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小剂量持续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接触性溶栓的合理给药方案、安全性、疗效。方法对6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股静脉插管至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小剂量、持续给药2~3d,平均每天60万U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全身抗凝治疗2~3w。结果经治疗,静脉窦血栓均在2~3d内完全溶解,静脉窦恢复通畅,所有患者神志转清晰,颅内高压症状消失,无颅内出血及全身性不良反应。出院时未留下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随访3个月,未出现新症状及血栓再形成。结论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行血管内小剂量持续溶栓治疗,可快速使闭塞的静脉窦恢复畅通,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静脉窦接触性rt-PA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分析1例经静脉窦接触性rt-PA溶栓治疗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采用介入方法经静脉窦直接注入rt-PA接触性溶栓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静脉窦再通良好。结论经静脉窦接触性rt-PA溶栓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行单纯抗凝、经颈动脉溶栓和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继续抗凝治疗12~18个月。术后随访2~29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2例行单纯抗凝治疗,3例行以抗凝治疗及颈动脉穿刺尿激酶注射,4例行动脉内溶栓,8例在动脉内溶栓同时行静脉窦内超选插管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改善和颅内压恢复,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方法本科1999年10月~2004年4月收治的11例经MRI、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其中9例进行了介入颈动脉内溶栓,2例进行了静脉溶栓,并同时进行了抗凝等治疗,现结合文献报道分析。结果采用介入颈动脉内溶栓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2例1周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大部分静脉窦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治疗后2周颅内压降致250~300mm H2O。结论颈动脉内连续应用尿激酶溶栓并结合全身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是目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5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影像学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组,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或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同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术后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术观察静脉窦形态。结果轻症组27例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重症组25例患者中22例经全身抗凝药物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后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余3例行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均痊愈。共随访6~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针对临床分型选择不同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溶栓药物的使用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2例联合机械性破栓术治疗,2例联合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治疗,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结果除1例患者出现脑内血肿,留有一侧肢体轻瘫外,其余7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出院时,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1分恢复到15分,原有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100%),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合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段是有效的,对溶栓药物的使用、提高治疗安全性等问题上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05-05-2015-09在我院治疗的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早期发病2例患者中1例经抗凝治疗后无效,转行静脉窦内接触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妊娠晚期3例患者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24h给予抗凝治疗,1例发生发生意识障碍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产褥期发病10例中经抗凝治疗无效2例,2例伴癫痫发作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1例出现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合并脑内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孕产妇出现抽搐、急性和亚急性头痛等症状需警惕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给予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以改善孕产妇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 :报道1例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经过,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在产褥期以头痛、呕吐起病,伴癫痫样发作;腰椎穿刺检测颅内压明显升高,头颅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显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必要时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9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辅以机械性血栓切割,以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闭塞的脑静脉窦主干再通为停止溶栓指征.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出院后随访9~30个月,内容包括腰穿、眼底检查和MRV或DSA检查. 结果 出院时9例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再通,动静脉循环时间正常,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眼底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0分恢复到15分,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平均随访20个月后无一例患者血栓再形成,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结论 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9例(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静脉窦狭窄)患者进行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及支架置入术。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个月。结果:1例患者施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8例患者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5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开通吸栓治疗,所有8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团注肝素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0000~2900000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0000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狭窄或闭塞静脉窦均获得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涉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包括抗凝、介入溶栓、外科手术等措施,不同的治疗策略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3例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资料,其中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手术3例,采取早期抗凝、静脉溶栓2例,静脉窦接触性溶栓介入治疗2例,病程较长、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者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手术1例,余5例横窦栓塞患者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行保守治疗。 结果 13例患者中10例治愈,2例存在局灶性症状,1例轻度智力障碍。术后3d~6个月8例复查DSA,3~6个月5例复查MRV,均通畅。结论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旦确诊应尽早积极治疗,抗凝和溶栓治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临床少见脑静脉系统疾病,尤以中青年多见。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可以表现为头痛、呕吐、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极易误诊或漏诊,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为推动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更好地指导神经科医师临床实践,2013年我国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本文拟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超选择窦内碎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12例重症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行静脉窦超选择碎栓、溶栓治疗。结果除1例死亡外,其余11例治愈出院。结论对于重症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通过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行碎栓、溶栓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合理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严密监测凝血指标,做好动脉导管鞘的护理,可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指因多种因素所诱发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包括皮质静脉、硬膜静脉窦和深部静脉窦血栓[1]。由于颅内静脉、静脉窦结构相对复杂且相互交通或吻合,因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2],所以临床中极易导致误诊或漏诊现象发生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预后,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现对4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者临床特征及相关治疗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先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10~20万U,再利用微导丝进行机械性碎栓,随后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药物溶栓,保留微导管于静脉窦内继续溶栓3~5 d。结果静脉窦部分再通11例,完全再通1例。出院时痊愈9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死亡1例,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11例,时间6~18个月,痊愈10例。结论采用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能迅速恢复静脉窦顺向血流,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但溶栓药物的选择、用量、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静脉侧枝的开放和再通情况以及颅内压变化。方法用TCD 2MHz探头检测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颅内静脉的血流速度以及动脉频谱形态的变化。结果 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颅内静脉(大脑中深静脉、基底静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增高(139cm/s,118 cm/s,99 cm/s,103 cm/s,58cm/s),动脉频谱呈高阻力,经过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颅内静脉血流速度下降,颅内动脉频谱由高阻力型恢复正常。结论 TCD能可靠无创、准确地检测颅内静脉,在病程中通过多次的TCD检查,可以评价静脉窦血栓形成静脉侧枝的开放和再通情况以及颅内压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抗凝治疗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与结果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90.91%,20/22),亦可见意识障碍、癫发作和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12例(54.55%)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14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9例(9/14)颅内压升高,常规和生化无特征性变化。头部CT和(或)MRI、CTV和(或)MRV显示,22例均有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皮质静脉扩张),13例(59.09%)存在脑实质损害(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异常),2例(9.10%)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4.55%)发生硬膜下血肿。DSA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13例(59.09%)、横窦17例(77.27%)、乙状窦14例(63.64%)、下矢状窦2例(9.10%)、直窦4例(18.18%)、大脑大静脉1例(4.55%)、颈内静脉1例(4.55%),其中9例(40.91%)存在2个静脉窦血栓、8例(36.36%)存在3个或以上静脉窦血栓。予肝素钠静脉滴注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以及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数天,症状未见缓解或进行性加重,21例(95.45%)再予尿激酶静脉窦内或动脉溶栓治疗。共住院13~59 d,平均(25.70±12.18)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13例(59.09%)、2分4例(18.18%)、3~4分5例(22.73%),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17/22)。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存在多个静脉窦血栓或深静脉血栓及脑实质损害,对于抗凝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联合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06-2009年我科室成功地运用脑血管介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15例,在短时间内溶解血栓,使闭塞的静脉窦再通,恢复正常的脑循环,从而达到改善症状或治愈的目的。同时配以恰当的护理,极大地降低了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死率及致残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静脉侧支回流在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病程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收治的89例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病人采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溶栓等治疗方法,同时辅以全身抗凝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和侧支循环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颅内压均明显下降,DSA示残留静脉窦有回流63例,海绵窦代偿性引流75例,椎静脉丛引流35例,头皮静脉代偿引流14例。结论血管内溶栓和抗凝是治疗脑静脉血栓较为可靠和安全的方法:静脉侧支回流的建立和加强对于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