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卒中的免疫机制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过去数十年间,人们对卒中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人们了解到,免疫机制参与缺血级联的每一个阶段;缺血性脑损伤也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或导致免疫抑制.因此,免疫系统与卒中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卒中的免疫机制有潜力转化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既往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进展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并在病变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细胞特异性改变。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中DNA甲基化模式改变相关研究,总结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DNA甲基化改变,以期为新靶点的发现和疾病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较强的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源自骨髓、脂肪和胎盘,具有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神经保护、促血管生成等作用,常见注射方式为脑内注射、静脉注射和动脉注射等,同时联合缺氧预处理等物理疗法可增强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效果。本文综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动物实验进展,从细胞种类、作用机制、注射方式以及增强疗效的物理疗法等角度,阐述间充质干细胞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作用,为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半胱天冬酶募集结构域(caspase activation and recruitment domain,CARD)蛋白家族是死亡结构域超家族的成员,是一类调节免疫应答、细胞凋亡和炎症的重要蛋白。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CARD蛋白家族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缺血性卒中后,缺血缺氧的环境激活CARD家族成员,激活下游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启动炎症级联反应,导致缺血性脑损伤。本文就CARD蛋白家族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卒中后氧化应激的失衡与卒中致残增加和不良预后相关。表观遗传调控可以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方式影响氧化应激,进而在卒中的进展中发挥作用。本文概述表观遗传调控在卒中后氧化应激反应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阿加曲班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具有起效较快、作用时间短、出血倾向小、无免疫源性等优点,能够有效阻止血栓进展,防止继发微血栓形成。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阿加曲班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日常活动能力,且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心源性卒中均有治疗作用,此外,阿加曲班与阿司匹林、奥扎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肝素相比疗效更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由于作用机制不同,阿加曲班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治疗可能发挥协同作用。本文就阿加曲班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系统性综述。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炎症、脂质浸润、氧化应激。不稳定斑块破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目前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揭示其与缺血性卒中亚型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遗传易感性,并结合其他危险因子评估,对于指导选择最优干预措施及筛选药物作用靶点有积极意义。本文对内皮功能相关基因、白细胞介素基因、载脂蛋白E基因、同型半胱氨酸相关基因、缝隙连接蛋白基因与缺血性卒中亚型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设法改善缺血性卒中后的结局,对于降低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及实现2000年人人健康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首次缺血性卒中病人的1/3将发生恶化,高峰在第3天,主要与卒中进展有关(占70%)。动脉粥样硬化性梗塞发生卒中进展的危险性较大,其他内科并发症如肺炎及深静脉血栓形成亦可致卒中恶化。脑梗塞后前30天死亡率(8%~15%)低于蛛网膜下  相似文献   

9.
褪黑素具有显著抗衰老作用,其主要机制包括自由基清除和线粒体保护,褪黑素水平的下降可能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此外,研究证实褪黑素具有降脂、降压和减重作用,可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缺血性卒中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褪黑素抗衰老、预防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和改善卒中预后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进展型脑梗死的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分型)及不同分型之间预后的差异,了解CISS分型预测对预后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符合进展型脑梗死标准的患者进行CISS分型。随访患者卒中后6个月的死亡、残疾情况,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比较不同亚型间的预后是否有差异。结果进展型脑梗死可见于不同的CISS亚型,以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以心源性卒中预后最差,心源性脑卒中组和其他分型间死亡/残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穿支动脉病变组间死亡/残疾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进展型脑梗死的CISS亚型可推测脑梗死进展的机制,并为预后估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他汀类药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积极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为防治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他汀类药物的调脂、稳定及逆转斑块的作用,得到了多项临床试验的肯定,并在临床应用上逐渐推广:下面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对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年缺血性卒中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青年缺血性卒中及其不同类别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60例青中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及60例正常健康青中年对照者血浆Hcy水平.结果 全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同龄段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又高于中年患者(P<0.05),青年缺血性卒中组中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平均Hcy水平为最高,与其他类别组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Hcy是缺血性卒中重要发病原因之一,且Hcy对青年缺血性卒中影响比中年大,尤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甚.  相似文献   

13.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在维持脑组织局部微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介导缺血性卒中后炎症反应的主要细胞,过度激活会加重脑组织炎症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是潜在的卒中治疗手段。然而小胶质细胞亦可发挥脑保护作用,抑制不当会干扰其保护作用。本文对其在缺血性卒中后的损伤和保护作用进行综述,阐明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是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缺血性卒中(ischaemic stroke,IS)是一种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多基因疾病。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为遗传标记系统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发现染色体9p21多态性是血管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易感风险相关;但由于样本量较小,通过比较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显示其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这突出了更大规模研究的必要性。本研究拟对目前已发表的有关染色体9p21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易感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严格质量控制后进行Meta分析,旨在明确染色体9p21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易感相关性的SNP种类,并对其与疾病发生风险的大小进行评估。方法 联合检索目前已发表的全部有关染色体9p21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易感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制定严格的纳入排除质量控制标准,应用国际Cochrane系统评价协作网提供的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Man5.0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用森林图(Forest Plot)展示各个研究的OR(odds ratio)值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及合并统计的OR值及95%CI,系统评价染色体9p21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易感相关性的SNP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布有无差异,分析得到染色体9p21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易感相关性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进入Meta分析的资料涉及6项跨越欧洲与北美洲的多中心临床病例-对照研究。进入Meta分析的基因多态性涉及染色体9p21上的7种SNP:rs7044859、rs496892、rs564398、rs7865618、rs1537378、rs2383207及rs10757278。其中,rs564398、rs7865618、rs1537378、rs2383207和rs10757278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易感风险相关。而rs7044859、rs496892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发现染色体9p21的5种SNP(rs564398、rs7865618、rs1537378、rs2383207及rs10757278)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具有易感相关性,染色体9p21变异被认为是血管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候选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卒中是世界范围内病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颈部或颅底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首要病因.既往研究提示,微量白蛋白尿不仅是全身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标志,还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标志.近年来研究发现,白蛋白尿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存在密切联系.本文旨在对白蛋白尿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好发于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MCAS)致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较高,需积极的干预治疗,但其干预策略的选择存有争议.本文对sMCA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评估和干预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个体化选择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卒中危险因素在缺血性卒中合并/不合并颅内/外大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分布.方法 根据头部血管影像学(B超、CTA、MRA及DSA)对30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合并有责任的大血管狭窄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在不同分组间各个危险因素的差异及相对危险度.结果 对比腔隙性缺血性卒中(lacunar stroke,Lac-s),年龄>65岁的患者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large artery artherosclerosis stroke,LAA-s)的风险增高2倍;在吸烟人群中,这种风险增高2.3倍,血糖稳定机制异常患者发生LAA-s的风险比Lac-s高近2.8倍,而糖尿病人群中这种风险增高2.3倍,其他卒中危险因素在两组间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缺血性卒中合并责任和非责任大血管病变间,各种危险因素分布无差别.在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外责任血管病变(Stroke with extracranial artery artheroscloerosis,ECAA-s)组和合并颅内责任血管病变(Stroke with intracranial artery artheroscloerosis,ICAA-s)组间,男性与ECAA-s组相关性更加密切(P=0.001,OR=0.15),男性发生ECAA-s的风险是发生ICAA-s的6.7倍;血糖增高的患者显示出ICAA-s的高风险(P=0.012,OR=2.61).结论 年龄>65岁、吸烟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血糖的异常增高带来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内大血管风险的增高,男性卒中患者更加容易发生颅外大血管责任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强烈支持炎症反应及先天性免疫异常在血管性疾病多个环节中的作用,同时提出了适当的免疫机制在其中的作用。本文对炎症和免疫系统以及卒中生物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腹主动脉瘤(AAA)形成、血栓形成、缺血耐受、脑损伤进展以及卒中前后感染等过程的一些作用进行总结。1炎症生物标志物与卒中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和炎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且可产生  相似文献   

19.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T细胞的一种重要亚群,对于维持机体免疫自稳、防止自身免疫病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免疫炎性反应贯穿于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脑缺血及缺血后的再灌注所引发的免疫炎性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Treg细胞作为负性免疫调节作用细胞,能够明显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局部炎性反应,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CD4+CD25+Treg细胞在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丁苯酞(NBP)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药物,具有多靶点的神经保护作用,如线粒体保护、抗氧化应激、抗凋亡、抗炎、调控自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本文重点论述丁苯酞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缺血性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创伤及神经免疫疾病等领域的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