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临床表现、分娩方式,以及对孕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双胎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改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病例3471例,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孕妇一般情况、受孕方式、母体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研究不同绒毛性双胎的妊娠结局。结果 (1)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中初产妇比例(70.72%)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56.62%),且接近50%受孕方式为辅助生殖技术。(2)妊娠期糖尿病及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率,双绒毛膜性双胎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无差异。(3)双绒毛膜性双胎剖宫产终止妊娠比例明显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83.10%vs. 75.45%),但两者产后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4)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63.47%)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47.80%);新生儿出生体重,单绒毛膜性双胎为(2093.00±718.13)g,双绒毛膜性双胎为(2340.25±645.31)g。单绒毛膜性双胎新生儿入住NICU比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62.98%vs. 50.77%)。结论双胎妊娠总的并发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单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概率明显增高,且对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影响较双绒毛膜性双胎明显。所以,加强多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期管理,建立多胎妊娠管理中心,同时合理应用辅助生殖技术,避免多胎妊娠将是改善母儿结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绒毛膜性的一胎儿结构畸形双胎胎儿畸形种类差异及不同孕周减胎术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20年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因一胎儿结构畸形行孕中期减胎术的双胎病例,分析双绒毛膜双胎(双绒双胎组)及单绒毛膜双胎(单绒双胎组)胎儿畸形种类及不同减胎孕周的妊娠结局。结果 双绒双胎组颈部畸形占比高,两组其余胎儿畸形种类顺位基本一致。双绒双胎组A(12~13+6孕周)、B(14~19+6孕周)、C(20~27+6孕周)3个亚组流产率、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减胎孕周的增加早产率增加,出生体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早产率低于C组,A组及B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C组(A、B、C 3组的早产率分别为3.7%、13.9%和25.6%)。单绒双胎组A(12~19+6孕周)、B(20~27+6孕周)2个亚组流产率、早产率、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新生儿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高于B组[分别为38+2(37+4,40)vs....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对双胎妊娠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诊治的291例双胎妊娠产妇,根据受孕方式分为辅助生殖组(116例)和自然受孕组(175例),比较两组孕产妇妊娠相关资料和母儿结局情况。结果:辅助生殖组的平均年龄高于自然受孕组[(31.8±4.5)岁vs (29.2±5.3)岁,P0.001],初产比例高于自然受孕组(87.1%vs 73.7%,P=0.006);两组孕前体重指数(BMI)、绒毛膜性以及分娩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生殖组的足月产率低于自然受孕组(31.9%vs 45.1%,P=0.024),GDM和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自然受孕组(35.3%vs 16.6%,P0.001;15.5%vs 8.0%,P=0.045)。两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输血和子宫切除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以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然受孕组相比,辅助生殖组的平均年龄、初产比例高,早产率、GDM和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应高度重视辅助生殖受孕双胎妊娠产妇的孕期保健和围产期处置,减少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胎儿不同孕周的适宜体重及其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1 225例双胎妊娠孕妇不同孕周的胎儿体重及相关的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 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DM)、胎儿生长受限(FGR)、胎儿窘迫、早产及新生儿窒息。双胎妊娠胎儿不同孕周的适宜体重使用616例无妊娠并发症(除早产)双胎妊娠孕妇的1 232例新生儿出生体重进行分析, 以第10~90百分位数表示, 并比较小于胎龄儿(SGA)、大于胎龄儿(LGA)与适于胎龄儿(AGA)双胎妊娠的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以及不同年份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双胎妊娠不同孕周新生儿适宜体重分别为孕28周910~1 255 g、孕29周996~1 518 g、孕30周1 105~1 785 g、孕31周1 295~1 825 g、孕32周1 336~2 000 g、孕33周1 754~2 321 g、孕34周1 842~2 591 g、孕35周1 913~2 615 g、孕36周2 150~2 847 g、孕37周2 350~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胎孕期规范化管理对改善妊娠结局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早孕期超声明确为双胎妊娠,随机选取92例为实验组,11~14周间超声明确绒毛膜性确定双胎类型,按不同方式进行规范监测。随机选取同期建档的双胎妊娠病例94例为对照组,进行常规产检,分别记录每组病例妊娠经过及母儿结局。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间妊娠结局差异。结果两组间孕妇年龄、体重指数、双胎类型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为31.53%,较对照组47.87%有所改善(P=0.023),早产发生率由原来47.87%下降至33.70%,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从41.48%降至30.43%,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5.85%降至1.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26,P=0.032)。结论通过双胎妊娠孕期规范化管理,加强监测频次及检测内容,并规范化终止妊娠时机,可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发生,对改善双胎妊娠母儿结局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围产结局,为临床诊疗工作和后续科学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明确重点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病例共717例,其中单绒毛膜双胎206例(单绒毛膜组),双绒毛膜双胎511例(双绒毛膜组)。对两组的基本情况、母体结局和围产儿结局进行比较,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进行绒毛膜性对双胎不良围产结局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结果:①提供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终止妊娠孕周和出生体质量的分布情况图,单绒毛膜组中在孕28~36~(+6)周终止妊娠的占67.96%,双绒毛膜组中占58.51%。单绒毛膜组中大儿体质量集中在2000~3000 g占72.78%,小儿体质量集中在1500~2500 g占65.68%;双绒毛膜组中分别占70.27%和64.66%。②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的母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绒毛膜组比较,单绒毛膜组自发性早产率较高、入院孕周、终止妊娠孕周均较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单绒毛膜性是发生双胎之一死亡(OR 2.82,95%CI 1.41~5.64)、体质量不一致性≥25%(OR 2.00,95%CI 1.19~3.37)以及极低或超低体质量儿(OR 2.40,95%CI 1.26~4.59)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比于母体结局,绒毛膜性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更大,单绒毛膜性是双胎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危险因素,临床管理中应重视对绒毛膜性的判定以及对单绒毛膜双胎围产期的监测,以尽可能改善单绒毛膜双胎的围产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双胎之一胎死宫内(sIUFD)后存活儿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分娩的sIUFD病例58例,包括sIUFD发生孕周、胎死原因、不同孕周及不同绒毛膜性存活儿的新生儿结局及脑损伤情况,并随访其神经发育情况。结果:58例孕中晚期发生sIUFD的病例中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CDA)27例,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DCDA)31例。死亡原因中脐带、胎盘异常占25.9%(15/58),胎儿发育异常占5.2%(3/58);存活儿的早产率为70.7%(41/58),其中最小孕周28+1周。与DCDA双胎组比较,MCDA双胎组分娩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均较低。与孕中期比较,孕晚期发生sIUFD的早产率、MCDA双胎数及急诊剖宫产率更高,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更低。新生儿出生后头颅超声脑异常9例,其中新生儿脑损伤3例(5.2%,3/58),分别为2例脑软化,1例脑室内出血Ⅲ级。存活儿目前的存活率为91.4%(53/58),随访时间平均28个月,3例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监测可疑。结论:绒毛膜性、死胎发生孕周、终止妊娠的孕周是影响妊娠结局的主要因素,需加强产前、产后神经影像学检查及远期标准化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已知绒毛膜性与未知绒毛膜性、单绒毛膜性与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和围产儿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辽宁省五家医院终止妊娠的双胎孕产妇资料,分别比较已知绒毛膜性组与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与双绒毛膜性组孕产妇及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未知绒毛膜性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极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已知绒毛膜性组(P0.05),单绒毛膜性组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组(P0.05),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并发症间无明显差异,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围产儿不良预后明显增多。双胎妊娠应在孕早期行绒毛膜性判定,加强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孕期及围产期管理,对改善围产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已知绒毛膜性与未知绒毛膜性、单绒毛膜性与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和围产儿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辽宁省五家医院终止妊娠的双胎孕产妇资料,分别比较已知绒毛膜性组与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与双绒毛膜性组孕产妇及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未知绒毛膜性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极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已知绒毛膜性组(P<0.05),单绒毛膜性组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组(P<0.05),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并发症间无明显差异,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围产儿不良预后明显增多。双胎妊娠应在孕早期行绒毛膜性判定,加强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孕期及围产期管理,对改善围产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胎之一胎死宫内(sIUFD)患者绒毛膜性和孕周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近5年我院产科分娩的sIUFD者73例,将患者按绒毛膜性分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DCDA)及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CDA)两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孕妇一般资料、发生sIUFD孕周、影像学检查、妊娠并发症、分娩情况及新生儿结局等。结果:我院sIUFD发生率为3.24%(98/3025),DCDA组sIUFD发生率为2.50%(56/2239),MCDA组sIUFD发生率为5.50%(37/673),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DCDA组相比,MCDA组另一胎的死亡率、新生儿贫血发生率、新生儿重度脑损伤发生率高(P0.05)。比较两组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子痫前期、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28周后发生sIUFD者早产发生率高于在孕28周之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DA组孕28周后发生sIUFD者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率、新生儿贫血发生率高于孕28周前发生sIUFD者,而重度脑损伤率低于孕28周前发生sIUF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DA组发生sIUFD的孕周与新生儿结局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sIUFD发生后,新生儿早产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另一胎的严重不良结局,如宫内死亡、重度脑损伤等,与双胎绒毛膜性密切相关。在MCDA双胎中,sIUFD的发生孕周与另一胎不良预后有相关性。应重视产前产后的影像学检查,对另一胎的预后、妊娠抉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220例早产原因及对母婴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探讨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早产的原因及对母儿的影响,并对不同孕龄组28~34周,34+~37周二组作分析比较.结果胎膜早破、臀位、双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妊娠合并肝内胆汁郁积症(ICP)占据早产病因前五位.不同孕周的二组早产对母亲影响无显著差别;在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及低体重儿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胎龄越小、新生儿体重越轻其死亡比越高.提高早产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水平,对围产医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绒毛膜性对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我院定期随诊并分娩的472例双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绒毛膜性分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组(MCDA组)和双绒毛膜双羊膜囊组(DCDA组),对两组孕妇的分娩孕周、并发症以及围生儿预后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孕产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DA组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DCD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DA组中双胎输血综合征发生率为7.32%。结论:绒毛膜性对孕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影响,而双胎孕妇于孕早期行B超检查诊断单绒毛膜或双绒毛膜对预测围生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尽早确定双胎类型,加强对单绒毛膜双胎的监护及干预,是改善胎儿和新生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多胎妊娠与早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胎妊娠虽属生理现象,但是对母儿均有不良影响,早产是其最重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患病的主要原因。双胎的平均分娩孕周为36周,三胎和四胎则分别为33和31周,单胎平均为39周。大约50%的双胎和几乎全部的三胎以上妊娠均在37周前分娩,25%的三胎及50%的四胎孕周低于32周。其中,占20%的单绒毛膜双胎更是早产的危险因素。据统计,55%的双胎新生儿属于低出生体重儿,平均出生体重(2383±715 g)比单胎(3356±599 g)低973 g,发生低出生体重风险比单胎高9倍。双胎围生期死亡率约为47‰~120‰,三胎达93‰~203‰,主要的围生儿死亡原因为早产,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的原因、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占我院双胎妊娠的5.2%,34例中单羊膜囊双胎3例,单绒毛膜双胎23例,双绒毛膜双胎8例;及时终止妊娠23例(单羊膜囊双胎均及时终止妊娠),期待治疗11例,平均期待时间单绒毛膜双胎为4.7±5.6周,双绒毛膜双胎为8.6±1.2周;单绒毛膜双胎发现死胎时的孕周、分娩孕周及存活儿的出生体重均小于双绒毛膜双胎。除引产外的30例存活儿发生围生儿死亡6例,随访24例存活新生儿中,2例失访,22例随访中发生脑瘫(四肢瘫,语言障碍)3例,存在其他脑损害(语言或运动发育延迟)4例,余健康存活。结论:单绒毛膜双胎更易发生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绒毛膜性质和孕周是影响围生儿结局和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存活儿无胎儿窘迫,孕妇无严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下,期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受孕方式双胎妊娠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差异,为规范进行围产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出生、胎龄≥28周的1169例双胎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辅助生殖助孕,将产妇分为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ART组,389例)和自然妊娠组(SC组,780例),比较两组的围产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ART组产妇的平均年龄、双绒毛膜占比大于SC组,平均孕次小于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因素分析显示,ART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发生率高于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产妇年龄、孕次、绒毛膜性等混杂因素后,ART不增加双胎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结论:在双胎妊娠中,ART助孕不增加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双胎一胎胎死宫内(SIUFD)后存活儿的预后,探讨不同孕周及绒毛膜性双胎发生SIUFD后不同妊娠结局,并完善SIUFD的监测管理。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SIUFD病例37例(剔除双胎输血综合征病例11例),对SIUFD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SIUFD的发生孕周、存活儿的期待治疗时间、发生死亡的原因及不同孕周和不同绒毛膜性存活儿的预后,并电话随访新生儿生长情况。结果:37例SIUFD的发生时间以孕早期多见,占64.86%(24/37);SIUFD发生后期待治疗的时间最短1天,最长231天,平均116天;死亡原因中脐带及胎盘异常造成的占32.43%(12/37),胎儿畸形占8.11%(3/37);存活胎儿早产(分娩孕周小于37周)的有9例,其中最小孕周32周,足月分娩28例;早产、新生儿窒息、急诊剖宫产、孕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单绒毛膜双胎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双胎;同时SIUFD发生孕周>13周时其存活胎儿的早产、新生儿窒息、急诊剖宫产的发生率也大于≤13周的SIUFD。对中、晚孕期发生SIUFD的13例病例存活儿近1年的随访,未发现存活胎儿存在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的有关损伤表现。结论:SIUFD发生后存活胎儿的预后与SIUFD发生孕周及绒毛膜性有关,虽然本研究中暂未发现发生SIUFD后存活儿在单绒毛膜双羊膜中双胎出现比双绒毛膜双羊膜双胎更高的神经系统不良后遗症,但仍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试管婴儿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的母婴结局。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定期随诊并分娩、孕周≥28周的双胎产妇共418例,其中试管婴儿双胎产妇(IVF组)235例,自然受孕双胎产妇(NC组)183例,对所有产妇的年龄、妊娠期合并症、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出生缺陷及围产期结局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IVF组产妇平均年龄、高龄初产、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及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NC组(P0.05);IVF组双胎输血发生率显著低于NC组(P0.05);两组新生儿在出生体重、出生缺陷发生率、围产儿结局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然妊娠双胎相比,试管婴儿双胎妊娠不增加围产儿并发症与出生缺陷的风险,但IVF组母亲平均年龄大,高龄初产比例高,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因此试管婴儿双胎妊娠的产妇在妊娠期间需加强孕期保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辅助生殖技术多胎妊娠选择性经阴道减为单胎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获得妊娠的患者,其中单胎妊娠2760例,双胎未减胎1258例,三胎未减胎15例,减胎后单胎18例。比较各组的流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低体重儿出生率等。结果:减胎后单胎组与多胎未减胎组比较,早产率、剖宫产率及低体重儿出生率降低(P0.05),分娩孕周延长(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P0.05)。单胎妊娠组与减胎后单胎组患者的年龄、流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低体重儿出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胎妊娠孕早期实施选择性经阴道减胎术,仅保留一个胎儿,可有效降低母婴早产及剖宫产导致的风险,从而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9.
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和自然受孕双胎妊娠结局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双胎妊娠与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围生期的结局。方法:回顾分析93例ART受孕双胎妊娠孕妇(研究组)的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并与同期自然受孕双胎(对照组)451例比较。结果:研究组孕妇平均年龄较高(32.5±3.6岁),分娩孕周较小(33.4±4.3周),住院时间较长(21.1±2.6天),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27.8±3.2岁、35.6±4.1周、11.3±1.5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羊水过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双胎输血综合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剖宫产率均在72%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新生儿畸形和新生儿转NICU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ART受孕双胎并发症和不良新生儿结局风险大,加强ART受孕双胎妊娠并发症的防治和产前、产时监护,产儿科密切合作和新生儿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西班与利托君治疗双胎妊娠晚期流产及早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68例24~33周双胎妊娠出现晚期流产及早产征象的孕妇,其中阿托西班组28例,利托君组40例,比较两组抑制宫缩的有效率、母儿不良反应、新生儿结局。结果:(1)阿托西班组与利托君组的延长孕龄48h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延长孕龄7d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阿托西班组与利托君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阿托西班组与利托君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双胎妊娠晚期流产及早产孕妇在延长孕龄48h上,阿托西班优于利托君,在延长孕龄7d以上两者相当。阿托西班不良反应少且对新生儿结局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