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同部位胃癌病灶的检验效果。方法:本次选择对象为不同部位胃癌病灶患者,时间在2017年12月直至2018年8月之间,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00例不同部位胃癌病灶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常规X线检查;64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其两组诊断符合率和误诊率以及漏诊率。结果:观察组不同部位胃癌病灶患者诊断符合率96.00%(阳性48例,所占比96.00%;阴性2例,所占比4.00%)高于对照组诊断符合率70.00%(阳性35例,所占比70.00%;阴性15例,所占比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部位胃癌病灶患者误诊率2.00%、漏诊率2.00%,与对照组误诊率16.00%、漏诊率14.00%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同部位胃癌病灶的检验效果十分显著,能够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为疾病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贲门癌CT影像表现,探讨螺旋CT诊断贲门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贲门癌患者CT影像学资料。结果螺旋CT诊断贲门癌61例,诊断符合率89.71%;误诊为淋巴瘤1例,间质瘤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例,误诊率7.35%;漏诊2例,漏诊率2.94%;螺旋CT平扫显示贲门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增强扫描贲门部肿块明显强化,容积扫描多轴位重建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情况更清晰。结论螺旋CT可显示贲门癌局部、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对贲门癌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MRI)在肝脏囊性占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4例肝脏囊性占位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予以对照组螺旋CT检查,观察组采用MRI检查,将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螺旋CT与MRI检测结果的符合率、漏诊率与误诊率,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诊断符合率高,漏诊率、误诊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螺旋CT相比,MRI在肝脏囊性占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更高,能清晰显示病理特征,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切实依据,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多层螺旋CT和腹部立位平片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分析。方法:抽取40例胃肠道穿孔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开展腹部立位平片诊断,实验组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实验组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的符合率高于采取腹部平片的对照组,在误诊率、漏诊率方面低于采取腹部平片的对照组。结论:对于胃肠道穿孔病人开展多层螺旋CT诊断,可以提高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的符合率,降低误诊率、漏诊率,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于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方法选择并分析2018年9月-2019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胃癌病人,采用病理检测方法检测患者的胃癌淋巴结是否转移,再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患者的对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出血流量(blood flow, BF),并应用ROC曲线,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MTT、PS水平大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BF水平小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TT、PS、BF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的AUC分别为0.753、0.696、0.753,三项联合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的AUC为0.789,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准确性高。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经胃镜及病理诊断确诊为胃癌的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进行多期增强扫描,以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我院60例胃癌患者术前应用16排螺旋CT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检查,进行各期图像重建以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60例胃癌患者中42例以门静脉的强化强度为主,12例动脉期的强化程度略高于门静脉期,6例以平衡期强化程度最为明显,平均强化程度均以门静脉期最高,与动脉期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期增强扫描后对胃癌分型的总检出率为85.5%;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7.3%,敏感度为86.6%,特异度为87.2%;对胃癌TNM分期的准确率为80.0%。结论:在临床对胃癌术前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可较为准确的判断大体分型,进一步提高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并且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因此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MRI扫描对引起肝血液循环异常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到我院诊断的86例肝血液循环异常患者,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使用CT扫描诊断的43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使用MRI扫描诊断的患者命名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的符合率为97.67%,漏诊率为2.33%;对照组患者符合率为74.42%,误诊率为9.30%,漏诊率为16.28%。结论:对于引起肝血液循环异常疾病的诊断,临床上使用MRI扫描的价值更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更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5):936-937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确诊为肝癌的68例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对照组患者行常规CT影像检查。通过总结分析,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经CT增强检出肝癌病灶49个,与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的结果完全吻合,肝癌病灶检出率100%,无漏诊,诊断准确率100%;对照组经CT增强检出肝癌病灶56个,其中40处于术前常规CT影像检查的结果相吻合,其中误诊4处,肝癌病灶检出率71.43%,漏诊16处,漏诊率28.57%,诊断准确率90.00%,误诊率10.00%。可见,两组检查方法均取得了较高的病灶检出率,但观察组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是确切可靠的。不仅对肝癌病灶有较高的检出率,图像更为清晰,而且能够做到准确、快速的定性定位诊断,特别是对于早期肝癌的检出,更是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普遍好评和欢迎,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及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71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均行128层螺旋CT检查,检查后1w内行胃癌手术或腹腔探查术,将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本组71例中CT三期增强扫描52例淋巴结转移,漏诊8例,误诊3例;19例淋巴结无转移,正确诊断11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6.0%(49/57),特异度78.6%(11/14),诊断符合率为84.5%(60/71)。对两种检验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P0.05)。CT三期扫描对胃癌N分期的准确率由N0~N3b分别为72.7%(8/11)、64.3%(9/14)、86.4%(19/22)、71.4%(10/14)及25.0%(2/8),总准确率为67.6%(48/71)。结论 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临床制定个性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诊断肝癌中的应用,从而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有利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肝癌患者80例,收取时间为2013年5月直至2015年7月期间,并将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MRI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检查,将两组肝癌患者检查后的漏诊率、误诊率、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肝癌患者检查后的漏诊率2.50%、误诊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漏诊率10.00%、误诊率12.50%,观察组肝癌患者检查后的诊断符合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癌患者77.50%(P0.05)。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诊断肝癌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显著提高肝癌的诊断符合率,减少肝癌的误诊率与漏诊率,值得在临床诊断肝癌中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T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在本文研究将20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主要对象,患者收治时间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之间,随机分组为两组(每组100例患者),分别采取CT方式、X线方式,分析并且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90.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误诊率6.00%和漏诊率4.00%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敏感度96.00%、特异度98.0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采用常规CT及多层螺旋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2018年5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多层螺旋CT诊断)和对照组(常规CT诊断)各45人。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诊断检出率(95.56%)、确诊率(93.33%)较高,误诊率(2.22%)、漏诊率(4.44%)较低(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可以实现对患者疾病的有效诊断,提高疾病检出率和确诊率,使误诊率和漏诊率降低,临床价值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胎儿心脏超声序列切面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次选择对象为分娩孕妇,时间在2016年1月直至2016年12月之间,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00例分娩孕妇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检查和胎儿心脏超声序列切面检查,对比其两组诊断符合率、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观察组分娩孕妇诊断符合率96.00%(其中阳性48例、阴性2例),相比对照组诊断符合率较高,(P0.05)。观察组分娩孕妇误诊率2.00%、漏诊率2.00%,与对照组误诊率16.00%、漏诊率14.00%相比较低,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胎儿心脏超声序列切面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检出率较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胃癌浸润及转移情况,就螺旋CT增强扫描的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1年05月至2022年05月接受的60例胃癌浸润及转移患者影像学资料信息,并分析影像,观察胃癌浸润及转移特征。结果:CT显示有胃壁增厚明显的情况,观察可见有局部黏膜强化及肿物不均匀强化表现;CT增强扫描提示胃后脂肪间隙消失、胃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十二指肠内轻度强化肿大淋巴结、例肝脏转移灶情况。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判断和评估胃癌浸润及转移情况,诊断价值很高,有利于临床诊治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的应用。方法:肝脏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总例数(选取人数)200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8年度-2019年度,研究对象200例使用电脑随机分配方式分为两组,其中10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超声造影诊断)、10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C T诊断),将两组的患者诊断符合率、患者误诊率、患者漏诊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90.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误诊率5.00%、漏诊率5.00%低于对照组误诊率15.00%、漏诊率15.00,二者存在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肝脏肿瘤患者实施超声造影诊断,取得显著的诊断价值,能提高患者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化道钡剂造影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2月到2019年5月于西安凤城医院行手术切除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62例胃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81例采用增强CT单一检查(对照组),另外81例采用增强CT联合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联合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以及相关影像学特征。结果两组间胃癌淋巴结转移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无法观察到中心凹陷、带蒂隆起、胃壁舒张等影像特征;两组间胃壁黏膜变化及淋巴结转移等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联合消化道钡剂造影诊断胃癌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可同时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和胃功能性改变进行观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5月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4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行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与常规剂量CT三期增强扫描,并将手术病理结果与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为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对病理分期N0-N3b的准确度依次为71.43%,60.00%,84.62%,75.00%,28.57%,总准确度为67.50%。胃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短径、长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的强化程度为(48.39±5.77) HU,明显高于非转移淋巴结[(30.17±5.78)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明显较高,可准确判断胃癌的病理分期,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271-4272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术后病理学检验结果确诊为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30例,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利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抽样研究对象进行检查,对研究对象良恶性肿瘤诊断的符合率、疾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良性符合率达到71.42%,恶性符合率达到84.62%,疾病总体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6.67%和6.67%。应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低张充气增强扫描在诊断早期结肠癌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68例患者,对患者的多层螺旋CT低张充气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患者局限性肠壁增厚情况,并对其进行平扫检查、增强检查观察结肠,同时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对病变位置进行观察,探讨多层螺旋CT低张充气增强扫描诊断价值。结果:68例结肠癌病灶位于升结肠患者32例,横结肠患者8例,降结肠患者20例,乙状结肠患者5例,且有3例肠周出现淋巴结转移。多层螺旋CT低张充气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为95.59%。其中肿块型患者32例、溃疡型8例、浸润型患者12例、混合型16例。结论:在早期结肠癌诊断中通过多层螺旋CT低张充气增强扫描能够明确肿块的位置、大小及形态,而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则能够进一步了解淋巴结转移情况、周围浸润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疑似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CT检查与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胃癌检出情况、诊断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具体分期、转移等情况。结果:经病理诊断,46例患者中胃癌患者36例,胃部良性肿瘤患者10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97.83%、97.22%、100.0%)均高于常规CT诊断(78.26%、83.33%、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在T1、T2、T3、T4期的检出准确率及肺转移检出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螺旋CT增强扫描在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方面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P<0.05);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总满意度93.48%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的78.26%(P<0.05)。结论:在胃癌的临床诊断中,螺旋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较高,能够准确判断病灶的具体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