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产妇产后康复使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联合生物电刺激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2例足月自然产妇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患者,观察组产妇使用常规产后保健进行锻炼,对照组产妇使用盆底肌联合生物电刺激进行锻炼,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及6个月后进行底肌功能评估,将两组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对比。结果:观察组产妇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阴道肌电压相比对照组更高,盆底肌收缩能力相比对照组明显更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产妇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情况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产后康复使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联合生物电刺激治疗临床效果更好,产妇产后盆底器官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
吴君梅 《中国康复》2018,33(2):126-128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盆底肌肉肌电活动、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产妇,根据是否于产后6周接受盆底康复锻炼分为康复组83例(给予生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57例(患者不愿意接受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比2组产妇产后6周及3个月时的盆底肌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结果:产后6周时,康复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位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3个月,康复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位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康复组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疲劳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3个月,康复组的C点距离、D点距离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3个月,康复组的PFIQ-7、PISQ-12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盆底肌肉肌电活动、盆底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肌综合康复治疗对盆底神经肌电生理的影响,评估盆底肌功能的康复情况。方法:将162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采用掷币方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82例。治疗组于产后24 h进行盆底肌综合训练,产后42 d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仅在产后给予一般性康复指导。产后3个月分别测量两组产妇的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电压,盆底肌收缩力及盆底器官脱垂情况,从而评估盆底肌功能的康复情况。结果:产后3个月治疗组产妇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盆底肌收缩力、盆底器官脱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肌综合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康复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郑瑞云  张安 《全科护理》2015,(10):954-955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76例建卡的初产妇,根据产妇需求分为两组,有健康要求的181例孕妇作为观察组,于妊娠28周开设孕妇学校,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盆底肌锻炼,195例无需求的孕妇设为对照组,仅进行定期产前检查了常规产前健康宣教,于妊娠36周评估盆底肌力,产后42d再次评估盆底肌力,记录盆腔脏器脱垂、分娩方式及产程。[结果]观察组孕36周、产后42dⅠ类和Ⅱ类肌Ⅳ级~Ⅴ级构成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盆底康复知识掌握优良率为45.85%,盆底锻炼技能掌握优良率为41.99%,明显高于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尿潴留、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分别为20.44%、22.65%、7.18%,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孕妇对盆底功能重要性的认知,促进锻炼技能的掌握,从而积极进行相关盆底功能锻炼,使盆底肌力得到显著提高,有利于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姜丽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20):3135-3137
目的 分析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康复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康复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于产后6周后开始干预,持续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最大电压、平均电压、盆底肌力等级、盆底功能、阴道肌张力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盆底肌最大电压和平均电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盆底肌力等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阴道肌张力大于对照组,PFDI-20评分和PFIQ-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康复护理具有较好的康复效果,利于改善盆底功能和提升盆底肌力,促进阴道肌张力恢复,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移动信息技术在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住院分娩的180例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宣教,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移动信息技术健康教育模式观察两组盆底肌肌力、肌电位、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盆底功能指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盆底肌肌力、肌电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移动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肛提肌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粪失禁,研究组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慢性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管理中引入移动信息技术可提高产妇盆底肌肌力和肌电位,显著改善盆底功能和性生活质量,降低PFD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699-3701
目的观察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轻中度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产后出现轻中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患患者给予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力、脏器脱垂改善情况及性生活质量等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最大收缩力、收缩持续时间及性生活质量均明显升高,盆底肌疲劳度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盆底肌力最大收缩力、收缩持续时间及性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盆底肌疲劳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脏器脱垂程度分级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轻中度盆腔脏器脱垂可明显提高患者盆底肌力,改善盆底脏器脱垂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将360例患者按照双盲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各18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家庭自行盆底肌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治疗,将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超声检查指标、盆底功能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BSD-S、性生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后的BSD-R、BSD-S、PUVA-R、PUVA-S、UVJ-M、BND、脏器脱垂发生率、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6个月后的0级、Ⅱ级、Ⅳ级肌力比例低于对照组,Ⅲ级、Ⅴ级肌力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技术有助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提高,对于防治盆底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巨大儿与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相关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8月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生产的产后6~8周产妇,随机入组100例分娩巨大儿的产妇作为试验组和100例非巨大儿的产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分组讨论巨大儿产妇与非巨大儿产妇在静息状态及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膀胱最低点和宫颈外口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直肠膨出的高度、尿道内口形态及肛提肌裂孔面积。结果:试验组发生膀胱膨出67例,压力性尿失禁33例,子宫脱垂3例,直肠膨出4例;对照组发生膀胱膨出26例,压力性尿失禁13例,子宫脱垂0例,直肠膨出0例。试验组膀胱膨出、压力性尿失禁、肛提肌裂孔增大、直肠膨出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孕前及孕期健康宣教及科学指导避免生产巨大儿的意义重大,盆底二维联合三维超声检查因其准确、简便、立体、无创可作为评估产后是否存在PFD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非侵入式盆底肌康复疗法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8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只接受家庭自主的盆底肌训练治疗,每天不少于40分钟的训练。对照组使用非侵入盆底肌康复疗法治疗40分钟,每周3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周、12周时分别进行疗效评价。观察两组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盆底肌力Glazer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评分、盆底肌力Glazer评分治疗6周后、12周均显著改善(P<0.01),但治疗组治疗6周后及12周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患者自行盆底肌锻炼相比,非侵入式盆底肌康复疗法能更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盆底肌力。非侵入式盆底肌康复疗法是产后盆底肌松弛的有效治疗方案,同时该疗法非侵入,无创、无痛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有益于促进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推广。  相似文献   

11.
吴浪涛  李倩云 《全科护理》2022,20(7):942-945
目的:探讨目标性康复训练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医院住院经阴道分娩的115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产后接受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接受目标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评价测量盆底肌电压和肌力。结果:训练早、中、远期观察组初产妇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初产妇盆底肌电压和肌力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初产妇性生活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6个月观察组初产妇PF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开展目标性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依从性,促进盆底功能及性功能康复,降低PF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进行产后42d复查并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125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2组,产后组95例采用盆底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练习,分析比较两组综合肌力、盆底肌电位、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及盆底静态张力。结果产后42d,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3个月,产后组盆底肌力恢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组盆底肌电位活动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组盆底肌疲劳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组阴道动态压力及盆底静态张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患者产后盆底肌功能,同时提高尿失禁的控制力,对预防患者产后阴道炎症、盆腔脏器脱垂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异常的超声特征。方法将2018年7月~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6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检查以及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各项功能指标与盆底超声指标。结果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以及缩肛动作下,观察组盆隔裂孔左右径、盆隔裂孔前后径、盆隔裂孔面积与膀胱颈最大移动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提肌裂孔周长、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逼尿肌厚度与尿道膀胱后角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产后特别是自然分娩后盆底功能损伤较为常见,经会阴盆底二维及四维超声成像检查,可为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损伤的诊断提供依据,利于临床及早发现盆底功能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评估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干预,干预前后行三维超声检查,评估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2组产妇性生活质量。结果:治疗8周后,2组产妇张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尿道旋转度均较干预前减小(P<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盆底肌异常率及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发生率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中性欲、性高潮、阴道润滑度、性交疼痛、性满意度、性唤起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发现,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在产后盆底功能患者的治疗中提供了客观的疗效评定指标,两种方法联合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盆底功能恢复,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盆底超声在女性产后膀胱膨出诊断中的效果及检出率。方法:以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50例女性产后膀胱膨出患者为实验组,同时选取50例女性产后无膀胱膨出者为对照组,在产后1 d均为其实施盆底超声检查,对两组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女性产后膀胱膨出患者的BND值、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对照组女性产后无膀胱膨出者(P<0.05);触诊、视诊与盆底超声对女性产后膀胱膨出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产后膀胱膨出诊断中应用盆底超声,可较好将疾病检出,对其具体病情反映,为患者接受针对性的治疗干预奠定基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综合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10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盆底肌肉训练指导,观察组予以产后综合康复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功能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改善有效率、子宫脱垂改善有效率、性生活质量改善有效率、尿失禁改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产妇进行产后盆底综合康复干预,可以有效促进其盆底功能康复,有利于患者预后,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欧阳丽萍  李玲  范建辉 《新医学》2022,53(12):921-925
目的 探讨阴道助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345例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170例、胎头吸引器助产组130例、产钳助产组45例,在产妇产后6~12周进行盆底肌力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比较3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异常率、膀胱颈移动度增大率、膀胱膨出率、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率、肛提肌损伤率及肛门括约肌损伤率。结果 3组产妇的年龄、BMI、孕期增重、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产钳助产组盆底肌力的异常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17),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17)。产钳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及吸引器助产组(P均< 0.017),吸引器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01)。3组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膨出、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及肛门括约肌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盆底超声提示盆底肌肉损伤的52例产妇中,产后盆底肌力筛查示正常9例,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测结果为Kappa = 0.061,P = 0.029。结论 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产钳助产对盆底肌力的损伤最大,接受产钳助产者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最高;2种产后盆底肌力检查方法相互独立,盆底超声能清晰显示盆底肌损伤状况,在产后盆底筛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盆底三维超声在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自然分娩产妇作自然分娩组,将同期接收100例剖宫产产妇作剖宫产组。两组产妇产后6~8周均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产妇康复治疗前后的二维超声检查参数(Valsalva状态膀胱颈距离、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膀胱脱垂距离、子宫脱垂距离、直肠膨出距离、膀胱尿道后角)和三维超声检查参数(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角度)。结果自然分娩组Valsalva状态膀胱颈距离、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膀胱脱垂距离、直肠膨出距离、膀胱尿道后角二维超声检查参数大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脱垂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角度等三维超声检查参数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多切面、清晰显示产妇产后盆底支持结构,实时观察盆底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情况,根据超声参数有效检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腔脏器脱垂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盆底肌功能训练对产妇产后盆底肌电值、盆底组织状态及下尿路功能的影响,以及不同训练方法的效果差异。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76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阴道哑铃盆底肌康复训练。随访12周,检测产后6周、12周盆底肌电值(Ⅰ、Ⅱ类纤维肌电值)、盆底组织状态[包括膀胱颈旋转角(θ)、压力状态下尿道膀胱后角(AS)和静息状态下尿道膀胱后角(Ar)]、下尿路功能[包括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意膀胱容量(VMCC)、最大尿流率(RMF)]和夜尿≥3次率。结果两组产妇产后12周Ⅰ类、Ⅱ类纤维肌电值均较6周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Ⅰ、Ⅱ类纤维肌电值产后12周时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产后12周θ、AS、Ar均较6周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2周时θ、AS、Ar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产后6周时下尿路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产后12周时BC、VMCC、RMF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各指标差值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2周时夜尿次数≥3次率(13.16%)较对照组(26.32%)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能促进盆底肌电、组织状态恢复,促进尿路功能改善,其中阴道哑铃盆底肌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提高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研究不同产后盆底康复时间对产妇尿失禁和盆底肌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在本医院分娩及接受产后复查的90例产妇,分组法是随机数字表法,每组30例,研究1组产后6~8周接受盆底康复训练,研究2组产后8~10周接受盆底康复训练,研究3组产后10~13周接受盆底康复训练,并将同期产后复查的30例产妇纳入对照组(予以常规产后护理),统计和观察4组产妇干预之前及产后6个月的尿失禁阳性例数、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结果: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产妇产后6个月的尿失禁阳性例数显著低于干预之前及对照组,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产妇产后6个月的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显著高于干预之前及对照组(P<0.05),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产后6个月的尿失禁阳性例数、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比较(P> 0.05)。结论:对产妇在不同产后时间开展盆底康复均可以改善其尿失禁以及盆底肌功能,但产后盆底康复时间对康复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