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百笑灸干预下肢经筋结点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6例分型为痉挛型偏瘫的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抗痉挛治疗及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百笑灸干预偏瘫下肢相关经筋结点进行治疗。抗痉挛治疗、平衡功能训练及百笑灸干预均5次/周,30 min/次。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步速(m/s)、6 min步行距离(m)、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分级)对两组患儿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步速、6 min步距、FAC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步速、6 min步距、FAC分级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平衡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百笑灸干预痉挛下肢经筋结点,能够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姚志勇  唐成和 《新中医》2020,52(14):124-127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及综合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将本院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阻力指数(RI)]、下肢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大腿内收肌角)、膝关节(腘窝角)和踝关节(足背屈角)]、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及综合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s、Vm、大腿内收肌角、腘窝角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屈角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88评分、综合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2.50%,高于对照组67.50%(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GMFM-88评分、MAS及综合功能评分,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10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估法(FMA)、Barthel指数(B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肌电图F波波幅、阈值及时限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BI及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肌电图F波波幅、阈值及时限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确切,对于改善机体痉挛状态,促进肌力及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刘氏小儿推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n=30)和刘氏推拿组(n=30),常规对照组仅采用以Bobath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并辅以针灸、电疗,刘氏推拿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刘氏小儿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①刘氏推拿组总有效率为86.7%,常规对照组为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且刘氏推拿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患儿改良Ashworth评分(MAS)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01),且刘氏推拿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刘氏小儿推拿能进一步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且其疗效优于以常规康复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恢刺经筋结点对其肌张力障碍及躯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汕头市中医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观察组予恢刺经筋结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3周时改良Ashworth评分较低,FMA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可有效减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障碍,改善躯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针刺组、恢刺常规穴位组和恢刺经筋结点组各25例,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MA (上肢部分)、中医中风病诊断疗效评价法(上肢部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上肢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组对偏瘫侧上肢的肌张力降低程度、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中医中风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结果:各组治疗后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刺经筋结点组明显优于恢刺常规穴位组和常规针刺组(均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0.71%,恢刺常规穴位组总有效率为80.00%,恢刺经筋结点组总有效率为88.00%,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恢刺常规穴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配合蜡疗对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疗法,并给予针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上田法及各项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蜡疗。每日1次,共治疗8星期。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头穴丛刺配合蜡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有益于促进脑瘫患者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锥体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6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仅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针刺锥体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GMFM-88评分及综合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痉挛分级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与电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脱离4例)上肢痉挛的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t DCS组19例、电针组18例和对照组19例,3组均给予常规运动训练;t DCS组还加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电针组加用电针治疗。实验前后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Brunnstrom分期和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的上肢部分对患侧上肢进行评定,观察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评分改善幅度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t DCS组和头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t DCS组改善幅度较电针组明显(P0.05)。结论:t DCS或电针配合适当的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且t DCS改善效果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加芍草汤加味在脑卒中肌痉挛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新加芍草汤加味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修订的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评估肢体肌张力,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估上肢运动能力,FIM行走能力评分评定下肢行走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MAS分级、FTHUE-HK评分、FIM行走评分、MBI评分显著改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加芍草汤加味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肌痉挛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肢体的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注射结合肌内效贴对偏瘫型脑瘫患儿前臂旋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本院儿童神经康复科治疗的痉挛型偏瘫患儿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旋前圆肌A型肉毒素注射后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肌内效贴,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法(STEF)评定患者的旋前圆肌痉挛程度和上肢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STEF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试验组组治疗后的改良Ashworth、STEF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素注射结合肌内效贴可以有效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前臂旋前,提高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5例。对照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子午流注纳甲针法治疗3个月。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儿的GMFM-88评分、MAS评分、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25.12±2.74)分、(1.53±0.71)分、(19.25±5.08)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GMFM-88评分、MAS评分、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31.87±2.58)分、(1.07±0.74)分、(25.67±6.15)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1),且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可以更好地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明显降低肌张力,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均行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缺损、生活能力、肌张力、上肢运动能力、痉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伸展位矫形器固定对减轻卒中后偏瘫侧上肢痉挛的作用。方法:将50例卒中后偏瘫侧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肘伸展位矫形器固定,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AS、FMA、BI评分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肘伸展位矫形器固定能有效减轻卒中后偏瘫侧上肢痉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康复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遗留有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100例住院患者据其住院号的单双随机分成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拮抗肌经络腧穴治疗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选取患侧上肢拮抗肌群阿是穴进行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选取常规穴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初期(治疗前)、末期(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Ashworth评价量表(MAS)、Barthel指数评价量表(MBI)评价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在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7):623-625
目的 :观察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0例,采用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针刺法;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程度,分别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67%,对照组总有效率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火针经筋疗法治疗脑梗后上肢肌痉挛的有效性。方法将60名脑梗后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应用基础治疗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常规针刺组采用石氏醒脑开窍法穴位针刺,常规针刺+火针组加用火针点刺手三阴经筋阳性反应点,治疗4周后,观察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有上升,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相比,常规针刺+火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火针经筋疗法可改善脑梗后上肢肌痉挛程度以及提高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孙雪  马欣  刘红  艾瑛煊 《光明中医》2023,(5):916-918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首先,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就诊患者中选取达到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了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首先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针灸治疗,然后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对痉挛肌肉的体外冲击波疗法,2组各持续治疗4周,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对患者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测量(上肢)(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结果 2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FMA、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降低患侧上肢痉挛程度,改善患者偏瘫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捏脊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收治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将行Bobath法康复治疗者设为对照组,行Bobath法康复+捏脊治疗者设为治疗组,每组各30例;治疗后,依据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法、粗大运动功能评定法(GMFM-88)、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小儿脑瘫七项疗效评估试行草案》评定并记录患儿肢体的肌张力、运动,认知功能、言语功能及治疗效果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shworth总分以(6.49±1.23)优于对照组的(4.51±1.39)(P0.05);治疗组GMFM-88总分以(55.37±16.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47±15.67)(P0.05);治疗组患儿的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社会适应能力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捏脊疗法能显著提高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可考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筋推拿手法与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筋推拿手法,对照组30例予以针刺疗法;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月后治疗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筋推拿手法及针刺疗法均能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但经筋推拿手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