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南京市30岁以上人群的膳食状况以及膳食模式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07年6-9月对南京市2个城区7个社区3 376名30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利用膳食平衡指数(diet balance index,DBI)构建膳食模式.结果 DBI总分(DBI_TS)平均值为-2.84±10.10,其中负端分(DBI_LBS)平均值为15.35±7.14,正端分(DBI_HBS)平均值为12.51±5.05,膳食质量距(DBI_DQD)平均值为27.86±7.15.9种DBI模式中D型模式所占比例最高(54.8%),且在性别、年龄、社会经济状况(SES)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体质指数(BMI)、腰围(WC)值平均每增加1个单位,DBI_DQD分别增加0.035、0.093.经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与正常组相比,腹部并全身性肥胖组中非理想模式比例较高,OR=1.58(95% CI=1.11~2.27,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OR=1.57,95% CI=1.09~2.25,P<0.05).结论 肥胖与膳食模式之间存在相关,理想膳食模式对控制人群的肥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四川省绵阳市成人腹型肥胖的流行现状,为制定成人腹型肥胖的干预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四川省绵阳市共抽取300 662名18岁及以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以WHO规定的亚太地区标准作为划分成人腹型肥胖的标准。结果 调查对象中,共62 804名为腹型肥胖者,检出率为20.89%。其中男性腹型肥胖者有15 886名,检出率为12.36%,女性腹型肥胖者有46 918名,检出率为27.26%,女性高于男性(χ2=9 887.13,P<0.001);50~59岁年龄组的腹型肥胖检出率最高,为27.40%,腹型肥胖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χ2趋势=5 692.20,P<0.001);丧偶者腹型肥胖检出率最高(31.55%),未婚者最低(5.61%);无业者腹型肥胖检出率最高(26.42%),学生最低(4.26%);安州区腹型肥胖检出率最高(33.43%),江油市最低(1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四川省绵阳市18岁及以上人群总体腹型肥胖检出率较低,但50~59岁年龄组人群、丧偶者、无业者腹型肥胖检出率较高,应重点关注,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西宁地区40岁以上人群肥胖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法,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行健康体检的1149名40岁以上人群作为基线资料,并于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开展统一健康状况随访.按照体质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A1、A2、A3、A4组,计算各组高血压发病率.以A2组为参...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维)族和汉族人群中心性肥胖现患状况、分布特点及几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在中心性肥胖和非中心性肥胖者之间患病率的比较.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采用随机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疆、东疆、北疆、乌鲁木齐市区50岁以上的汉族及维族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新疆维、汉两民族8284人,中心性肥胖的粗患病率为55.40%.按2000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标化,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为50.11%.其中男性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维族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汉族(P<0.05).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于腹围正常者(P<0.05).结论 新疆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及民族间差异,中心性肥胖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非肥胖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维)族和汉族人群中心性肥胖现患状况、分布特点及几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在中心性肥胖和非中心性肥胖者之间患病率的比较.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采用随机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疆、东疆、北疆、乌鲁木齐市区50岁以上的汉族及维族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新疆维、汉两民族8284人,中心性肥胖的粗患病率为55.40%.按2000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标化,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为50.11%.其中男性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维族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汉族(P<0.05).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于腹围正常者(P<0.05).结论 新疆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及民族间差异,中心性肥胖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非肥胖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维)族和汉族人群中心性肥胖现患状况、分布特点及几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在中心性肥胖和非中心性肥胖者之间患病率的比较.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采用随机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疆、东疆、北疆、乌鲁木齐市区50岁以上的汉族及维族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新疆维、汉两民族8284人,中心性肥胖的粗患病率为55.40%.按2000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标化,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为50.11%.其中男性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维族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汉族(P<0.05).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于腹围正常者(P<0.05).结论 新疆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及民族间差异,中心性肥胖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非肥胖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维)族和汉族人群中心性肥胖现患状况、分布特点及几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在中心性肥胖和非中心性肥胖者之间患病率的比较.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采用随机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疆、东疆、北疆、乌鲁木齐市区50岁以上的汉族及维族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新疆维、汉两民族8284人,中心性肥胖的粗患病率为55.40%.按2000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标化,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为50.11%.其中男性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维族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汉族(P<0.05).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于腹围正常者(P<0.05).结论 新疆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及民族间差异,中心性肥胖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非肥胖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维)族和汉族人群中心性肥胖现患状况、分布特点及几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在中心性肥胖和非中心性肥胖者之间患病率的比较.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采用随机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疆、东疆、北疆、乌鲁木齐市区50岁以上的汉族及维族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新疆维、汉两民族8284人,中心性肥胖的粗患病率为55.40%.按2000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标化,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为50.11%.其中男性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维族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汉族(P<0.05).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于腹围正常者(P<0.05).结论 新疆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及民族间差异,中心性肥胖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非肥胖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维)族和汉族人群中心性肥胖现患状况、分布特点及几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在中心性肥胖和非中心性肥胖者之间患病率的比较.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采用随机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疆、东疆、北疆、乌鲁木齐市区50岁以上的汉族及维族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新疆维、汉两民族8284人,中心性肥胖的粗患病率为55.40%.按2000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标化,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为50.11%.其中男性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维族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汉族(P<0.05).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于腹围正常者(P<0.05).结论 新疆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及民族间差异,中心性肥胖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非肥胖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维)族和汉族人群中心性肥胖现患状况、分布特点及几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在中心性肥胖和非中心性肥胖者之间患病率的比较.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采用随机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疆、东疆、北疆、乌鲁木齐市区50岁以上的汉族及维族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新疆维、汉两民族8284人,中心性肥胖的粗患病率为55.40%.按2000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标化,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为50.11%.其中男性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维族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汉族(P<0.05).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于腹围正常者(P<0.05).结论 新疆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及民族间差异,中心性肥胖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非肥胖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肥胖测量指标BMI(体质指数)、WC(腰围)、WHR(腰臀比)、WHtR(腰身比)与糖尿病患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6个乡镇/街道≥35岁的居民11599名进行问卷调查并体检,分析BMI、WC、WHR、WHtR和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常熟市≥35岁成人糖尿病患病率12.18%,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为(5.66±1.32)mmol/L.不同BMI、WC、WHR、WHtR组间空腹血糖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MI、WC、WHR、WHtR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BMI、WC、WHR、WHtR最高分位组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是最低分位组的4.40、2.50、2.26、2.13倍(P值均<0.05).BMI、WC、WHR、WHtR每增加1个标准差,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增加40.0%、50.4%、52.3%、46.2%.结论 肥胖测量指标BMI、WC、WHR、WHtR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糖尿病患病风险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中心性肥胖指标对糖尿病的筛查价值优于BM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营养素摄入量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对200名在北京协和医院健康体检者进行膳食调查及测量腰椎(L)2~4、股骨大粗隆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并分为中青年男女组、老年前期男女组和老年男女组,各组及性别间进行比较.结果 男性老年组平均每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摄入量分别为(71.4±11.7)g、(294.2±54.7)g和(2196.9±311.3)kcal,显著低于男性中青年组;男性中青年组平均每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摄入量分别为(91.7±19.5)g、(81.8±85.2)g和(2716.0±451.7)kcal.钙摄入量以女性老年组为最低,平均每日摄入量为(362.0±167.1)mg;男性老年组L2~4、股骨大粗隆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中青年组(P<0.05)及男性老年前期组(P<0.05);女性各组L2~4、股骨大粗隆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异常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显著(P<0.0001);男性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骨密度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女性老年前期组(P<0.05)和女性老年组(P<0.05).结论 影响老年女性骨密度异常的因素之一可能为钙摄入的减少,脂肪摄入量的增加可能是影响骨健康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肥胖已经成为诱发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利用知识图谱分析技术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知识基础来源,为相关人员科学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Ⅲ对Web of Science V5.13及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以(obesity OR obese OR fat OR overweight)AND(cancer OR tumour OR tumor OR carcinoma OR neoplasm)为检索式,时间区间为200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之间的33 296篇文献的信息进行研究。结果 通过知识图谱分析,了解到近10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知识基础来源,研究热点就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知识基础来源就是共被引频次较高的参考文献。结论 与肥胖相关癌症主要有乳腺癌、结肠直肠癌、肝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贵州省30~79岁侗族妇女子宫肌瘤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用χ2及趋势χ2 分别检验因素与子宫肌瘤检出情况的差异及变化趋势;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非农业和统一居民户口、BMI为超重、40~49岁的妇女更容检出子宫肌瘤,OR(95%CI)分别为3.004(1.759~5.132)、1.863(1.156~3.002)、1.559(1.070~2.271)、24.316(7.683~7.759),均P<0.05;月经状况为绝经的妇女检出子宫肌瘤的风险较低,OR(95%CI)0.294(0.155~0.556),P<0.05。结论 加强侗族农村妇女的健康教育;在30~59岁期间适当提高子宫肌瘤检查的频率;适当控制体重,谨慎流产以降低子宫肌瘤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广州市中老年人体脂率(BFP)与BMI、腰围(WC)和腰臀比(WHR)等常规肥胖指标的相关性,并推算BFP相应切点值。方法 基于“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GBCS)平台,选择3 490名50岁及以上相对健康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于曲线拟合分析,确定BFP与BMI、WC和WHR间的相关方程,然后再引入性别、年龄、体力运动、吸烟、饮酒等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方程,进而推算反映肥胖程度的BMI、WC、WHR各切点值对应的BFP切点值,然后与另一组进行验证。结果 BFP随BMI、WC和WHR的增加而增加,与WC、WHR相比,BMI能更好预测BFP,其回归方程为BFP=(-23.47-8.87×性别)+2.94×(BMI)-0.024×(BMI)2,决定系数R2=0.805。根据回归方程,超重(24 kg/m2≤BMI < 28 kg/m2)对应的BFP分别男性为24.3%≤BFP < 31.1%,女性为33.2%≤BFP < 40.0%。与WC、WHR对应的BFP判定肥胖的一致性相比,BMI所对应的BFP判定肥胖的一致性较好,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男性为0.909,女性为0.91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男性为70.3%、85.5%;女性为75.2%、93.0%。结论 BFP与BMI的相关性较好。广州市中老年人BFP对应于超重/肥胖(BMI≥24 kg/m2)的切点值男性为24.0%,女性为33.0%。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四川省彭州市成年人辣食摄入特征以及辣食与肥胖的关系,为慢性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项目四川省彭州市基线调查数据。于2004—2008年在四川省彭州市15个乡镇共完成55687名30~79岁常住居民的基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血样样本检测等内容,描述人群中辣食摄入、肥胖患病情况等。采用SAS 9.4和Excel 2013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辣食因素与肥胖的关系。结果彭州市人群辣食摄入率为77.66%,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P<0.05)。开始摄入辣食年龄为9.2岁,摄入时间以30~49年最多(64.36%)。同时摄入2种及以上辣食人群占97.51%。辣食摄入组肥胖患病率(8.56%)高于辣食非摄入组(7.25%),患病率随着辣食摄入频率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与不摄入辣食相比,女性和全人群辣食摄入与患肥胖高风险相关(OR值分别为1.24和1.19),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辣食摄入与患肥胖无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和全人群每天或几乎每天摄入辣食(OR值分别为1.29和1.23),吃辣强度为中、高(女性OR值分别为1.11和1.38,全人群OR值分别为1.10和1.26),同时摄入辣食种类为5种(女性和全人群OR值分别为1.56和1.28)与患肥胖高风险相关,随着辣食摄入时间增加,OR值上升,50~59年组OR值最大(女性和全人群OR值分别为1.48和1.32),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川省彭州市居民辣食摄入率较高,开始摄入辣食年龄小,摄入时间长,且以混合食用多种辣食为主。在总人群和女性中,辣食摄入频率、吃辣强度、摄入辣食种类与肥胖风险增加有关,在男性中未发现此种关联。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孕妇肥胖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5年1月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24例,根据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加量分为3组,孕前BMI≥25者36例为孕前肥胖组;孕前BMI在17~24之间,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150例为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孕前BMI在17~24之间,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38例为正常组。探讨各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率及出现产科合并症的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及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孕妇的剖宫产率、巨大儿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中国7 ~10岁儿童腹型肥胖与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选取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资料完整的7~10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共计40 495名.利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制定的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和腰围身高比(WHtR)>0.46判定体形,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形、单纯腹型肥胖、腹型肥胖合并外周型肥胖(简称复合型肥胖)和其他体形;以血压高于2010年全国学生同性别、同年龄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第95百分位数(P95)界值判定为血压偏高.描述单纯腹型肥胖、复合型肥胖和血压偏高的检出情况;并按相同性别、年龄(相差±0.5岁)、身高(相差±0.3 cm)以1∶1∶1相互匹配正常体形、单纯腹型肥胖、复合型肥胖3种体形儿童青少年,每组分别为2165名,利用x2检验、方差分析及多水平模型分析腹型肥胖与血压的关系.结果 40 495名研究对象,包括男生20 175名,女生20 320名;单纯腹型肥胖检出率为6.36%(2576/40495),男生为7.41%(1494/20 175),女生为5.32%(1082/20 320);复合型肥胖检出率为16.33%(6611/40 495),男生为21.30%(4298/20 175),女生为11.38%(2313/20 320);男女生体形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9.01,P<0.01).血压偏高检出率为9.62%(3896/40 495),男生[10.05%(2028/20 175)]高于女生[9.19%(1868/20 320)](x2=8.59,P<0.01).复合型肥胖组收缩压、舒张压数值[男生:(103.8±11.3)、(64.7±10.1)mm Hg(1 mm Hg =0.133 kPa);女生:(102.9±12.1)、(64.5±10.0)mm Hg],高于单纯腹型肥胖组[男生:(99.5±11.2)、(61.6±9.9)mm Hg;女生:(99.6±11.4)、(62.6±9.3)mm Hg]高于正常体形组[男生:(97.4±10.8)、(60.5±9.4)mm Hg;女生:(97.2±10.8)、(60.8±9.4)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F值分别为113.22、62.05;女生:F值分别为54.19、32.31,P值均<0.01).多水平分析结果示:复合型、单纯型肥胖组较正常体形组,男生收缩压分别升高6.0、1.8 mm Hg(Wald x2值分别为17.55、204.94,P值均<0.01),舒张压分别升高4.0、0.9 mm Hg(Wald x2值分别为6.37、114.05,P值均<0.05);女生收缩压分别升高5.0、2.1 mm Hg(Wald x2值分别为16.47、92.52,P值均<0.01),舒张压分别高3.5、1.6 mm Hg(Wald x2值分别为12.29、57.52,P值均<0.01).单纯腹型肥胖男生收缩压偏高的风险高于正常体形男生[OR=1.48(95% CI:1.06 ~ 2.06)],复合型肥胖男[收缩压:OR=3.06(95% CI:2.28 ~4.11);舒张压:OR =2.72(95% CI:1.99~3.72)]、女生[收缩压:OR=2.48(95% CI:1.75 ~3.53);舒张压:OR =2.64(95%CI:1.82 ~3.93)]收缩压和舒张压偏高的风险均高于正常体型者.结论 单纯腹型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的相关因素,复合型肥胖与血压升高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