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正>按照《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版)~([1])规定,在进行艾滋病的个体临床诊断时,当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筛查复检结果为"HIV感染待确定"时需进行补充试验。补充试验分为抗体确证试验和HIV-1核酸试验两种,后者一般在抗体确证试验为不确定结果时使用。黑龙江省的确证试验主要采用蛋白印迹试验(WB)。近年伴随黑龙江省发现HIV感染者数量的不断增加,WB检测工作中遇到的试验  相似文献   

2.
正艾滋病自1981年发现以来,其检测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改进、更新、完善。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是确证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最常用的检测方法,确证后会出现阴性、不确定和阳性三种结果,其中不确定结果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本文收集了3例WB带型结果首检不确定的样本,经过跟踪随访并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者的检测结果,探讨HIV抗体不确定结果出现的规律和HIV不确定人群蛋白印迹试验(WB)带型的变化特征。方法对驻马店市HIV确证实验室2013-2015年报告的55例HIV抗体不确定人群进行跟踪随访,回顾性研究其WB带型及HI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S/CO值特征,观察其最终临床转归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结果 2013-2015年驻马店地区共检测HIV抗体不确定者55例。经随访检测,有30例(54.5%)确证为阳性,21例(38.2%)确证阴性,4例(7.3%)失访。WB条带的组合模式共有18种。单次带型分析显示,p24带型出现26次,占总条带数的23.0%;其次是gp160,占总带数的19.5%。HIV筛查试验ELISA不同S/CO值样本的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59,P=0.006)。结论驻马店市近几年发现HIV不确定结果中,env带的出现及HIV筛查试验ELISA的S/CO6.0预示HIV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对HIV感染的判断应结合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相关检测手段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自1981年发现以来,其检测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改进、更新、完善。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是确证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最常用的检测方法,确证后会出现阴性、不确定和阳性三种结果,其中不确定结果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本文收集了3例WB带型结果首检不确定的样本,经过跟踪随访并进一步做HIV病毒载量检测,结合其血清学特点及流行病学史来探索其感染的意义,为提高HIV检测水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正>艾滋病(AIDS)已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在实际工作中,确证实验室经常出现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的情况,这给艾滋病检测及相关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多问题,涉及求职、求学、手术、孕妇生产、血源筛查等诸多方面[2]。本文收集金华市辖区内2014年12月至2016年9月HIV抗体不确定的样本共86例,其中随访的46例,分析WB带型特点及进展,探讨预示HIV感染的意  相似文献   

6.
正艾滋病(AIDS)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发现、及时预防隔离是阻止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和传播的有效手段~([1-2])。近几年来国内实验室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IV抗体,因其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广泛运用于临床~([3])。自雅培化学发光第四代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盒在我科投入使用以来,发现了1例特殊患者血清标本,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修订版)[1]规定,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需经过初筛试验、复检试验和补充试验后才能报告最终结果。确证试验(条带蛋白印迹法,WB)会出现一种为HIV抗体不确定结果,即有特异性条带但又不满足阳性诊断标准,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继续随访,抗体不确定随访有阴性、阳性、不进展等转归结果[2],本文就1例WB带型不进展病例情况进行报告。  相似文献   

8.
正艾滋病(AIDS)目前流行形势日益严峻~([1-3])。针对艾滋病病毒(HIV)的各类检测手段不断地改进和更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和金标快速检测是发现HIV感染的主要初筛检测手段,蛋白印迹试验(WB)是最终确认HIV感染的确证试验~([4])。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蛋白印迹试验(WB)中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条带的特点,分析WB试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方法对2010-2015年确证试验中出现的176例不确定样本的WB带型,以及随访到的55例样本再次确证的WB带型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176例不确定样本中,来源于中心血站的占66.5%(117例),医疗机构占25.0%(44例),自愿咨询检测者占7.4%(13例),羁押人员占0.1%(2例)。不确定结果条带有20种带型,不确定带型居前三位的是:p24(+)占46.6%(82例);gp160(+)占12.5%(22例),p17(+)p24(+)占8.0%(14例)。核心蛋白(Gag)类的类型有2种,样本例数构成比54.5%(96例);外模蛋白(Env)类的带型有13种,样本例数构成比41.5%(73例),多聚酶(Pol)类的带型有5种,样本例数构成比为4.0%(7例)。完成随访的55例样本中,Env类条带的阳转率为55.6%(15/27),Gag类条带的阳转率为18.5%(5/27),Pol类条带的阳转率为0(0/1)。Gag类的不确定结果带型以p24居多,多与非特异性反应有关,但是不可忽视早期感染的可能。结论出现Env类带型的不确定结果阳转率较高,感染HIV的可能性更大;终末期病例应加强核酸检测,以免不确定样本流失。  相似文献   

10.
正艾滋病病毒(HIV)抗体蛋白印迹试验(WB)不确定的结果给受检者诸多困扰及心理负担,同时因随访时间不足或未能进行核酸检测辅助确证诊断,导致此类患者未能及时确诊及进行抗病毒治疗(ART),可能导致HIV继续在人群中传播。为了解HIV抗体WB不确定者发生的频率、人群特征及随访转归,对2013-2017年HIV抗体WB不确定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型艾滋病病毒(HIV-1)核糖核酸(RNA)定量检测,在HIV-1抗体不确定样本诊断中的应用,为类似样本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31例HIV-1抗体不确定的样本进行HIV-1RNA定量检测,通过随访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确定其感染状况。结果 31例HIV-1蛋白印迹试验(WB)不确定样本中,HIV-1RNA定量检测结果高于检测限的18例,低于检测限的13例。HIV-1RNA定量检测结果高于检测限的18例中,随访15例,占83.3%;其中11例抗体阳转,4例WB带型无进展,但复查HIV-1RNA定量检测结果仍高于检测限,判定为HIV感染。HIV-1RNA定量检测结果低于检出限的13例中,随访4例,占30.8%;其中2例WB带型消失(p24),2例带型无进展(p24 1例,p24、gp160 1例),其中1例(p24和gp160)复查,HIV-1RNA定量检测结果仍低于检测限,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排除HIV感染。结论 HIV-1RNA定量检测是WB试验的有效补充,在HIV-1抗体不确定时,尽快采用HIV-1RNA定量检测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有助于更快对个体HIV感染状态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常州地区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的蛋白印迹(WB)带型特征。方法收集2010-2018年常州地区205例HIV抗体不确定样本,对其WB带型进行分析。结果 205例HIV抗体不确定样本中,WB条带ENV、POL和GAG出现率分别为90.24%、0.98%和69.76%;gp160出现率为31.71%,gp160+p24为32.20%,p24为18.05%,gp160+p24+p17为8.78%,gp160+gp120为6.83%。男女性WB条带,gp160出现率分别为83.67%和75.86%,gp120分别为10.88%和0,p24分别为68.03%和41.38%,p17分别为10.88%和5.17%;带型gp160出现率分别为21.09%和58.62%,gp160+p24分别为39.46%和13.79%,p24分别为16.33%和22.41%。20岁、20~39岁、40~59岁和≥60岁年龄组WB条带,gp160出现率分别为4/4、85.25%(104/122)、36/46和23/33,p24分别为1/4、62.30%(76/122)、28/46和19/33。四个年龄组WB带型,gp160出现率分别为2/4、31.15%(38/122)、13/46和12/33,p160+p24分别为1/4、35.25%(43/122)、15/46和7/33,p24分别为0、14.75%(18/122)、10/46和9/33。110例HIV抗体不确定案例随访成功,男性随访94例,阳性70例,阴性8例,不确定16例;女性随访16例,阳性3例,阴性11例,不确定2例。结论本地区HIV抗体不确定样本WB带型以gp160和p24为主;WB的条带判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已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高危人群之一[1]。2011年当年新发感染的4.8万人中,同性性传播占29.4%[2]。对MSM进行重点预防与干预,能有效地减少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流行。2012年哈尔滨市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确证的928例HIV阳性者中,有18例首次检测结果为艾滋病抗体不确定,4周后复检确证为HIV-1抗体阳性。18例均为MSM,现针对这18例感染者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检测不确定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比较多见的情况,HIV抗体不确定有多种转归。本文就1例HIV抗体不确定者,经过多次随访检测后,被确认为HIV-1抗体阳性的病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蛋白印迹试验(WB)检测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特征、带型特点、随访转归情况,以了解WB检测HIV抗体可能存在的问题,为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随访和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将菏泽市HIV-1抗体"不确定"者的检测结果、条带、社会学特征、随访及抗体转归情况录入数据库,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1例"不确定"者中,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检测者占47.62%(10例),义务献血者占28.57%(6例),住院病人占23.81%(5例)。男性占90.48%(19例),女性占9.52%(2例)。年龄分布在17~68岁之间。21例中随访到13例,10例转为HIV抗体阳性,阳转率76.92%;3例转为阴性,占23.08%;失访7例,失访率33.33%;死亡1例。HIV抗体检测结果"不确定"的样本出现8种带型,分别为gp160、gp120、p24、p66、p51、p31、p17、p41,其中gp160、gp120出现频次最高。表现为12种带型组合。出现gp160/gp120带型的不确定者后期随访全部转为阳性。结论同时出现gp160和gp120两条Env带的不确定者预示有较大感染风险,对此"不确定"者的随访周期可缩短至1或2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尽快明确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抗体确证实验"不确定"样本的结果,以便相关检测目的人员尽早知晓HIV感染状况。方法对2007-2013年确证结果为"不确定"的样本,与初筛实验的两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两种快诊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并对确证实验条带本身作分析总结。结果 78例"不确定-阴性"样本,经两种ELISA及两种快诊初筛实验,至少一种实验为阴性;38例"不确定-阳性"样本,经两种ELISA和两种快诊均为阳性。确证时同时出现gp160和gp120两条或以上条带,"不确定"结果经随访最终均转为"阳性";出现gp160/gp160和p24条带,"不确定"结果经随访最终转归具不确定性;出现除gp160条带的其余单独条带或组合条带的"不确定"结果,经随访最终均转为"阴性"。结论两种ELISA和两种快诊初筛均为阳性的样本,确证实验"不确定"结果的"阳性"转归率为100%;但只要其中一种实验结果为阴性,"阳性"转归率均为0。建议对于一些确证条带疑似"阳性"的样本,如同时出现gp160和gp120两条以上带型者,应结合初筛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尽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湖南省近5年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结果产生的原因和特点,为改进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2年HIV抗体不确定结果资料,结合流行病学随访、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分析不确定人群转归与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带型分布的关系。结果 2008-2012年共有2995份标本进行了WB确证试验,其中不确定433例,不确定的比例为14.5%。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比例逐年增长,从2008年的4.4%(21/477)上升至2012年的23.0%(182/791);其中阳性感染者比例逐年增高,尤其是晚期感染者增长迅速,分别由2009年的10.3%(3/29)和6.9%(2/29)上升到2012年的51.4%(91/177)和35.0%(62/177)。不确定结果中阴性受检者带型分布以p24或gp160为主,一般不超过两条条带;早期感染者带型分布以p24和p24+gp160为主,其中p24出现比例为100%;晚期感染者条带数目较多,显色较弱且组合更多元化,主要为p24、p31、gp120和gp160。结论随着HIV感染者增多,尤其是晚期感染比例增加,对不确定结果应予以重视,及时调整检测策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03-2010年山东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治疗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12月底前开始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的HIV/AIDS病人的随访资料,描述分析其一般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和机会性感染发生状况等。结果山东省2003-2010年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疗的HIV/AIDS病人608例,其中男性占65.6%(399/608),女性占34.4%(209/608),平均年龄为(40.2±10.2)岁,已婚或同居者占65.5%(398/608);感染途径以异性性接触感染为主,占44.9%(273/608),其次是同性性接触感染,占21.1%(128/608);有182例更换了抗病毒治疗药物,占29.9%,换药主要原因为药物不良反应。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平均计数≤200个/μL的占65.8%,200~350个/μL的占33.0%,≥350个/μL的占1.2%,同基线时相比,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增加(P〈0.05)。治疗后病毒载量低于检出限的比例增高,机会性感染发生率降低。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HIV/AIDS病人的免疫力,有利于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某男,30岁,2002年10月入住重庆市南岸区戒毒所接受治疗,自述在某地查到HIV抗体阳性。于2002年11月1日到现场采血,当日进行HIV抗体2 1双抗原夹心法测定。由于是有目的检测,第1次实验时就采用了北京金豪和厦门新创两种试剂测定,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核酸检测用于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诊断的可行性,为制定新的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对云南省德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蛋白免疫印迹(WB)试验确证结果为不确定、背景资料齐全、初次血浆留样大于1000μL的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并与抗体随访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9例WB不确定的样本,有22例检出HIV核酸。其中成功随访18例,随访过程中17例HIV抗体阳转,1例带型有进展但不满足诊断标准。被访者WB条带在2周随访时均出现明显变化。核酸阴性的27例,7例成功随访,WB条带无进展或阴性。结论有条件开展HIV核酸检测的地区,对HIV抗体不确定者宜采用核酸检测尽早诊断;无核酸检测条件的地区,对HIV抗体不确定人群的随访间隔宜缩短至2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