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产程潜伏期电针干预对产妇应激激素水平及对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4例阴道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31例、假电针组36例和电针组37例。电针组于宫口开至1 cm时予电针刺激双侧合谷、三阴交直至活跃期开始(宫口开至3 cm时);假电针组仅轻刺不通电。各组均于宫口开至3 cm时行硬膜外阻滞及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记录电针刺激即刻、电针刺激1 h、电针刺激2 h、硬膜外阻滞即刻、硬膜外阻滞1 h、硬膜外阻滞2 h、宫口开全时各组产妇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及PCEA使用情况;于电针刺激1 h、电针刺激2 h、硬膜外阻滞即刻、宫口开全时采用ELISA法检测产妇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含量。结果:各组产妇电针刺激即刻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硬膜外阻滞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除电针刺激即刻外,其余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 05)。与电针刺激即刻比较,电针组各时点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 05),硬膜外阻滞组、假电针组硬膜外阻滞1 h、硬膜外阻滞2 h、宫口开全时VAS评分显著降低(P<0. 05)。与电针刺激1 h比较,各组电针刺激2 h、硬膜外阻滞即刻、宫口开全时血清ACTH、COR含量显著升高(P<0. 05),且随产程进展其含量逐渐增加。与硬膜外阻滞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电针刺激2 h、硬膜外阻滞即刻、宫口开全时血清ACTH、COR含量显著降低(P<0. 05)。与硬膜外阻滞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用量及PCEA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均显著降低(P<0. 05)。结论:潜伏期电针分娩镇痛可有效减轻阴道分娩产妇疼痛,抑制产妇应激反应,加强硬膜外阻滞分娩疗效,减少硬膜外分娩镇痛药物用量,两者联合使用可安全用于全产程镇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潜伏期电针镇痛对产妇应激激素及对硬膜外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8年6月初产妇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电针 + 硬膜外阻滞)n1 = 37;B组(假电针 + 硬膜外阻滞)n2 = 36;C组(单纯硬膜外阻滞)n3 = 31。A组于宫口开至1 cm时用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刺激合谷、三阴交穴针刺镇痛直至活跃期开始(宫口3 cm);B组同A组,但为假针刺激;C组无电针干预,三组均于宫口3 cm时行硬膜外阻滞并自控硬膜外镇痛。记录电针即刻(T0)、电针后1 h(T1)、电针后2 h(T2)、硬膜外阻滞即刻(T3)、硬膜外阻滞后1 h(T4)、硬膜外阻滞后2 h(T5)、宫口开全时(T6)视觉模拟评分(VAS),于T1-T3、T6抽取产妇静脉血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浓度,记录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和总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罗哌卡因用量。结果 (1)三组T0 VAS无显著性差异(P > 0.05);(2)组间VAS比较:A组T1-T6各时间点与B组、C组相比VAS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内VAS比较:A组T1-T6各时间点VAS显著低于T0,有统计学差异(P < 0.05),B、C两组T4-T6 VAS较T0明显降低,有统计有意义(P < 0.05);(4)药物用量比较:B组、C组镇痛泵有效按压和总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罗哌卡因用量均较A组产妇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5)ACTH、COR浓度比较:三组T2、T3、T6 ACTH、COR浓度较T1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随产程进展其浓度逐渐增加,但A组T2、T3、T6较B、C两组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潜伏期电针分娩镇痛可有效减轻产妇疼痛,抑制产妇应激反应,增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疗效,减少硬膜外阻滞药物用量,两者联合使用可安全用于全产程镇痛,使潜伏期和活跃期产妇镇痛能形成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分娩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51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TEAS组(76例)和硬膜外组(75例)。硬膜外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TEAS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穴取合谷、内关、夹脊穴(T10~L1)、次髎,采用疏密波(2 Hz/100 Hz),电流强度为15~50 m A。镇痛时间均为宫口开至3 cm到宫口全开。观察两组患者镇痛前即刻,镇痛后30、60、120 min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记录各产程时长、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评估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镇痛后VAS评分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P0.01),但TEAS组下降幅度小于硬膜外组(P0.01);TEAS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长均短于硬膜外组(P0.01,P0.05),两组第三产程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AS组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7/76)和2.6%(2/76),均明显低于硬膜外组的34.7%(26/75)和18.7%(14/75)(P0.01);两组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AS镇痛效果虽不如硬膜外阻滞,但可减轻产痛至产妇能耐受程度,并能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长、减少缩宫素使用,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联合分娩球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产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分娩的产妇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70例,对照组64例纳入研究,应用分娩球辅助分娩,观察组67例纳入研究,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TENS镇痛,两组产妇如有镇痛需求则给予自控式硬膜外镇痛。比较两组产程时间、不同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自控式硬膜外镇痛人数、镇痛药物应用剂量。比较两组临产时、宫口开全时血清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并比较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总产程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宫口2cm、3cm时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硬膜外镇痛使用率(χ~2=7.123,P=0.008)、镇痛药物应用剂量(t=3.902,P=0.000)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宫口开全时血清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Cor、ACT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NS联合分娩球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减少镇痛药物应用量,缩短产程时间,减少产妇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硬膜外分娩镇痛比较,观察穴位注射罗哌卡因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的进展速度、产后母亲泌乳启动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穴位注射组,每组40例。于产妇宫口开至≥3cm时(即第1产程活跃期)实施分娩镇痛。硬膜外镇痛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给予5!g/mL舒芬太尼和0.1%罗哌卡因;穴位注射组取双侧合谷、三阴交,每穴注入0.2%罗哌卡因1mL。选择同期拒绝行分娩镇痛的4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记录产妇镇痛前(T0)、镇痛后30min(T1)、宫口开全时(T2)及胎头娩出时(T3)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记录产程时间及使用缩宫素例数,并计算各组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记录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和24h哺乳次数;检测产前及产后24h血清催乳素含量。结果:13名产妇因中转剖宫产退出试验,其中对照组4名,硬膜外镇痛组5名,穴位注射组4名,共计107名产妇完成本试验。与组内T0时或对照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和穴位注射组T1、T2、T3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硬膜外镇痛组比较,穴位注射组T1、T2、T3的VAS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第2产程时间延长(P0.05),应用缩宫素例数增多(P0.05);与硬膜外镇痛组比较,穴位注射组第2产程时间缩短(P0.05),应用缩宫素例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和穴位注射组产后首次哺乳时间更早(P0.05),24h内哺乳次数增多(P0.05)。穴位注射组产后血清催乳素水平较对照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穴位注射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良好,不增加缩宫素的用量,不延长第2产程,且更有益于产妇产后早期实施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合谷三阴交对硬膜外神经阻滞分娩镇痛的影响。方法:足月妊娠待产妇8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n=40)。患者宫缩进入活跃期后行L3~4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接便携式PCA装置进行常规镇痛。电针组实施合谷、三阴交穴位电刺激。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Bromage评分)、产程持续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率、局麻药物使用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患者MBP、HR、VAS在镇痛后均有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Bromage评分在第二三产程末高于C组(P﹤0.05)。与C组比较,E组第一、二产程持续时间缩短(P﹤0.05),正常阴道分娩率明显多于C组(P﹤0.05),催产素使用人数及局麻药使用量均小于C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合谷、三阴交可以减少硬膜外神经阻滞无痛分娩的一些不良反应,减少局麻药用量,减少运动神经阻滞,减少缩宫素使用,加快产程,促进正常分娩,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时机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第一胎的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为对照组,按产科常规处理。B组为宫口开至<1 cm行硬膜外自控镇痛。C组为宫口开至1~3 cm行硬膜外自控镇痛。D组为宫口开至3~5 cm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并记录镇痛效果(VAS)、下肢运动阻滞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的使用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B、C、D组镇痛效果良好,各组静脉滴注催产素加强宫缩例数较A组多,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B、C组潜伏期明显短于A组(P均<0.05),B组短于C组(P<0.05),活跃期只有B组短于A组(P<0.05);第二产程时间D组长于A组(P<0.05);第三产程时间各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B、C、D各组阴道自然分娩率和剖宫产率与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产钳助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情况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产妇的总体满意度高于C、D 2组。结论第一产程早期行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确切,缩短产程,不影响新生儿,不增加剖宫产率,可以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三阴交、合谷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足月分娩孕妇的镇痛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要求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4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联合组给予针刺三阴交、合谷配合硬模外阻滞镇痛,对照组仅给予硬膜外阻滞镇痛.在镇痛前(T1)、硬膜外阻滞镇痛后30 min(T2)、硬膜外阻滞镇痛后1h(T3)和宫口全开(T4)4个时间点分别观察孕妇宫腔压力、宫缩间歇时间、宫缩持续时间及VAS评分等4项指标,并详细记录孕妇分娩过程中硬膜外镇痛用药量、催产素用量、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不良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脐静脉血气.结果:两组VAS评分、子宫收缩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5 min)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及新生儿情况均良好,无不良反应出现;联合组硬膜外用药量、催产素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新生儿Apgar评分(1 min)、脐静脉血气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刺三阴交、合谷联合硬膜外阻滞镇痛在孕妇分娩中可有效减少镇静镇痛药物及催产素的使用量,明显改善新生儿一般情况,安全性较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硬膜外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24例进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62例采用硬膜外阻滞镇痛组,研究组62例采用针刺联合硬膜外阻滞镇痛,比较两组镇痛前、镇痛后30min、1h以及产妇宫口全开VAS评分情况,并比较患者催产素用量、镇痛用药量、分娩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分娩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硬膜外镇痛用药量为(21.2±6.4)ml高于研究组镇痛用药(17.1±4.3)ml;对照组催产素用量为(22.7±1.8)U,高于研究组的(20.1±5.2)U。结论:针刺联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可减少镇痛药物和催产组的用量,安全性和镇痛有效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0.
温洪樱  李秋霞 《新中医》2024,56(9):161-164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PPD) 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初产妇为研 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组给予揿针联合硬 膜外分娩镇痛。比较2组产妇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 评分 及血清β-内啡肽(β-EP)、谷氨酸(Glu) 水平,并比较2组产妇分娩方式、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及产妇 PPD发生率。结果:宫口开4、6、8、10 cm时,2组VAS评分降低(P<0.05),且各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 组(P<0.05)。宫口开10 cm时,2组血清β-EP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 组血清Glu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血清Glu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 分娩方式、新生儿1 min Apgar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 d,2 组EPDS 评分升 高(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42 d,观察组PP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 论:揿针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可降低产妇PPD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缓解分娩疼痛、调节神经递质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潜伏期进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方式下孕妇分娩的结局与新生儿预后。方法将80例孕妇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孕妇在潜伏期进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即在宫口开1~2 cm时硬膜外间隙实施分娩镇痛,对照组40例孕妇在宫口开到3 cm以上时开始实施分娩镇痛。比较2组产程时间、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分娩方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孕妇第一与第二产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孕妇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顺产率、阴道助产率、镇痛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潜伏期进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可以有效缓解孕妇分娩疼痛,缩短产程并降低剖宫产率,还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单胎、足月、头位妊娠初产妇198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98例和对照组100例。电刺激组产妇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经皮穴位电刺激曲池和合谷,每小时刺激1次,每次30 min,直至分娩结束。对照组产妇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相同穴位处连接电极但不予电刺激。测量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后1、2、3、4、5 h及分娩时的鼓膜温度、疼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并评估产时发热率。测定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后2 h及分娩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记录两组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催产素用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镇痛时间、分娩镇痛药量、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产妇鼓膜温度随着分娩镇痛时间的延长均较镇痛前有所升高,电刺激组产妇镇痛后3、4、5 h及分娩时的鼓膜温度及产时发热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产妇镇痛后的血清IL-6、IL-1β水平较镇痛前升高;电刺激组产妇分娩时血清IL-6水平、镇痛后2 h及分娩时血清IL-1β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电刺激组分娩镇痛药量、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VAS评分、分娩方式、分娩镇痛时间、催产素用量、产后出血量、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及尿潴留、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曲池和合谷有助于缓解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降低产妇血清IL-6、IL-1β水平,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硬膜外阻滞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阴道试产的一胎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阻滞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和产后出血情况。记录两组产妇镇痛前及宫口开2 cm、4 cm、6 cm和宫口全开时的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记录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1 h和2 h后血清?-内腓肽水平。记录两组新生儿动脉血气指标和出生1 min后的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平均产程时间和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2 h出血量、总出血量和产后大出血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镇痛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内啡肽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的动脉血气指标和出生1 min后的Apga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均较高。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硬膜外阻滞有助于产妇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提高血清?-内腓肽水平减少VAS疼痛评分,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娩镇痛最适时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探讨分娩镇痛在产程中的最适镇痛时机。方法随机对照研究60例初产妇资料,潜伏期镇痛(A组)30例,活跃期开始镇痛(B组)30例,比较2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助产率、催产素使用率、新生儿Apgar评分异常、产后出血量。结果2组镇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孕妇的年龄、妊娠次数、分娩孕周、新生儿体质量、分娩方式、助产率、催产素使用率、阴道分娩产妇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异常、产后出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最适时间应根据产妇意愿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新产程管理下电针对初产妇潜伏期疼痛、产程进展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8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潜伏期宫口开1 cm、3 cm、5 cm时,予以电针合谷、三阴交治疗,对照组不给予电针干预,两组其他操作相同。记录两组产妇在潜伏期宫口扩张至1 cm、3 cm、6 cm时疼痛的VAS评分,潜伏期、第一产程时长,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潜伏期宫口扩张至3 cm、6 cm时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产程潜伏期、第一产程时长,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电针镇痛分娩对初产妇新产程潜伏期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对初产妇新产程宫口扩张及缩短产程时间未见明显影响,对母婴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单胎头位足月妊娠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未采取任何镇痛方法;观察组产妇宫口开大3cm后,由麻醉医生经L2—3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后,注入0.1%罗哌卡因和芬太尼2 mg/L复合液8~12 mL,使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并连接硬膜外自控镇痛泵,以6 mL/h的速度注入0.1%罗哌卡因和芬太尼2 mg/L混合液,宫口开全时停用镇痛泵。记录2组产妇不同时段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镇痛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第二、第三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剖宫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确切,成功率高,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镇痛分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其中因产程中不同原因行剖宫产43例,故最终试验人数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3例。在宫口开3cm时,对照组产妇无特殊用药及其他干预措施,观察组产妇宫口开3 cm时给予针刺麻醉镇痛,取穴(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并接电针持续进行穴位刺激。根据数字疼痛分级(NPIS)标准判定镇痛前后不同阶段疼痛评分,观察两组产妇宫口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NPIS评分低于镇痛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颈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针刺镇痛分娩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有促进产妇宫口扩张及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质量无影响,对母婴无任何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足月自然分娩过程中,针刺穴位与硬膜外麻醉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符合自然分娩的研究对象199例,随机分为4组。针刺组采用针刺穴位方法;硬膜外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镇痛组采用针刺穴位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镇痛干预。主要观察指标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比较干预全程(宫口3 cm即0 min、30 min、60 min和宫口全开时)产妇分娩疼痛,同时记录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宫口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Apgar评分以及产后出血量(2 h)。全程监测第一产程中血?-内啡肽和5-HT水平变化。结果 VAS评分显示,较之对照组,其他三组皆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硬膜外组和复合镇痛组下降程度相似,而针刺组下降幅度稍逊色;比较产程相关指标,针刺组产妇宫口扩张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第二产程时间针刺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综合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针刺组跟硬膜外组比较,未有使用助产催产;第一产程中产妇血?-内啡肽,针刺组和复合镇痛组观察到不同程度上升(P0.05),而硬膜外组与对照组则没有观察到显著变化(P0.05)。结论 针刺镇痛可减轻分娩痛,缩短产程,同时不影响第二产程及各项产妇胎儿安全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分娩镇痛对产妇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分娩镇痛产妇分为3组,于宫口开大3-5cm时接受0.1%(A组)或者0.15%(B组)、0.2%(C组)罗哌卡因加芬太尼1μg/mL,行L2-3硬膜外穿刺置管,首次8mL负荷量,并采用PCEA电子泵以5mL/h持续输注。各组分别于分娩前、宫口开3cm,宫口开10cm及分娩后24h抽外周静脉血查IgA、IgG、IgM。结果临产前、镇痛前(宫口开大3cm)、镇痛后(宫口开全)及产后24h检测产妇血IgG、IgA、IgM水平,并未发现各组产妇在临产前、镇痛前和镇痛后上述指标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各组产后24h免疫学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与临产前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所设定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联合微量芬太尼分娩镇痛,对产妇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通过多穴位刺激在自然分娩中的镇痛效果及产科结局。方法将433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助产士全程陪护分娩模式,观察组采用助产士全程陪伴分娩加多穴位刺激镇痛分娩。观察两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后出血、产妇及家属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在宫口开大3~4cm、宫口开全时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能显著提高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P0.05)。两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助产士全程陪伴加多穴位刺激镇痛分娩更有利于母婴健康,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值得在产房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