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精神信仰与心理韧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692名大学生,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SBQ)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进行调查。结果 生活事件与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与实用信仰三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369、0.196、0.272,均P<0.001),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实用信仰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r=0.189、0.404、0.246,均P<0.001),生活事件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r=-0.154,P<0.001)。精神信仰在生活事件与心理韧性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生活事件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理韧性,也可以通过精神信仰间接作用于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与攻击性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儿童期性虐待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4年10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辽宁省3所大学的999名在校学生进行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和攻击性问卷(AQ-CV)调查。结果 儿童期性虐的检出率为22.62% (226/999);男生儿童期性虐待得分(1.744±0.894)分,明显高于女生的(1.419±0.7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受虐组心理韧性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低于非受虐组,且除情绪控制维度外,受虐组攻击性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非受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与心理韧性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攻击性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明显正相关(P<0.01);心理韧性均分及各因子得分与攻击性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明显负相关(P <0.01)。儿童期性虐待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攻击性(γ=0.38,C.R.=10.01,P<0.001)。心理韧性在儿童期性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1599,占总效应的42.08% 。结论 儿童期性虐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的攻击性,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为高校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年5月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随机抽取山东省5所高校共1 7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得分分别为(32.84±9.30)(67.20±11.09)(11.61±8.65)分。低社会支持组大学生手机成瘾及抑郁得分[(34.93±9.11)(14.56±9.21)分]均高于高社会支持组[(30.54±8.96)(8.34±6.59)分](t值分别为10.01,15.89,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社会支持组中手机成瘾对抑郁变异的解释度低于低社会支持组(R2值分别为0.16,0.1...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于2019年11月—2020年2月选取青岛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04名呼吸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韧性量表、职业紧张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得分为68.34±15.46,职业紧张得分为342.56±76.14,职业倦怠得分为60.23±11.52。不同年龄、工龄、学历、职称、月收入、夜班情况的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工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月收入、编制情况、夜班情况的呼吸科护士职业紧张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工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月收入、夜班情况的呼吸科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与职业紧张呈负相关(r=-0.539,P<0.01),心理韧性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r=-0.614,P<0.01),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r=0.569,P<0.01);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在职业紧张和职业倦... 相似文献
6.
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及心理韧性的预测作用,为预防大学生手机依赖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2 5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生源地、是否恋爱、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经济情况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8.25,17.71,8.09,73.46,19.58,7.48,17.43,P值均<0.05).Spearman秩相关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之间呈负相关(r=-0.35~0.07,P值均<0.01);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女性、未恋爱、低年级、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短以及较强的心理韧性是手机依赖的保护因素;相比较生源地为城市而言,农村为保护因素,而城镇则为危险因素;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3个心理韧性维度得分上手机依赖均呈负性相关(OR值分别为0.36,0.55,0.79,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减少手机依赖程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海南省某医学院的2100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医学生在手机成瘾得分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城镇医学生的手机成瘾总分高于农村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三个变量之间,两两呈显著相关.心理弹性是社会支持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49.结论:高心理弹性是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克服手机成瘾倾向的“保护因子”.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可以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角度入手,进而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孤独量表(UCLA)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海南省5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维度和交往焦虑上女大学生得分(17.27±4.52,42.43±7.31)高于男生(16.15±5.06,40.70±7.92)(t值分别为-2.22,-2.15,P值均<0.05),来自农村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42.37±7.75)高于城镇大学生(40.60±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在手机成瘾中的突显行为、社交抚慰以及交往焦虑上,大三学生得分(10.19±2.91,7.44±2.45,43.07±7.59)高于大一(9.02±3.05,7.40±2.23,42.89±7.56)、大二(9.04±2.93,6.97±2.46,41.70±7.15)和大四学生(8.68±2.89,6.53±2.43,38.17±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92,2.866,8.000,P值均<0.05).手机成瘾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与交往焦虑以及孤独感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0.30,0.38,0.30,0.09,0.27,0.24,0.18,P值均<0.05),交往焦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34,P<0.01).交往焦虑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正相关,而交往焦虑是形成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3年2—5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芜湖市1所高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1 799名,采用2项患者健康问卷(PHQ-2)、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PMS)、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2项一般焦虑症(GAD-2)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9.7%,儿童期心理虐待检出率为28.6%。抑郁症状与儿童期心理虐待、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32,0.27),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71),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呈正相关(r=0.30)(P值均<0.01)。儿童期心理虐待能有效预测抑郁症状、手机成瘾和焦虑症状(β值分别为0.08,0.06,0.66,P值均<0.01);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效应量占25.27%,P<0.05),总间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 相似文献
10.
11.
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大学生1 172名,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施测.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为15.4%;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在性别与专业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和文科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更高;手机依赖组大学生较非依赖组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得分更高(P值均<0.01),且手机依赖与SCL-90及其9个因子呈统计学相关(P值均<0.01).焦虑、精神病性、强迫及恐怖对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2,0.11,0.10,0.08).结论 手机依赖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源关系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探讨生源与心理主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系列心理卫生评定质量SCL-90、16PE、LES、CSQ、SSRS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定。结果:采用系列心理测量软件能够全面地描述一个心理健康状况,生源与心理健康有显著指导工作,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强自信心,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担任学生干部机会,以培养其责任感、义务感、促其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抑制控制训练联合积极情绪训练)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方法 对河南省3所高校600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其手机依赖情况进行调查,筛选存在手机依赖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66人)与观察组(67人),对照组给予抑制控制训练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积极情绪训练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手机依赖程度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2组手机成瘾量表评分、手机使用时间、心理弹性量表评分、认知情绪调节量表评分、抑制冲突效应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手机成瘾量表评分(37.11±5.01)分,低于对照组的(41.25±6.33)分;观察组手机使用时间(2.72±0.71)h,低于对照组的(3.37±0.55)h;观察组认知情绪调节量表评分(88.79±5.66)分、心理弹性量表评分(76.63±3.97)分,高于对照组的(81.14±4.79)分、(71.75±4.55)分;观察组抑制冲突效应量(40.35±10.22)ms,低于对照组的(45.14±5.6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评分与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397、-0.453,P<0.01),与冲突抑制效应量呈正相关(r=0.498,P<0.01)。结论 手机依赖直接影响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及心理韧性;而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开展抑制控制训练联合积极情绪训练,可减轻大学生手机依赖,提升认知情绪调节能力及心理韧性,改善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不同手机功能的使用对高职学生感知到的压力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为指导高职生科学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方便抽样法在武汉、聊城2所高职院校抽取911名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使用问卷(SU)、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中的压力分量表(DASS-S)进行施测.结果 高职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是社交网站[(4.77±1.06)分],女生在手机社交功能上的得分高于男生(t=2.05,P=0.04),男生在MPATS和DASS-S、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P值均<0.01).手机的社交功能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17,P<0.01),手机的游戏功能与消极应对方式、压力和手机成瘾呈正相关(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压力和手机成瘾(β值分别为0.53,0.50,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和压力在非社交功能与手机成瘾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06~0.24,P<0.01).结论 经常使用手机非社交功能的高职生感知到的压力更大.手机的游戏功能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消极应对方式是压力和手机成瘾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某医学院校大学生1 353人,采用网络成瘾量表(CI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 353人网络成瘾得分为51.44±13.68,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7.1%;SCL-90总分为147.05±54.44,自评阳性率22.3%,10个因子中,强迫症状最高为28.0%,人际关系敏感最低为14.1%。正常、有沉迷倾向、网络成瘾者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0.890~819.671,P值均<0.01),网络成瘾总分及各维度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335~0.475,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源地、是否喜欢自己专业、家庭组合方式与网络成瘾有统计学关联(P值均<0.01)。结论医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应采取有效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曾全文数据库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文献,选取28篇研究报告进行元分析,研究对象涉及20 834名在校大学生,研究量表主要为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相关系数(r)为效应量,并进行FisherZ逆转换.结果 除父母亲的惩罚、严厉外,其余因子平均效应量的显著性检验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的效应量绝对值大于母亲;母亲不良教养方式的效应量大于父亲;平均效应量在父母不良教养方式上值均为正.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父亲良好教养方式以及母亲不良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效果。方法 82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健康宣教,干预组给予积极心理干预,干预时间为1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一个月,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与网络成瘾量表(IAT)评价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一般资料、IAT及MPATS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干预组与对照组IAT、MPATS重复测量结果为:IAT总分及MPATS总分的干预效应与时间效应存在交互作用(P<0.001);在耐受性与时间管理、人际关系与健康、戒断反应、社交抚慰四个维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干预组的手机成瘾问题得到部分改善,尤其在耐受性和人际关系方面,提示本研究的干预方法对改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了解大学生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从某高校选取1 172名大二、三年级学生,选用中文网络依赖量表修订版、手机依赖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15.4%)高于网络依赖(8.7%),且存在一定比例的2种依赖共病现象.男生、理科生的网络依赖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3.47,-2.28,P值均<0.01),女生、文科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3.26,2.98,P值均<0.01),大二学生网络与手机依赖得分均高于大三学生(t值分别为7.04,5.01,P值均<0.01).纯网络依赖组、纯手机依赖组及2种依赖共病组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无依赖组,且2种依赖共病组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纯网络或手机依赖组(P值均<0.05).网络依赖、手机依赖得分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呈正相关(r网络 =0.25~0.36;r手机=0.35~0.46,P值均<0.01).抑郁、焦虑分别对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最大(B值分别为0.15,0.22,P值均<0.01).精神病性与强迫对网络和手机依赖均有预测作用(B值分别为0.15,0.10,0.11和0.10,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高于网络依赖,并存在2种依赖共病现象,2种依赖在性别及学科类型上的分布有明显不同.个体网络依赖、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既有所不同,又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冲动性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一般调查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BIS-11)、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对分层随机抽取的722名大一-大三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冲动性总分为(67.43±8.67)分;SCL-90的恐怖因子高于全国常模(P〈0.05),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5个因子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P〈0.05);SCL-90的10个因子与冲动性存在正相关(P〈0.05)。精神病性(b=0.295,P=0.007)、敌对(b=0.334,P=0.004)、焦虑(b=0.574,P=0.001)、恐怖(b=0.496,P=0.000)对于冲动性具有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冲动性水平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稍优于全国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对冲动性水平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