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冠疫情居家期间中小学生含糖饮料消费行为与家庭饮食行为的相关性,为预防中小学生肥胖发生提供家庭易行建议。方法 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市五所学校6 884名中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其基础人口学资料及饮食模式、食物消费变化,使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冠疫情居家期间中小学生含糖饮料消费减少率为5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家里做饭吃频率[OR=1.558(95%CI:1.099~2.210,P=0.013)]、在家烘焙频率[OR=1.972(95%CI:1.439~2.703,P<0.001)]、蔬菜消费量[OR=0.455(95%CI:0.263~0.784,P<0.001)]与含糖饮料消费行为呈负相关,主食消费量[OR=3.110(95%CI:1.894~5.108,P<0.001)]、水果消费量[OR=2.055(95%CI:1.268~3.329,P<0.001)]与含糖饮料消费行为呈正相关。结论 家庭饮食行为与含糖饮料消费行为存在相关关系。调整家庭饮食行为,为干预青少年...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城区中小学生饮食行为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广州市3499名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早餐行为、宵夜行为、零食行为、偏食行为小学生表现较中学生好,其中早餐行为、宵夜行为、零食行为、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某高校新生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现状,探讨新生HUA是否与含糖糕点、含糖饮料(SSBs)摄入频次有关。方法 于2022-09-10-10-09采用整群抽样选择北京某高校部分2022级新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电子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及过去1年内生活方式信息,并对其进行健康体检。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HUA与含糖糕点、SSBs摄入的关系。结果 共2 077名新生被纳入研究,年龄为19~31岁,其中男生616名,女生1 461名。整体HUA检出率为38.76%。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几乎不吃含糖糕点的新生相比,含糖糕点摄入≥4次/周的新生血尿酸水平(β=0.042,95%CI:0.013~0.072,P=0.011)与HUA发生风险(OR=1.522,95%CI:1.040~2.226,P=0.005)均升高。SSBs摄入频次与尿酸升高(β=0.030,95%CI:-0.001~0.059,P=0.051)及HUA发生风险(OR=1.299,95%CI:0.887~1.903,P=0.179)无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学新生含糖...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了解小学生液体乳制品和含糖饮料摄入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9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2所小学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和比较城区、郊区小学生液体乳制品和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及摄入量.结果 共调查学生1686人,经常饮用(≥4次/周)牛奶及其制品1192名(占70.7%)...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饮食行为可以促进学龄儿童、青少年体格生长和智力发育,不良饮食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健康,而且会产生一些远期不良影响.为此,赤峰市红山区卫生防疫站于2002年5月对赤峰市城区部分中小学生饮食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描述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s)摄入频率,探讨社区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间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9年4—5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深圳市宝安区30 188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形式调查社区建成环境要素和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的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多元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社区建成环境要素与SSBs摄入频率间的关联性。结果 儿童青少年低频率、中频率和高频率SSBs摄入占比分别为26.8%、51.8%和21.5%。与居住楼层≥7层相比,居住楼层≤3层儿童青少年可增加SSBs的摄入(OR=1.13,95%CI:1.04~1.24);居住地和主干道间的距离与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呈负向关联(OR=1.24,95%CI:.10~1.39);居住地周边饭店数量与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呈正向关联(OR=1.81,95%CI:1.63~2.02)。结论 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与社区建成环境因素相关,居住楼层越低、居住地和主干道间的距离越近、居住地周边饭店数量越多增加儿童青少年SSBs的摄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中年时期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老年认知障碍风险的关系。方法对来自新加坡华族健康队列的16948名研究对象进行16~23年(平均20年)的随访,研究对象的含糖饮料摄入信息于基线调查获得(1993-1998年),研究对象的认知状态通过第3次随访期间(2014-2016年)在新加坡人群中校正过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获得。采用多元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认知障碍风险的关系。结果在纳入的研究对象中,2443名存在认知障碍。在控制了年龄、性别、籍贯、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因素)和疾病信息后,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认知障碍风险关联无统计学意义。与几乎不喝碳酸饮料组相比,每周摄入碳酸饮料≥2次(OR=0.91,95%CI:0.77~1.08)、每周摄入1次(OR=1.00,95%CI:0.82~1.23)和每月摄入1~3次(OR=0.94,95%CI:0.80~1.09)的研究对象认知障碍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性P=0.306)。与几乎不喝果(蔬)汁组相比,每周摄入果(蔬)汁≥2次(OR=1.03,95%CI:0.88~1.20)、每周摄入1次(OR=0.96,95%CI:0.82~1.12)和每月摄入1~3次(OR=0.94,95%CI:0.82~1.08)的研究对象的认知障碍发生风险均无统计学差异(趋势性P=0.930)。分层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对研究结果都没有实质改变。结论在平均含糖饮料摄入频率较低的新加坡籍华人中,中年时期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老年认知障碍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3年上海市15岁及以上人群含糖碳酸饮料和果汁/果味饮料摄入情况及特征。方法采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方法,对2013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资料中上海市15岁及以上居民共25657人的含糖碳酸饮料和果汁/果味饮料摄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人群含糖碳酸饮料和果汁/果味饮料的摄入率分别为34.42%(95%CI:32.33%~36.51%)和37.85%(95%CI:35.37%~40.32%),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趋势性P<0.001),随文化程度的增加而上升(趋势性P<0.001),在校学生的摄入率最高,分别为65.28%和69.82%,男性含糖碳酸饮料摄入率(37.31%)高于女性(31.37%),果汁/果味饮料摄入率(36.14%)低于女性(39.65%)。摄入含糖碳酸饮料(6 254人)和果汁/果味饮料(6 701人)的人群中,摄入频率为每周1~3次的分别占52.20%(95%CI:49.41%~54.98%)和54.04%(95%CI:51.09%~56.98%),日均饮用量分别为98.64 mL(95%CI:88.92~108.37)和88.85 mL(95%CI:73.73~103.97)。45岁以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男性、在校学生含糖碳酸饮料和果汁/果味饮料的日均消耗量较高。结论2013年上海市15岁及以上人群含糖碳酸饮料和果汁/果味饮料摄入量较高,且年轻群体(<45岁)、男性、高文化程度人群(高中及以上)、在校学生的摄入率和摄入量高于平均水平,是减少含糖饮料消耗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营养相关知识、习惯强度、结果预期、社会赞许性、自我效能5种社会心理决定因素与高年级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的关系,为社会认知理论在儿童营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北京市两所小学共1487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上述5种因素得分,分别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问卷中相关因素与含糖饮料摄入行为的关系。结果小学生每周含糖饮料摄入次数为6.0(3.0,10.0)次,每日含糖饮料摄入量为117.9(50.7,200.7)mL;小学生营养相关知识得分为3.0(2.0,4.0)分,含糖饮料摄入的习惯强度、结果预期、社会赞许性、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1.0(1.0,3.0)分、-1.7(-2.7,-1.0)分、7.0(5.0,8.0)、4.7(4.0,5.0)分。不同含糖饮料摄入次数分级的被调查小学生在上述5种因素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5种因素得分均对被调查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特别是习惯强度、结果预期、自我效能。结论5种社会心理决定因素与高年级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影响均较为显著。在设计健康教育课程时应注意考虑这几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况;探讨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所学校6 252名中小学生,使用蓄意自伤量表和中国家庭评估测量工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NSSI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结果 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0.74%,在中小学生中,家庭相互交流(小学生:OR = 1.041,95%CI:1.028~1.055;中学生:OR = 1.036,95%CI:1.011~1.060)、家庭冲突(小学生 :OR = 1.060,95%CI:1.044~1.077;中学生 :OR = 1.045,95%CI:1.013~1.079)和父母控制(小学生:OR = 1.033,95%CI:1.012~1.055;中学生 :OR = 1.057,95%CI:1.014~1.103)均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改善和提高家庭环境功能水平,有助于预防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调查宁夏南部山区中小学生的饮食习惯对血清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海原县、西吉县、泾源县、原州区、同心县5个县区15个小学,5个中学6~18岁的中小学生300名,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表(FFQ)法进行20个类别食物营养素的摄入调查,测量其血清各抗氧化指标的水平。结果 在中小学生中,粗粮、豆制品、水果、坚果、鱼虾类、奶制品、油炸食品、膨化食品、腌制食品、甜食≥3次/周的人数低于50%;米面类、蔬菜、肉制品、蛋类的人数高于50%;中小学生中豆制品、粗粮、鱼虾类摄入频率≥3次/周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高于<3次/周(P<0.05);中小学生中肉制品摄入频率≥3次/周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明显高于<3次/周(P<0.05);中小学生中豆制品摄入频率≥3次/周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 - AOC)明显高于<3次/周(P<0.05);且SOD、CAT及T - AOC与豆制品的摄入分值密切相关(P均<0.05), MDA与蛋类摄入分值密切相关(P<0.05)。结论 粗粮、豆制品、肉制品、鱼虾类摄入频率≥3次/周以上者可明显提高中小学生血清抗氧化能力。SOD、CAT及T - AOC与豆制品的摄入分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商洛市中小学生生活方式及肥胖发生率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中小学生肥胖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本市8所小学和中学的6 93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测定BMI指数,采用生活方式调查问卷调查中小学生生活方式,分析超重肥胖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结果本市中小学生超重发病率为14.37%,肥胖率为10.69%。城市地区中小学生超重发病率为16.20%,肥胖率为12.71%,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超重发病率为12.24%,肥胖率为8.34%,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喜食甜食、西餐(OR=2.431,95%CI=1.171~5.846)、不爱运动(OR=1.106,95%CI=1.011~2.937)、熬夜(OR=1.347,95%CI=1.102~4.073)和不吃早餐(OR=1.122,95%CI=1.004~1.980)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运动锻炼(OR=0.819,95%CI=0.011~0.979)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经相关分析,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西餐食用次数、碳酸饮料食用量呈明显正相关(r=0.736、0.693,P0.05),与运动锻炼次数呈明显负相关(r=-0.814,P0.05)。结论商洛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城区学生发病率最高,与喜食甜食、西餐、不爱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明显相关,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杭州市中小学生肥胖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横断面研究, 基于2016-2020年杭州市学校卫生专项调查数据, 最终纳入资料完整的9 213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WS/T 586-2018 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判定学生是否肥胖, 利用SPSS 25.0软件对肥胖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杭州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8.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睡眠不充足(OR=6.507, 95%CI:2.371~17.861, P<0.001)、过去一周每天看视屏时间3~ h(OR=5.666, 95%CI:2.164~14.835, P<0.001)和≥4 h(OR=7.530, 95%CI:2.804~20.221, P<0.001)、过去一周有被家长打骂情况(OR=1.627, 95%CI:1.161~2.280, P=0.005)、过去一周家长经常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而减少运动时间(OR=3.310, 95%CI:1.243~8.819, P=0.017)、年龄16~18岁(OR=0.137, 95%CI...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铜陵市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现状,为制定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8482名铜陵市区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评价表和身高标准体重法对2011年中小学生健康检查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从铜陵市中小学生身高和体重发育曲线图上看,男女生身高在lO和17岁时出现2次交叉,体重在15和17岁时出现2次交叉,身高突增峰值的年龄男生为11岁,女生为10岁。2011年铜陵市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19.4%、11.1%和12.2%。营养不良率高中生高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率和肥胖率初中生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陵市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符合一般规律,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同时存在,以营养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营养,控制肥胖的发生率。防治营养不良重点应放在高中阶段,尤其是女生;防治肥胖重点应放在初中阶段,尤其是男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状况,为房山区学生改善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进行膳食调查,采用3 d 24 h膳食回顾结合家庭调味品称重法,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每日食物消费及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共调查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164名,男生91名,女生73名,平均年龄(8.93±2.21)岁。中小学生水产品类、奶及奶制品、大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摄入不足,畜禽肉类、盐摄入过多。能量平均摄入量为1710.30 kcal,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平均摄入量分别为61.57、72.21、211.48 g,供能比分别占14.38%、37.95%和47.68%。中小学生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硒平均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比例分别为34.8%、27.4%、33.5%、24.4%和47.0%。仅2.4%的学生钙摄入量达到了RNI,超过一半的学生铁、锌、铜平均摄入量达到RNI。其中,女生铁摄入量达到RNI的比例低于男生(P<0.05)。结论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需加强学生、家长、学校食堂营养宣教,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上海市浦东泥城社区中小学生蛔虫感染情况,降低蛔虫感染率,切实做好科学防治蛔虫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10—2011年学校蛔虫监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浦东泥城社区2010年蛔虫感染率为1.88%,2011年蛔虫感染率为1.51%,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中学与小学蛔虫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05);男生与女生蛔虫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结论不断促进学校进行健康教育和家长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有计划的进行监测工作,对粪检阳性和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配合农林部门加强宣传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以切断蛔虫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理州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状况,为防龋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2010年大理州7~17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料,对2 087名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白族和汉族学生乳龋均、龋患率、龋失率、龋补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恒龋均、龋患率、龋失率、龋补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7~岁,9~岁组儿童乳龋患率达70.00%~76.85%,但12岁儿童乳龋均、恒龋均白族分别是0.33、0.31;汉族分别是0.13、0.37。白族与汉族儿童之间的乳龋患率、乳龋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9、12岁组,乳、恒龋补率又低于汉族。男女之间乳、恒、混合龋患率、龋失率、龋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城乡之间混合龋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混合龋失率农村均高于城市,且混合龋补率均是城市高于农村。结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低年龄人群,乡村及白族聚居地中小学校口腔健康状况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我国7城市中小学生零食消费行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现状,为学生营养干预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等7个城市选取7260名三年级及以上的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零食消费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市中小学生在家里、学校和其他地方的零食消费率分别为98.0%、78.1%和84.3%,中小学生在家常吃的零食以新鲜果蔬、奶制品、冷饮和饮料为主,而在学校和其他地方则以冷饮、饮料和糖果为主。女生消费新鲜果蔬、奶及奶制品、糖果等零食的比例较高,而男生消费饮料和肉蛋类等零食的比例较高。16.3%的城市中小学生看电视、使用电脑/上网时总是或经常吃零食。结论城市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吃零食的现象,零食种类不合理,需要通过营养干预帮助中小学生科学、合理地消费零食,促进其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湖北省中小学生近视的流行现状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北省各地市(州)四年级至高三的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和视力检查。结果 湖北省四年级及以上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65.1%,其中女生近视患病率(69.2%)高于男生(61.7%),且近视患病率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增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女性、学段较高、父母近视是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而看电视时间较长、天黑后在家读书写字仅使用台灯或屋顶灯、课间休息场所为户外是近视的保护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与连续近距离工作<0.25 h休息一次眼睛的学生相比,连续近距离工作≥0.5 h休息一次眼睛的学生近视风险增加(0.5~<1 h:OR = 1.144;1 ~<2 h:OR = 1.272;2 ~<3 h:OR = 1.303;≥3 h:OR = 1.327);与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 h的学生相比,户外活动时间≥3 h的学生近视风险较低(OR = 0.875)。结论 湖北省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较高,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增长,增加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是预防及控制近视发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