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配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药药性理论,遵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实现"整体综合调节"的目标。中药性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中药性味配伍是中医方药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层面,是方剂配伍的原始理论之一,结合病证特点,研究方剂性味配伍,有利于明确方剂的配伍机制。中药复方配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中药成分、剂量、配伍关系等的研究,是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符合中药性味的药理效应入手,对性味组分的配伍效应与机制进行研究,能更好地解析中医药配伍机制,用现代信息学方法诠释中医理论,综合探究中药性味归属与组分配伍后药理效应消长的相关性,有利于推动中药复方理论的发展。中药性味与组分配伍研究应该注重性味配伍后对组分配伍药理效应的结合,明确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更好的发扬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对近年来中药复方配伍方式和药效进行了综述,为后续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军  王裔惟  徐泽宇  赵宏宇  叶亮  尹少平  段金廒 《中草药》2022,53(23):7606-7612
在老龄化背景下慢性创面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外用中药在慢性创面治疗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治法,并且特别重视寒热药性的影响,但其科学内涵与作用机制还有待于深入诠释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应用。最新研究表明,共生菌群能够发挥免疫调节和促愈作用,故而对于慢性创面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绝对无菌反而不利于创面愈合。因此提出通过创面菌群调控认知探讨以马勃Calvatia gigantean为代表的外用中药“煨脓长肉”治疗慢性创面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以及基于创面菌群-肠道菌群调控的创面外用中药寒热药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为科学认知和充分发挥外用中药临床独特疗效和医学生物学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外用中药治疗慢性创面的现代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医理论研究的目是了解中医理论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中医理论既包括抽象的基础理论、独到的诊疗技术,同时现代医学的知识也应包含于其中。传统中医理论研究和应用在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医理论和内容应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注重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中药治疗大肠癌机理的研究进展情况。方法:搜集近5 a来关于中药治疗大肠癌机理的实验研究相关文献,按中药不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中药在临床实践及体内外实验中已证实有明确抗大肠癌活性,现代药理学证实其可能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逆转多药耐药、抑制粘附与侵袭转移、调节免疫功能等。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治疗大肠癌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医理论的特殊性是导致中药药效成分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晰的关键原因。中药指纹图谱为中药质量评价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并协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和中药血清药理学一起推动中医药学向中药成分明确化、作用机制清晰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医肿瘤辨证抗癌与科学抗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肿瘤在病因方面与体虚、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相关,在临床可正虚、痰凝、血瘀等表象,在治疗方面常采用扶正培本、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等法.当代中医发展了配合手术、放化疗的中医治则,并结合肿瘤研究进展发展了瘤毒/癌毒的中医肿瘤病机,在此基础上抗癌成为治疗肿瘤的根本大法;结合中药药理研究进展,文章提出了辨证抗癌的概念,指出抗癌中药应当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同时,在用中医理论思维辨证遣方用药时,亦当首先考虑使用具有抗癌功效的中药,即在中医理论、现代药理的双重标准下合理选用抗癌中药,在l临床中逐步摸索抗癌中药作用和配伍规律.随着研究的进展,将有可能对大部分中药抗癌的作用及机制、抗癌作用谱、、配伍规律以及毒副作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同时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深化,中药治癌当根据中药药理研究以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有机组合,此所谓科学抗癌.文章还总结了具有促进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的抗癌中药,以及具有雌、雄激素样作用的抗癌中药,指出这些中药在相关肿瘤中当慎用.  相似文献   

7.
藤本类中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常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医理论认为“藤本入络”,藤本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领域也体现了该理论。现代研究发现中医络病与西医的各类血管病变具有相关性,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因此,从抗炎作用的角度探讨藤本类中药“通络”作用的共性机制,对于藤本类中药的药效作用机制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将临床常用的藤本类中药按辛温通络、活血通络、清热解毒通络分类,分别从传统功效分类与现代研究2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抗炎作用角度探讨藤本类中药的“通络”作用的共性机制,为藤本类中药的临床开发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MicroRNA(miRNA)是一种长约22个核苷酸的小分子单链RNA,可以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对人体生长、发育、生理和病理等过程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对miRNA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机制的认知水平,也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干预途径和作用靶点。对miRNA的调节可能是中药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然而该问题没有得到应有关注和系统研究。近期研究证实,部分中药及中药活性成分对miRNA具有广泛调节作用,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新机制。相关研究对象以中药活性成分为主,少数研究关注了中药复方;研究领域集中在肿瘤范畴,部分研究探索了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这类研究应用miRNA技术对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治疗作用的机制进行了探索,发现了中药治疗作用的新机制,进一步证实中药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中医药miRNA相关进行研究,对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创新中药新药研发和丰富现代中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药(TCM)外治法是目前所知起源最早的治疗疾病方法,起源于先秦,成长于汉唐,创新于宋元,发展于明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现代药源性疾病的大幅攀升,药物外治因其不良反应小、应用方便、疗效确切等,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随着中药外用药物、剂型、方法等的增多,中药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广泛应用到儿科、妇科、内科、肿瘤科等,但多无用量、用法、用药时间、疗程等的规范,随意性较大。中药外用治疗局部病变,可以在局部发挥直接的作用。中药外用多以"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来阐述外用机制,以内服功能只能从中医理论部分阐述其外治特点,多不能很好指导相应中药临床外用。对于中药外用机制鲜有现代研究的报道,多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论述,缺少现代研究的证实和支撑。也有散在的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相关报道,但中药外用多为打粉、水煎、醇提等粗制剂,剂量、剂型、疗程、外用方法等多随意性大,加之成分复杂、含量较低等,单纯从透皮吸收很难阐述其外用的机制,也不符合中药临床应用的事实,外用机制的不明确,限制了中药外用的发展。本文通过前期大量的文献研究、数据库研究、实验研究等,提出了中药外用通过局部微作用、微刺激、微吸收,即"三微调平衡",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紊乱,而发挥外用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小型中药企业是我国中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大品种是最紧迫、关系到中小企业生存的问题。该文从临床价值、科学价值、市场价值3个方面,探讨了中药大品种的概念与特征;将以市场价值为引导,凸显临床价值为核心,不断提升科学价值作为大品种培育的核心目标;提出疗效得到临床广泛认可,质量控制体系健全,作用机制得到深入阐释,相关中医理论有创新发展是中药大品种培育的技术重点。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出组建多科学联合体可作为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基本路径,从顶层设计、技术提升、转化应用3个阶段探讨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建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4):95-9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我国医疗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突破。中医理论是中国医学的精华所在,应用中医理论进行疾病的治疗对于人们的健康与文化的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复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发展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涵盖慢性支气管炎的治则治法、临床用药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药性味不统一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药性味学说的认识和论定,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为数众多的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医疗作用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深化,并以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中医理论为基础,进而加以概据和总结出来的。性味学说是中药基本理论,也是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中药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上始《神农本草经》,下至近代国家《药典》出现了很多同种药物的“性昧”互相抵触、参差不统一的问题,对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和实现中药现代化不免是一个阻碍,  相似文献   

13.
曾克武  屠鹏飞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9):3645-3649
中药是由多种化学成分构成的复杂体系,其发挥疾病治疗作用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其所含的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靶点协同作用得以实现。以往针对中药的药理机制研究大多关注于对单一信号通路的检测或是对整体蛋白质组学变化的表型分析,尚无有效方法针对中药的直接作用靶点开展研究。因此无法从靶点源头上解析中药的分子作用机制,难以科学诠释其传统功效,进而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和国际化推广。该文主要针对中药复杂体系的直接作用靶点(群)的鉴定进行初步的方法学探讨,提出了基于光敏偶联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固相亲合载体的制备及靶点蛋白富集和鉴定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策略的优势和局限性,同时针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希望对于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特别是中药靶点确证的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药配伍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精华之一,合理配伍是保障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配伍后减毒增效机制的研究是诠释中药配伍合理性的关键内容。中药配伍机制研究正处于从体外到体内、成分到靶标、单一技术到多学科融合研究技术的转变历程,因此提出以“体外成分、体内过程、直接靶标”研究为基础,“中药配伍药理机制研究”为目的,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探索中药配伍后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王耘  潘博宇  房森彪  张炬  潘战宇  刘立仁 《中草药》2020,51(18):4691-4697
目的探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ACE2)为治疗靶点的5味中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传统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针对以ACE2为药物靶点的潜在中药,并进一步使用TCMSP平台分别查询潜在中药所含的相关成分及各自对应的药物靶点,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对上述蛋白靶点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并下载相关数据,进而通过Cyto Scape 3.2.1软件中的MCODE插件筛选处于PPI网络体系中的核心子网络模块。使用在线富集分析软件DAVID v6.8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5味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并在中医理论体系下验证并探讨候选药物配伍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通过TCMSP平台筛选出了5味以ACE2为治疗靶点并具备多重治疗作用的中药,即柴胡、葛根、葛花、川牛膝、萱草根。它们共包含42个潜在活性成分和240个药物作用靶点。这些靶点的GO生物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5种中药能够影响炎性反应、细胞凋亡与增殖等生物学过程,并与PI3K-Akt、TNF、Fox O和MAPK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传统中医理论中柴胡、葛根药对是治疗传染性热病的经典药对;柴葛解肌汤在古今临床中亦大量应用于外感发热疾病并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其主治的发热性疾病为六经辨证中的三阳合病,符合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轻症患者的中医临床辩证,可予牛膝、萱草根加减化裁使用。结论上述5种中药在COVID-19治疗方面具备有多靶点、多功能、多途径的药理作用,结合中医理论分析及既往临床经验,建议可探索性应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或柴胡、葛根药对配伍治疗COVID-19。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斌  张铁军  高文远  陈海霞  张家欣 《中草药》2006,37(11):1601-1606
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药方剂的组方原理、各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从系统分析三元论设计思想到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组学,分子中药组学理论的提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认识中医理论和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治疗模式。通过拆方、药对和化学物质研究来对传统方剂的配伍理论进行验证和解释。通过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单方及复方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中药化学成分肠内菌代谢过程,来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这对中药新药研制、创新药物研发以及指导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提出目前中药复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用药为主体,研究中医辨证用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中药的基本规律。临床中药学的具体实践者是临床中药师。发展临床中药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中药的安全、高效。其涵盖中药文献的研究,中药药性的研究,中药药效、作用机理、体内代谢的研究、中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和用药规律的研究,中药临床不良反应的研究等。临床中药师是临床中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也是医师临床使用中药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中医理论对中药白芥子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白芥子在骨科上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中药性能、作用无有不偏,通过炮制使其减毒,增效,并能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或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等,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和必然要求,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而其理论根植于中医理论体系之中。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两大特点,文章通过分析人体、自然等整体要素,以及病因、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与中药炮制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理论在中药炮制上的应用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中药在临床的应用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这里临床中药是最后选项,只有对病人的病情了解清楚以后,才能根据中医的理论制定治疗的原则和方法,选用方剂、药物。临床医生在治疗疾病当中要严格按中医理论应用中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