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早癌及癌前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R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胃肠道癌前病变及早癌的重要措施,一般对于直径〈2cm的病变可以用圈套器一次性切除。对于直径≥2cm的病变尽管可以进行分次切除,但是研究已经表明分次EMR存在病变残留的几率较高,而破坏性切除如氩气刀、光动力等方法不能保留标本,因此难以准确判断整个病变侵犯深度及范围。尽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经应用于临床近10年,但是由于器械、培训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国内至今未能普及应用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或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ESD组和EMR组,比较组疗效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病变直径、出血率及穿孔率均显著大于EMR组(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显著小于EMR组。两组间一次性切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SD组整体疗效优于EMR组,但是ESD组出血率和穿孔率均高于EMR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幽门部癌前病变和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的148例幽门部癌前病变和早癌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资料。[结果]1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110(平均49)min。病变的整块切除率为81.08%(120/148),完整切除率为70.27%(104/148)。发生术中出血者5例(3.38%),给予了高频电凝止血或钛夹夹闭止血;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者3例(2.03%),均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或再次行内镜下止血手术成功止血;狭窄者1例(0.68%),通过行球囊扩张术后缓解。术后病理提示:腺瘤102例(68.92%),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2例(8.11%),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16.89%),高分化腺癌9例(6.08%)。在术后平均31个月的随访时间中,有1例腺瘤患者在术后12个月后发生了局部复发,再次行ESD治疗切除了复发病变,术后再次随访24个月后未见再次复发情况。[结论]对于幽门部的癌前病变及早癌,彻底的病灶评估,合适的辅助技术再加上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ESD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居世界第1位,且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因此,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关键。近年来,内镜下微创治疗已成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主流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发展较为突出的就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本文就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正>食道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食道癌早期基本无特异性症状,所以患者感受到临床症状时到医院就诊时多数患者已经处于中晚期,从而造成食道癌患者的死亡率较高,早期确诊对降低食道癌致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所以本研究对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在本院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切除术进行食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76例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的125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安全性、并发症及预后等。[结果]125例中食管病变67例,胃病变41例,十二指肠病变1例,结肠病变6例,直肠病变10例;病灶共143个,平均直径2.66cm。所有病灶均在内镜下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44.6min。术中少量出血占7.2%,延迟出血占4%,穿孔发生率4.8%,术后发热率12%,4例ESD后病理基底有癌细胞浸润追加外科手术治疗。住院时间4~50(平均11.87)d。随访3~31个月,其中1例残留,2例复发,6例出现食管狭窄,1例发生支气管胃食管瘘。[结论]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但随着内镜操作医师技术水平的提高,内镜器械的改进,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74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ESD组(n=40)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n=34),观察两组手术指标差异,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统计术后复发率,观察患者消化道功能的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结果 (1)ES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EMR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EMR组(P0.05);(2)ESD组轻度疼痛所占比例(82.50%)高于EMR组,中重度疼痛所占比例(7.50%、0.00%)均低于EMR组(P0.05);(3)ESD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EMR组的32.35%(P0.05),且其完整切除率高于EMR组(P0.05);(4)术后3、12个月ESD组复发率(2.50%、5.00%)低于EMR组(8.82%、17.65%),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ESD组术后3、6、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EMR组(P0.05)。结论采用ESD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手术完整切除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少,术后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预后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因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77例(切除病灶186个)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性切除者147例,术中发生并发症者4例,经治疗均痊愈,147例均进入随访组;非治愈性切除23例,其中5例补充外科手术治疗,2例行术后放疗,余跟踪随访;无法评估7例,全部进入随访组。共计随访160例,其中门诊内镜随访116例,电话随访44例,失访17例,总随访时间1~6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随访6个月者15例,6~12个月者28例,12~36个月者68例,36个月者49例;术后食管狭窄11例,病变复发6例,其中2例接受外科手术,4例再次行ESD术;3~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生存率高,预后及远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琳琳  鲁迪 《内科》2021,(4):549-551
目的 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上消化道早癌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PDCA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及风险,比较不同部位病变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年6月-2013年6月内镜下切除且病理明确诊断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126例,其中咽部2例、食管23例、胃38例、结肠60例、十二指肠3例。将126例病变按照以往报道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生操作经验分为内镜下易于治疗组(easy treat;n=67)和难于治疗组(difficult treat;n=59),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大小、平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整体手术切除标本平均直径为(5.0±1.3)cm,平均手术时间为(84.9±17.5)min,整块切除率96.0%,完整切除率91.3%,并发症发生率为9.5%,原位复发率为4.0%。两组切除标本平均面积为(4.4±0.6)cm2和(5.3±1.1)cm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分别为5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两组不完整切除分别为1例和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两组非整块切除分别为4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难于治疗组所花时间多于易于治疗组,平均时间分别为(44.8±9.7)min和(78.3±1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效果好,治愈率高。对于比较难以实施ESD操作的部位,如食管、贲门、乙状结肠等只要医生努力提高操作水平,操作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同样可以达到安全、完整切除病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消化道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1月至200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ESD治疗消化道病变24例。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4例患者病变全部切除成功,操作时间36~165 min,平均75.7 min。其中,胃窦体病变操作时间41~81 min,平均60.1 min;2个胃底部病变耗时分别为114 min和118 min,平均116.0 min;食管病变操作时间39~102 min,平均63.7 min;大肠病变36~165 min,平均83.8 min。无术中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术后迟发出血1例,内镜下止血成功,出血率为4.1%。患者住院天数5~19 d,平均8.8 d。所有病例均纳入内镜随访计划,随访时间最长12个月,最短1个月。随访结果,复发1例,复发残留率4.2%。结论ESD虽然有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技巧难度大等缺点,但对于消化道早期肿瘤以及黏膜病变具有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染色内镜、超声内镜和ESD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水平亦明显提高。隧道内镜技术是在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和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目前已应用于贲门失弛缓症剖以及胃、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治疗,疗效类似外科手术,同时又具有安全、微创、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我院在ESD基础上成功联合隧道内镜技术(又称经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切除了18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一、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胃镜发现的食管早癌和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越黏膜卜层者15例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变.结果 15例食管早癌和上皮内瘤变病变,最大卣径2.5~4.5 cm(平均3.2 cm).1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3.3%(14/15).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白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45~15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 ml,均经电凝、氙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ESD穿孔发生率0(0/15).术后随访14例,随访期6~18个月(平均11.5个月),创而完全愈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6.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被发现,淋巴结转移风险低的早期癌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其效果等同于外科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势在于可以整块切除较大病变.本研究采用ESD治疗符合内镜切除原则的早期消化道癌、癌前病变以及胃肠道类癌,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并发症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食管、胃、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28例,共治疗病变29处.内镜下明确病变边界,采用氩离子凝固(APC)或针式刀在距病变边缘0.3~0.5 cm处环周点状凝固标记,再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完全抬起,在距离标记点约0.5 cm处用针刀及IT刀环行切开黏膜至黏膜下层,用IT刀逐渐将黏膜剥离,部分病变回缩后用圈套器将病变黏膜圈套电凝切除.术中出血用热凝同止血钳、APC或金属夹止血.切除病变回收送病理.所有病例均按计划内镜随访.结果 本组29处病变中,22处病变完整切除,6处病变分块切除,1处病变未能全部切除.胃窦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0%(12/12),胃角至贲门间病变为5/7,食管病变为3/5,结直肠病变为2/5.1例出现术后迟发出血.胃窦病变平均手术耗时最短,为48 min.20例随访1~12个月均无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技术可以根据病变的大小及形状确定切除范围,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缺点之一是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襄州区人民医院诊治的20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将20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实验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整体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25.0%(P0.05)。结论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效果理想,该方法对病变直径选择范围大,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引起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132例行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29例,其中食管狭窄22例(16.7%),迟发型出血5例(3.8%),食管穿孔2例(1.5%)。将狭窄组(n=22)与非狭窄组(n=110)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阶梯变量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和组织浸润深度为m2是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ESD后影响管腔狭窄的危险因素是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