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病人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例AIDS合并PCNSL病人,脑组织病变经脑活检病理确立诊断,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其预后情况,并与同期89例AIDS合并其他部位淋巴瘤病人比较。结果 20例AIDS合并PCNSL病人占同期病理诊断淋巴瘤者的18.3%(20/109),均为男性,年龄平均为(35.8±14.2)岁,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7个/μL,其病理类型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共13例,伯基特淋巴瘤5例,其他2例为分型不明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8例死亡,4例经化疗缓解,存活,另有8例自动出院。AIDS合并PCNSL病人与AIDS合并系统性淋巴瘤病人相比,起病时间更短,CD4细胞计数更低,预后更差(P0.05)。结论 PCNSL是AIDS指征性恶性肿瘤之一,与严重免疫缺陷相关,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无特异性,诊断需要活检证实,预后较差,及早诊断及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发病率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0%~40%。Ruppert等[1]前瞻性比较了国际预后指数(IPI)、改良的IPI(R-IPI)和NCCN-IPI在DLBCL预后分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NCCN-IPI可以更好地对DLBCL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但即使NCCN-IPI也不能精确地预测5年总生存率(OS)低于50%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易良才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158-3159
目的探讨老年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总结120例老年B细胞淋巴瘤患者资料并行随访,记录疗程结束5年后存活率。以5年生存率为生存和预后评价指标,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体力状况评分、结外病灶累及情况、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值等与其生存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老年B细胞淋巴瘤患者5年平均生存率为39.19%,平均生存(43.15±3.76)个月;年龄、体力状况、临床分期、结外病灶存在与否、IPI评分和血清LDH水平均与其呈显著相关(P<0.05);而性别与老年患者生存和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年龄、临床分期、血清LDH水平、体力状态评分、IPI评分和结外病灶数是影响老年患者生存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依照患者年龄、临床分期、体力状况和血清LDH水平等因素综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改善老年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微环境中CD68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例DLBCL组织中CD68与CD34的表达,分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VD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CD68与患者年龄(P=0.016)及国际预后指数(IPI)有关(P=0.002),MVD与肿瘤原发部位(P=0.002)及IPI有关(P=0.030),且MVD与肿瘤微环境中CD68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0,P=0.010)。结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DLBCL肿瘤血管生成有关,CD68与MVD的高表达均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4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6例初发DLBCL患者淋巴结和结外组织中CD43抗原的表达情况,分析CD43表达与患者重要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43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ECOG评分、乳酸脱氢酶值、结外受累数目、B症状、巨大包块、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以及疗效等临床特征均无关(均P0.05),仅与细胞起源有关(P=0.002)。生存分析发现CD43阳性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期显著短于CD43阴性患者(48%∶78%,P=0.01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non-GCB亚型患者中CD43阳性表达者3年总生存时间亦显著短于CD43阴性者(32%∶64%,P=0.008),这种差异在低中危组患者中也存在(54%∶81%,P=0.03),而中高危组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36%∶42%,P=0.215)。结论:CD43表达是DLBCL免疫学亚型相关的预后标志物,而且CD43联合IPI评分更能准确地评估低中危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38表达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102例初发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主要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73例、Burkitt淋巴瘤7例和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22例]患者淋巴结或骨髓标本中流式免疫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比较CD38在各组患者肿瘤细胞上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其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特点。结果:3组患者肿瘤细胞膜表面CD5、CD19~(dim)、CD20~(dim)和CD45~(dim)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0表达水平以及缺乏免疫蛋白轻链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43);将DLBCL分为MYC-R~+和MYC-R~-患者,CD38~+、CD38~(++)和平均荧光强度在DLBCL MYC-R~+、DLBCL MYC-R~-、Burkitt淋巴瘤和双重/三重打击淋巴瘤4组患者肿瘤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8~+在诊断这4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时除DLBCL MYC-R~+外特异性可达100%,但敏感性较低;CD38~(++)诊断DLBCL MYC-R~+时特异性可达100%,敏感性低至13%,而诊断Burkitt淋巴瘤和双重/三重打击淋巴瘤时敏感性则明显升高(分别为86%和79%)。结论:CD38不同表达水平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CD38高表达可以及时准确地早期诊断双重/三重打击淋巴瘤,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绝对值之比(PLR)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初诊的177例DLBCL患者,同时收集122例健康体检者信息,根据ROC曲线,得出RDW、PLR最佳截取值分别为13.75%、143.37,分为高RDW组(≥13.75%)和低RDW组(13.75%)、高PLR组(≥143.37)和低PLR组(143.37),符合条件的150例DLBCL患者进一步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RDW值与贫血程度、LDH升高、IPI分组、体能状态及ESR有明显相关关系,低RDW组患者3年总生存(OS)率高于高RDW组患者(64.7%∶29.2%,P=0.001),低RDW组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高于高RDW组患者(71.4%∶36.2%,P=0.001);高PLR值更易伴随ESR增快,低PLR组患者3年OS率高于高PLR组患者(62.0%∶39.5%,P=0.002),低PLR组患者3年PFS率高于高PLR组患者(64.8%∶51.3%,P=0.02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分期、体能状态、IPI分组、RDW值、PLR值及贫血为影响DLBCL患者OS、PFS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RDW及PLR是影响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RDW、PLR与DLBCL患者体内炎症指标(ESR)、贫血、基础体能状态等水平相关,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或许有望成为评估DLBCL患者预后的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因素,不同治疗方案对其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初发老年DLBCL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ECOG-PS评分、结外病灶、血清LDH水平、血红蛋白水平、IPI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其中可评价的为64例。比较接受3周CHOP方案34例和接受3周R-CHOP方案30例的生存情况。结果老年DLBCL患者中位生存期40.3个月,2年OS率67.43%,3年OS率49.8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ECOG-PS、临床分期、IPI评分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HOP组和R-CHOP组2年及3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年OS率(53.3%VS72.1%,P〈0.05),3年OS率(39.2%VS60.8%,P〈0.05)。结论年龄、ECOG-PS、临床分期、IPI评分是老年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R-CHOP方案疗效优于CHOP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酸(U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0月确诊DLBCL患者42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0例为对照组,分析2组人群血清中LDH、β2-MG及UA水平差异.从研究组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发时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初发的结外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不同ALC水平与结外DLBCL患者各临床特征关系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组59例结外DLBCL患者,以ALC=1.0×109/L为分界点,ALC减少组18例(ALC<1.0×109/L),ALC非减少组41例(ALC>1.0×109/L),2组性别、年龄、LDH水平、ECOG评分、IPI预后指数等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LC减少组常伴有临床分期的升高及non-GCB型增多(均P<0.05),且临床缓解率相对较低(P<0.05);P53缺失、Bcl-6及c-myc基因的异常表达与ALC高低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ALC减少可以作为结外DLBCL患者的辅助性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 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 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异较大。经典的预后评价系统 国际预后指数(IPI) 评分是基于年龄、疾病分期和体能状态等简单的临床参数, 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利妥昔单抗 纳入DLBCL 的一线治疗, 经典指标的预后价值存在争议。随着对于DLBCL 认识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出现, 越来越 多新DLBCL 预后评价指标涌现, 这些新指标的出现将更加有利于丰富和完善DLBCL 的预后评价系统, 以利于更 好的为患者提供精确的诊断分层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初治DLBCL患者治疗前血清丙种球蛋白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根据丙种球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低丙种球蛋白组(15例)和正常/高丙种球蛋白组(58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的差异,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低丙种球蛋白组DLBCL患者中,高IPI评分、Ann Arbor分期(Ⅲ~Ⅳ)、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正常上限、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正常上限以及B症状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高丙种球蛋白组(P<0.05)。低丙种球蛋白组DLBCL患者的总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更短(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高IPI评分和低丙种球蛋白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初治DLBCL患者的丙种球蛋白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低丙种球蛋白是远期总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缩短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hoi免疫学分型在新疆维吾尔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作用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78例新疆维吾尔族DLBCL肿瘤组织中的GCET1、FOXP1、CD10、bcl-6、MUM1的表达,并对其进行Choi免疫学分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CD10、bcl-6、MUM1、GCET1、FOXP1的阳性率分别为19.2%(15/78)、24.4%(19/78)、62.8%(49/78)、30.8%(24/78)、53.8%(42/78)。生发中心样B细胞(GCB)型DLBCL与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型DLBCL所占比例分别为29.5%(23/78)、70.5%(55/78)。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95%CI:16.139.9个月),3年总生存率(OS)为46%。GCB组与non-GCB组的3年OS分别为58%与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国际预后指数(IPI)及免疫学分型是新疆吾尔族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新疆维吾尔族DLBCL以non-GCB型为主,Choi免疫学分型法有助于判断新疆维吾尔族DLBCL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150例DLBCL患者的乙肝5项和肝功能,并选取同期住院的其他肿瘤患者150例及门诊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结果 DLBCL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的阳性率(22.7%)显著高于其他肿瘤组患者(9.3%)和健康对照组(8.0%)(P<0.05)。HBs Ag阳性组及HBs Ag阴性组DLBCL临床分期、肝脾受累、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结节外受累区域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组患者化疗前后肝功能损伤情况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HBs Ag阴性组治疗完全缓解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HBs Ag阳性组(P<0.05)。结论 DLBCL患者HBs Ag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且HBV感染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ng Y  Gao ZF  Liu K  Zhang WJ  Ke XY  Li M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9):681-683
目的探讨国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学特点,细胞起源及增殖活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用60例DLBCL患者,使用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进行CD45RO、CD3、CD20、CD79a、CD45RA,Ki-67、p53和bcl-6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全部病例均有国际预后指数(IPI)及随访结果。结果60例中男女比例为1·73∶1。平均年龄53·1岁。累及淋巴结32例(53·3%),结外以胃肠和扁桃体最为多见。全部病例随访时间最长达108个月。死亡23例(38·3%),其中16例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69·6%)。IPI分组与预后明显相关,IPI低者预后明显好于IPI高者(P=0·0102)。Ki-67、p53、bcl-6蛋白在DLBCL中有一定表达,分别为90·6%(48/53),56·5%(26/46),51·2%(21/41),且p53与预后无明显统计学关系(P=0·5948);bcl-6与预后有高度相关性(P=0·0049);结合IPI分组,bcl-6与预后的关系不甚明确。结论国人DLBCL临床病理学特点与西方相近。属高度侵袭性肿瘤,1年内为死亡高发时段。IPI可以用于DLBCL预后判断。p53与预后无关,bcl-6与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学标记的预后价值,以及利妥昔单抗对免疫组化标记预后意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2年10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168例初治DLBCL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国际预后指标(IPI)评分,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化疗组73例及免疫化疗组95例,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将两组患者分别分成GCB亚型和non-GCB亚型,比较免疫学亚型、bcl-2、ki-67、IPI评分等指标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意义。结果 (1)化疗组及免疫化疗组5年OS率分别为50.7%、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免疫化疗组中non-GCB亚型5年OS率显著优于化疗组non-GCB亚型(P=0.01),但两组GCB亚型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4)。(3)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ki-67、IPI评分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4)生存分析显示,化疗组non-GCB亚型中bcl-2阳性组较bcl-2阴性组预后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而其他各亚型bcl-2阳性组与bcl-2阴性组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各种免疫标记的结合能够协助评价DLBCL预后,并指导治疗。利妥昔单抗可以显著提高non-GCB亚型伴bcl-2阳性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正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类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虽是一类独立疾病,但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形态特点、免疫表型、分子亚群和临床预后。根据基因表达谱可将DLBCL分为至少3种亚型,分别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亚型、活化B细胞样(ABC)亚型及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L),后两者统称为非GCB亚型。GCB-DLBCL预后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外周血EB病毒(EBV)脱氧核糖核酸(DAN)载量对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进行EBV DNA载量检测的HIV/AIDS病人资料。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交叉表进行风险估计,并以比值比(OR)表示。对HIV/AIDS病人合并淋巴瘤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481例检测EBV DAN载量的HIV/ADIS病人,男性352例(73.2%),女性129例(26.8%)。EBV DNA 1 000拷贝/mL的患者299例,阳性率62.2%。EB病毒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低于非感染组(P 0.05);合并淋巴瘤的患者占10.6%(51/481);EBV DNA(+)淋巴瘤的患病率为14.4%(43/299),EBV DNA(-)淋巴瘤的患病率为4.4%(8/18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合并的淋巴瘤类型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占80.4%(41/51),伯基特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均占7.8%(4/5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D4细胞平均值为(156±116.88)个/μL,伯基特淋巴瘤CD4细胞平均值为(282±70)个/μL,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6,P=0.026),霍奇金淋巴瘤CD4细胞平均值(213±152)个/μL,浆母细胞淋巴瘤CD4细胞为126个/μL。EBV DNA载量数量级从103至105其淋巴瘤的患病率从8.4%上升至24.44%。不同EBV DNA数量级的患者,淋巴瘤患病风险分别为:103 [比值比(OR)=2.00,95%可信区间(CI):0.76~5.21],104(OR=3.06,95%CI:1.58~5.92),105(OR=3.20,95%CI:1.51~6.81)。结论在HIV/AIDS病人中,外周血EBV DNA载量 1 000拷贝/mL的病人与EBV DNA载量1 000拷贝/mL病人相比,其淋巴瘤患病风险增加至少2倍,且随着EBV DNA载量数量级的增加患淋巴瘤的风险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老年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对48例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免疫组化染色以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48例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多形性亚型占45.83%(22/48),单形性亚型为54.17%(26/48);48例患者中,GCB型30例(62.50%);随访时间为2~102个月,5年生存率为16.5%,中位值为4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43.9个月;具有肿瘤坏死和血清中LDH水平升高特点的患者预后较差;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状态主要与血清中LDH水平、肿瘤性坏死相关。结论该地区老年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率较高,且以多型性较为常见,BCL-2、"星空"现象以及LDH水平升高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并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石蜡样本中的miR-224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患者的石蜡样本84例,以8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作为对照,采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其miR-224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数据及预后的关系。结果:miR-224在DLBCL患者组的表达水平为(0.98±0.24),而对照组的表达水平为(1.8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224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及Hans分型无相关性(均P0.05),而患者的Ann Arbor分期及IPI评分与miR-224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均P0.05)。以miR-224表达水平的中位数为阈值将84例DLBCL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miR-224高表达组的无复发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IPI评分≥3分(P=0.030)及miR-224低表达(P=0.038)均为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miR-224在DLBCL患者石蜡样本中低表达,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其表达水平与免疫亚型无关,高表达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高于低表达组,提示miR-224可作为一个新的DLBCL预后判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