外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肠内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免疫功能、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白介素(IL)-2、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肠内组比肠外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两组IgG、IgM、IgA、TLC及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肠内组比肠外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室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能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徐雪  朱京慈  房亚东 《护理研究》2006,20(4):301-30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胃肠道黏膜病变方面的作用。[方法]将2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必要的肠外营养补充;B组行早期全胃肠外营养。应用放免法测定伤后第1天、第4天、第7天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内皮素(ET-1)的含量。[结果]伤后第4天、第7天血清TNF-α的含量A组明显低于B组(P<0.05);血浆ET-1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ET-1值有降低的趋势。[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肠内营养可起到保护胃肠道黏膜、降低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影响.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4例,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69例在入院或术后24 h内插管鼻饲进食,延迟肠内营养组(DEN组)65例在术后24 h后插管鼻饲进食.比较2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 EEN组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低于DEN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实施胃肠内营养,可以减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富含胶原蛋白肽的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被动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9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肠内营养,研究组实施富含胶原蛋白肽的肠内营养联合被动训练,对比两组呕吐、腹泻、胃潴留、便秘发生率及首次排便时间和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时间。结果研究组呕吐、腹泻、胃潴留、便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首次排便时间和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应用富含胶原蛋白肽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被动训练,可有效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和肠内营养目标量时间,降低呕吐、胃潴留、腹泻、便秘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在入院或术后24h内插管鼻饲进食,对照组50例在入院或术后24h后插管鼻饲进食。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腹泻、上消化道出血、院内感染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院内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实施胃肠内营养,可以减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预防上消化道出血,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干预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施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比较2组患者营养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干预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外周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14 d后干预组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