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过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对残余尿量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及针灸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及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
正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粘膜上皮增生性病变,在临床上是较为罕见的慢性病变。近年来,随着泌尿外科腔镜技术的开展以及人们对该疾病认识的提高,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腺性膀胱炎常常伴有慢性非特异性感染,也有发展为膀胱癌的可能~([1])。目前多采用经尿道膀胱粘膜电切术联合术后膀胱灌注治疗,但腺性膀胱炎术后容易发,且术后灌注治疗中容易出现膀胱刺激症状等并发症。我科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对腺性膀胱炎患者术后服用补肾通淋汤,观察其对电切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例,采用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14例,采用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h排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及残余尿量比较,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排尿障碍也称为尿潴留,患者表现为膀胱充盈,小腹胀痛,不能自行排尿,其发生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神经源性和非神经源性两大类[1]。神经源性排尿障碍临床上多因排尿中枢或其周围神经病变引起,是康复科收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2014年以来,笔者采用电针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56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相对照,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即骶神经起搏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2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进行骶神经起搏法治疗(八髎穴电针刺激法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膀胱训练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即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功能指标及平均控尿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能较好地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正神经源性膀胱~([1])(neurogenic bladder)是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可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产生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8%~([2]),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中医针灸临床治疗该病手段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为该病的针灸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课题通过对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2016年06月—2017年08月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给予电刺激治疗或手术治疗,并行常规康复训练和脊髓损伤护理,比较治疗前后B超测定的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及LUTS(下尿路症状)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70例患者日均单次排尿量(200.5±25.1mL)、膀胱容量(435.2±92.5m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残余尿量(65.3±8.2mL)、LUTS评分(15.2±8.2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电、磁刺激及手术治疗均可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提高患者的排尿量及膀胱容量.降低残余尿量,缓解下尿路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的肠道功能紊乱和排便功能障碍又称为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是S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合并便秘、大便失禁、腹部疼痛和腹胀~([1])。NBD症状会由于SCI类型和节段的差异而不同,何种患者会出现何种症状,以及症状程度如何是相异的,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参与和生活质量~([2-4])。因此为SCI患者重新建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运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优质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共40例胸腰椎骨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予优质护理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行干预,对二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在日排尿次数、每次平均尿量、残余尿量、LUTS评分、泌尿系感染率、临床疗效、HAD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更好的促进胸腰椎骨折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0例随机分为大膀胱和小膀胱2组,均采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4周后评估2组患者膀胱功能积分、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可减少神经源性大膀胱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提高膀胱功能,降低膀胱功能积分;但此法对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小膀胱疗效不佳。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尽早加入膀胱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对于促进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起决定性作用,并且可避免小膀胱的出现;而对于神经源性小膀胱患者建议针刺治疗,以刺激轻、周期长为主,并配合膀胱康复训练或药物治疗,或许可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常规康复治疗及对各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手法排尿训练及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8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24 h平均单次尿量、24 h单次最大尿量均显著增加(P0.05),24 h平均排尿次数、24h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而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结合中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0年11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中医康复技术辅以调制中频电刺激,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后7d、15d 24h...  相似文献   

13.
正吞咽障碍常见于脑卒中后,是吞咽过程中口腔、咽部及食管的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球麻痹症候群,无法安全地、不发生误吸地将饮食物从口中送入胃中~([1-2])。多数脑卒中患者经积极治疗病情好转后,仍会遗留如偏身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吞咽障碍等多种功能障碍。其中,脑卒中后遗留吞咽障碍的概率达51%~73%~([3])。众多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难以正常进食、进水,易造成营养不良、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还会因误吸引发气道阻塞、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4]),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疾病康复,一直是临床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该病的治疗多选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针刺治疗等~([5])。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是指脊髓损伤后所造成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肾功能衰竭时常常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对于本病治疗方法越来越多,其中中医疗法的运用无疑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采用"温阳补气"针灸法配合体表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及对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96例卒中后继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服用常规预防卒中药物,并使用体表骶神经电刺激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温阳补气"针灸法治疗,两组每周治疗4天,对照组体表骶神经电刺激每日2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1次"温阳补气"针穴法,每次治疗间隔1天,1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9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排尿日记(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失禁次数、日均单次尿量)、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流率)及神经功能损伤评估(NIHSS)、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中医症状积分情况。结果:9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两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和NIHSS评分、I-PSS、中医症状积分均下降,且治疗组减少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日均单次尿量、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流率均增加,且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温阳补气"针灸法联合体表骶神经电刺激比单纯用体表骶神经电刺激更适用于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相似文献   

16.
神经源性膀胱(NB)是指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发生病变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CI)后常见及严重的合并症.目前,泌尿系并发症仍是我国SCI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因此,治疗NB对减少SCI患者泌尿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电刺激治疗、磁刺激疗法以及康复训练(导尿术、加压排尿和扳机点排尿),传统医学中的针灸疗效也十分肯定.本文就SCI后NB的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及其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伴膀胱刺激症状,下腹部、腰骶部和会阴部酸胀疼痛,排尿困难;酗酒、纵欲过度、受寒、发热、全身感染等因素均可诱发急性前列腺炎~([1])。减轻、消除炎症反应为首选治疗方案,西药抗炎治疗对大多数患者安全、有效,但是仍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炎症持续存在;而且为了预防复发,需要至少3~4周的用药时间~([2])。单纯大剂量、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发大量内毒素释放,加重炎性反应~([3])。应用具有清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研究组行低频电刺激、针灸联合治疗。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 0.05;治疗前两组残余尿量、最大排尿量、LUTS评分结果对比,P均 0.05;治疗后研究组最大排尿量提高幅度以及残余尿量、LUTS评分结果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利用低频电刺激、针灸联合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可显著提高患者疗效,对保障其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晓亚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136-136
排尿功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当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主要表现尿频、尿急、尿失禁、尿潴留[1]。这些症状使病人产生痛苦、焦虑、紧张、绝望等心理,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我院神经内科采用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式发展迅速,出现了神经电刺激/神经电调节等微创治疗新方法,其临床疗效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认同,其适应症及应用范围亦逐渐扩大。本文将详细综述目前常见的几种神经电刺激/神经电调节技术的使用方法及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