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索安徽省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3个地市共7 12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的NSSI检出率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与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关联。 结果  中学生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检出率分别是49.0%、21.4%和29.6%;男女生最多发的NSSI分别是用拳头击打硬物和掐伤自己;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在不同性别、年级、留守状态和抑郁症状等之间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男生、留守、轻度和中度级以上抑郁症状、较差的自评成绩、较少的好友个数均是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安徽省中学生NSSI检出率较高,多种内外因素与NSSI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家庭环境量表简式(FES-F)、调查用抑郁白评量表(CES-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SA)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于2011年4月以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彭州市和三台县抽取的131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88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288名中学生中,有22.67%的人在近一年内曾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男女生检出率分别为22.70%、22.6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3.36%的人曾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伤害,割伤或烫伤自己者中以男生居多,为26.88%,女生为11.36%。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者的ASLEC、CES-D的量表分数较无自伤行为者高,而SSSA量表分数则低于无白伤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矛盾、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少是中学生发生非自杀性白伤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当地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很高,应依据其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家庭环境量表简式(FES-F)、调查用抑郁白评量表(CES-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SA)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于2011年4月以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彭州市和三台县抽取的131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88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288名中学生中,有22.67%的人在近一年内曾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男女生检出率分别为22.70%、22.6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3.36%的人曾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伤害,割伤或烫伤自己者中以男生居多,为26.88%,女生为11.36%.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者的ASLEC、CES-D的量表分数较无自伤行为者高,而SSSA量表分数则低于无白伤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矛盾、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少是中学生发生非自杀性白伤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当地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很高,应依据其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群体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自杀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合肥市初中生和高中生共10 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以及探索NSSI行为的影...  相似文献   

5.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无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地、反复地改变或伤害个体身体组织,造成一定创伤的一种行为。青少年群体是发生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反复的自伤行为会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从流行病学看,国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普遍高于西方。目前针对非自杀性自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鼓励青少年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方能最大程度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尽可能消除非自伤性自伤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本文总结了当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因素,并在社会、家庭和学校3个方面提出预防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有效措施及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太原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现状,探讨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与中学生NSSI行为的关联,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太原市2 635名初、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一般人口学特征、社会生态学风险水平和近一年内NSSI行为发生状况进行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NSSI行为与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中学生NSSI行为报告率为13.5%,不同性别(χ2=11.12)、不同关系密切朋友数量(χ2=30.52)、不同学习负担(χ2=37.51)的中学生之间NSSI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性别、关系密切朋友数量和学习负担因素后,以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的低风险水平作为对照组,个人因素高风险(OR=2.93,95%CI:1.87~4.59)、家庭因素高风险(OR=3.10,95%CI:2.04~4.71)、家庭因素中风险(OR=2.08,95%...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贵州省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为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采取干预和防治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多阶段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6所高校3 506名大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大学生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结果 调查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童年期不良经历对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的影响,为防控大学生NSSI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10—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苏州某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6 366名,通过童年期不良经历国际问卷与非自杀性自我伤害问卷,调查童年期不良经历及NSSI发生情况,分析不同类型的童年期不良经历与NSSI行为间的关联性。结果 受访在校大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为19.0%,男性、大一、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亲密伙伴个数≤2的大学生NSSI检出率较高(χ2值为28.62~100.78,P值均<0.01)。童年期不良经历检出率为76.8%,其中情感忽视检出率高达75.1%,其他依次为躯体忽视(15.7%)、躯体虐待(15.1%)、情感虐待(14.8%)、性虐待(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童年不良经历者是大学生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OR=5.15,95%CI:4.04~6.56),且不同类型童年期不良经历均是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OR值3.04~5.50,P值均<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睡眠质量的交互作用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方法 2016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某中学775名初一至高三年级学生,其中男生412人,女生363人,年龄(15.59±1.65)岁。采用《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分析评估中学生健康素养状况、睡眠质量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并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质量和健康素养水平及其之间的交互作用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结果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睡眠质量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41.7%和18.3%。有、无睡眠质量问题和低、中、高健康素养的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分别为55.6%、38.5%和54.9%、40.5%、31.6%,有睡眠质量问题及低、中健康素养的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01);中学生睡眠质量问题[OR=2.036(95%CI 1.388~2.985)]均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正向关联,且中、低水平健康素养和睡眠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况;探讨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所学校6 252名中小学生,使用蓄意自伤量表和中国家庭评估测量工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NSSI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结果 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0.74%,在中小学生中,家庭相互交流(小学生:OR = 1.041,95%CI:1.028~1.055;中学生:OR = 1.036,95%CI:1.011~1.060)、家庭冲突(小学生 :OR = 1.060,95%CI:1.044~1.077;中学生 :OR = 1.045,95%CI:1.013~1.079)和父母控制(小学生:OR = 1.033,95%CI:1.012~1.055;中学生 :OR = 1.057,95%CI:1.014~1.103)均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改善和提高家庭环境功能水平,有助于预防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特征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 以江西省南昌市和抚州市共3所中学7129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杀相关行为条目和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相关条目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3.9%,自杀计划检出率为10.6%,自杀未遂的检出率为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亲子依恋是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控制人口社会学变量后,父/母子信任和沟通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OR=0.302~0.515,P<0.001),而父/母子疏离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危险因素(OR=1.103~4.895,P <0.001)。结论 亲子依恋的质量对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学生成人依恋及与中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关系问卷(RQ)中文版,按照方便取样方法对浙江省湖州市654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和害怕型4种依恋类型人数比例分别为36.9%、23.5%、22.8%、16.8%;高中生的安全型、倾注型人数比例(66.1%)明显高于初中生(52.9%),而初中生的轻视型、害怕型依恋类型人数比例(47.2%)明显高于高中生(33.9%);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依恋类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学生成人依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初、高中男生的回避得分分别为(3.54±0.75)、(3.54±0.69)分,均明显高于女生的(3.35±0.81)、(3.00±0.85)分;中学生社会适应内容特质、预测控制、心理调节和动力支持各维度得分,安全型、轻视型依恋中学生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倾注型和害怕型依恋中学生;焦虑和回避得分和中学生社会适应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128~-0.250).结论 中学生的成人依恋安全型依恋人数比例最高,成人依恋和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983名中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知信行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湖州市青少年吸烟现况和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学生控烟教育和实施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提供的“学生预防烟草使用调查问卷”,整群抽取某实验初中初一和初二学生共983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吸烟率为7.7%,其中男生吸烟率10.4%,女生吸烟率5.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0.5%学生尝试过吸烟,男生为13.5%,女生为7.9%,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尝试过吸烟的学生中,有78.6%吸第一支烟的主要原因是模仿和好奇;对烟草中含尼古丁知晓率达88.6%,吸烟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知晓率达79.7%,其他几项知识知晓率在19.9%~68.4%之间。除当别人在你面前吸烟时,请他们停止吸烟一项劝说率在50.5%外,吸烟相关态度和行为正确率均在75.0%~92.9%之间。结论被调查的学生有一定比例的吸烟和尝试吸烟者;大部分学生控烟的知识掌握较好,态度积极,行为正确率较高,但劝阻吸烟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太原市城市中学初中生应对方式特点,探讨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859名城市中学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初中学生积极应对均分高于消极应对均分.初二年级男生积极应对均分高于初一年级男生,初二、初三年级女生积极应对均分高于初一年级女生,同一年级不同性别间差异不显著;消极应对均分同一性别不同年级间、同一年级不同性别间差异不显著.积极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消极应对方式影响更大. [结论]应教育初中学生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避免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住宿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方法】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一般情况问卷,抽取山东省2个地区共95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应对方式在不同地区和是否住校方面都存在统计学差异,经济状况、亲子关系状况、学习成绩均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亲子关系状况、是否住校、学习成绩对积极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经济状况、亲子关系状况、是否住校对消极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 【结论】 住宿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相关性,住校的学生倾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儿童期忽视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级抽样方法,使用自编问卷对烟台市中学生进行应对方式的横断面调查和儿童期忽视经历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两者相关性。 【结果】 中学生在儿童期最常见的忽视类型是交流忽视;中学生主要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其中不同性别在合理解释、求助、发泄三个维度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忽视与中学生积极应对方式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正相关;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情感忽视与逃避应对方式正相关,安全忽视与幻想应对方式正相关;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交流忽视和情感忽视是消极应对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中学生在儿童期受到的情感忽视等状况越严重,青春期遇到困难和压力时越倾向于选择逃避现实或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杭州市某中学初中学生316人,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和中学生攻击性量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攻击性进行评定。按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总均分将学生分为高心理健康水平组和低心理健康水平组。结果高心理健康水平组177人(61.89%),MMHI-60总分为(1.51±0.27)分;低心理健康水平组109人(38.11%),MMHI-60总分为(2.52±0.47)分。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中学生在不同的攻击性水平上的人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心理健康水平组在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明显高于高心理健康水平组(P〈0.01)。MMHI-60总分与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有相关性(P〈0.01)。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攻击性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