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目的 了解宝安区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安全套使用情况,为评估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做基线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
样、匿名自填问卷调查方式并结合实验室检测血样的方法,分析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安全套使用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情况。结果:流动人口总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仅为
46.9%;男性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42.0%)低于女性(53.5%),在婚或同居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51.8%)高于未婚或丧偶者(43.1%);有过性经历者艾滋病知晓率高于没有过性经历
者;流动人口商业性性行为发生率为4.7%,发生商业性性行为者中仅有23.1%的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其中对艾滋病知晓率者发生商业性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94.2%)高于对艾滋
病知识不知晓者(68.2%);检测2000份血样,未发现HIV、梅毒、丙肝阳性检出者。结论:后期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政府应加强阻断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
般尤其是流动人群的扩散,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和安全套使用技能与行为。方法 2010年5-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建筑工地、餐饮业、宾馆住宿业、娱乐业和集贸市场5类场所中抽取1 498名16~69岁的流动人口,利用调查问卷和模具演示的方式进行艾滋病知识和安全套使用技能与行为调查。结果 北京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5.98%(987/1 498);“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不能从外表看出来”和“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72.03%(1 079/1 498)和72.90%(1 092/1 498)。85.65%(1 283/1 498)的流动人口有过性行为,其中,每次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14.89%(191/1 283)。能够基本正确演示安全套使用方法者占26.04%(390/1 498),仅39.32%(589/1 498)的流动人口能够“分清安全套的内外,卷边要朝外,并捏住安全套顶端挤出空气”。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知晓艾滋病知识、能否正确演示安全套使用方法是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结论 流动人口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风险较高,需要继续加强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和安全套使用技能与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成都市女性流动人口中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应答推动的抽样方法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RDS)对目前在成都市市区工作且年满20周岁的533名女性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有性生活的533名女性流动人口中,有301名(56.5%)女性使用了安全套,有232名(43.5%)未使用安全套。在125名未婚女性中使用安全套者67人,占53.6%;在已婚408人中使用安全套者234人,占57.4%。调查对象中,有420人认为安全套可以避孕,占78.8%;有281人接受过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占52.7%。文化程度越低、收入越低、年龄越大、获得的相关知识越少,则安全套的使用率越低。结论:应加强流动人口女性安全套使用相关知识宣传,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边远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商业性行为和临时性伴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2012年7-10月,按分阶段抽样方法,在贵州省兴义市、七星关区、威宁县流动人口就业集中的工厂、建筑工地、服务场所随机抽取流动人口进行安全套使用情况一对一面访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144名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流动人口中,近1年经常使用安全套占28.5%,近3次经常使用安全套占25.0%,近1次使用安全套占51.4%;151名发生临时性伴性行为的流动人口中,近1年经常使用安全套占11.9%,近3次经常使用安全套占21.2%,近1次使用安全套占48.3%。商业性行为近1年经常使用安全套与艾滋病血液传播知识、共用注射器传播知识、打算使用安全套、相信能使用安全套、购买安全套等因素相关(P0.05)。临时性伴性行为近1年经常使用安全套与艾滋病血液传播知识、共用注射器传播知识、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安全套减少传播知识、1个性伴减少传播知识、安全套使用知识、打算使用安全套、相信能使用安全套、购买安全套等因素相关(P0.05)。结论边远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商业性行为和临时性伴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较低,与艾滋病传播知识知晓率、安全套认知率及可及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HIV/AIDS患者安全套使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河南省艾滋病高发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安全套使用情况,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阻断传播途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访谈法调查安全套使用情况,分析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汁分析.结果 艾滋病患者的安全套使用率为41.6%,高于对照人群(χ2=220.62,P<0.05).每次性生活均使用安全套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对HIV性传播途径、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认知好于性交时非每次均使用安全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OR=1.504;95%CI=1.128~2.007)、文化水平(OR=6.234;95%CI=3.860~10.069)、健康状况(OR=0.744;95%CI=0.615~0.900)、接受上门健康教育(OR=1.461;95%GI=1.107~1.927)、年龄(OR=0.337;95%CI=0.244~0.465).结论 河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避孕意识较高,但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尚未达到国家的控制目标;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接受健康教育情况是HIV/AIDS患者安全套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安徽省中低档公共场所暗娼艾滋病知识水平和安全套使用情况,为此类人群预防控制艾滋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安徽省艾滋病流行重点地区的县、区各1个和省会城市所辖区1个,采用方便抽样,对中低档公共场所暗娼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和安全套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安徽省中低档公共场所暗娼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晓率最高的是“输血”,达100%;最低的是“蚊虫叮咬”,为67.5%。最近1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85.7%。未使用安全套原因主要是“没准备”(45.5%)和“客人不用”(18.2%)。在最近3个月与配偶或固定男友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48.5%。结论中低档公共场所暗娼防治艾滋病知识水平和安全套使用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国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实践证明,坚持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能有效地减少艾滋病、性病经性途径传播。暗娼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也是艾滋病经性途径向一般人群传播的重要桥梁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高档酒吧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知识知晓及安全套使用情况,为艾滋病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4~7月对青岛市某一MSM活动的高级酒吧与男性发生过口交、肛交并自愿接受HIV抗体检测的男性400人,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MSM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调查MSM人群400人,平均年龄27.51±6.49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0.00%。最近6个月内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占7.25%;最近6个月内与同性发生商业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占8.82%;最近6个月内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占5.83%。与同性发生性关系时,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越高,安全套使用率越高,而与同性发生商业性性行为及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未发现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与安全套使用率之间的相关性。[结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是促进MSM人群降低危险性行为的有利因素,但存在着知识态度与行为相分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天津市西青区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针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西青区1110名外出务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分析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结论 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应针对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薄弱环节开展宣传教育,切实做好该高危人群性病、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应加强针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宣传干预工作,减少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AIDS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目的了解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4年“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基线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对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分析。结果95.4%的流动人口听说过AIDS,但其中只有0.5%的能正确判断所有的传播和非传播途径,65.7%的人知道使用避孕套可以预防AIDS;分别有4.9%和37.8%的人认为应该或可以理解“如果一个男人长期没有性生活,就去找小姐”;13.6%的人目前的避孕措施是避孕套,但只有34.6%的人能够每次使用避孕套。结论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有所增加,但仍然缺乏,安全性行为的比例也不高,应该充分关注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工作,并采取更为有效的艾滋病健康促进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已婚农村妇女安全套使用意识和使用情况,分析两者间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当地50岁以下已婚妇女38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82份有效问卷中,有安全套使用意识的占18.3%,曾经和最近一年使用过安全套的分别占46.1%和15.7%,而最近一年始终坚持使用的占3.4%;安全套使用意识与曾经、最近一年使用和最近一年始终使用安全套均有关联.文化程度、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自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用安全套丈夫可接受、较高的决策优势都可以促使安全套使用意识的产生.并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已婚农村妇女最近一年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安全套使用意识不高,应促进农村妇女安全套使用意识,提高安全套使用率.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的自测健康状况,并分析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自测健康的影响。方法 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3组对象(流动人口组、流动人口对照组和当地人群对照组)进行测试,然后对流动人口组实施性病/艾滋病(STD/AIDS)健康教育,并在干预后1周再次用SRHMS对3组对象进行测试。结果 流动人口的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得分与当地人群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健康得分高于当地入群(P=0.01);社会健康得分低于当地人群(P=0.000);干预后流动人口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和健康总分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流动人口社会健康的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结论 流动人口的社会健康问题应受到关注;在流动人口中开展STD/AIDS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认知及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利用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04年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的原始数据,对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别有65%,40.4%的调查对象不知道软下疳、尖锐湿疣为性病;58.6%的对象认为蚊虫叮咬能传染艾滋病;12%的男性、20.8%的女性知道月经前14 d左右最容易怀孕;41.6%的男性、36.8%的女性认为手淫对身体有害;60%的男性、46.7%的女性同意向未婚青年提供避孕套;49.4%的男性、33.3%的女性可以理解一个长期没有性生活的男人嫖娼;3.65%对象为未婚同居状态;16.7%的男性、11%的女性在过去的1个月有过性行为。结论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缺乏,应加强对未婚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6.
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了解农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对待艾滋病的相关行为和态度,为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的流动人口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有37.6%的被调查人员不清楚有无艾滋病疫苗;仅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通过公用剃须刀、牙刷可能会感染艾滋病;而学历的高低是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针对流动人口多、人群素质偏低的特点,应当采用相应方法加强艾滋病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感染率调查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行为特征和感染情况,为建立流动人口艾滋病干预模式和实施干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渝中区和九龙坡区2个街道,对街道内居住的流动人口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及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流动人口2 047人,其中男性1 327人,女性720人,平均年龄(35.4±10.3)岁,其对艾滋病的3种传播途径认知水平较高,知晓率在70%左右,但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的知晓率低,分别在50%和40%左右。非婚性行为、吸毒和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较低,但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低。其中梅毒感染率为0.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为0.15%。结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缺乏正确的就医和咨询意识,高危行为的存在和低安全套使用率,是造成艾滋病在该人群中的流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上海市流动人口对避孕方法预防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对上海市闵行区2 001名流动人口进行避孕方法预防艾滋病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2 001名流动人口常用避孕方法预防艾滋病感染的认知得分为(39.57±31.77)分;6种常用避孕方法预防艾滋病感染问题,回答正确率分别为男用安全套76.06%、体外射精38.63%、女用安全套33.38%、阴道海绵/隔膜/宫颈帽21.64%、输精管结扎37.03%、带消炎痛的宫内节育器32.63%;单因素分析显示,避孕方法预防艾滋病认识影响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场所,2007年个人平均月收入及户口性质,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场所为建筑工地是影响流动人口对避孕方法预防艾滋病感染认知情况的危险因素;年龄25~34岁、未婚有性行为和已婚、初中及以上学历、工作场所为服务/娱乐场所和2007年个人平均月收入≥1 000元是保护因素。结论不同特征流动人口对避孕方法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情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