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原位狭窄并急性闭塞行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28例患者在发病6~8 h内接受一种或多种血管内治疗技术再通血管。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术后即刻采用m 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程度,术后72 h复查头颅MRI或CT,随访采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90 d的预后。结果术中即刻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再通率:25例患者(89.3%)血管再通良好,3例患者(10.7%)血管再通不良。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患者16例(57.1%),预后不良患者12例(42.9%)。其中死亡7例(25%),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3.6%);无血管内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对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病人机械取栓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病例资料,根据术前CT结果分为HMCAS组(n=77)和无HMCAS组(n=121),比较两组在术后成功再通率、90 d良好预后率与病死率。结果 HMCAS组和无HMCAS组术后成功再通率分别为88.3%和86.8%(P=0.751),良好预后率(m RS≤2分)分别为53.2%和57.0%(P=0.602),术后90 d病死率分别为14.3%和9.1%(P=0.257),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13.0%和6.6%(P=0.128)。结论 HMCAS对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病人血管内取栓治疗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查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支架取栓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评价4种影像学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2年3月至2018年8月共5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均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术,术前行DWI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c-ASPECTS)、DWI脑干评分(BSS)、后循环CTA评分(pc-CTA)和基底动脉CTA评分(BATMAN),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术后36 h内记录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发病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支架取栓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DWI pc-ASPECTS、DWI BSS、pc-CTA和BATMAN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57例患者中53例(92.98%)血管完全再通,2例(3.51%)部分再通,2例(3.51%)未再通;3例(5.26%)症状性颅内出血;22例(38.60%)预后良好、35例(61.40%)预后不良;14例(24.56%)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0.879,95%CI:0.783~0.986;P=0.028)、高DWI BSS评分(OR=0.348,95%CI:0.177~0.683;P=0.002)和低BATMAN评分(OR=1.549,95%CI:1.019~2.353;P=0.040)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OC曲线,DWI pc-ASPECTS、DWI BSS、pc-CTA和BATMAN评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95%CI:0.658~0.884,P=0.000)、0.861(95%CI:0.744~0.938,P=0.000)、0.634(95%CI:0.496~0.757,P=0.091)和0.698(95%CI:0.562~0.813,P=0.012)。结论入院时高NIHSS评分、高DWI BSS评分和低BATMAN评分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串联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8年8-11月共5例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串联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均行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再行颅内动脉支架取栓术。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程度,术后3 d、90 d和1年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以及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手术成功率为5/5。术后即刻TICI分级3级2例、2b级2例、2a级1例,血管再通率为4/5,未发生颅内出血或动脉再闭塞,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90 d mRS评分0分2例,2分2例,3分1例。术后1年均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结论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串联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诊行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并顺行颅内动脉支架取栓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共2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均采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记录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取栓前是否静脉溶栓、是否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取栓后是否动脉溶栓、术后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术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 25例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中位时间5.00(4.00,6.30)h,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中位时间2.00(2.00,2.50)h,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2(2,2)次,7例(28%)先行静脉溶栓再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6例(24%)行单纯球囊扩张术,3例(12%)行单纯支架植入术,4例(16%)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4例(16%)取栓后行动脉溶栓,11例(44%)术后应用替罗非班;20例(80%)血管再通(TICI分级2b~3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入院时[8(4,12)分对14(11,17)分;Z=-3.532,P=0.000],3例(12%)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 15例(6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8%)死亡。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CI分级2b~3级是血管内机械取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OR=0.316,95%CI:0.102~0.982;P=0.046)。结论 Solitair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且大脑中动脉再通级别越高、预后越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41例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记录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围手术期血管内机械取栓相关并发症,术后90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性神经放射学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侧支循环分级系统评价前循环侧支代偿,BATMAN评分标准评价后循环侧支代偿。结果 41例患者中12例(29.27%)行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32例(78.05%)术后即刻实现血管再通(mTICI 2b~3级),前循环再通20例(80%,20/25)、后循环再通12例(12/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424,P=0.706);28例(68.29%)术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NIHSS评分下降≥4分),前循环闭塞18例(72%,18/25)、后循环闭塞10例(10/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7,P=0.524);11例(26.83%)术后90 d内死亡,前循环闭塞4例(16%,4/25)、后循环闭塞7例(7/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2.130,P=0.144),3例死于并发肺部感染和呼吸功能衰竭、8例死于缺血性卒中;14例(34.15%)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前循环闭塞10例(47.62%,10/21)、后循环闭塞4例(4/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493,P=0.483);6例(14.63%)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前循环闭塞4例(16%,4/25)、后循环闭塞2例(2/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3.303,P=0.856)。33例行侧支代偿评价,20例前循环闭塞患者中14例(70%)侧支代偿良好,其中9例(9/14)术后90 d预后良好,6例(30%)侧支代偿欠佳均预后不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4);13例后循环闭塞患者中3例(3/13)侧支代偿良好,术后90 d均预后良好,10例(10/13)侧支代偿欠佳,仅1例(1/10)预后良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4)。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用于治疗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充分进行术前评估、完善脑卒中救治流程可以提高血管内机械取栓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狭窄病变的处理策略。方法共36例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单纯血管内治疗或桥接治疗,记录入院或住院期间病情突然加重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并记录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36例患者中13例(36.11%)行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颅内动脉狭窄21例(58.33%)、颅外动脉狭窄15例(41.67%),前循环狭窄16例(44.44%)、后循环狭窄20例(55.56%)。25例(69.44%)采用支架取栓装置,11例(30.56%)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21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4例单纯行球囊扩张,9例植入Wingspan自膨式支架,8例植入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15例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均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36例患者中33例(91.67%)血管再通(mTICI分级2b~3级),21例(58.33%)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5.56%)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13.89%)死亡,其中颅内动脉狭窄组与颅外动脉狭窄组、前循环狭窄组与后循环狭窄组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5)。结论对于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价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患者共10例,均以导引导管越过闭塞的夹层先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逆行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斑块性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患者共15例,首先使用球囊扩张和支架置人治疗近端闭塞,再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顺行治疗)。术中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判断。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血管有效再通(TICI分级2b-3级)24例(96%)。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均无卒中复发。术后90d预后良好(mRS≤2分)15例(60%)。结论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安全、有效,对夹层所致的串联闭塞采取逆行治疗、对粥样斑块所致的串联闭塞采用顺行治疗为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2020年第5期报道专题为急性血管再通治疗,重点内容包括:串联病变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单中心队列研究;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颈动脉夹层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单中心研究;急性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颅内大动脉串联闭塞的血管内治疗;心源性栓塞患者阿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联合组)与支架取栓(支架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收集2016-01—2017-03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AIS患者,联合组25例,支架组15例,观察2组NIHSS评分、GCS评分变化情况,脑血管再通情况、并发症情况、90d内病死率、90d后改良mRs评分。结果AIS患者行支架取栓治疗再通率达100%,行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联合组明显长于支架组(Z=-3.670,P=0.000),支架组术后第1天病情好转情况,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49,P=0.080),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6,P=0.129),联合组术后病情好转情况,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49,P=0.005),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3,P=0.004)。2组术后7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2),90d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3),90d预后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结论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与支架取栓均可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支架取栓对于治疗大动脉血管闭塞再通率高;短期内联合治疗相比支架取栓能够更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病情,但2组治疗方案长期预后情况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低ASPECTS评分的大面积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技术及急救流程改进研究-前瞻性、多中心、登记研究 (endovascular treatment key technique and emergency work flow improv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GEL-ACT)中筛选接受血管内治疗,且ASPECTS/后循环ASPECTS(post-circulation ASPECTS,pc- ASPECTS)<6分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有效性终点为术后90 d预后良好 (mRS 0~3分),安全性终点包括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 和术后9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男性89例(73.55%),中位年龄62.0(54.0~72.0)岁,失访6例,纳 入统计分析的共115例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53例(46.09%),基线低NIHSS(OR 0.908,95%CI 0.841~0.980,P =0.0130)和闭塞血管再通成功(OR 13.676,95%CI 1.396~134.004,P =0.0247)是术 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24 h内发生sICH 21例(18.26%),穿刺至再通时间长(OR 1.009, 95%CI 1.002~1.017,P =0.0163)和病变血管合并串联狭窄(OR 4.202,95%CI 1.457~12.119,P =0.0079) 是术后24 h内sICH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90 d全因死亡23例(20.00%),基线高NIHSS(OR 1.089, 95%CI 1.014~1.170,P =0.0186)和术后24 h内sICH(OR 4.688,95%CI 1.382~15.898,P =0.0132)是术 后90 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大面积梗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虽然风险较高,但术前严格地筛选低 NIHSS患者,术中尽量获得闭塞血管再通成功能够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其中采用Solumbra技术取栓17例,采用单纯支架取栓13例。评价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技术可行性、血管再通率、90 d时的预后良好率及手术并发症等。分析术后24 h的神经功能变化、不同技术手段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及卒中分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中,50%(15例)的患者为心源性栓塞型。支架机械取栓术后有87%(26/30)的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为2b/3级];术后90 d的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3分]为67%(20/30)。支架取栓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中位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3分、25分,P=0.00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olumbra技术组一次取栓血管再通达到mTICI 2b/3级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分别为69%、30%,P=0.033);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分别为87%、45%,P=0.038)。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包括异位栓塞、出血转化、无效再灌注、再闭塞等。术后90 d随访的病死率为10%(3/30)。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可行;选择适宜的支架取拴技术有利于提高血管再通率。心源性栓塞型可能是预测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东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17-06—2019-12收治的18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术后90 d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并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 3~6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取栓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8例患者取得成功再通15例(83.3%),获得良好预后10例(55.5%)。取得良好预后组患者其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更短(t=-2.192,P=0.044),术前NIHSS评分(Z=-2.408,P=0.016)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Z=-3.560,P=0.000)更低,ASTIN/SIR评分(Z=-2.253,P=0.024)及BATMAN评分(Z=-3.319,P=0.001)更高。结论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评分(ASTIN/SIR评分及BATMAN评分)与良好功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ERVO支架取栓术治疗分支动脉病变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例颅内分支动脉病变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3段闭塞2例、大脑后动脉P1段闭塞2例)诊治经过进行回顾分析,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估血流再通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90 d预后。结果8/9。术后即刻mTICI分级3级6例、2b级6例、2a级1例,血管再通率8/9。术后发生患侧脑出血1例、大面积脑梗死1例,其余7例闭塞动脉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4 d NIHSS评分为4.00(2.50,5.50),低于入院时评分9.00(7.50,11.00);术后90 d mRS评分≤2分7例、 2分2例,预后良好率7/9。结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3月8例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90 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状况。结果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平均(20±3.3)分;6例患者成功再通,术后NIHSS评分改善≥14分,90 d随访临床结局优良;2例部分再通,术后发生出血转化且死亡。结论对急性基底动脉栓塞的患者,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仍差。  相似文献   

20.
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其中动脉溶栓组21例,接受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常规治疗组30例,给予巴曲酶降纤治疗。观察两组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动脉溶栓组21例患者中完全再通13例,部分再通5例,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死亡1例,术后90d优者(BI≥90)12例,良者(50≤BI<90)6例,差者(BI<50)1例,术后6个月生活状态优者15例,良者3例,差者1例。两组14d、90d的NIHS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溶栓能够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