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生改变,尽管白念珠菌仍是大多数医院引起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体,但是非白念珠菌的感染比例有所增加。不同种念珠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耐药现象成为念珠菌感染治疗的主要问题,抗菌药物常导致临床念珠菌感染治疗失败。了解念珠菌耐药机制对提高患者预后和加强感染控制十分重要。该文对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146株念珠菌的检出分布与耐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近期我院念珠菌感染和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并分析我院临床标本分离的念珠菌146株,用E—test对分离株进行5种常用抗真菌药的体外敏感性检测。结果 临床念珠菌感染以呼吸道最为严重.占47.9%,其次为尿道(23.9%)、肠道(8.9%)、生殖道(8.9%)。菌种分布:白色念珠菌为59.6%,热带念珠菌为24.6%,光滑念珠菌为7.5%。对5种常用药物(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进行耐药性分析,发现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对试验念珠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活性,其MIC50、MIC90值较低;唑类药物对试验念珠菌体外抑菌活性较差,其MIC50、MIC90值较高。结论 临床上念珠菌感染仍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为主。用E—test检测念珠菌对抗真菌药体外敏感性表明,唑类药物耐药现象比氟胞嘧啶、两性霉素严重。E—test操作简便并可直接读取MIC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妊娠妇女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直接镜检、分离培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来了解妊娠妇女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学特征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超高倍显微镜对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直接镜检。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分离的念珠菌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出293株念珠菌,其中自念珠菌217株、光滑念珠菌48株、热带念珠菌24株、克柔念珠菌1株、近平滑念珠菌3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5.07%、31.25%、20.83%、100.00%、33.33%。所有菌株均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敏感。结论目前阴道念珠菌感染仍以白念珠菌感染为主,但其他非白念珠菌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分离的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仍较敏感,非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有所上升,应加强念珠菌的检测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465株念珠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采用博赛显色平板,联合YBC卡经Vitek-32仪器鉴定,使用CANDIFAST真菌药敏试验板进行真菌药敏试验。结果:465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为主(71.8%),光滑念珠菌次之(9.2%),位居第三是近平滑念珠菌(6.2%)。在6种抗真菌药物中对两性霉素B具有较高敏感率(90.9%),制霉菌素次之(87.1%),5-氟胞嘧啶(84.7%)更次之。结论:咪唑类药物敏感性相对较低,且咪唑类药有交性,5-氟胞嘧啶易产生诱导耐药。  相似文献   

5.
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念珠菌感染,特别是深部组织的念珠菌感染多发生于免疫抑制人群或较大的手术、创伤以后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由于原发疾病重,可能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如创伤性诊疗操作多,是深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念珠菌感染和耐药情况。方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念珠菌用VITEK-32鉴定仪鉴定,对分离株进行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检澍。结果:435株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居首位。435株念珠菌对4种抗真菌药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增加了真菌的感染机会,应加强真菌的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内泌尿系统感染检出的念珠菌菌群分布和耐药情况,为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泌尿系统标本培养检出的念珠菌结果,结合菌株开展的五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泌尿系统念珠菌感染的菌株分布及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经培养及菌种鉴定,共从675位患者泌尿系统中分离得到念珠菌703株,其中男性271例,女性404例。平均年龄(70.7±17.0)岁,年龄中位数74岁。白色念珠菌检出比例最高,共355株,占检出总数的50.5%,光滑念珠菌检出163株(23.2%),热带念珠菌检出134株(19.1%),这三种念珠菌占总检出的92.8%。热带念珠菌检出比例从2019年的15.7%上升至2022年的20.8%。急诊病区检出163株、非急诊病区检出540株。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其他药物耐药率从低到高分别为5-氟胞嘧啶(1.6%)、伏立康唑(6.1%)、氟康唑(25.6%)、伊曲康唑(33.6%)。不同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而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率近年来上升,且其唑类...  相似文献   

8.
白色念珠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白色念珠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酵母菌纸片扩散法敏感试验指南,对临床分离的494株白色念珠菌进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494株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敏感性最高,分别为96.1%和93.9%,对咪康唑的敏感性最低为51.9%;念珠菌常见临床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其次是泌尿道。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存在较大的耐药性。结论白色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其耐药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监测分析目前酵母样真菌的耐药现状,探讨引起医院感染常见酵母样真菌种类及其特点,以加强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利用。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分离鉴定出的238株酵母样真菌,采用科码嘉念珠菌培养基(CHRO-Magar)培养,API-20CAUX酵母样真菌鉴定试条进行鉴定;念珠菌药敏试条(ATB-Fungus)进行念珠菌药敏试验。结果238株酵母菌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色念珠菌141株,热带念珠菌46株,克柔念珠菌27株,光滑念珠菌14株;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AMB)、5-氟胞嘧啶(5-FC)、制霉菌素(NYS)、酮康唑(KTC)、益康唑(ECO)、咪康唑(MTC)、氟康唑(FLC)的耐药率分别为9.1%、5.6%、10.5%、42%、40.8%、43.2%、9.3%:光滑念珠菌分别为0.0%、0.0%、36.5%、18.0%、36.6%、36.2%、66.6%等。结论目前引起我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念珠菌仍以白色念珠均为主,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这些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制霉菌素较敏感、对酮康唑、益康唑、咪康唑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11.
抗真菌药单独及联合应用对曲霉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AmB)、伊曲康唑 (ICZ)和特比萘芬 (TBF)在体外对 4种 70株曲霉菌的抑菌作用。方法 应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M38 P方案 ,AmB、TBF和ICZ在单独用药时分别取 10 0 %、10 0 %、≥ 80 %的生长抑制为最低抑菌浓度 (MIC) ,联合用药时均为 10 0 %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解释为FIC <1有协同作用 ,FIC≥ 1但 <2有相加作用 ,FIC≥ 2有拮抗作用。结果 3种抗真菌药单独应用对曲霉菌种间MIC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经q检验P <0 0 5 ) ,联合用药时TBF ICZ对曲霉菌产生协同作用百分比与AmB TBF、AmB ICZ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11 6 6 7,P =0 0 0 1和 χ2 =2 5 899,P <0 0 0 0 1) ,而AmB TBF和AmB ICZ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3 70 4 ,P =0 0 5 4 ) ,但有种间不同。结论  3种抗真菌药对曲霉菌敏感性不同 ,TBF ICZ联合用药对曲霉在体外具有协同作用 ,其效果优于AmB与TBF或ICZ的组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本地区念珠菌感染构成及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使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对念珠菌进行培养鉴定,并用现行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267例念珠菌感染中呼吸道标本占70.8%、尿液占16.9%,脓液6.4%,胸腹水3.4%,脑脊液0.7%,血液1.9%;菌种分布分别为白色念珠菌占61.4%,热带念珠菌占10.9%,克柔念珠菌占6.4%,光滑念珠菌占8.6%,其他念珠菌占12.7%;耐药情况分别为两性霉素B耐药性1.1%,5-氟胞嘧啶13.1%,依曲康唑46.4%,氟康唑48.3%,酮康唑34.8%。结论念珠菌的感染呈上升态势,菌种分布及耐药性表现均不同,临床上应根据药敏实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307株念珠菌属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我院临床分离的真菌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对临床分离的真菌,用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及VITEK-32YBC卡鉴定菌种,统计检出率和菌种分布,用ATB-Fungus药敏卡测试。结果白念珠菌检出率最高,占67.8%;分离的菌株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4.2%,90.5%和89.2%;对酮康唑、益康唑敏感率较低。结论临床分离的念珠菌感染以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为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是治疗该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白假丝酵母的基因分型情况以及不同基因型白假丝酵母的药敏结果。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白假丝酵母25S核糖体DNA基因的内含子区,可转座Ⅰ型内含子插入片段的数目及大小的不同使得扩增产物不同,根据产物片段大小和数目分型。采用微量稀释法分析白假丝酵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171株白假丝酵母分为3型:A型93株,B型47株,C型31株。B型、C型白假丝酵母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A型菌株,对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低于A型菌株。结论白假丝酵母的PCR分型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特异性强;不同型别的白假丝酵母耐药谱有差异,对治疗中抗真菌药物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近期我院念珠菌感染和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并分析我院临床标本分离的念珠菌 14 6株 ,用E test对分离株进行 5种常用抗真菌药的体外敏感性检测。结果 临床念珠菌感染以呼吸道最为严重 ,占 4 7.9% ,其次为尿道 (2 3.9% )、肠道 (8.9% )、生殖道 (8.9% )。菌种分布 :白色念珠菌为 5 9.6 % ,热带念珠菌为 2 4 .6 % ,光滑念珠菌为 7.5 %。对 5种常用药物 (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 )进行耐药性分析 ,发现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对试验念珠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活性 ,其MIC50 、MIC90 值较低 ;唑类药物对试验念珠菌体外抑菌活性较差 ,其MIC50 、MIC90 值较高。结论 临床上念珠菌感染仍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为主。用E test检测念珠菌对抗真菌药体外敏感性表明 ,唑类药物耐药现象比氟胞嘧啶、两性霉素严重。E test操作简便并可直接读取MIC值  相似文献   

16.
Candida lusitaniae is an infrequently encountered Candida species that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amphotericin B. We present a case of septic arthritis with C. lusitaniae and provide a brief review of the organism, especially in regard to current information about its pattern of resistance to antifungal age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念珠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及酮康唑体外敏感性。方法 采用SensititreYeastOne试验板以微量稀释法测定上述 5种抗真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 10 8株念珠菌最低抑菌浓度 (MIC)。结果  10 8株念珠菌中达到氟康唑、伊曲康唑、氟胞嘧啶耐药标准的分别有 8株 (7.4%)、15株(13.9%)、2株 (1.9%) ,念珠菌属MIC值分布种间差异较大。白色念珠菌对 5种药物的MIC90 值最低 ,6 0株白色念珠菌中仅 2株耐氟康唑 ,3株耐伊曲康唑 ,对氟胞嘧啶无耐药株 ;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的MIC值分布呈高值 ,10株光滑念珠菌中 4株耐氟康唑 ,3株剂量依赖性敏感 ,7株耐伊曲康唑 ,且吡咯类之间有交叉耐药。其他菌株 ,除季也蒙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有一定的耐药 (2 /6 )外 ,对 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分布均较低。结论 不同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 ,准确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对于指导临床合理选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白假丝酵母分离株的基因型及耐药性。方法对分离自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AIDS住院患者的40株白假丝酵母,应用微卫星核心序列引物M13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指纹分型。用微量稀释法分析白假丝酵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PCR指纹分型将所有白假丝酵母分离株分为A、B、C、D 4种基因型,其中A型14株(35.0%),B型16株(40.0%),C型9株(22.5%),D型1株(2.5%)。白假丝酵母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为:两性霉素B 2.5%,氟康唑22.5%,伊曲康唑15.0%,氟胞嘧啶20.0%,;不同基因型白假丝酵母菌株间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海市AIDS住院患者分离的白假丝酵母主要由3种克隆组成,但无明显优势流行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白假丝酵母分离株的基因型及耐药性。方法对分离自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AIDS住院患者的40株白假丝酵母,应用微卫星核心序列引物M13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指纹分型。用微量稀释法分析白假丝酵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PCR指纹分型将所有白假丝酵母分离株分为A、B、C、D 4种基因型,其中A型14株(35.0%),B型16株(40.0%),C型9株(22.5%),D型1株(2.5%)。白假丝酵母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为:两性霉素B 2.5%,氟康唑22.5%,伊曲康唑15.0%,氟胞嘧啶20.0%,;不同基因型白假丝酵母菌株间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海市AIDS住院患者分离的白假丝酵母主要由3种克隆组成,但无明显优势流行株。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色假丝酵母菌ERG11基因突变与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关系。方法纸片扩散法初步筛选临床分离的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白色假丝酵母菌,测定初筛耐药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随机选择10株白色假丝酵母耐药株,提取基因组DNA。利用DNASTAR软件辅助设计3对PCR引物,以提取的目的 DNA为模板,分别从前(P1)、中(P2)、后(P3)3段扩增ERG11基因全序列。扩增后的PCR产物经纯化后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已知标准序列(X13296)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电泳结果显示,获得的3段PCR产物大小与预期结果一致。测序结果显示成功获得10株白色假丝酵母菌ERG11全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标准株序列(X13296)比较,耐药株均存在同义突变和错义突变,共27个碱基突变位点。15个位点是错义突变,其中F126LI、166N、H183Q、V437I、S453F和N490K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结论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白色假丝酵母菌ERG11基因有多个发生错义突变的位点,且为多点突变,可能与其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