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会艳 《河北中医》2011,33(9):1426-1427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病因主要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骨科大手术后,好发部位为下肢,由于骨折后炎性反应及血管损伤反应,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是血液发生血栓、血栓前状态的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改变的分子标志物,可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过程的变化,是血栓形成或溶解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骨科常见并发症,起病隐匿且发生率高达50%[1],一旦发生可引起患肢极度肿胀,且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可危及生命,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2]。  相似文献   

3.
邱凤敏  王戌萍 《光明中医》2023,(7):1377-1379
目的 探究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78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运用信封抽签法分为2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39例穴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穴位按摩护理,比较2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 穴位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护理3 d和7 d后股静脉血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可加快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股静脉血流速,避免红细胞聚集,对改善下肢肿胀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孙瑜  周荣斌 《中医正骨》2012,24(4):22-2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剐在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22例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规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500 ng·L-1为深静脉血栓阳性,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应用诊断试验的一致性检验比较2种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术后第7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阳性28例;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为深静脉血栓24例.2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05,P=0.000),灵敏度91.7%,特异度93.9%,准确度93.4%.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F=121.960,P=0.000);且术后第7天时明显高于术后第3天时(P=0.000).结论: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新田 《河南中医》2016,(6):1032-1033
目的:观察通脉汤防治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创伤骨折术后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50万U·d-1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中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钙4 000 U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脉汤治疗。结果: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3.16%,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26%,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PTT、PT、FIB、PLT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D-D含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脉汤能改善机体血液高凝状态,防治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自拟通脉汤防治成人严重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110例严重创伤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防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式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研究组予自拟通脉汤治疗,对比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凝血指标(PLC、D-D)i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7.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64%(P0.05);此外,研究组在两组治疗后PLC、D-Di均较治疗前发生显著改善基础上,其D-Di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通脉汤防治成人严重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良好,并且可以改善患者机体血液高凝状态,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和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中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015年6月-2019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500例住院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并比较P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进入该院骨科治疗的12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行手术治疗;将术后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的100例患者划分为对照组,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20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实行D-二聚体检测对比其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前、术后3 d及术后7 d D-二聚体检测结果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检测,D-二聚体检测阳性例、彩超检测阳性例,说明D-二聚体检测结果与彩超检测结果相接近,其检测特异度为96.00%、敏感度为100.00%及准确度为95.00%。结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实行D-二聚体检测的效果显著,能大大提高其诊断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诊断领域使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患者的血液由于某些原因非正常地在血管深静脉处凝聚,深静脉血栓形成归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系统疾病~([1])。其形成大多数发生于制动状态下,发病因素多为血流流动缓慢、血管静脉壁损伤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之后,除少数血栓能自行溶解外,其余大部分血栓会随血液流动扩散到全身肢体的深静脉处,如不能及时诊疗,多数会发展为血栓,形成后遗症~([2])。因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  相似文献   

10.
何龙  葛占洲  周瑾 《新中医》2020,52(22):77-79
目的:观察通脉活血益气方在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 12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6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及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脉活血益气方进行防治,均治疗 15 天。比较 2 组术前、术后第 1 天及第 15 天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变化;每天检查双下肢血管彩超,观察深静脉血栓是否形成;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第 1 天,2 组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升高 (P<0.05);术后第 15 天,2 组 D-二聚体水平较术后第 1 天降低 (P<0.05),且观察组 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前,2 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 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 天,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1.67%(1/60),低于对照组 11.67%(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活血益气方可以有效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无不良反应,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化瘀通脉灵汤防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用化瘀通脉灵汤,对照组用低分子肝素钙。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肢体肿胀、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及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结果: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肢体肿胀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及术后14天肢体肿胀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14天PT、INR、D-dimer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通脉灵汤预防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较好,疗效及安全性与低分子肝素钙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服化瘀渗湿汤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双下肢使用空气压力泵。其中1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化瘀渗湿汤口服。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7天测定并比较2组患者血浆DD和FBG的含量。结果: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浆DD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时间效应(F=137.114,P=0.001);2组患者血浆DD含量比较,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分组效应(F=6.484,P=0.014);术前和术后第1天2组患者血浆DD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653±0.388)mg·L~(-1),(0.643±0.384)mg·L~(-1),t=0.104,P=0.918;(2.305±0.623)mg·L~(-1),(2.607±0.599)mg·L~(-1),t=-1.910,P=0.061];术后第7天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空气压力泵和化瘀渗湿汤组的血浆DD含量低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空气压力泵组[(0.530±0.249)mg·L~(-1),(0.790±0.225)mg·L~(-1),t=-4.246,P=0.001];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2.498,P=0.099)。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浆FBG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时间效应(F=245.334,P=0.001);2组患者血浆FBG含量比较,组间差异总体上无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分组效应(F=2.380,P=0.128);术前和术后第1天2组患者血浆FBG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10±0.511)g·L~(-1),(2.909±0.563)g·L~(-1),t=0.728,P=0.470;(4.621±0.421)g·L~(-1),(4.739±0.614)g·L~(-1),t=-0.870,P=0.388],术后第7天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空气压力泵和化瘀渗湿汤组的血浆FBG含量低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空气压力泵组[(2.958±0.397)g·L~(-1),(3.336±0.488)g·L~(-1),t=-3.294,P=0.002];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3.964,P=0.022)。结论: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下肢使用空气压力泵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化瘀渗湿汤,能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浆DD和FBG的含量,改善术后血液高凝、高黏状态,其效果优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下肢使用空气压力泵。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股骨颈骨折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有效的护理预防,是减轻患者痛苦与降低DVT发病率的重要条件.我科通过对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四年来均无患者发生DVT,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万爱雪  林恩胡  郭秀媚 《新中医》2015,47(9):240-242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内服联合穴位艾灸预防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就诊前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DVT预防性措施,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 m L皮下注射。观察组采用艾条以雀啄灸法灸患肢三阴交、血海;同时给予血府逐瘀汤内服。2组均连续治疗20天。观察DVT发生情况,统计DVT发生率;观察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检测2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2组患者术后第1天DVT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观察组和对照组的DVT发生率分别为6.25%和1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0天观察组DVT发生率8.75%,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0天,观察组患者PT和APTT时间较对照组同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0天的APTT时间较对照组同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天,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穴位艾灸预防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手法按摩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于我院行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联合手法按摩进行干预,两组均持续干预10 d。对比两组术后DVT发生情况、凝血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DVT发生率相近,但观察组DVT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手法按摩能够改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凝血指标水平,降低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血浆D一二聚体含量检测,并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55.9%;同时阳性预测值为88.6%、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起着关键性的意义,可作为临床排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马渑霞 《新中医》2021,53(3):181-183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接受剖宫产术生产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比较2组临床症状评分、下肢血流速度及血管内径、凝血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脉活血方联合西医预防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140例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抗生素预防感染、营养支持、镇痛、功能锻炼等,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4 100 IU/次,2次/d。观察组7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脉活血方。记录2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观察2组入院时及术后第1,7天时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中医证候变化、下肢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时,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时,2组APTT、PT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FIB、D-二聚体水平较入院时升高(P均0.05);术后第7天时,2组APTT、PT、FIB、D-二聚体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APTT、P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第7天时,2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入院时和术后第1天时(P均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部周围骨折术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通脉活血方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机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凝结于下肢深静脉,导致血管阻塞、血液回流障碍。该病会导致患肢静脉曲张、溃疡坏死、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严重者危及生命,是仅次于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疾病的第3大血管性疾病~([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手术、创伤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增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药物干预、外科手术和导管介入是常用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