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汗同源”的学术观点源于《内经》。《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决气篇》亦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说明汗是由津液所化生,而津液又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常可见到津伤及血和血损及津的病征。所以说“血与汗同源而异流。”《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汗为心液”,“心主血”,这就是汗的生成和“血汗同源”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再论"肾主水液"之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肾主之水,《内经》有两种说法:一指人体水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一指人体津液,如《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藏,主津液”。至于水、津、液之间,到底有何内在联系与区别?分而言之,清者为“津”,可化为气,属阳;浊者为“液”,可化为水,属阴;“循津液而流者”  相似文献   

3.
自汗     
“自汗”是津液不能内守而外泄的一种病证。中医学认为,津液和气、血、精同源异流,皆由中焦水谷精微所化生。汗是津液的一部分。若汗出过多就会导致气、血、津液的亏耗,致使脏腑、组织功能失调,出现各种变证。大量汗出除能使津液耗竭而成亡阴之证外,元阳之气亦可随汗液外泄而消亡,  相似文献   

4.
津液是人体正常体液的总称.津液代谢即津液生成、布散以及废浊之物排泄的全过程.传统理论论述津液代谢与脏腑关系时多涉及肺脾.肾、膀胱、大肠、小肠、三焦,少论及心.我们认为:心具有协调津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密切协同的作用;在津液生成过程中,心主血合脉,在液为汗,津血同源,汗血同源,心与小肠表里,心直接参与、主导汗液生成,津血互生互化;在津液运行上,心行血亦能行津;在泄浊中,心在液为汗,肺主腠理开合,在尿液的排泄中,心行君主之令,肾司开合.心还直接关系水湿痰饮瘀血的生成、兼挟,心不行血可致津停化水、成饮、成痰,津停血瘀,血瘀津停,终致痰瘀互结.津液代谢失调的治疗应该考虑到心.  相似文献   

5.
一、病因分明察证审机温病,是由温热毒邪从口鼻而入所引起,病因分明。在卫、气、营、血不同的病程阶段,变化各异证侯颇多。如常见的发热、口渴、汗出、饮冷、小便短赤、大便干燥、心中烦、舌苔燥质红绛、脉数等等。但是,不管证侯多么复杂多变,发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无论病机如何出入演化,必然导致津液耗损、阳盛阴伤的转归。至病程后期,热邪消灼耗血动血亡阴失水,危象峰起亦屡见不鲜。正象叶氏所谓:“热病必消灼真阴”,“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就是以上特点的概括。“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虑”,精气夺的含义,在伤寒则指人体阳气,存温病则指人  相似文献   

6.
正《汗症》(之一)汗是体内津液在阳气的蒸腾激发下,通过汗孔排出体外的液态物。故《内经》说:"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包括热及气的促动作用,阴则指津液。汗虽由津液所化生,但津与液的性状有不同。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中起到滋润作用;液则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助于骨关节、脏腑、脑、髓等部位,起到濡养的作用。所以,化生为汗液排出体外的,主要是津。如《内经》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相似文献   

7.
论“汗”     
“汗”有三种含义:其一、指生理性的汗液;其二、指病理性出汗与无汗的病证;其三、指发汗的方法。“汗”历来是中医诊疗疾病很重要的着眼点:如问诊中,“一问寒热二问汗”;在治法中,“汗法”为八法之一;故很有必要对汗的生理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汗的病因、病理、证型及治疗;发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进行系统探讨,使为医者对汗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诊疗。1汗液的生理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体内津液经阳气蒸腾气化后从汗孔(玄府)排出之液体。《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8.
人身之津液,辅助精、血共同发挥着滋润形体的巨大作用,其外布皮毛,内注百骸,各脏腑器官皆所受益。在祖国医学的历史长河中,重视人身津液的历代医家,在其理论与实践方面给予了较为深刻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其中最能启迪后世的,莫如以吴塘、叶桂为代表的明清温病学家,他们从温热病的角度,概括地提出了“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和“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的著名论断,并开创了临证论治津液的理法方药。在治疗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围绕津液辨证施治,常可化吉于垂危,起死于膏肓。本文从津液之生,津液之行,津液之用,津液…  相似文献   

9.
一、填空(按照原文,缺什么填什么,每小题2分,共l。小题,计20分) 1.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2.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3.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I:l燥,烦,小便不利者,五答散主之。 4.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胧,其人如狂,血自下,一卜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5.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  相似文献   

10.
治疗外感,不论伤寒温病,辛温解表或辛凉发散,都应重视患者脾肾正气之强弱,不能不顾正气,一味发表。如遇感受风寒,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体倦,脉沉细弱者,最忌发汗。仲景《伤寒论》有“脉微弱者,不可发汗”。再伤寒发汗不当或过汗,都会引起不少变证。仲景日:“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固当汗,若不取微似有汗而发之太过,阳气无所止息,简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玄府不闭,风乘虚人,故复恶寒,汗多于表,津弱于里,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此离中阳虚不能摄水,当用桂枝以救心阳,阳密则漏汗自止矣。坎中阳虚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肾阳,阳归则小便自利矣,内外调和则恶风自罂而手足便利矣。  相似文献   

11.
论"汗"     
“汗”有三种含义:其一、指生理性的汗液;其二、指病理性出汗与无汗的病证;其三、指发汗的方法。“汗”历来是中医诊疗疾病很重要的着眼点:如问诊中,”一问寒热二问汗”;在治法中,“汗法”为八法之一;故很有必要对汀的生理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汗的病因、病理、证型及治疗;发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进行系统探讨,使为医者对汗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2.
<正>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气”,是指正气,“虚”,是指正气虚,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对于“虚”的理解,多数医家皆囿于正气亏少一个方面,实非全面。因为百病之生,有虚有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即正气夺。若谓邪之所凑,皆正气不足,岂不是凡生病者,皆为虚证?  相似文献   

13.
"气为一切阴质之帅"是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提出来的诊疗观点,郭老认为在阴津、阴液、阴血、痰饮等阴性精微物质或阴性病理产物所涉及的辨证施治中均以气的调控为主导,从气入手,补气生血生津、益气摄血摄津、降气祛痰、行气化饮、行气化瘀等,充分发挥气的推动、温煦、固摄、护卫作用,能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文中引用郭老数则验案为佐,探讨气为一切阴质之帅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三、营分证营是血中的津液,如《内经》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所以营又称"营阴"。而营阴所化生之气,就称为"营气"。因此,营既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又是血中之气,是介乎血与气之间的物质。如果温热之邪未能从气分得以宣泄,而津液又受到了严重的损伤,那么热邪就会从气分内陷于营分,从而形成了营分证候。但是这种由气转营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制。(《坚,清浊一、填空与辨误(2。分)(一)、填空(10分、每小题各1分)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3、“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 4、调虚实,篇》) 5、而竭之,皆有大数。“经脉者,不可不通。珍(《灵枢·经水篇》所以决死生,处百病,”(《灵枢·经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形者,淡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漂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素问·阴阳应象…  相似文献   

16.
小儿泄泻常吐泻兼作,特别易耗津夺液,极易出现伤阴的变证。故在治疗小儿泄泻时要特别注意顾脾。 1.清热勿久用苦寒 治疗湿热泻,常用苦寒之品清热利湿,但苦寒能戕生发之气,过用久用能伤脾败胃。脾胃之气伤,则统摄无权,而致泻愈甚。且苦寒伤津,不利疾病的恢复。故在小儿泄泻用苦寒之品时,宜“中病即止”以“顾脾保津”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都有“精”这个概念,但西医是单纯指精液或精子,而中医所说的精,其涵义就广泛得多。中医认为,从广义上说,精的实质是泛指人体内一切有益于生命活动的精华物质,它包括了血液、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但从精、血、津、液、髓等具体物质的生成和功能而言,它们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如精的概念,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的概念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生殖之精、后天之精及脏腑之精,而不包括血液、津液、髓等。先天之精,即指生命产生之前的精,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形成胚胎的本原。《内经》说,“人始生,先成精”,“生之来…  相似文献   

18.
汗出一症,指异于寻常的过多的出汗,可见各种内伤、外感疾病,中医认为汗是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而津液则由血而来,称为血汗同源,因而对汁出一证,颇为重视。临床上内伤病汗出主要分阳虚与阴虚两种,阳虚者动则汗出。称为“自汗”阳虚者睡时汗出,醒后即止称为“盗汗”,汁为心之液,人体阳气蒸化津液,即调节体内适宜的恒定温度,又保持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在疾病过程中有汗无汗,汗多汗少都是反映疾病的一个侧面,现代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一时性低血糖或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异常出汗都属汗出的范畴。1自开、盗汗的病因病理基本病理…  相似文献   

19.
世医皆知白术具有补气、健脾除湿和止汗安胎的功效,但白术最善利腰脐死血及通便秘的功效则知者甚少。《本草逢原》论曰:“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清·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亦曰:“白术能利腰脐之死血,凡腰痛诸药罔效者,用白术两少佐它药,一服如神。”近二十年来又有医家言:白术既能通便,又不致泻,《王旭高医书六种》谓:“白术生肠胃之津液,大便硬是肠之津液干枯,故加白术。”笔者有幸跟随当地名老中医学习一年,将其感验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白术治腰痛及便秘有特效,但必须注意以…  相似文献   

20.
厥脱证治     
厥脱是以大汗、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神情淡漠,或见烦燥、神昏,甚则尿少、遗尿为特征的一种病证。本证是由于人体受各种因素(如脏病、损津耗液、失血、毒邪内侵、中毒、药物失宜、或外伤剧痛、大怒大恐等)而致气血津液亏耗,脏腑功能严重失调,气血运行障碍,终至阴阳衰竭,气散血凝所致的一种综合病证。厥脱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论述。如《灵枢·血络论》说:“脉气盛而血虚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