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估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和宫颈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误判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收治的1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增强MRI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将MRI分期与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并对肌层和宫颈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误判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MRI诊断准确率随期别升高而降低,随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子宫内膜样腺癌和特殊病理类型患者的准确率为79.74%和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RI诊断肿瘤浅肌层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与病理结果一致性的手捣直鹞?91.79%、90.91%、91.62%、97.62%、73.17%和0.758;深肌层浸润率分别为90.91%、91.79%、91.62%、73.17%、97.62%和0.758;宫颈浸润率分别为84.21%、95.95%、94.61%、72.73%、97.93%和0.750;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00%、91.16%、85.63%、40.91%、92.41%和0.347。(3)MRI错误评估肌层浸润、宫颈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分娩次数少、合并肌瘤、宫角部位病变、深肌层浸润、肿瘤体积大(包括肿瘤占宫腔面积≥1/2及肿瘤最大径较大)、子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及特殊病理类型正相关(P<0.05)。结论 增强MRI对术前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当患者合并肌瘤、宫角部位病变、肿瘤体积较大、特殊病理类型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等因素时较易误诊。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4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初次治疗的4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并与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MRI正确评估肿瘤浸润深度35例,错误评估8例,诊断准确率为81.4%.MRI对于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层、浸润浅肌层及深肌层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91.9%和93.0%;76.5%,96.2%和88.4%;80.0%,97.5%和95.3%.对于宫颈受累、侵犯浆膜层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7.5%和95.3%;85.7%,97.2%和95.3%;60%,97.4%和93.0%.MRI区分ⅠA、ⅠB、ⅠC期的准确性为82.1%,鉴别深肌层浸润(ⅠC)和浅表浸润(ⅠA+ⅠB)的准确性为92.9%.结论 MRI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有无受累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术前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评估子宫内膜癌是否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9例术前诊断性刮宫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石蜡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患者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在判断肿瘤分级和肌层浸润方面与其的符合率。结果:①69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肿瘤分级G1的符合率为54.8%(23/42),G2为90.0%(9/10),G3为100.0%(2/2),经McNemar-Bowker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0.22,P=0.000)。②病变组织在肌层浸润方面,Ⅰ级(内膜层)符合率为25.8%(8/31),Ⅱ级(浅肌层)符合率为91.4%(32/35),Ⅲ级(深肌层)符合率为100.0%(3/3),经McNemar-Bowker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2.18,P=0.000)。结论:肿瘤分级越差、肿瘤浸润肌层越深,其冰冻病理诊断符合率越高。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和术后石蜡病理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但这种偏差多发生在高分化或浅浸润的患者,依靠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来决定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行分期手术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术前诊刮后病理分级和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危因素[即术前诊刮后病理分级为G,和(或)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1/2]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1999年1月-2008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87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术前和术中预测存在高危因素者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以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术前和术中预测高危因素的准确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术前和术中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存在高危因素需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80.2%,准确率为77.6%,假阴性率为12.0%,假阳性率为43.0%,阳性预测值为57.0%,阴性预测值为88.0%.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病灶大小、宫颈受累与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子宫外转移与否明显影响术前和术中预测高危因素的准确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与否及子宫外转移与否足影响术前和术中预测高危因素的准确性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术前诊刮后病理分级和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需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町靠性较高;但预测其不需行淋巴结切除术的假阴性率较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病灶大小及是否疑有淋巴结或子宫外转移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5.
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Ying WW  Ye DF  Xie X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3):148-151,i001
目的 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价值。方法 收集 2 0 0 2年1月至 2 0 0 3年 3月经诊刮确诊并首选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53例 ,术前 1周内行经阴道二维超声 ,并应用三维超声的多平面成像技术和体积测量功能对肌层浸润深度作出评估 ;同时记录其临床病理指标。结果  (1)患者年龄 3 8~ 77岁 ;肌层浸润深度 :无、浅、深肌层浸润者分别为 4、3 1、18例 ;病理类型 :子宫内膜样腺癌、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别为 43、10例 ;病理分化程度 :高、中、低分化分别为2 8、13、12例 ;手术病理分期 :Ⅰ、Ⅱ、Ⅲ、Ⅳ期分别为 3 3、10、8、2例。 (2 )三维超声的多平面成像技术和二维超声诊断浅肌层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 92 %、10 0 %、10 0 %、67%和 44%、10 0 %、10 0 %、2 1% ,两者分别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χ2 =13 2 0 11,P =0 0 0 5) ;三维超声的多平面成像技术和二维超声诊断深肌层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72 %、86%、72 %、86%和 75%、84%、67%、89% ,两者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χ2 =0 0 0 0 0 ,P>0 0 5)。(3 )三维超声的体积测量功能测量的浅、深肌层浸润肿瘤的体积分别为 1 12cm3(Q2 5 75 =1 12~ 4 49)和 9 16cm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术中病灶探查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及盆腹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3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以手术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术前MRI检查、术中病灶探查在诊断肿瘤侵犯子宫肌层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结果 MRI检查发现有肌层浸润33例,其中浅肌层浸润8例,深肌层浸润25例;术中剖视子宫标本发现有肌层浸润33例,其中浅肌层浸润6例,深肌层浸润27例。术后病理结果浅肌层浸润6例,深肌层浸润27例。提示MRI诊断浅肌层浸润敏感度100.00%,特异度92.59%。诊断深肌层浸润敏感度92.59%,特异度100.00%;术中病灶剖视诊断深浅肌层浸润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33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确诊,8例患者出现淋巴转移,其中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仅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33例患者术前MRI检查提示2例淋巴结转移,漏诊6例,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25%;病灶探查发现4例盆腔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2例阳性,2例阴性),2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例阳性,1例阴性)。3例患者因淋巴结转移分期升级,术后需要辅以化疗和(或)放疗。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MRI检查对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准确率较高,手术中子宫标本的剖视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相同,具有重要价值;而MRI检查和术中淋巴结探查对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意义不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至肾静脉水平)淋巴清扫可以使手术病理分期更准确,为患者术后提供更合理的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   

7.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术前行TVCDS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临床Ⅰ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析,根据二维图像特点和病灶内部及周围肌层的彩色血流情况,判断其肌层浸润程度,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1例患者术前超声均能正确诊断,超声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总符合率为72 55% (37 /51),浅肌层浸润符合率为69 .23% (18 /26),深肌层浸润的符合率为82. 35% (14 /17 )。结论:TVCDS能较准确地协助诊断子宫内膜癌并判断肌层浸润深度,为术前判断肌层浸润程度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LY  Zeng SY  Wan L  Ao M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43(5):352-35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及手术中保留卵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首治为手术治疗的63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6例(5.6%,36/638)患者发生卵巢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相关因素为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子宫肌层浸润、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子宫浆膜浸润(P均<0.05),而年龄、脉管浸润、宫颈浸润与卵巢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危险强度排列为:盆腔淋巴结转移、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病理分级.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高分化、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元肌层浸润、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阴性、年轻的患者可考虑手术中保留卵巢.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样腺癌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MELF)浸润模式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在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79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由两名高年资且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对所有病例的病理切片进行重新阅片。通过单因素分析研究子宫内膜样腺癌MELF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预后相关的多因素分析。结果:MELF浸润模式的发生率为15. 6%(28/179)。MELF浸润模式在低级别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发生率较高级别高(19. 3%与2. 6%,P 0. 05)。MELF浸润模式与FIGO分期较高、子宫颈间质受累、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肌层浸润≥1/2、淋巴结转移有关(P0. 05)。有MELF浸润模式的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与无MELF浸润模式的患者相比,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MELF浸润模式与宫内膜样腺癌FIGO分期高、子宫颈间质受累、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肌层浸润≥1/2、淋巴结转移等不良临床病理因素相关。MELF浸润模式对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患者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宫体外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经手术治疗的1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有无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再根据肌层浸润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无肌层浸润组;B组:浅肌层浸润组;C组:深肌层浸润组。比较分析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患者的年龄、肌层浸润、肿瘤分化、病理类型的差异。结果:196例患者中有转移68例,无转移128例,有肌层浸润、中低分化、非子宫内膜样癌明显较无肌层浸润、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易发生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对转移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例无肌层浸润者中1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66例有肌层浸润者中16例宫旁组织受侵。结论:子宫内膜癌是否发生宫体外转移与其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和有无肌层浸润密切相关;与年龄无关。无肌层浸润者也可能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应考虑淋巴结活检或切除术。肌层浸润者宫旁组织可能受侵,应适当扩大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11.
强烈渴望保留生育功能的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无肌层浸润的年轻患者可以保留生育功能。可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体重管理、大剂量孕激素、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其他抗雌激素类药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或芳香化酶抑制剂]、宫腔镜病灶切除手术以及二甲双胍治疗。辅助生殖技术可以显著增加患者的妊娠率,并且不影响患者生存。在完成生育功能后需进行根治性手术,年轻患者可考虑保留双侧卵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的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4月-2005年4月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2例。其中,术前64例(3-DTVS组)应用3-DTV多平面和血管成像技术以及体积测量功能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深度进行评估;25例(MRI组)经核磁共振(MRI)检查为对照组,以手术后病理结果判断符合率,对比两组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其肌层浸润情况。结果经3-DTVS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89.1%,判断肌层浸润的符合率为77.1%。应用3-DTVS与MRI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准确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DTVS在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深度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磁共振(MR)检查资料,分别采用DWI和磁共振动态增加扫描(DCE)图像分析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DWI和DCE图像诊断肿瘤浸润子宫浅肌层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3%、91.7%和88.9%、95.8%;诊断肿瘤浸润子宫深肌层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7%、83.3%和95.8%、88.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序列诊断肿瘤浸润浅、深肌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0、0.705,与DCE(0.833、0.7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DCE均可作为优选序列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绝经后妇女,高发年龄为58~61岁。近十多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在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后上存在一定特点。现针对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随访进行探讨。1临床病理特点与复发1.1肌层浸润程度及肿瘤的大小子宫内膜癌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两种类型,即:子宫内膜样腺癌和非子宫内膜样腺癌(乳头状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RI在子宫内膜癌分期和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中的价值。方法 :经诊断性刮宫病理学证实的子宫内膜癌 30例经MRI检查后行手术治疗 ,依据FIGO分期原则 ,将MRI分期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MRI检查采取矢状位和轴位SE序列T1WI和T2 WI及T1和T2 频谱预饱和翻转恢复序列 (T1/SPIR和T2 /SPIR) ,其中 18例行增强后T1WI扫描。结果 :MRI分期准确率为 86 .6 % ,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 85 .6 %。结论 :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和子宫肌层浸润定位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内分泌功能的可行性,取决于临床分期的准确性。本文建议采用新的临床分期,即基于宫腔镜(HS)分段诊刮明确组织类型和病理分级,对比增强磁共振(MRI)联合阴道超声(TVS)评估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腔镜下分段诊刮联合MRI/TVS排除宫颈侵犯,结合MRI、CA125/HE4排除淋巴结及附件转移,以建立新的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系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术后病理确诊的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和术中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994年~2006年间高危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诊刮结果、术中医生肉眼对肌层浸润的判断与最终病理结果间的异同,分析高危患者术中术前漏诊和误诊的比率,以及诊断的准确率。结果20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52例(25.9%)为高危型。其中39例患者为高危组织学类型,术前刮宫诊断符合率为56.4%(22/39)。23例患者存在深肌层浸润,术中肉眼对深肌层浸润判断的准确率为47.8%(11/23)。201例患者中35例术前判断宫颈受累,其中只有10例(28.6%)在术后病理中得到证实。52例患者中术前术中诊断为中低危型的比率为30.8%(16/52)。201例研究对象中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2%(36/52)与89.9%(134/149)。结论高危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其如何提高术前及术中病情评估准确性有待探讨。术前诊刮和术中的诊断与其最终的病理检查间存在较高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例子宫浆液性癌(UPSC)和13例子宫透明细胞癌(UCCC)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3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UPSC、UCCC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及术前血清CA125升高(35U/ml)比例均大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PSC患者100%为绝经后患者。UPSC患者的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和大网膜转移率均高于UCCC和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PSC、UCCC患者中晚期(Ⅲ~Ⅳ期)、低分化(G3)的比例、深肌层浸润和淋巴结阳性转移率均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PSC和UCCC患者的复发率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明显差于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UPSC和UCCC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不同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治疗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9.
正1 病历摘要患者,25岁,因不孕1+年,阴道不规则流血6月,于2017年12月27日入我院。患者正常性生活,未避孕未孕1+年。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入院前23天于我院门诊就诊,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厚0.75 cm(单层),内膜回声极不均匀,其内探及丰富血流信号,内可见1.6 cm×1.1 cm×1.6 cm低回声区,其内探及血流信号,肌壁回声均匀。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示:子宫内膜高分化宫内膜样腺癌。因患者未生育,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取1992年3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腺鳞癌组以及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腺鳞癌患者9例,占同期210例内膜癌患者的4.3%。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与腺鳞癌组肿瘤分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分期明显晚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P〈0.05)。腺鳞癌组深肌层及浆膜层浸润较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多,分别为6/9和32.6%(62/190),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腺鳞癌组与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患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8例(9.5%)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1例(1/9)腺鳞癌患者以及4例(4/11)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患者因癌死亡,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因癌死亡比例明显低于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患者(P〈0.05),而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与腺鳞癌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接受手术治疗的腺鳞癌患者,其预后与肿瘤分期相关(P〈0.05)。结论 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无明显区别,而与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