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替罗非班桥接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10—2018-08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24 h内是否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共68例纳入替罗非班组,先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48 h,后过渡为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治疗2周。对照组60例仅接受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2组在治疗第1、3和15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记录2周内颅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出血和脑出血转化)、全身性出血和3个月内死亡发生率。3个月后评估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将mRS≤2分为预后良好,3≤mRS≤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2组2周内颅内出血、全身性出血和3个月内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29、0.827、0.929);治疗第3和15天,替罗非班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42和0.016),ADL评分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35和0.018)。3个月后,替罗非班组mRS 0~2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0%vs 31.6%,P=0.027)。结论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桥接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尤其对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最佳。方法 统计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7-01—2018-12所有接受静脉溶栓的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2组,观察组为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并根据患者的责任血管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或小动脉闭塞型),对照组为未接受替罗非班治疗。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观察应用替罗非班前后各个时间点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3个月后mRS评分,评估静脉溶栓后病情仍进展的脑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安全性及替罗非班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最佳。结果 观察组1h、2h、12h、24h及7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小动脉闭塞型1h、2h、12h、24h及7d的NIHSS评分低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的mRS评分低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出血风险低,尤其对小动脉闭塞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4 h、48 h及出院时使用NIHSS对2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48 h 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还可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卒中预警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01—2018-03沈阳维康医院收治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12例,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另收集2010-01—2014-12治疗的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10例为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TIA样症状出现率、脑梗死转化率、出院时NIHSS评分、3个月后mR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TIA样症状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症状出现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比率41.7%,对照组为9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1)。研究组出院时NIHSS评分(3.11±4.7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93±5.21)分(P0.05)。研究组患者3个月后mRS评分(0.64±1.99)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5±1.72)分。2组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他部位出血及死亡患者。结论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控制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发作,显著缩短持续发作时间,能够有效减少演化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比率,改善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远期临床预后,改善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共同收治的102例A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药物安全性、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S100 β及血小板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4.51%、6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血清S100 β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最大聚集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BDNF、N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任何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复发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辅助血管内介入术治疗AIS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共1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予丁苯酞25 mg(2次/d)或常规治疗,尿酸酶法检测血清尿酸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与治疗第1天相比,治疗第14天时丁苯酞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降低(P=0.003),NIHSS评分降低(P=0.000);治疗第14天时,丁苯酞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29),NIHSS评分低于照组(P=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288,P=0.009)。结论丁苯酞具有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之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抵御机体抗氧化物质水平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unexplaine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Unexplained END)后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神经内科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后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分为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2组患者在干预后第24 h、第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于出院后第90 d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以mRS评分较出院时>2分为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住院期间评估所有患者是否存在出血转化,出院后90 d是否存在死亡病例。结果 共纳入73例经静脉溶栓后发生不明原因EN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3(72.6%)例,女20(27.4%)例,平均年龄(63.33±4.53)岁,治疗组31(42.5%)例,对照组42(57.5%)例。治疗组在干预后的第24 h和第7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出院后90 d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出现2例出血转化,2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出现的END及时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安全性及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脑梗死急性期组、脑梗死亚急性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组接受72h的替罗非班+胞二磷胆碱治疗后,再继续行对照组治疗方案。各组分别于替罗非班治疗前及治疗后,行血小板计数、血尿、便血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检查,同时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采用ELISE检测P选择素表达水平,于治疗后第2天行头颅CT检查。结果在替罗非班治疗结束后,脑梗死急性期组和对照组均未见血尿、便血及颅内出血,3组血小板计数及PT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急性期组NIHSS评分及P选择素均较亚急性期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应用是安全的,能降低血小板的活化,且在脑梗死急性期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确诊的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卒中进展的判断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进行即时评定,分别记录2组患者入院时、进展时,加用替罗非班后6h、24h、3d、7d的NIHSS评分,并采用NIHSS评分降幅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入组及治疗后6h时2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24h、3d、7d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中未出现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0%,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3d)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脑梗死再进展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6例PCI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出血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血小板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8%,显著高于对照组71.70%(P0.05);两组血尿、牙龈出血等不良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表(NIHSS)、改良RANKIN表(mRS)、血清神经肽Y(NP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血浆血小板黏附率(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用于PCI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够有效改善血小板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查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共117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包括支架取栓术、抽吸取栓术、支架取栓术联合抽吸取栓术),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62,95%CI:1.013~1.113;P=0.012)、既往糖尿病(OR=3.074,95%CI:1.023~9.240;P=0.045)、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1.143,95%CI:1.043~1.252;P=0.004)、责任血管为椎-基底动脉(OR=11.151,95%CI:2.877~43.079;P=0.000)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既往糖尿病、入院时高NIHSS评分、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病4.5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再闭塞的患者60例,随机于再闭塞后予以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首剂5μg/kg静脉推注3min,续以0.075μg·kg~(-1)·min~(-1)静脉持续泵入24h)30例(B组)及常规治疗30例(A组)。观察2组溶栓前、溶栓后症状加重时及24h、7d时NIHSS评分,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前、溶栓后症状加重(再闭塞)时,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7d时NIHSS评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mRS≤2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信号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以及单联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12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信号,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微栓子信号阳性危险因素,阿司匹林单药或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评价药物疗效和预后。结果 129例患者中42例(32.56%)微栓子信号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是微栓子信号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35,95%CI:0.147~0.764;P=0.009)。经抗血小板治疗后,双抗组患者微栓子信号消失率高于单抗组(χ~2=16.701,P=0.000);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P=0.000),与单抗组相比,双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亦减少(P=0.025),表明抗血小板治疗有效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优于单抗治疗。结论高脂血症是TCD监测微栓子信号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阻止微栓子信号形成并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阳中心医院2015-02—2017-09收治的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53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提取物。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切、高切)、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病情转归程度(mR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IL-6、hs-CRP、TNF-α、Hcy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IL-6、hs-CRP、TNF-α、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全血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周后、出院前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3周后2组mR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前观察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加快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水平将98例既往无甲状腺疾病史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低TT3组和正常TT3组,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发病90 d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低TT3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正常TT3组严重(χ2=58.134,P=0.000),血清总甲状腺素(t=1.636,P=0.105)和促甲状腺激素(t=1.059,P=0.292)水平基本相同;血清TT3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呈负相关关系(r=-0.672,P=0.000);发病90 d时低TT3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程度[NIHSS评分改善(χ2=8.993,P=0.003)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χ2=6.247,P=0.012)]低于正常TT3组。结论血清低T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存在关联性,提示血清低T3水平可能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探讨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或狭窄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后血流分级变化,以及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分别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和溶栓治疗后24 h对狭窄或闭塞的大脑中动脉进行脑缺血溶栓血流(TIBI)分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溶栓治疗后24 h大脑中动脉TIBI分级与NIHSS和mR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溶栓治疗前不同TIBI分级之间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514,P=0.000),并且TIBI分级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s=-0.737,P=0.000).与溶栓治疗前相比,溶栓治疗后24 h约47.17%(25/53)患者TIBI分级改善至4~5级(Z=5.262,P=0.000);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71.70%(38/53)、不良者28.30%(15/53;Z=-6.353,p=0.000).溶栓治疗后第90天时,mRS评分提示疗效良好者67.92%(36/53)、疗效不良者32.08%(17/53),不同TIBI分级之间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973,P=0.000),二者之间呈负相关(rs=-0.683,P=0.001).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TIBI血流分级与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或狭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其恢复程度相关,能够反映溶栓治疗效果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疗效和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共200例急性(发病至入院时间4.50 h)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rt-PA静脉溶栓组(对照组,100例)和rt-PA静脉溶栓联合三七总皂苷治疗组(治疗组,100例),分别于治疗前、静脉溶栓后24 h和14 d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出血性转化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纤维连接蛋白(FN)]和神经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观察静脉溶栓后14 d药物不良反应和出血性转化发生率,评价静脉溶栓后12个月预后(病死率和BI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SOD(P=0.000)和BI评分(P=0.000)高于,血清MDA(P=0.001)和MMP-9(P=0.001)、血浆FN(P=0.000)和NIHSS评分(P=0.006)低于对照组。rt-PA静脉溶栓联合三七总皂苷治疗后24 h,血清MDA(P=0.000)和MMP-9(P=0.000)、BI评分(P=0.000)升高,NIHSS评分降低(P=0.000);治疗后14 d,血清MDA(P=0.000)和MMP-9(P=0.000)反而降低,血清SOD(P=0.000)和BI评分(P=0.000)持续升高,血浆FN(P=0.000)和NIHSS评分(P=0.000)持续降低。静脉溶栓后14 d,治疗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例(9%)对19例(19%);χ2=4.153,P=0.042)],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例(14%)对11例(11%);χ2=0.411,P=0.521]。静脉溶栓后12个月,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5%)对1例(1%);χ2=1.546,P=0.241],而治疗组生存患者BI评分高于对照组(88.51±11.49对84.47±9.83;t=2.451,P=0.01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以减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轻型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卒中复发风险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卒中中心2019年1月至7月收治的轻型卒中患者95例,其中联合治疗组(丁苯酞+抗血小板治疗组) 45例,对照组(抗血小板治疗组) 50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14 d、1 m、3 m、6m的mRS评分,NIHSS评分和BI。并统计治疗后1 m、3 m、6 m卒中复发情况。将可能影响轻型卒中复发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②两组治疗后14 d、1m、3 m、6 m mRS评分,NIHSS评分和BI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 0.01)。③联合治疗组1 m、3 m、6 m 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3、0.031、0.013)。④联合治疗组3 m、6 m卒中复发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3、0.039)。⑤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治疗是轻型卒中3 m(OR=0.060,95%CI 0.005~0.778,P=0.031)和6 m卒中复发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163,95%CI 0.028~0.968,P=0.046)。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轻型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并降低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替罗非班和双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并评价其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07—2016-10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且1周内病情进展,神经功能缺损较前加重。其中28例采用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后接受双抗治疗为实验组,32例仅接受双抗治疗为对照组。治疗3d、7d后,比较2组NIHSS评分、BI指数、血小板计数、各项出凝血指标及出血等并发症。结果治疗3d后2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2组间NIHSS评分及B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可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20.
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背景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缺血性卒中的常规治疗方法,目前对其作用的肯定主要源于临床应用,迄今尚无一项能够准确评价其有效性的实验室指标。有研究证实,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卒中相关,尤其是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均为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膜表面CD62p和CD63表达变化,探讨以血小板活化程度反映氯吡格雷(75 mg)、奥扎格雷钠(80 mg)与阿司匹林(0.15 g)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氯吡格雷(75 mg)联合奥扎格雷钠(80 mg,联合治疗组)及阿司匹林单药(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患者血小板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升高(P=0.001,0.032);治疗后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NIHSS评分逐步下降(均P=0.00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阿司匹林组患者血小板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NIHSS评分逐步下降(均P=0.0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在不同观察时间点与治疗分组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1.403,P=0.250;F=2.830,P=0.063),但NIHSS评分在不同观察时间点与治疗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4.518,P=0.013)。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但氯吡格雷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之疗效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并无差异。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测定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可以用于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但CD63表达的临床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