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指导肝穿刺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肝脏穿刺活检术的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30例术前行常规灰阶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灰阶超声检查比,超声造影检查组显示病灶内部坏死区显著提高(56.0%对30.0%,P=0.02...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肾脏占位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22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肾脏占位患者75例,对75例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肾脏占位的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灌注模式,分析灌注特点,最后对比分析手术病理结果。结果 75例肾脏占位性疾病患者共75个病灶,其中肾脏恶性肿瘤63个,良性肿瘤12个。肾脏超声造影定性诊断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66.7%,准确度为92.0%。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能够动态观察肾脏占位的血流情况,通过其增强模式以及灌注特点有助于判断其良、恶性,对其性质的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增强CT扫描与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81例,均进行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观察肝脏占位性病变增强CT和超声造影表现特征,记录并比较肝脏良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参数,比较增强CT扫描与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本组包括肝细胞癌41例,肝硬化再生结节7例,肝脓肿5例,肝腺瘤3例,肝血管瘤18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7例;经过量化分析,41例肝脏恶性病变患者达峰时间[(33.2±5.8) s]、上升时间[(24.1±4.9) s]和平均通过时间[(108.5±21.3) s]均明显低于40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分别为(48.6±13.2) s、(38.7±11.5) s 和(156.7±35.6) s,P<0.05],灌注指数(145.3±39.2)明显高于肝脏良性病变患者[(83.6±17.9),P<0.05];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度为97.1%,特异度为92.3%,诊断正确率为96.3%,而增强CT扫描则分别为80.3%(P<0.05)、91.2%(P>0.05)和85.2%(P<0.05)。结论 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方面能在形态学和数据测量方面提供丰富的反映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信息,且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刘成芳  王胜华  郭婧熙 《肝脏》2016,(10):863-86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下肝良性局灶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6例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分析病灶超声造影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对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例肝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中,肝包虫、肝脓肿、复杂肝囊肿、肝细胞腺瘤、肝脏炎性假瘤、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内脂肪沉积不均、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内胆管囊腺瘤以及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分别占2、14、7、4、11、2、16、8、1、1例;其中肝包虫(2例)、复杂囊肿(7例)和孤立性坏死性结节(1例)患者无增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和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患者分别呈动脉相急速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持续增强;肝内脂肪沉积不均(16例)患者表现为等增强;肝细胞腺瘤(4例)动脉相均表现为高增强,其中门脉相低增强占1例,门脉相和延迟相等增强或高增强占3例;肝脏炎性假瘤(11例)中无增强占7例,动脉相分割状增强后迅速退出占2例,动脉相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呈低回声延迟相占2例;肝胆内胆管囊腺瘤(1例)实性部分动脉呈高增强,在门脉相和延迟相低增强,三相中央均无增强区;肝脓肿(14例)中呈动脉相不同程度的网格样增强,门脉相等增强或低增强。使用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进行诊断,诊断符合率(93.94%)明显优于使用常规超声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进行诊断的诊断符合率(62.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使用超声造影进行诊断比常规超声诊断更准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CUES)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诊治的肝局灶性病变患者186例(206个病灶)。所有的受试者均接受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参照欧洲肝脏超声造影指南(2012版)标准进行肝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应用ROC曲线下面积判断指标诊断的效能。结果 在18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肝左右叶病灶126例,肝左叶病灶29例,肝右叶病灶31例;超声共发现病灶206个,其中良性病灶78个(37.9%),恶性病灶128个(62.1%)。在78个良性病灶中,血管瘤51个,肝脓肿10个,错构瘤4个,结节性增生5个,炎性假瘤8个。在128个恶性病灶中,原发性肝癌124个,转移癌4个;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7,显著优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0.803(P<0.05),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6%、98.6%和96.8%,显著优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89.1%、76.8%和84.4%(P<0.05)。结论 CUES检查对判断肝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具有协同作用,临床医师可以通过这些检查确定肝内病灶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探讨超声造影前后肝内占位病变定性的准确性及可靠性。51例肝脏占位性病变行Sonovue超声造影(CEUS)检查,确诊后与常规彩超(CDFI)检查结果对照,计算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诊断原发性肝癌、肝恶性肿瘤治疗术后疗效评价、肝硬化恶性占位筛选方面CEUS与CDFI诊断准确性存在明显差异(P〈0.01)。Sonovue CEUS在肝脏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效能。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97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接受肝穿刺活检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EUS检查,采用Tom Tec Sono Liver CAP 软件分析CEUS数据,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超声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经病理学检查,在97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诊断恶性病变41例(胆管细胞癌5例、转移性肝癌10例、肝细胞癌26例)和良性病变56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9例和炎性假瘤27例);恶性病变动脉期局部血流量为(63.9±12.1)mL/min,显著大于良性病变【(42.7±8.9)mL/min,P<0.05】,延迟期局部血流量为(17.6±2.4)mL/min,显著小于良性病变【(19.0±2.7)mL/min,P<0.05】;恶性病变始峰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和通过时间分别为(11.5±2.1)s、(34.1±6.9)s、(25.8±4.3)s和(110.5±20.7)s,显著短于良性病变【分别为(14.1±2.3)s、(45.9±6.2)s、(37.6±5.8)s和(149.3±24.1)s,P<0.05】,而灌注指数显著大于良性病变【(141.2±20.0)对(89.7±18.9),P<0.05】;二维超声诊断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78.4%,准确度为78.4%,阳性预测值为70.8%,阴性预测值为85.7%,而CEUS诊断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82.1%,准确度为81.4%,阳性预测值为76.7%,阴性预测值为85.2%。结论 CEUS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协助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8.
针吸细胞学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针细胞学穿刺肝占位性病变201例,能够明确诊断良恶性者183例,其中80例有手术后病理组织学对照,73例组织学完全符合,准确率达91.4%,着重探讨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的细胞学特征。结论:经皮肝穿刺细胞学诊断肝癌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检查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随着超声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手段.目的:分析各种不同的肝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检查中的表现,探讨其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SonoVue造影剂对22例不同类型的肝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同时以视频影像同步记录造影剂进入肝内血管、肝实质和肝占位性病变的时间和形态的变化.结果:不同类型的肝占位性病变在超声造影检查中显示出不同的动脉相、门静脉相和延迟相的变化.原发性肝癌以造影剂"快进快出"为主要表现;转移性肝癌以延迟相造影剂充盈缺损为主要表现;肝血管瘤以延迟相有显著的造影剂摄取为主要表现;肝脓肿以快速增强持续整个门静脉相和延迟相为主要表现;肝硬化结节则以与肝实质无法区分的同步强化为主要表现.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明显优于普通超声检查,在显示肿瘤数目,尤其是发现微小病灶方面优于增强CT,提高了超声检查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实时超声显示肝外胆管实性占位性病变主要来自结石、肿瘤、寄生虫等,其中以结石最多见。由于肝外胆管较细,对比条件差,尤其末端胆管易受肠气干扰,病变显示不清或出现伪回声,导致诊断困难。本文对我院近10年来实时超声检查发现122例肝外胆管实性占位性病变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内窥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对照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心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6例经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发现心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均行TTE及CEUS检查,判断病变性质,分析TTE及CEUS检查的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表现.方法 本组纳入52例ICC患者,常规行超声和CEUS检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灰阶超声表现为均匀低回声者23例(44.2%,不均匀低回声者22例(42.3%),稍高和高回声者7例(13.5%);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表现为0级11例(2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腹部CT和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效能.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肝外胆道梗阻性病变患者107例,术前行腹部超声、CT和MRCP检查,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腹部超声、CT和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效能.结果 本组病例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肾上腺素在肝内占位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瞻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31例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结果。26例原发性肝癌常规血管造影病变显示21例,占数80.77%(21/26),药我一血管造影显示25例,占96.1%(25/26)。22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内化疗条栓塞治疗,其中14例行肾上腺素辅助栓塞治疗。3个月复查,普通治疗组复发62.5%(5/8),肾止腺素辅助栓塞治疗组复发28.6%(4/14)。肾上腺素对于肝脏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增强技术(CEUS)对心脏占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心脏占位的45例患者,进行心腔显影(CVO)及实时灌注显影(RTPI),并将CEUS结果与心脏磁共振、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术后病理、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在侧脑室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28例侧脑室占位患者,手术切除前后及术中应用实时超声对病灶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指导临床医师选择合适手术路径,评价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28例侧脑室占位病变患者中,边界不清晰10例(35.7...  相似文献   

17.
由于腹部脏器多 ,腹部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较困难。影像学检查虽为发现腹部占位性病变提供了方便 ,但对其定性诊断常不明确。组织学检查可明确病变的性质来源 ,是最为权威的确诊方法。为探讨B超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对腹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经B超检查发现腹部占位性病变但未能临床确诊 ,经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的病例 2 18例。影像学结合临床检查确诊的病例除外。一、材料与方法1.病人资料 :我所 1994年 1月~ 2 0 0 0年 6月间的住院病人共 2 18例 ,其中男 16 5例 ,女 5 3例 ;年龄 3~ 83岁 ,平均4 7.7岁。入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心房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超声心动图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超声检查诊断左心房占位性病变的患者66例,与其他影像学检查、临床治疗、手术病理、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研究66例左心房占位病变中血栓27例, 左心房内及二尖瓣赘生物20例,左心房黏液瘤15例,副神经节瘤1例,左心房原发性肿瘤1例及转移瘤2例。典型声像特点:15例黏液瘤多有蒂,且附着于房间隔卵圆孔边缘且活动度较大。27例左心房内血栓无蒂,活动性差,在形成及治疗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20例左心房内赘生物表现为二尖瓣或心内膜上附着团块状回声,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较大的赘生物难以与心脏肿瘤相鉴别,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诊断。左心房恶性肿瘤3例无蒂,活动性差,与心内膜界限不清,伴少量心包积液,CDFI检查团块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心脏副神经节瘤1例位于主动脉的副神经节内。结论:超声心动图是目前检出和评价左心房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 能准确描述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形状、活动性、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9.
汤颖  刘彦君  温瑜鹏  崔海峡  任群 《肝脏》2016,(10):827-83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分析造影表现特征,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证实。结果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结果为标准,超声造影检查对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率分别为97.5%、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的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及消退时间均明显晚于恶性病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11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出病变114个,表现特征分别为:肝内胆管细胞癌47个,为快进快出特征;肝细胞癌5个,为快进慢出特征;肝转移癌22个,为快进快出特征;肝血管癌20个,为快进快出特征;肝硬化结节7个,为快进快出特征;局灶性脂肪肝8个,为等进等出特征;局灶性结节增生2个,为快进慢出特征;肝脓肿3个,为快进快出特征。结论超声造影对良性和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较高,并能清晰反映出不同性质病变的造影增强特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超声造影 (CEUS)表现特征,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诊治的ICC患者64例,接受常规CT、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CEUS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例患者存在64个肝内病灶,其中46例(71.9%)病灶边界较为模糊,18例(28.1%)边界较为清晰;56例(87.5%)病灶呈低回声,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中或低分化,8例(12.5%)病灶也呈低回声,但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癌细胞为高分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64例肿瘤病灶少血供26例(40.6%),无血供38例(59.4%);CEUS显示,33例(51.6%)ICC患者病灶表现为环状增强向内充填, 10例(15.6%)表现为整体条片状高增强,21例(32.8%)表现为无强化。在门脉期,11个(17.2%)病灶可见造影剂灌注未消退,53个(82.8%)病灶未见造影剂灌注。延迟期均未见造影剂存留;超声造影显示病灶范围较大、不规则,无包膜样结构,而常规CT检查则形态较为规则,MRI平扫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略高或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结论 ICC的超声造影主要表现为病灶边界较为模糊、环形灌注、病灶呈现低回声、于动脉期出现一过性增强、无包膜样结构,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