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试管婴儿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的母婴结局。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定期随诊并分娩、孕周≥28周的双胎产妇共418例,其中试管婴儿双胎产妇(IVF组)235例,自然受孕双胎产妇(NC组)183例,对所有产妇的年龄、妊娠期合并症、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出生缺陷及围产期结局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IVF组产妇平均年龄、高龄初产、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及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NC组(P0.05);IVF组双胎输血发生率显著低于NC组(P0.05);两组新生儿在出生体重、出生缺陷发生率、围产儿结局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然妊娠双胎相比,试管婴儿双胎妊娠不增加围产儿并发症与出生缺陷的风险,但IVF组母亲平均年龄大,高龄初产比例高,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因此试管婴儿双胎妊娠的产妇在妊娠期间需加强孕期保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辅助生育技术(ART)是否会增加双胎妊娠的产科并发症和围产儿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前检查及分娩的760例辅助生育受孕双胎孕妇(ART组)和764例自然受孕双胎孕妇(对照组)的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ART组孕妇平均年龄(32.7±3.5岁)高于对照组(30.0±3.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择期剖宫产率为85.52%,高于对照组(80.09%),其急诊剖宫产导致早产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率、先天畸形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RT在双胎妊娠中会增加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但并不增加其他产科主要并发症及围产儿风险,因此,辅助生育受孕双胎孕妇并无预防性减胎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产妇与适龄产妇双胎妊娠围产期并发症及结局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对高龄产妇双胎妊娠的孕期管理。方法:回顾分析国内九家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住院的2825例双胎妊娠的临床资料。比较高龄组(≥34岁)与适龄组(18~34岁)的围产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双胎妊娠产妇发生孕期母体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双胎妊娠产妇中高龄产妇约占19.7%。高龄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孕期母体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和(或)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适龄组(P0.05);高龄组与适龄组的流产、早产、新生儿窒息等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北方、高龄、辅助生殖是危险因素;经产妇是保护因素。结论:高龄产妇双胎妊娠更易发生母体并发症,如妊娠期糖尿病和(或)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年龄、受孕方式、产次、居住地是双胎妊娠产妇发生孕期母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加强高龄、行辅助生殖受孕双胎妊娠产妇的孕期管理,对提高产科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临床表现、分娩方式,以及对孕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双胎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改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病例3471例,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孕妇一般情况、受孕方式、母体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研究不同绒毛性双胎的妊娠结局。结果 (1)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中初产妇比例(70.72%)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56.62%),且接近50%受孕方式为辅助生殖技术。(2)妊娠期糖尿病及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率,双绒毛膜性双胎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无差异。(3)双绒毛膜性双胎剖宫产终止妊娠比例明显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83.10%vs. 75.45%),但两者产后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4)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63.47%)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47.80%);新生儿出生体重,单绒毛膜性双胎为(2093.00±718.13)g,双绒毛膜性双胎为(2340.25±645.31)g。单绒毛膜性双胎新生儿入住NICU比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62.98%vs. 50.77%)。结论双胎妊娠总的并发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单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概率明显增高,且对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影响较双绒毛膜性双胎明显。所以,加强多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期管理,建立多胎妊娠管理中心,同时合理应用辅助生殖技术,避免多胎妊娠将是改善母儿结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ART)与自然受孕两种不同受孕方式单胎妊娠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分娩的妊娠≥20周的单胎妊娠病例资料。按受孕方法分为ART组及自然妊娠组,分析两组母儿结局,再按是否为高龄妊娠,比较ART组及自然妊娠组的母儿结局。结果:ART组孕妇的平均年龄、初产妇、定期产检、非足月胎膜早破(PPROM)、羊水量异常、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粘连、产后出血、剖宫产分娩、产钳/吸引产助产、人工剥离胎盘、药物/机械性引产、流产、胎儿窘迫及胎儿为男性发生率均高于自然妊娠组,ART组的住院天数更长,分娩孕周更低,转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器官衰竭发生风险较低,ART组围产儿平均体重高于自然受孕组。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分娩发生风险增加。非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流产、PROM、羊水量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粘连、产后出血、胎儿窘迫、人工剥离胎盘、药物/机械性引产发生风险增加。ART组较自然妊娠组钳产/吸引产风险均增加,产妇转诊ICU及非规律产检发生风险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RT受孕单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组孕妇,但其更注重孕期产检;在非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母儿不良结局风险增加,而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母儿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受孕方式双胎妊娠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差异,为规范进行围产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出生、胎龄≥28周的1169例双胎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辅助生殖助孕,将产妇分为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ART组,389例)和自然妊娠组(SC组,780例),比较两组的围产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ART组产妇的平均年龄、双绒毛膜占比大于SC组,平均孕次小于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因素分析显示,ART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发生率高于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产妇年龄、孕次、绒毛膜性等混杂因素后,ART不增加双胎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结论:在双胎妊娠中,ART助孕不增加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高龄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和母儿结局,探讨孕产期管理经验。方法:2018年1月~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共3046例,新生儿3129例,其中高龄孕产妇481例(占15.8%)。回顾分析母儿妊娠结局相关指标。结果:高龄组的辅助生殖技术受孕比例[51例(10.6%) vs 174例(6.8%)]、早产率[42例(8.7%) vs 113例(4.4%)]和剖宫产比例[263例(54.7%) vs 1106例(43.1%)]均高于非高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体重指数(BMI)和初/经产妇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1例(12.7%) vs 117例(4.6%)]、GDM[69例(14.3%) vs 186例(7.3%)]和产后出血[42例(8.7%) vs 106例(4.1%)]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和产褥期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感染、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以及转NICU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产后出血和早产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CDA)双胎妊娠特殊并发症及胎儿的结构异常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2013.09期间由ART受孕在本院产检及分娩的44例MCDA双胎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ART受孕组),分析MCDA双胎的特殊并发症及胎儿结构异常,并与同期的自然受孕的MCDA双胎组(自然受孕组,n=360)进行比较。结果:ART受孕组母体平均年龄及BMI均较自然受孕组明显增高(P0.01),组间初产妇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MCDA双胎妊娠中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81例,占20.0%;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IUGR)47例,占11.6%,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TRAPS)10例,占2.5%;胎儿结构异常25例,占6.2%。ART受孕组与自然受孕组MCDA双胎特殊并发症及胎儿结构异常的发生风险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RT受孕对MCDA双胎妊娠特殊并发症及胎儿结构异常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辅助生育技术受孕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妊娠结局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ang R  Luo Y  Li G  Yu W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6):327-330
目的 探讨辅助生育技术受孕 (助孕 )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围产期的结局。方法 选择 10 4例助孕双胎孕妇 (助孕组 )和 173例自然受孕双胎孕妇 (自然受孕组 ) ,比较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分娩情况和新生儿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助孕组孕妇平均年龄 (31 2± 3 7)岁 ,自然受孕组孕妇为 (2 7 8± 3 5 )岁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2 )助孕组孕妇早产 70例(6 7 3% ) ,自然受孕组孕妇早产 78例 (45 1%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助孕组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16例 (15 4 % ) ,自然受孕组孕妇仅 4例 (2 3%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3)助孕组孕妇剖宫产率为 76 0 % (79/10 4 ) ,明显高于自然受孕组的 6 5 3% (113/173)。(4)两组围产儿死亡率、畸形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等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助孕双胎孕妇年龄较大 ,早产率及妊娠期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发生率高 ;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助孕双胎孕妇的围产儿结局与自然受孕双胎相似  相似文献   

10.
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和自然受孕双胎妊娠结局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双胎妊娠与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围生期的结局。方法:回顾分析93例ART受孕双胎妊娠孕妇(研究组)的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并与同期自然受孕双胎(对照组)451例比较。结果:研究组孕妇平均年龄较高(32.5±3.6岁),分娩孕周较小(33.4±4.3周),住院时间较长(21.1±2.6天),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27.8±3.2岁、35.6±4.1周、11.3±1.5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羊水过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双胎输血综合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剖宫产率均在72%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新生儿畸形和新生儿转NICU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ART受孕双胎并发症和不良新生儿结局风险大,加强ART受孕双胎妊娠并发症的防治和产前、产时监护,产儿科密切合作和新生儿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自然受孕双胎妊娠相关资料,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的围产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检和分娩(28周以上)的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孕妇,其中单绒毛膜双胎(MCT组)321例,根据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1∶1对照原则,选取同期双绒毛膜双胎(DCT组)321例,分析两组围产结局的差异。结果:642例双胎孕妇的平均年龄为(29.03±4.53)岁,孕前BMI为(20.73±2.51)kg/m~2,分娩孕周平均为(35.58±2.21)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2148.89±221.4)g。母、儿围产结局发生前五位的分别为:早产、贫血、胎膜早破、GDM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畸形、双胎出生体重不一致、小于胎龄儿和新生儿窒息。其中早产的发生率最高,为55.61%。MCT组的早产、34周早产、脐带帆状附着、双胎出生体重不一致的发生率高于DCT组,但新生儿畸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D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贫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一胎羊水过多、剖宫产率,以及新生儿窒息、小于胎龄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绒毛膜性双胎增加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根据双胎绒毛膜性做好详细的孕期保健,对提高母儿围产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辅助生殖技术双胎妊娠自然减胎与单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辅助生殖技术双胎妊娠自然减胎121例,早期减胎95例(早期减胎组)及中期减胎26例(中期减胎组),同期320例单胎纳入对照组。对3组进行一般情况、早产及产科结局比较。结果中期减胎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早期减胎组及对照组[(2361.54±724.07)g、(3144.42±506.73)g、(3332.23±493.3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产、新生儿窒息、转入NICU、低出生体重、胎儿生长受限及胎盘早剥发生率高于早期减胎组及对照组(P0.05)。早期减胎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而早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3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自然减胎会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下降及早产增加,中期自然减胎增加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妊娠期糖尿病(GDM)人群中,新生儿性别与母婴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定期产检分娩的13599例单胎且病例资料完整者,应用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2010年发布的GDM诊断标准,对确诊的GDM患者按新生儿性别分组,比较分析两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母婴妊娠结局及妊娠期合并症情况。结果:GDM共3442例,发生率18.05%。男性新生儿1845例,女性新生儿1597例。2组间人口统计学如母亲年龄、身高、各孕期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瘢痕子宫、糖尿病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妊娠期合并症与妊娠结局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181.97±564.65 g vs 3099.17±523.85 g,P0.001)、身长(49.49±3.03 cm vs 49.06±2.63 cm,P0.001)、巨大儿发生率(5.0%vs 2.4%,P0.001)、新生儿需治疗率(15.6%vs 11.5%,P0.001)、需使用抗生素率(16.3%vs 13.4%,P=0.019)、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率(22.0%vs 18.9%,P=0.025)、黄疸需治疗率(13.0%vs 10.6%,P=0.033)男性新生儿组均高于女性新生儿组。结论:即使给予GDM患者良好的孕期保健及生活方式干预,其生育的男性新生儿的结局仍差于女性新生儿,应加强对GDM母亲所生育男性新生儿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子宫颈机能不全(CI)患者妊娠结局及探讨其晚期流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妊娠后诊断CI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将纳入孕妇分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组(17例)与非PCOS组(53例)和单胎妊娠组(44例)与双胎妊娠组(26例),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CI患者晚期流产的高危因素。结果:①PCOS组患者平均终止妊娠孕周低于非PCOS组(22.85±7.26周vs 25.71±5.99周,P<0.05)。PCOS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COS患者(41.18%vs 15.09%,P<0.05)。PCOS组患者晚期流产率明显高于于非PCOS组(76.47%vs 41.51%,P<0.05),而足月产率明显低于非PCOS组(5.88%vs 13.21%,P<0.05)。②双胎妊娠组患者平均终止妊娠孕周明显低于单胎妊娠患者(23.86±4.71周vs 25.86±8.02周,P<0.05),双胎妊娠组患者GDM的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组(34.62%vs 13.64%,P<0.05),双胎妊娠组晚期流产的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组(92.30%vs 31.82%,P<0.05),而足月产的发生率低于单胎妊娠组(3.85%vs 15.91%,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双胎妊娠是CI患者晚期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862,95%CI 1.027~5.097)。结论: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时,应尽量选择单胚胎移植。对于PCOS患者,孕前做好子宫颈评估,孕期监测子宫颈长度变化,加强产科管理,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胎孕期规范化管理对改善妊娠结局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早孕期超声明确为双胎妊娠,随机选取92例为实验组,11~14周间超声明确绒毛膜性确定双胎类型,按不同方式进行规范监测。随机选取同期建档的双胎妊娠病例94例为对照组,进行常规产检,分别记录每组病例妊娠经过及母儿结局。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间妊娠结局差异。结果两组间孕妇年龄、体重指数、双胎类型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为31.53%,较对照组47.87%有所改善(P=0.023),早产发生率由原来47.87%下降至33.70%,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从41.48%降至30.43%,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5.85%降至1.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26,P=0.032)。结论通过双胎妊娠孕期规范化管理,加强监测频次及检测内容,并规范化终止妊娠时机,可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发生,对改善双胎妊娠母儿结局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使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发排卵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的不孕症患者192例,随机分为HCG组(98例)和非HCG组(94例),统计分析其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流产率。结果:HCG组和非HCG组的临床特征(年龄、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等)、临床妊娠率(66.3%vs 72.3%,P=0.44)、活产率(58.2%vs 68.1%,P=0.16)以及流产率(10.8%vs 4.4%,P=0.2)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既往妊娠史将患者分为原发性不孕症(126例)和继发性不孕症(66例)两个亚组。继发性不孕症患者中,HCG组(n=35)较非HCG组(n=31)的临床妊娠率(45.7%vs93.5%,P0.001)、活产率(37.1%vs 87.1%,P0.001)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不孕症患者中,HCG和非HCG组的各项临床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然周期冻融囊胚移植过程中,使用HCG诱发排卵不影响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但对继发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可能存在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母婴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探讨HbAlc在产前糖尿病病情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119例GDM孕产妇,根据产前HbAlc控制水平将119例产妇分为达标组(5%≤HbAlc6%,68例)、未达标组(6%≤Hb Alc7%,51例)。选取同期55例HbAlc正常产妇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母婴结局,分析不同HbAlc水平与母婴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妊娠期间高血压(25.5%vs 10.3%vs5.5%)、羊水过多(17.6%vs 7.4%vs 3.6%)、胎膜早破比例(29.4%vs 5.9%vs 3.6%)、子痫前期比例(15.7%vs 5.9%vs 3.6%)及剖宫产比例(76.5%vs 45.6%vs 47.3%)由高到低依次为未达标组达标组正常组。未达标组的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妊娠周期、剖宫产比例与达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显示,HbAlc与妊娠周期呈显著负相关(r=-0.166,P=0.028)。围产儿中早产比例(27.5%vs 11.8%vs 7.3%)、巨大儿比例(29.4%vs 10.3%vs 3.6%)、1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25.5%vs 11.8%vs 7.3%)、新生儿体重[(3702.7±402.5)g vs(3561.3±380.4)g vs(3252.8±345.7)g]、新生儿低血糖比例(33.3%vs 11.8%vs 10.9%)高到低排序为未达标组达标组正常组。未达标组的早产儿比例、巨大儿比例、1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新生儿低血糖比例均显著高于达标组(P0.05)。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显示,Hb Alc与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156,P=0.040)。结论:GDM产妇体内HbAlc水平与母婴结局密切相关,HbAlc水平越高,妊娠与分娩期间发生母婴并发症的几率就越大;可将HbAlc作为孕妇血糖控制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后行多胎妊娠减胎术中单卵双胎(MZT)的发生和三胎妊娠行单绒毛膜双胎中一胎减胎术保留双胎者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ART治疗后行经阴道多胎妊娠减胎术的1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MZT在不同分组中的发生情况,同时比较其中伴单绒毛膜双胎的三胎妊娠减单绒毛膜双胎之一者(A组)与不伴单绒毛膜双胎的三胎妊娠减胎后保留双胎者(B组)的临床结局。结果 (1)196例患者中MZT所占比率为44.39%(87/196)。MZT占比率在体外受精(IVF)组(0.85%)、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组(0.66%)、冻融胚胎移植(FET)组(0.78%)和人工授精(AIH/AID)组(0.16%)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辅助孵化(AH)组(1.48%)和无AH组(0.44%)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MZT占比率在高龄(≥35岁)和非高龄患者中(P=0.330)及卵裂期胚胎移植组和囊胚期胚胎移植组组间(P=0.9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组和B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孕周、新生儿的平均胎龄、平均胎儿出生体质量、流产率、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早产率、足月产率、活产率、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和妊娠并发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行多胎妊娠减胎术的患者中MZT所占几率很高,为减少MZT的发生,尽量选择单胚胎移植;A组和B组患者临床结局无统计学差异,单绒毛膜双胎中一胎减胎术可能是安全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引产的临床特点和引产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引产的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 根据是否临产分为成功组(引产临产者, 72例)和失败组(引产未临产者, 30例), 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特征差异,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胎妊娠孕妇引产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失败组双胎妊娠引产孕妇的产次、子宫颈Bishop评分显著低于成功组, 而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占比、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和子宫颈Bishop评分<6分的比例, 产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成功组(P均<0.05)。成功组孕妇人工破膜±缩宫素静脉滴注引产的比例为72.2%(52/72), 显著高于失败组(46.7%, 14/30;P=0.030)。成功组与失败组孕妇的分娩孕周, 严重产后出血、输血的发生率, 产后出血量、两胎儿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新生儿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引产孕妇均无严重会阴裂伤、均未切除子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初产妇(OR=3...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学社区人群孕期初筛高危对妊娠异常情况及结局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建立《母子健康手册》孕妇873例,分为初筛高危组和对照组,收集初筛高危因素、孕期及产时产后资料,比较两组妊娠情况及结局,并分析各初筛因素对妊娠结局影响,筛选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高危组年龄及体重指数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孕次、分娩孕周、胎儿结局和分娩方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龄和双胎妊娠是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OR=1.91,P0.01OR=5.21,P=0.02)。结论该医学背景人群妊娠初筛高危对妊娠并发异常情况及结局均有显著影响,高龄、双胎妊娠是不良妊娠结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