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颈项部腧穴为主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86例明确诊断的病人随机分为项针组(项针 西药)44例和对照组(西药)42例,通过对吞咽功能、听觉诱发电位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项针组可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病人的吞咽功能,提高吞咽功能分级(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项针能有效缩短假性球麻痹病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重现和提高各波波幅。结论:项针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疗效确切。可能与项针可提高病人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可逆神经细胞复活或被抑制的神经细胞觉醒有关。  相似文献   

2.
项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项针疗法对高血压病的影响。方法  5 6例病人随机分为项针组和针刺对照组。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比较有显著差异。项针组每搏心输出量平均增加 10 .13 ml/次 (P<0 .0 5 ) ,每分心输出量平均增加 0 .73 L/分 (P<0 .0 5 ) ,外周血管阻力平均降低 0 .0 9k Pa· s/ml(P<0 .0 1) ,动脉顺应性平均增加 6.85 ml/k Pa(P<0 .0 5 ) ;针刺对照组外周血管阻力平均降低 0 .0 8k Pa· s/ml(P<0 .0 1) ,而心输出量和动脉顺应性无明显变化。结论 提示项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有良好的疗效 ,其降压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心输出量 ,降低细小动脉的外周阻力和改善大中动脉的顺应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舌七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例发病半年内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1例。观察组给予舌七针联合耳穴压豆加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治疗,均以14天为1个疗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并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 88%,对照组为45. 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舌七针联合耳穴压豆加康复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舌针加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舌针加吞咽障碍治疗仪)和对照组(吞咽障碍治疗仪),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及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89.80% (P< 0.05);且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与吞咽障碍评分均有改善(P<0.05),而以治疗组改善为优(P<0.05).结论 舌针加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用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给予系统功能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65%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5.88%,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2.35%少于对照组的12.94%,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全面调节人体机能,局部增强舌咽功能,在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继续探讨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方法 将180例确诊为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其使用不同的干预方法;比较各组治疗后的有效率及吞咽功能等级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吞咽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明确,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电项针疗法与传统针刺法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以针刺项部腧穴为主并通以脉冲电流,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PSQI疗效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两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AMA、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及缓解焦虑、抑郁程度,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浮针临床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肩袖损伤患者142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浮针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封闭治疗。对2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进行记录并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治疗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 0. 05)。结论使用浮针疗法对肩袖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有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眼针带针康复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脑病康复2科收治入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摄食及吞咽器官功能训练,40 min/次。在康复治疗同时,治疗组行眼针带针康复治疗,取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进针10 mm,用专用胶布将针柄粘好。带针行吞咽功能训练,结束后用镊子起针。对照组于康复治疗前行体针治疗,取穴:廉泉、夹廉泉、风池、翳风、金津、玉液六穴,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5次/周,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评估,分为痊愈,有效及无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吞咽功能均优于治疗前,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眼针带针康复可更为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体针后康复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舌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观察舌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脑血流灌注影响.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舌针治疗,对照组单纯体针治疗,均治疗12次为1疗程,治疗2疗程观察疗效,并用SPECT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吞咽功能、脑血流灌注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6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舌针疗法对中风患者吞咽障碍有良好的疗效,并能改善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交叉电项针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其中观察组加用交叉电项针治疗(电针交叉连接于翳风穴及风池穴之间),对照组加予常规电项针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渗透误吸量表(PAS)、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特异性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PAS、VDS、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PAS、VDS、S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交叉电项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且优于普通电项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分析其治疗机制.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在西药治疗的同时,观察组应用项针、康复训练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项针治疗.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项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较单纯项针治疗能较好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临床60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康复训练治疗,采用洼田吞咽能力评定量表、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以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等方面判断其疗效。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30例,临床显效15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30例,临床显效7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SWAL-QOL方面,治疗前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P 0.01),治疗组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项针结合康复训练在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方面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方针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12):2861-2863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冰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项针配合冰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4周,治疗组治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治愈1例,好转7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26.67%,两组总有效率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47,P<0.05)。结论:项针配合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方法简便、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项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FS)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项针组和康复组各40例.康复组在一般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项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项针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吞咽功能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评分以及咽通过时间改善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项针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常规组(均P<0.05);项针组总有效率为85.0%(34/40),高于康复组的65.0%(26/4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针配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针康法结合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单纯针康组、单纯浮针组各20例.3组患者均按照神经内科诊疗规范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应用针康法以及浮针疗法(头穴丛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方法将180例确诊为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各组使用不同干预。观察各组有效率及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经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9%(P〈0.05);经治疗后两组比较,在降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明确,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脑出血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0例采用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自拟吞咽合剂和针刺疗法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进行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吞咽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吞咽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力,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安全可靠,无药物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频感应电结合穴位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并伴有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低频感应电结合穴位疗法,每日1次,每周5次.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舌压变化、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超早期面体针疗法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后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外科急救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超早期面体针疗法,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的苏醒率及苏醒时间,同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及疗程结束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评分情况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苏醒率及苏醒时间上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和对照组GCS评分在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 0.05),同时观察组GCS评分在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和疗程结束后均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和对照组NSE浓度在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 0.05),同时观察组NSE浓度在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和疗程结束后均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超早期面体针疗法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昏迷具有脑保护作用,可有效发挥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