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IBD是一种在各国极其普遍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方法[1]。因此,寻求一种重复性好,操作便捷,并且与临床症状相似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目前IBD动物模型有以下几种分型:自发性动物模型、细胞移植型动物模型、化学物质诱导型动物模型、基因工程动物模型、中医IBD动物模型、肝螺杆菌型动物模型、蠕虫IB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的抗凝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研究认为血液凝固系统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纠正凝血异常是IBD治疗应有之意,现将炎症性肠病抗凝治疗的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占奎  沈琳 《国医论坛》1997,12(2):48-48
炎症性肠病,狭义上指克隆病及溃疡性结肠炎.广义上的概念则包括肠道白塞氏病、单纯性肠道溃疡、慢性直肠炎、胶原性疾病伴发的肠道炎症等各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患。中医学是经验治疗医学,把握患者呈现的症状或证候,依据独特的病理观来决定治疗药物.对于炎症性肠病之类的疑难病症,在现代医学的严格管理下进行研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典型病例:溃疡性结肠炎。女性,18岁.高中学生。1993年4月初开始时常腹痛,4月25田附近就诊,口服药后症状加重并见血便,于5月12日来本科就诊。发热37.7℃,全身倦怠乏力,项部肌肉拘急.查血:HbllZ…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BD)指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临床多采用抑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IBD,虽有一定的疗效,但部分患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而不能耐受。虽然美沙拉嗪(又名5-氨基水杨酸,5-ASA)缓释颗粒剂,其对IBD具有良好的疗效而无明显的副反应,但价钱昂贵,大多数患者不能接受。所以自2000年12月~2002年12月,我院用蒙药治疗IBD,并与SASP治疗IBD进行埘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炎症性肠病(IBD),是发生于肠道黏膜及黏膜肌层,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的肠道黏膜屏障保护功能下降或破坏有关。通过对近5年单味中药、中药提取物和复方中药干预IBD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中医药能够保护修复肠道黏膜屏障、缓解IBD临床症状,并防止其复发,为IBD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西医治疗存在并发症多、易复发的问题,中医药治疗展现其独特优势。从IBD的中医辨治、中医药疗效及治疗机制3个方面进行归纳及总结。IBD发病基础为正气不足、脾肾虚弱;中医药治疗分为解伏毒利湿,调气血,注重脾、肝、肾调理,同时可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减轻炎症反应;中医药治疗IBD作用机制主要为维持以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为主的免疫微环境平衡和炎症介质的分泌调节。  相似文献   

8.
蒙医大肠宝如病系血热为主的聚合性痼疾之一,与西医学中的炎症性肠病的症状相似,蒙医学将炎症性肠病归于“大肠宝如病”的范畴,并结合这两种疾病进行学术研究以及临床诊断。本文为了进一步提高蒙医大肠宝如病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认识,从病因、发病部位、临床症状、临床诊断、临床用药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概括说明,为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期望能在蒙医大肠宝如病与炎症性肠病领域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张向菊 《新中医》2000,32(6):7-7
劳绍贤教授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将其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验介绍于下。1 辨证用药炎症性肠病属中医学的肠癖、下利、久痢、休息痢等范畴。劳教授认为本病多表现为大便溏薄、日行数次、夹有粘冻 ,甚至脓血便 ,多属本虚标实、中寒下热之证。用药宜攻补兼施 ,寒温并用。若便前腹部攻撑作痛、便后痛止 ,兼情绪烦躁 ,面色苍白 ,神疲 ,脉虚弱者 ,属土虚木乘之候 ,多以理中汤合痛泻要方加清肠药物治之。处方 :党参、茯苓、白术、白芍、郁金各 1 2g ,炮姜、陈皮各 6g,防风 9g ,佛手、金银花各 1 5g,败酱草 30g。本证土虚…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是难治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且难以治愈,常导致患者产生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目前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治疗手段依然较为局限。随着中西医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运用显示出了积极的疗效。就中医药与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运用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仇俊鹏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1):130-130
炎症性肠病(IBD)是以免疫应答失调造成肠道持续性炎症发生为特征的疾病,主要指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痛(CD),其它非传染性肠道炎症也属其范畴。目前尚未清楚IBD确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因素,通常认为是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在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上综合作用的结果,肠道炎症是肠道微生物茵群在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中免疫反应过度而形成。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为常见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因此在发病机制研究尚待进一步明确,其有着较为明显的临床表现和镜下、实验室检查特征,不难诊断,通过一般治疗、药物及手术治疗也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最近几十年中, 炎症性肠病(IBD)病因和发病机制领域最明显的进展来自对IBD动物模型的研究, 这些模型允许进行在人体不能做的试验并动态研究炎症的进展. 1986年Mosmann等根据所分泌细胞因子的差异将小鼠CD4+ T细胞分为Th1和Th2两大亚群, 后来证实人的CD4+T细胞也可分为Th1和Th2, 二者由共同的前身细胞-Th0分化而来. Th1和Th2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相互调节, 保持Th1和Th2亚群比例的平衡. Th1/Th2比例失衡与肿瘤免疫逃逸、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均有关系, 并参与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 深入研究Th1/Th2亚群的比例和功能, 加深了对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 已建立的几种动物模型中, 每一种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虽然这些模型不足以复制溃疡性结肠炎(UC)或Crohn病(CD)的各个方面[1], 但是通过这几种模型中Th1和Th2型细胞因子的研究对研究人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慢性肠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线粒体是细胞中的重要器官,研究发现,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产生减少、氧化应激加剧等现象可能促使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引起肠道黏膜屏障的受损,导致IBD的发生,并加速炎症进展。中药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修复线粒体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的潜力。因此本文基于线粒体功能对中医药防治炎症性肠病进行总结梳理,发现中医药对线粒体具有缓解氧化应激、调控线粒体自噬等作用,从而发挥抗炎、抗氧化、减轻肠黏膜损伤、延缓病情的作用,且中医药调控线粒体DNA(mtDNA)突变涉及到的炎-癌转化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关于发病机制目前倾向于认为,环境触发因素包括肠道共生菌群的异常在遗传易感宿主中引起亚临床或急性黏膜炎症,由于黏膜免疫系统不受控制的激活而诱发了慢性肠道炎症[1]。CD和UC呈现复发和缓解交替过程,具有终生复发的倾向。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有5-氨基水杨酸(5-ASA)、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均存在各自缺陷,如减药易复发、患者对药物依赖、抵抗、不耐受;生物制剂价格昂贵,存在着严重机会性感染、肿瘤风险增加和治疗过程中的失应答等新的临床问题。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glycosidium, TWP)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中提取精制得到的脂溶性成分混合物,含多种活性成分(如二萜内酯、三萜类、生物碱等)。现代临床及药理研究证据表明,雷公藤多苷对IBD的治疗起到重要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就雷公藤多苷治疗IBD的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特点,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预后.方法:收集我院30例重症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BD发病特点及病情加重原因,总结临床护理特点.结果:感染、焦虑和劳累是IBD重要的诱发因素,不规则用药及缺乏用药依从性是IBD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结论:加强心理、症状及用药护理有助于提高IBD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病变,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临床表现以反复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为主,可合并有发热、关节炎、皮肤损害、眼炎等肠外表现。  相似文献   

18.
自噬是真核生物体内细胞的一种病理和生理现象,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作为一种免疫相关特发性肠道炎症疾病,自噬机制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介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肠黏膜屏障损伤是IBD发病的关键因素,自噬通过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影响疾病进程,干预和调控自噬是治疗IBD的新途径之一。本文重点阐述IBD发病中,自噬调控的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查阅相关研究文献,探讨中药通过自噬干预IBD疾病进程的作用靶点,发现中药能够干预PI3K/Akt/mTOR、JNK/Beclin-1/Bcl-2、PINK1/Parkin等自噬相关信号通路,拮抗肠道致病微生物,调控各类肠黏膜屏障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从而发挥治疗IBD的作用;不同中药对自噬调控的炎症因子差异性作用与不同自噬蛋白亚型和细胞靶点相关,主要集中Beclin-1、CDK1及NLRP3炎症小体等。目前,中药通过自噬调控肠黏膜屏障治疗IBD的研究主要涉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和炎症小体激活方面,较少直接涉及细胞生理、病理层面的研究,且主要集中在肠免疫屏障相关细胞,肠机械屏障及生...  相似文献   

19.
何永恒教授认为炎症性肠病的病因病机以湿热、脾虚、血瘀为主,根据三者的轻重主次,分别以清热化湿、健脾助运、化瘀生新治疗,在控制炎症性肠病的症状、减少复发上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常见眼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