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北京市36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医院腹泻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及其个人信息,采用χ^(2)检验对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27619份病例标本,其中有2485份为DEC阳性病例,检出率为9.00%,不同分型中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为3.10%,其次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3.02%。不同年龄组D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23,P<0.001),20~39岁年龄组DEC检出率最高,为9.81%,40~59岁年龄组感染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高于其他年龄组,0~5岁年龄组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时间分布上,第三季度为高发期,不同季度间D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032,P<0.001)。空间分布上,远郊的DEC检出率最高,且城区、近郊和远郊的D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34,P<0.00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主要分布在城区和近郊,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远郊。结论2015—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DEC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在夏秋高发季节针对重点人群积极开展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腹泻病例中的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2家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的腹泻病例样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进行鉴定,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8-2021年共收集1 214件样本,阳性110件,检出率为9.06%,检出前三位的是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肠道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EAEC)和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年度间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84,P<0.001),新冠疫情期间DEC检出率明显下降。DEC主要发生在夏季(χ2=19.796,P<0.001),以本市患者为主(χ2=10.709,P=0.001),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2021年北京市哨点医院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感染病例的流行趋势和临床特征,为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与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北京市36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医院腹泻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及其性别、年龄、住址、发病时间、饮食史、临床特征等信息,对采集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中的DEC进行分离培养鉴定。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比较DEC不同分型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2021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共采集腹泻病例粪便或肛拭子标本5697份,DEC阳性检出率为7.65%(436/5697),其中20~39岁年龄组阳性检出率最高(χ2=18.804,P<0.001)。从年龄分布来看,20~39岁年龄组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阳性病例数高于其他年龄组(χ2=36.769,P<0.001),从地区分布来看,感染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怀柔区食源性疾病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分布特点,为DEC相关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4—2018年北京市怀柔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1 971例患者的粪便进行DEC菌株分离及型别鉴定,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DEC检出率为11.36%,致病型别以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及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为主。不同年份、月份、年龄间DEC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3、102.37、12.14,均P<0.05)。DEC检出率以5—8月份为高峰期,阳性率以≥60岁人群最高。可疑暴露食品前3位分别为肉及肉制品(18.30%)、水果类及其制品(13.84%)和粮食类及其制品(12.50%)。结论 2014—2018年北京市怀柔区DEC以EPEC为主,其次为EAEC和ETEC;DEC总体检出率以≥60岁人群最高,5—8月份多发,不同型别DEC分布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o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流行特征,为DEC相关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6-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1 675例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DEC菌株分离与鉴定,对DEC感染病例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6.
秦思  沈赟  马恺  霍翔 《现代预防医学》2020,(21):3884-3888
目的了解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患者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状况和耐药性特征,为其预防控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江苏省各设区市哨点医院共收集24 292例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毒力基因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2.48%。EAEC(36.48%)、EPEC(31.85%)及ETEC(30.00%)为主要毒力基因型。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在不同年龄(χ2=33.428,P <0.001)、不同季节(χ2=131.452,P <0.001)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岁年龄段及夏季检出率最高。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71.85%);多重耐药率为64.81%。结论 EAEC在江苏省食源性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最常见。夏季感染ETEC可能性大。多重耐药率高于往年,应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7.
2008年8月,北辰某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发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认定这是一起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检测肠道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并对疾病流行进行分析,为预防和诊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消化门诊腹泻患者84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粪便标本以及PCR基因检测方法检测病原菌种类,统计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情况。结果 841例标本中检出DEC 151例,阳性率为17.95%,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细菌(EPEC)22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4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5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29株,分别占14.57%、0.66%、42.38%、9.39%和19.21%;仅eastA基因阳性未能分类20株占13.25%;发病年龄与DEC检出率:0~12岁为6.62%、13~59岁为75.50%、≥60岁为17.88%;DEC好发于夏秋季(6~11月),共检出DEC106例占70.20%。结论 DEC是导致肠道感染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DEC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检出率有所差异,好发于夏秋季,且年龄在13~60岁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一起由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SIEC引起的食物中毒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7月,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一起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集体性食物中毒,进餐240人,发病87人,罹患率36.3%。经流行病学等调查和实验室检验证实,该起食物中毒由产志贺样毒素侵袭力的大肠埃希氏菌(ESIEC)污染凉抖菜所致。ESIEC引起食物中毒在国内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0.
致泻大肠埃希菌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致泻大肠埃希菌引发的肠道感染疾病越来越多,在肠道病原菌中所占比重已超过志贺菌成为最常见的腹泻病原菌。近年来,嘉兴市陆续出现了多起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门诊病例,2002年本市所辖某县检出了一例由O157:H7(EHEC)引起的病例,2005年在本市食物中毒和门诊病例的腹泻病人标本中陆续检出3株与腹泻有关的O125:K70(EPEC)、O164:K?(EIEC)、O25:K19(ETEC),这引起了笔者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认识致泻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整理了检测工作中的记录,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工作体会,从实验室角度对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工作及其注意事项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郑州市某哨点医院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DEC)的流行特征及分子分型特征,为今后本地区科学防控儿童DEC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20年收集的230份腹泻儿童和187份非腹泻儿童粪便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DEC的毒力基因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electrophoresis, 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 结果 DEC在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26%(19/230)和14.97%(28/187),腹泻儿童中检出的型别及检出率分别为典型黏附性大肠埃希菌(typical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tEAEC)(3.48%)、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2.61%)、非典型黏附性大肠埃希菌(atypical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aEAEC)(2.17%)和肠侵入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EIEC)(0.43%),非腹泻儿童中检出的型别为aEAEC(8.02%)、tEAEC(4.28%)、EPEC(3.74%)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0.53%)。在腹泻儿童中黏液便的检出率高于稀便的检出率(χ2=47.332,P<0.001),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中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46株DEC分为44个带型,种内最高相似度为100.00%,最低相似度为24.54%,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之间并未检测出带型一致的条带。 结论 DEC在郑州市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中优势型别是tEAEC、aEAEC和EPEC,提示DEC为机会致病菌。常见DEC型别的PFGE指纹图谱呈高度多态性,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未发现同源克隆菌株的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我国门诊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流行特征。方法 2012-2015年在27省(直辖市、自治区)170家医院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监测,收集腹泻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粪便标本,送往92家网络实验室开展DEC检测。结果 在46 721例腹泻监测病例中,DEC的总检出率为7.7%,且各地区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在2 982例(6.4%)报告了PCR菌型鉴定分类信息的DEC阳性病例中,肠集聚性黏附大肠埃希菌(EAEC)是最主要的类型(1 205例,40.4%),其次是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815例,27.3%)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53例,21.9%)。整体分析,25~34岁青壮年、暖温带地区和黏液便的DEC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10.1%、11.1%和9.4%。DEC的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各菌型的流行高峰均在夏季。结论 DEC是我国腹泻病门诊重要病原体之一,流行菌型以EAEC、EPEC和ETEC为主,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人群、不同季节的流行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方法采集2017年-2018年无锡市梁溪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标本272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可疑菌落的挑选,比较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结果 2017年、2018年分别检测食源性疾病监测标本170份、102份,筛选出大肠埃希菌100株、96株,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58. 8%和94. 1%;采用多重实时荧光PCR分别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5株、32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8. 8%和31. 3%。2018年在ECC显色培养基上呈蓝色和无色菌落中分别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8株和4株。结论 ECC显色培养基用于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筛选,用多重实时荧光PCR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确认试验,2018年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2017年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0-2016年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探讨其流行特点,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0-2016年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宁夏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29起,发病1 272人,住院106人,死亡4人。平均每年报告事件数18起,报告事件发病数10人以下为主,占79.1%(102/129)。发病高峰集中在二、三季度,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49.6%(64/129)。主要致病食品是植物、动物类,分别占38.8%(50/129)和37.2%(48/129)。报告事件致病及引发因素以不明因素为主,明确致病及引发因素中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和加工不当引起,分别占30.2%(39/129)和15.5%(20/129),食堂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引起,其他场所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结论 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二、三季度高发,家庭是主要发生场所,致病和引发因素以不明原因为主。应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疾控机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烟台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 - 2016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12 - 2016年,烟台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32起,发病1 282人,以20~59岁人群为主(79.33%,1 017/1 282),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市中心和主要旅游景点区域,高发季节为第三季度,报告起数、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68.10%(158/232)和62.25%(798/1 282),以8月份最高(110/232);饮食服务单位(53.45%,124/232)是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其次是家庭(30.17%,70/232),加工不当与误食误用是主要引发因素(12.93%,30/232),水产品(29.55%,26/88)和自采野生蘑菇(18.18%,16/88)是主要原因食品,主要致病因素是有毒动植物(25/232)和致病微生物(21/232)。结论 烟台市食源性疾病防控形势严峻,特别是夏秋季节容易多发,应针对不同场所、主要因素和致病菌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4—2019年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014—2019年医院分离出的1999株大肠埃希菌标本类型、科室来源、感染部位、人群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趋势χ2分析年际间医院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及大肠埃希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4—2019年医院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呈逐年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7-2018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资料。方法对2007-2018年上报于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2018年常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发病人数965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主要在6-8月和9-11月,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44.1%(26/59)和27.1%(16/59);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单位及集体食堂,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61.0%(36/59)和32.2%(19/59)。26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查明,查明率为44.1%(26/59),其中动物类食品、植物类食品主要的原因食品,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27.2%(16/59)、11.9%(7/59)。在动物类食品和植物类食品中,细菌是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两类食品的81.3%和57.1%。35起暴发事件查明致病因素,查明率为59.3%(35/59),微生物、毒素、化合物分别为50.8%(30/59)、5.1%(3/59)和3.4%(2/5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因子,占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的...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了解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为制定布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高危行为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从发病时间来看,4-6月份发病数最多14例(11.88%,14/36),农民33例,占91.67%(33/36);33例病人与牲畜(羊或牛)有接触史。97.22%(35/36)的病人首发症状为发热,83.33%(30/36)出现多汗症状,77.78%(28/36)出现肌肉关节酸痛和乏力症状,感染布病的高危行为中前两位是饲养牲畜占55.56%(20/36),徒手接生占30.56%(11/36);97.22%(35/36)没有防护意识。结论 春末夏初是烟台市布病的高发季节,农村地区养殖户是布病的高危人群。病例的临床特点典型,病例在从事劳动过程中,自我防护意识差,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布病的健康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深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67起,发病682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61.19%,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59.53%,主要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其次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发生7起,发病50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9.25%和19.40%。结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亚硝酸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