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两种肠道准备方法对胶囊内镜图片质量及小肠传递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体检客户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甘露醇组患者检查前服甘露醇溶液,聚乙二醇组患者检查前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两组均常规服用祛泡剂西甲硅油。观察两组患者胶囊内镜图片质量和小肠转运时间。结果甘露醇组和聚乙二醇组清洁度评分分别为(1. 1±0. 6)分和(1. 7±0. 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甘露醇组和聚乙二醇组的小肠转运时间分别为(328±33) min、(332±19)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前服用甘露醇溶液联合西甲硅油,可达到较理想的肠道清洁效果,能提高胶囊内镜图片质量和诊断准确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前患者口服伊托必利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1d口服盐酸伊托必利片,检查当日两组肠道准备相同,比较两组小肠清洁度、胶囊内镜胃转运和小肠转运时间以及病变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小肠清洁度优良率为80% (16/2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 (9/20) (P <0.05).观察组平均胃转运时间为31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6 min(P <0.05);平均小肠转运时间为251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27 min(P<0.05).观察组小肠病变检出率为60% (12/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8/20) (P <0.05).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前患者口服伊托必利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胶囊内镜检查是小肠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法,肠道清洁度、胃肠动力等是影响检查质量的关键因素。目的:探讨伊托必利在胶囊内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8月—2015年10月于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因疑似小肠疾病而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检查前1 d口服伊托必利50 mg tid,肠道准备前30 min口服伊托必利50 mg。两组均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行肠道准备,观察导泻情况、胶囊胃肠转运时间、小肠清洁度和病变检出情况。结果:试验组首次排便时间和排便清洁时间短于对照组,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胶囊胃转运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胶囊小肠转运时间、小肠清洁度和病变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胶囊内镜检查肠道准备前预服伊托必利可缩短肠道准备时间,提高患者依从性,并缩短胶囊胃转运时间以保证小肠检查时间充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产胶囊内镜与进口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2018年我院行了胶囊内镜检查患者796例,根据胶囊内镜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414例患者采用以色列M2A胶囊内镜检查,病因包括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94例,不明原因慢性腹泻87例,不明原因腹痛90例,不明原因贫血43例;B组382例患者采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包括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73例,不明原因慢性腹泻97例,不明原因腹痛85例,不明原因贫血27例。结果 A组共411例完成检查,B组共381例完成检查,检查总成功率为99.50%(792/796)。A组全小肠检查成功率为86.71%(359/414);B组全小肠检查成功率为95.03%(363/382)。A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80.41%(156/194),不明原因腹泻患者病变检出率为68.97%(60/87),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病变检出率为63.33%(57/90),不明原因贫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55.81%(24/43)。B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85.55%(148/173),不明原因腹泻患者病变检出率为61.86%(60/97),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病变检出率为60.00%(51/85),不明原因贫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55.56%(15/27)。A组病变检出率为71.74%(297/414),B组病变检出率为71.73%(274/382),两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有较高诊断价值,国产OMOM胶囊内镜的检出率与诊断率与M2A胶囊内镜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评分指数(Lewis评分)与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血清C反应蛋白(CRP)评估小肠克罗恩病病变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58例胶囊内镜检查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行Lewis评分和简化CDAI评分,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Lewis评分与简化CDAI、血清CRP的相关性行Spearman's秩相关检验,血清CRP判断胶囊内镜下疾病活动程度的特性采用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Lewis评分结果显示非活动期患者13例、轻度黏膜炎症患者21例、中-重度黏膜炎症患者24例,中-重度黏膜炎症患者组血清CRP平均值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组和轻度黏膜炎症患者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区分胶囊内镜下中-重度黏膜炎症患者与轻度黏膜炎症和非活动期患者的血清CRP截值为13.50 mg/L,曲线下面积为0.849,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2.4%.Lewis评分与简化CDAI、血清CRP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胶囊内镜Lewis评分与血清CRP呈中度相关(r=0.58,P<0.01),与简化CDAI呈弱相关(r=0.40,P<0.01).结论 简化CDAI和血清CRP不能完全替代Lewis评分用于评估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胶囊内镜下病变的炎症程度,但血清CRP对判断胶囊内镜下中-重度黏膜炎症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探讨其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102例不明原因腹痛或腹泻患者,共218例进行内镜检查。其中165例首选胶囊内镜,53例首选双气囊内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或可疑病变者建议双气囊内镜检查,反之亦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以及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例胶囊内镜和2例双气囊内镜操作失败。51例患者行64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4例经口、4例经肛检查,13例分别接受经口和经肛检查。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总检出率及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检出率(72.0%和88.0%),均明显高于双气囊内镜(41.2%和60.0%),诊断率也高于后者(51.8%和39.2%)。5例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再经双气囊内镜检查者中,1例发现病灶;15例胶囊内镜检查怀疑小肠病变者中,12例经双气囊内镜结合活检病理确诊。而3例双气囊内镜未发现异常者再经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小肠病变。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检出率高,可作为怀疑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双气囊内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者中仍可发现部分病灶,并能明确多数胶囊内镜下可疑病变,可作为胶囊内镜检查后的补充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胶囊内镜检查时,部分患者胶囊进入小肠后发现肠道清洁度较差,本研究拟通过采取补救清肠法,以期提高胶囊内镜检查的成功率及肠道清洁度。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100 mL甘露醇+200 mL温水)、B组(50 mL甘露醇+100 mL温水)和C组(100 mL温水)3组,比较患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及肠道清洁度。结果 A组和B组的患者肠道清洁度明显优于C组,A、B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小肠检查率A组为100%(30/30),B组为90%(27/30),C组70%(21/30)。结论采用50 mL甘露醇+100 mL温水进行补救清肠的方法,肠道清洁度好,全小肠检查完成率高,是较为理想的补救清肠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CHB患者小肠黏膜病变表现和发生频率,以探讨小肠黏膜病变与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CHB患者158例,行胶囊内镜检查,应用Lewis评分系统评价小肠粘膜病变,记录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计数比值(APRI)、Forns指数、S指数、基于4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术中检查前患者肌注甲氧氯普胺的临床价值。[方法]170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查当日2组肠道准备相同,观察组术前肌注甲氧氯普胺;比较2组胶囊内镜胃转运和小肠转运时间以及病变检出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胃转运时间为(20.1±5.2)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2±7.6)min(P0.05);平均小肠转运时间为(258±4.9)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4±3.5)min(P0.05);小肠病变检出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P0.05)。[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前患者肌注甲氧氯普胺具有缩短检查时间及提高病变检出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CE)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未完成全小肠检查(UCSE)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连续进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187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E小肠病变检出和诊断情况、全小肠检查完成情况及UCSE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CE小肠病变检出率为64.2...  相似文献   

11.
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估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胃镜、全结肠镜、小肠镜、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腹部血管造影等检查无阳性发现的23例病变疑在小肠的患者,应用胶囊内镜进行小肠检查,评估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3例患者进行了24次胶囊内镜检查,1例因胶囊内镜滞留在食管下段而进行第2次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23例中20例发现病变,病变检出率为86.8%,其中4例存在2种病变。小肠炎症性疾病10例,血管病变9例,黏膜下结节2例,憩室2例,问质细胞瘤1例。19次胶囊内镜向前摄影,4次向后摄影。17例通过回盲瓣进入盲肠(73.9%)。结论 胶囊内镜小肠黏膜摄影图像清晰,检查安全方便,病变检出率高,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因OGIB行C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类型分为显性失血组(n=67)和隐性失血组(n=11)。总结CE对OGIB小肠病变的检出情况,分析其对OGIB的诊断效率。结果 78例患者均完成全小肠检查,且均未出现误吞气管、胶囊滞留等并发症。其中显性失血组中2例患者因肠道清洁度差,未纳入本次研究。在76例患者中,CE检出P2病变33例,包括血管发育异常10例、多发糜烂8例、活动性溃疡11例和无明确原因的活动性出血4例;P1病变19例,包括单纯的黏膜充血/糜烂9例、息肉/黏膜下肿物4例、陈旧性出血3例和淋巴管扩张3例;P0病变24例。CE对显性失血组和隐性失血组的病变诊断率、检出率和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对OGIB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OGIB小肠病变的有效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3.
张威庆  孙俊涛 《山东医药》2011,51(17):94-95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小肠病变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可疑小肠疾病92例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并对胶囊内镜的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 92例患者共检出病变70例(检出率76.1%);胶囊内镜未通过幽门而致检查失败1例,成功91例,成功率为98.9%。受检者均未发生胶囊内镜滞留和肠梗阻。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可提高可疑小肠疾病确诊率且检查相对安全;受检者检查前进行严格的评估,可降低胶囊内镜检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M2A胶囊内镜在消化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的45例患者(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8岁),采用Given M2A胶囊内镜检查。其中3l例在胶囊内镜检查前后行传统检查(包括胃镜、小肠镜、结肠镜、小肠X线检查、肠系膜动脉造影等),与胶囊内镜的检查结果作比较。结果 胶囊内镜检查中均无任何不适或并发症,所得图像质量优良。44例完成检查,其中37例发现有消化道病变,检出率为84.1%,包括食管、胃病变5例,小肠病变29例,结肠病变3例。3l例在胶囊内镜检查前后行传统检查,其中消化道出血2l例,胶囊内镜检出出血病变17例,而传统检查检出4例;腹痛5例,胶囊内镜检出病变5例,传统检查检出2例;慢性腹泻4例,胶囊内镜检出病变4例,传统检查检出l例;转移性肿瘤者l例,胶囊内镜和传统检查均发现病变。病变定位与l临床基本相符。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方法安全,检查质量优良,病变定位正确,尤其适宜于小肠疾病的检查。以其无痛、无损伤为特点,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中的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耐受性和安全性,初步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方法2006年4月至2009年10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可疑小肠出血患者159例,其中81例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首选进镜方式分为经口或经肛2种,首选方式检查后未发现病灶者,日后改换进镜方式再行检查。对活动性出血病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另78例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两组患者分别由专门医师独立操作并诊断,最后进行汇总分析,对比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双气囊小肠镜组的病变检出率为95.06%,病因诊断率为82.72%,23例检查时见病变活动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治疗,21例止血成功,内镜止血成功率为91.30%;胶囊内镜组的病变检出率82.05%,病因诊断率为66.67%。双气囊小肠镜组的病因检出率及病因诊断率均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耐受性方面,胶囊内镜的耐受性最好,双气囊小肠镜的耐受性依次为:全麻下经肛进镜、全麻下经口进镜、非麻醉经肛进镜、非麻醉经口进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明显优于胶囊内镜,并且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不明原因慢性腹痛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临床症状之一,主要与小肠疾病有关。磁控胶囊内镜可观察全小肠黏膜病变,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率。目的:探讨磁控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慢性腹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8月—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消化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病科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慢性腹痛患者,分析磁控胶囊内镜的诊断效能和安全性。结果:共46例患者纳入研究,磁控胶囊内镜在食管、胃、小肠内的平均运行时间分别为(3.2±1.2)min、(42.3±15.7)min和(265.8±83.6)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97.8%(45/46),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胶囊滞留、肠梗阻等并发症。磁控胶囊内镜的小肠病变检出率为60.9%(28/46),上消化道病变检出率为50.0%(23/46)。共39例(84.8%)患者经磁控胶囊内镜检出阳性病变,磁控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慢性腹痛的病因诊断率为78.3%(36/46)。结论:磁控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对不明原因慢性腹痛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传统胶囊内镜与潜水胶囊内镜的肠道准备质量及病变检出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连续60例患者胶囊内镜检查资料,前3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肠道准备(传统胶囊内镜组),后30例患者采用潜水法进行肠道准备(潜水胶囊内镜组),比较肠道准备评分、胶囊内镜平均胃通过时间(GTT)、小肠通过时间(SBTT)、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以及阳性病变检出率等。结果 传统胶囊内镜组患者肠道准备评分平均为2.56±0.71分,显著低于潜水胶囊内镜组3.24±0.71分(t=3.768,p<0.001)。传统胶囊内镜组平均GTT 40.86±35.91min、SBTT 314.20±151.30min、结肠到达率100%;潜水胶囊内镜组患者平均GTT 52.82±38.96min、SBTT 282.44±123.23min、结肠到达率9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0.392、0.237)。传统胶囊内镜组患者中阳性病变检出率为73.3% (22/30),潜水胶囊内镜组阳性病变检出率为80% (24/30),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χ2=0.373,p=0.542)。结论 潜水胶囊内镜较传统胶囊内镜肠道准备质量显著提高,且有提高病变阳性检出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背景:小肠克罗恩病(CD)是影像学检查的难点。近年来,胶囊内镜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小肠CD。目的:探讨胶囊内镜与小肠CT成像(CTE)在小肠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0月—2018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小肠CD患者,比较胶囊内镜与CTE的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结果:胶囊内镜与CTE总体病变检出率无明显差异(96. 4%对85. 7%,P 0. 05),但胶囊内镜对小肠CD的诊断准确性优于CTE(89. 3%对42. 9%,P 0. 05),尤其是对空肠病变的诊断(96. 4%对21. 4%);两者对回肠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96. 4%对78. 6%,P0. 05)。CTE在病变定位以及发现肠外病变、结肠病变方面优于胶囊内镜。两者联合应用,对小肠CD的诊断准确性可达100%。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CD的病变检出率与CTE相当,诊断准确性则明显优于CTE,尤其是对于空肠病变。两者联合应用在小肠CD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潜水法应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怀疑存在小肠疾病的96例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48例患者进行潜水法胶囊内镜检查,48例进行常规胶囊内镜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结果]潜水法胶囊内镜检查和常规胶囊内镜对息肉、肿瘤、糜烂、憩室、克罗恩病、寄生虫、肠结核等小肠疾病均具有一定的诊断能力。潜水法胶囊内镜检查与常规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潜水法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清晰度明显高于常规胶囊内镜的诊断准确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通过胃、小肠的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潜水法胶囊内镜的对小肠疾病诊断准确率、清晰度高于常规胶囊内镜检查,潜水法胶囊内镜检查小肠疾病检查中具有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脂肪肝与小肠黏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1-08/2015-08曾行胶囊内镜且无癌症、小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原发疾病及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的患者分为脂肪肝组和无肝病组(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和小肠黏膜病变资料,将两组患者的发病率、发病类型、病灶分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纳入研究350例脂肪肝组60例,无肝病组290例,脂肪肝组小肠黏膜病变的发病率及小肠黏膜病变的Lew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5.0%vs 33.8%,P0.001;121.00分±178.51分vs 61.08分±144.10分,P=0.005)脂肪肝患者小肠上、中、下三分之一肠段绒毛水肿的发生率为(7.1%、15.7%、4.3%P0.001).脂肪肝患者上、中、下三分之一肠段溃疡的发生率为(2.0%、2.6%、3.4%,P=0.498).肝脏无创NAFLD-FS评分与小肠黏膜病变评分呈正相关(r=0.108,P=0.043)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小肠黏膜病变评分呈正相关(r=0.162,P=0.034).结论:脂肪肝可引起小肠黏膜病变,甘油三酯有可能是脂肪肝引起小肠黏膜病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脂肪肝患者小肠黏膜病变好发于上、中1/3,肝脏损害程度与小肠黏膜病变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