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MF)的影响,并初步探究胆碱能抗炎通路(CAP)及其下游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的介导作用。方法:选用12周龄雄性WKY大鼠6只为正常组,另选12周龄SHR 1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阻断后电针组(α7阻断后电针组),每组6只。电针组取“内关”及其左侧旁开0.5 cm处电针干预,选择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30 min,隔日1次,干预8周;α7阻断后电针组于每次电针前尾静脉注射α7nAchR特异性阻断剂α-银环蛇毒素。电针干预结束后,采用无创血压仪检测各组大鼠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前壁厚度(LVAWd)、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及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IDd),碱水解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ELISA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乙酰胆碱(Ach)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 相似文献
2.
胆碱能抗炎通路(CAP)是近年发现的在神经免疫网络中发挥炎症调节作用的重要抗炎通路。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AChR)是目前较明确的在CAP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受体,在免疫细胞上表达的α7 nAChR参与细胞增殖活化及炎症反应的调节,α7 nAChR已成为炎症相关性疾病的药物治疗靶标。本文综述CAP中α7 nAChR的作用机制及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并阐述中医药通过CAP发挥抗炎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中枢神经系统是免疫反应的调节枢纽,可以在不同水平控制炎症反应。研究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一条具有拮抗炎症反应作用的通路,该通路由迷走神经、乙酰胆碱及受体所构成,称为胆碱能抗炎通路。胆碱能抗炎通路是神经-免疫调节通路,它的激活可以有效减少多种促炎因子的释放,对全身和局部炎症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调节因子功能和炎症反应提供了可能的有利途径。针灸疗法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并能有效地抗击炎症反应,因此在临床上可以辅助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针灸的抗炎作用与胆碱能抗炎通路存在联系,这可能为阐明针灸穴位的免疫调节作用提供基础,同时,有助于阐明针灸穴位抗击炎症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5.
6.
7.
中枢及外周M胆碱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对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组织与器官水平探讨中枢及外周的M胆碱受体的激动剂与抑制剂引发的迷走神经传出的增加和减少,对胆碱能抗炎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抗炎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直肠插管灌注乙酸造成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分别从侧脑室微注射和腹腔注射毛果芸香碱、阿托品,观察其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对疾病活动指数(DAI)、组织学损伤(HI)、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脑室注射毛果芸香碱组人鼠DAI明显减小、结肠HI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P<0.05),病理观察可见结肠黏膜完好,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较模犁组少;脑室注射阿托品组大鼠各指标则有加重的趋势,其它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提示侧脑室注射M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具有显著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而侧脑室注射阿托品则具有一定促进炎症发展的作用,而对于外剧给予M受体的激动剂和抑制剂均未表现出对外周组织炎症减轻或加重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头针针刺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行为及海马体胆碱能抗炎通路(CAP)的影响。方法:将9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和造模组70只,大鼠VD模型的建立使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在造模后第4周随机将造模成功的48只VD大鼠分为模型组、美金刚组、头针组及联合组各12只,美金刚组按体重给予美金刚灌胃,头针组采用针刺百会穴和四神聪治疗,联合组采用头针和美金刚联合治疗,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将美金刚组用药量换算为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比较各组大鼠治疗8周时行为学评价结果。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结果:与造模前比较,造模4周时,模型组、美金刚组、头针组和联合组VD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升高(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均显著下降(P<0.05); 相比于造模4周,治疗8周时各组以上指标显著改善(P<0.05),头针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美金刚组,联合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美金刚组和头针组(P<0.05)。治疗8周时,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和联合组ChAT、AChE活性显著升高,且联合组ChAT活性高于头针组(P<0.05); 美金刚组、头针组和联合组海马组织TNF-α、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0、TGF-β水平显著升高(P<0.05),头针组各指标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美金刚组(P<0.05),联合组各指标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头针组(P<0.05); 美金刚组、头针组和联合组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头针组NF-κB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美金刚组(P<0.05),联合组NF-κB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头针组(P<0.05)。结论:头针针刺治疗可增强VD大鼠ChAT和AChE活性,提升乙酰胆碱代谢水平,增强CAP作用,使海马组织炎症反应有所减轻,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海马组织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黄芩水提取物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与胆碱能抗炎通路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芩水提取物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药效学指标及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影响。方法黄芩水提取物ig给药1周后,大鼠尾iv给予脂多糖(LPS)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基本情况,分别于注射LPS 1、2、4 h测定大鼠肛温,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O、乙酰胆碱(Ach)水平,同时取肺组织测定湿质量与干质量比值,制备肺组织匀浆,测定匀浆液中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水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及加兰他敏组均不同程度地缓解肺损伤大鼠炎症反应的发生,其中黄芩水提取物高剂量组在造模后2 h时能显著减轻大鼠肺组织水肿,减轻体温变化幅度,降低血清NO水平,提高血清Ach水平(P<0.05、0.01);同时降低血清TNF-α的量,增强肺组织匀浆液中ChAT的活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黄芩水提取物单独作用于正常大鼠时,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黄芩水提取物能提高急性肺损伤大鼠血清Ach水平,降低血清TNF-α、NO水平,抑制炎症反应进一步恶化,但对与Ach合成分解相关酶ChAT及AchE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黄芩水提取物对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促进Ach释放发挥作用的,而与Ach的生物合成无关。 相似文献
10.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1)
目的:体外研究盐酸小檗碱抗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增加乙酰胆碱(Ach)神经递质作用与胆碱能抗炎机制的关联性,方法:利用生物信息模拟技术,模拟以盐酸小檗碱为代表的5种生物碱(配体)与Ach E(受体)相互分子对接效应与差异性;将小鼠禁食12 h后脱臼处死,开腹取出回肠制备组织匀浆,采用BCA法测定肠组织匀浆中总蛋白含量,将盐酸小檗碱与肠组织液置37℃共孵育后于30、60、90、120 min分别用酶法检测组织液中Ach E活性,另在组织液中预先加入已知量的Ach然后与盐酸小檗碱置37℃共孵育后于30、60、90、120 min分别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组织液中Ach含量,结果:分子模拟5种生物碱中只有盐酸小檗碱能与Ach E结合部位进行分子对接而抑制其活性;盐酸小檗碱对小鼠肠道Ach E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不同孵育时间内,盐酸小檗碱对Ach E的抑制效率也不一样,30、60、90、120 min抑制率分别为:(39.25±3.27)%、(70.10±4.18)%、(68.09±3.62)%、(74.57±4.25)%当Ach E被抑制的同时Ach的量也发生不同的变化,30、60、90、120 min其含量分别为:(226.49±80.75)、(86.79±46.52)、(118.44±67.72)、(89.05±64.87)μg/m L。即Ach E被抑制程度越大Ach的量增加越多,在60 min内酶受抑制率达到峰值,随后在平台期波动,Ach的量也随其而波动,结论:体外分子模拟和生物学效应研究均表明盐酸小檗碱对Ach 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Ach E、Ach与炎症和胰岛素抵抗有密切联系,因此认为盐酸小檗碱治疗诸多疾病(包括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防治阿尔茨海默氏病)可能与其抗胆碱脂酶活性、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针刺研究》2015,(4)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室重塑,迄今现代医学尚无法完全阻滞高血压心肌肥厚(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组织纤维化)及心衰的发展进程。研究表明,针刺能够兴奋迷走神经,对抗交感神经过度的紧张性活动,有效地降低血压,并能够通过调节心肌细胞内钙信号相关蛋白改善心脏功能。上述研究结果为针刺治疗高血压-心肌肥厚-心衰发展进程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高血压-心肌肥厚及心脏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目前积累的针刺心血管效应研究,从调节自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及细胞内钙信号相关通路等几个方面,对针刺改善高血压心肌肥厚及心功能损害的潜在机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条神经免疫通路,主要依靠乙酰胆碱与巨噬细胞及其他细胞表面上的α7nAchR相结合抑制促炎因子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防止组织损伤。α7nAchR是胆碱能递质的主要受体,在胆碱能抗炎通路中起关键作用。针刺治疗有明确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针刺抗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针刺抗炎的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明确。该文从胆碱能抗炎通路概述、α7nAchR结构及功能、α7nAchR的分布、α7nAchR在胆碱能抗炎通路的作用、针刺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机制等方面对针刺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探究针刺抗炎作用机制提供借鉴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中医耳穴贴压治疗对脓毒症心肌抑制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心肌抑制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及对照组(23例),对照组严格按照“2014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中推荐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耳穴贴压刺激神门、交感、心等穴位,检测2组患者治疗第1天、第5天、第7天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尿钠肽(BN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第1天、第5天、第7天脓毒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法(CPOT)评分。结果治疗第7天,2组患者血清cTnT、CK-MB、BNP、IL-6、PCT水平及SOFA评分均较治疗第1天明显降低(P均<0.05),LVEF均较治疗第1天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治疗第7天血清cTnT、CK-M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第7天血清BNP、IL-6、PCT水平及SOFA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治疗第5天及第7天的LVEF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治疗第1天及第5天,2组患者CPOT评分治疗前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第7天,观察组耳穴贴压后的CPOT评分明显低于耳穴贴压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PO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刺激相应耳穴有保护脓毒症心肌抑制患者心肌作用,可改善心脏功能,机制可能与激活机体胆碱能抗炎通路,从而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对关节炎模型大鼠炎性因子、抗炎免疫及抗炎镇痛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每组10只,以弗氏完全佐剂注入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右后足跖底部制作关节炎模型,针刺组大鼠给予足三里、阳陵泉和昆仑穴3处针刺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HE染色观察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变化;醋酸扭体法、热板致痛法观察针灸镇痛作用;取大鼠脾脏、胸腺计算免疫器官系数;采血后采用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羟胺法测定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 ELISA检测大鼠足炎症组织IL-1、TNF-α含量。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针刺缓解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变化;针刺组大鼠抗醋酸扭体反应及热痛域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 0. 05);胸腺系数较模型组升高而脾系数较模型组显著恢复(P 0. 05);针刺组大鼠血清NO、MDA含量均较模型组降低,而体内SOD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 0. 05); ELISA结果显示针刺组大鼠肌肉组织IL-1、TNF-α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 0. 05)。结论:针刺抑制关节炎大鼠炎性因子表达、促进抗炎免疫及抗炎镇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针刺抗炎疗效显著,在国内外应用广泛。自主神经系统介导的针刺抗炎作用机制已经在不同疾病模型中得到广泛验证,而最近新的研究报道深化了针刺抗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笔者结合最近针刺抗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新发现,系统总结了针刺介导的以副交感神经系统为主的胆碱能抗炎途径、迷走神经-肾上腺髓质-多巴胺通路和交感神经抗炎途径的机制研究进展。即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在大脑皮质及下丘脑的支配下,既拮抗又协调地调节器官的生理活动。而针刺介导的自主神经抗炎作用与机体状态、电针强度有密切关系,具有双向良性调节的特点。本研究系统梳理针刺抗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展,以期为针刺抗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徐枝芳 洪寿海 王慎军 赵雪 刘阳阳 丁沙沙 徐媛 张阔 余楠楠 吕中茜 杨馥铭 公一囡 何芹芹 于坤 张一平 窦报敏 姚琳 闫雅雯 杨涛 张艳芳 刘宝虎 郭永明 郭义 《世界中医药》2020,(7):969-969
疼痛和炎性疾病是针灸临床适应证的重要范畴,并在国际社会广泛应用。既往机制研究多集中于针刺通过神经系统快速镇痛,针对慢性疼痛外周敏化的炎性反应机制研究甚少。本团队结合多年针刺穴位效应原理的前期基础、针刺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的相关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刺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e-immune,NEI)网络及关键响应递质,调节靶器官病网络,进而达到抗炎镇痛的科学假说。团队建立了稳定的针刺足三里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性痛效应平台;基于多时点、多位点、高通量检测NEI共有信号分子的多维数据及复杂网络分析,明确了针刺对机体NEI网络和下游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并计算分析出单核巨噬细胞为针刺效应的关键细胞;系统阐释了针刺可能通过调节淋巴结T细胞极化,调控靶器官M1/M2巨噬细胞极化,实现抗炎镇痛;发现针刺镇痛的新关键信号分子——趋化因子CXCL1,阐明了CXCL1/CXCR2脱敏介导的中枢镇痛新机制。本研究实现了从NEI网络视角挖掘针刺整体调节的关键物质,揭示了针刺抗炎镇痛的新机制和提供了针刺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反应,适度的炎症反应可以保护机体,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则会引起炎性痛,给患者造成伤害,如何安全有效地减轻炎性痛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针刺作为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手段,拥有显著的抗炎镇痛疗效,同时兼具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自主神经介导了针刺的抗炎效应,针刺通过调节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活性,影响儿茶酚胺在内的多种神经递质释放,影响神经递质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影响炎症反应;针刺也能够影响镇痛物质的水平及其受体表达,镇痛物质不仅参与疼痛信息的产生及传递过程,也可以调控免疫细胞的活化,影响促炎介质的水平。神经、免疫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参与了炎性痛的产生过程,针刺通过外周神经免疫互作发挥抗炎镇痛效应,在临床上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减轻炎性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