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施灸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安全的施灸距离参数。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3名,用无药清艾条在足三里(右)和关元分别施行艾条温和灸和温灸盒灸,施灸距离分别为2cm、3cm和4cm。每次以艾条3cm燃尽为度。用红外热像仪系统记录储存热像图并进行分析处理,同样的试验第2天重复1次,将每穴每次测得的皮肤温度的平均值作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关元温灸盒灸:施灸距离为4cm时,局部皮肤温度超过44℃[(44.1±1.3)~(46.7±1.5)℃)]的时间为7min;施灸距离为3cm时,局部皮肤温度超过44℃[(44.1±1.3)~(49.3±2.0)℃]的时间约为10min,超过49℃[(49.0±2.1)~(49.3±2.0)℃]的时间为2min;施灸距离为2cm时,因局部灼痛而不能进行观察。②足三里穴温和灸:施灸距离为4cm时,皮肤温度在(40.0±2.0)~(44.9±2.3)℃之间;距离足三里穴3cm处施灸时,皮肤温度在1min内即可上升超过44℃,并持续稳定在(45.9±3.0)~(47.8±2.0)℃之间;施灸距离为2cm时,同样因局部灼痛而不能进行观察。结论:施灸时,艾条距离皮肤越近,皮肤温度越高。在施行温和灸和温灸盒灸时,以艾条距皮肤的距离为3~4cm为宜。  相似文献   

2.
Song XJ  Luo MF  Jiang J  Zhang JL 《针刺研究》2011,36(4):247-251
目的:观察穴位干细胞因子(SCF)抗体注射及电针后大鼠穴区组织内肥大细胞(MCs)分布及功能变化,探讨电针过程中SCF对大鼠穴区MCs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电针组、注射抗体+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选取左侧"胃俞"足三里"穴给予电针,强度0.1 mA,频率2 Hz/15 Hz,针刺25 min。注射抗体+电针组先给予左侧"胃俞"足三里"穴1∶200 SCF抗体稀释液0.1 mL封闭,然后进行电针刺激25 min,其它参数同电针组。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甲苯胺兰复染法观察各穴区组织内MCs的分布,比较各组"胃俞"足三里"穴区内MCs总量和脱颗粒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电针组"胃俞"穴区、"足三里"穴区组织MCs总数均升高,注射抗体+电针组两穴区MCs总数均下降,注射抗体+电针组"胃俞"足三里"穴MCs总数与电针组、正常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组比较,电针组、注射抗体+电针组"胃俞"足三里"穴MCs脱颗粒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电针组和注射抗体+电针组两穴区MCs脱颗粒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CF抗体穴区注射及电针后,穴区MCs显著减少,SCF是电针过程中促进MCs向穴区迁移、募集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施灸温度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160例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A组、B组、C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营养治疗,A组、B组、C组均予多功能艾灸治疗仪行艾灸治疗,分别设定艾灸温度为40℃、50℃、60℃,艾灸时间为30 mi...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穴区HSP72、IL-6表达,探讨艾灸后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是否有变化,如果艾灸后其表达有变化,这种变化与艾灸的刺激量之间是否相关。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实验性UC大鼠模型,确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模型组,艾灸A组,艾灸B组,艾灸C组,每组8只,选取天枢穴施以不同灸量的麦粒灸治疗并设立正常对照组。治疗结束后,HE染色观察结肠病变区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天枢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病理变化明显;艾灸治疗后,大鼠结肠病理变化明显改善。(2)造模后,模型组穴区HSP72和IL-6表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目标总面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艾灸治疗后,穴区HSP72和IL-6表达增强。阳性目标总面积:与模型组比较,艾灸A组、艾灸B组穴区HSP72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艾灸组穴区IL-6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与模型组比较,艾灸B组穴区HSP72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灸A组、艾灸B组穴区IL-6表达具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条和线香灸大鼠关元穴区对小肠组织中肥大细胞激活状态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线香组和艾条组,每组4只。线香组和艾条组分别用艾草线香和艾条对大鼠关元穴区施灸10 min。测温仪测量各组大鼠关元穴区的皮肤温度,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小肠组织中肥大细胞和神经纤维。结果:施灸后,艾条组穴区及穴区旁开的温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线香组(P<0. 05)。在大鼠小肠组织中均存在大量的类胰蛋白酶阳性表达肥大细胞,其中一部分与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共表达,表现为激活状态。这些激活状态的肥大细胞在对照组、线香组和艾条组中的平均数值依次为9. 2±3. 6、10. 8±5. 3和17. 1±6. 3,艾条组的平均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线香组(P<0. 05)。同时,在小肠组织中肥大细胞周围均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结论:大鼠小肠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激活程度随关元穴区施灸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感觉和交感神经系统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后大鼠皮下组织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及肥大细胞(mast cell,MC)分布,探讨电针刺激后穴区血管ICAM-1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MC活性的关系。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和电针组,电针组给予双侧"足三里"穴电针刺激25min。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两组大鼠"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ICAM-1mRNA的表达;同时用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甲苯胺蓝复染法观察"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MC的分布。结果:电针组"足三里"穴区组织ICAM-1mR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电针组穴区组织MC数和MC脱颗粒率均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可增强正常大鼠穴区组织血管内皮ICAM-1mRNA的表达,ICAM-1对电针促进肥大细胞向穴区迁移、聚集具有一定趋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艾灸新西兰家兔命门穴对督脉主要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 使用红外热像仪分别采集10只家兔背部热像图,观察自然状态下、艾灸命门穴30 min时命门、大椎、身柱、至阳、中枢、腰阳关及命门左右旁开皮肤温度变化情况.结果 艾灸命门30 min时,督脉的整体温度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 <0.05);命门穴温度高于左右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艾灸神阙和关元对阳虚体质者督脉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探讨艾灸任脉穴位对阳虚体质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2例阳虚体质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艾灸组各16例,艾灸组艾灸神阙、关元穴,每次30 min,隔天1次,共10次,对照组不予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运用红外热像仪记录2组督脉背段(大椎至命门穴)及大椎、身柱、至阳、中枢、命门穴的皮肤温度。结果 (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艾灸组督脉背段、大椎、身柱、至阳、中枢、命门穴皮肤温度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干预后上述穴位皮肤温度均变化不显著(P>0.05);干预后2组比较,艾灸组大椎、中枢穴位皮肤温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2)干预前2组位居命门穴以上的督脉穴位皮肤温度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干预后各穴位皮肤温度均有所上升,艾灸组升高更为显著;命门穴皮肤温度在干预前后均不低于其上部的中枢穴。结论 艾灸神阙和关元可以升高阳虚体质者督脉经穴皮肤温度,其中命门穴在督脉穴位皮肤温度变化趋势中具有一定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艾灸对大鼠创伤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和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创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治疗组和模型组。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又将每组分为1天、3天、7天共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4只大鼠。治疗组进行艾灸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以HE染色法检测1天、3天、7天3个时间点修复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以免疫组化法检测1天、3天、7天等3个时间点修复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创面愈合指数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5)。大鼠皮肤创面成纤维细胞数,7天治疗组皮肤创面成纤维细胞数高于模型组(P〈0.05);3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创面KGF表达情况,3天模型组KGF表达呈弱阳性,治疗组表达呈阳性;7天模型组KGF表达呈阳性,治疗组表达呈强阳性。结论:艾灸能促进大鼠皮肤创伤愈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不同时间内创面组织成纤维细胞数和KGF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青鹏膏剂贴敷裸鼠穴区对皮肤内血管和肥大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体表穴区贴敷藏药制剂(青鹏膏剂),观察裸鼠皮肤组织血管和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以了解该药物对微循环血流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裸鼠15只,分为青鹏膏剂贴敷组和对照组。动物贴敷青鹏膏剂7天后,分别在两组动物的背部取涂药部位(以第4胸椎为中心)和相应未涂药部位皮肤组织,进行切片染色观察。结果:在涂青鹏膏剂的真皮深层以下的组织内明显可见扩张的血管和肥大细胞数量数量增多。在同体对照或对照组的皮肤组织内,虽也见少量扩张的血管,但明显少于涂药的皮肤组织内的血管数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青鹏膏剂组涂药部位的皮肤组织内血管数量和肥大细胞数量,均明显多于同体未涂药部位和对照组的数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青鹏膏剂对涂药部位皮肤组织内的血管明显有扩张作用和促肥大细胞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炎症性肠病大鼠天枢穴区TRPV1、TRPV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穴位局部启动机制。方法采用雄性清洁级SD大鼠建立炎症性肠病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隔药灸组、正常隔药灸组。正常组、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模型隔药灸组和正常隔药灸组均取天枢穴施以隔药灸干预。干预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检测各组大鼠天枢穴区TRPV1、TRPV3蛋白的表达。结果隔药灸干预后,模型隔药灸组TRPV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正常隔药灸组(均P0.01)以及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模型隔药灸组TRPV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调节穴区TRPV1、TRPV3可能是隔药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穴位局部启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与艾灸对内脏高敏感大鼠穴区辣椒素受体1(VR 1)和热休克蛋白70(HSP 70)表达的影响及其镇痛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43℃组、艾灸46℃组、电针1mA组、电针3mA组,每组各10只。采取直结肠扩张(CRD)的方法制备内脏高敏感模型。艾灸和电针分别刺激"天枢"穴,每日1次,连续10d。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评价大鼠对直肠内不同程度扩张刺激的敏感性,免疫组化法观察穴区VR 1、HSP 70的表达。结果:在20、40、60、80mmHg CRD刺激下,模型组AWR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艾灸43℃组、艾灸46℃组、电针1mA组、电针3mA组与模型组相比AWR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P0.05);艾灸46℃组在40、80mmHg时评分低于电针1mA组(均P0.05),在40mmHg时评分低于电针3mA组(P0.05)。模型组穴区VR 1、HSP 70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43℃组、艾灸46℃组穴区VR 1的表达较模型组、电针1mA组、电针3mA组均显著升高(P0.01),且艾灸46℃组显著高于艾灸43℃组(P0.01);艾灸43℃组、艾灸46℃组和电针1mA组、电针3mA组穴区HSP 70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其中艾灸46℃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43℃、46℃不同温度艾灸和1mA、3mA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升高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的痛阈,其中以46℃艾灸的效应最为显著;这种镇痛效应与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穴区VR 1和HSP 70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针灸足三里穴对衰老模型小鼠皮肤中MDA、GSH-Px和Hy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了针灸足三里穴对衰老小鼠皮肤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长期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造成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随机分为针刺组、艾灸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检测皮肤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针灸足三里穴能够使衰老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的MDA含量减少,GSH-Px活力增强,Hyp含量增多。结论针灸足三里穴对小鼠皮肤衰老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与艾灸单独或联合使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穴区局部组织的梅克尔细胞标记物(CK18、CK19)、肥大细胞及相关神经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针刺+艾灸组,每组10只。采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联合多因素复合法连续12周复制CAG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对艾灸组、针刺组、针刺+艾灸组大鼠“足三里”“中脘”进行艾灸、针刺、针刺+艾灸干预,15 min/次,1次/d,连续干预14 d。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足三里”穴区组织CK18、CK19、肥大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缓激肽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大鼠胃黏膜偶见散在炎性细胞,腺体结构清晰,排列整齐;模型组胃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萎缩且结构排列紊乱;艾灸组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出血点较多,腺体结构排列紊乱;针刺组有炎性细胞浸润,散在出血点,腺体萎缩明显;针刺+艾灸组黏膜结构相对完整,有少量炎性细胞,偶见萎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局部穴区CK19、NPY、缓激肽表达及肥大细胞计数均上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艾灸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皮肤组织氧化指标和血清IL-6的影响,探讨艾灸抗皮肤衰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D-半乳糖制备亚急性衰老模型,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10%D-半乳糖(1000 mg·kg-1),正常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42 d。造模的第22天,艾灸组予以艾灸“关元”穴及双侧“足三里”穴,阳性对照组颈背部涂抹维生素E。42 d后,检测大鼠皮肤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血清白介素-6 (IL-6)的浓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肤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可增强大鼠皮肤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降低血清IL-6水平(P<0.01)。结论:艾灸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紊乱及免疫因子来延缓皮肤衰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命门对督脉主要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对36例健康志愿者艾灸命门穴,应用红外热像仪采集背部热像图,观察自然状态下和艾灸命门穴30min命门左右旁开及腰阳关、命门、中枢、至阳、身柱及大椎的皮肤温度变化。结果:艾灸命门时,督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在原有基础上显示更为清晰规整,督脉的整体温度升高。艾灸命门后,命门穴温度高于左右旁开对照点(P0.001)。艾灸命门穴30min后,督脉循行线上的至阳、中枢、命门、腰阳关穴位温度明显升高(P0.01)。艾灸命门时,督脉线上穴位升温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命门、腰阳关、中枢、至阳、大椎、身柱。结论:督脉作为阳脉之海,灸之对督脉IRRTM有良好激发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督脉整体皮肤温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健康人体足三里穴后即刻,针后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即可使足三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其中提插补法及提插泻法更为明显,且补法组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组.结论:针刺手法操作可明显提高健康人足三里皮肤血流灌注量,且补泻手法不同,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李平  关卫  王芳  陈冰  诸凯 《天津中医药》2002,19(4):51-54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衰老引起的疾病日益增加;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器官完整和功能健全,更要求容貌、体态美观,因此,如何延缓衰老美容驻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医学界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衰老(又称老化)主要表现为自然衰老(或内源性生理衰老)和光老化两种形式。现代医学对皮肤老化的防治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两个方面。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平衡阴阳,调节脏腑;祛邪扶正,补虚泻实;未病先防,未衰先防。这一理念与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大鼠胫前肌失神经萎缩对毫针针刺腧穴穴区电阻、温度及能量代谢的影响,为不同机能状态影响毫针针刺作用差异的生物医学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32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肌萎缩组,每组大鼠再配对分入针刺组和非针刺组2个亚组。使用A型肉毒素肌肉注射建立大鼠胫前肌化学性失神经支配肌萎缩模型,针刺组针刺“足三里”穴,捻转频率60次/min,行针5 min,留针10 min,共操作3轮后出针,每日操作1次,连续3 d。针刺结束后,测量穴区电阻和温度,切取以穴点为圆心,直径0.5 cm,深度0.5 cm区域的组织块,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组织中ATP、ADP的含量并计算ATP/ADP。结果 针刺正常组大鼠可以降低腧穴的电阻、温度,提高穴区ATP/AD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肌萎缩组大鼠能降低穴区电阻、温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电阻降低幅度显著大于正常组(P<0.01);针刺肌萎缩组大鼠不能提高穴区ATP/ADP,与正常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肌萎缩状态下毫针针刺激活腧穴的作用与正常机体状态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