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背景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前是否进行rt-PA静脉溶栓,其所获得的风险和收益目前尚未知。本研究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直接血管内机械取栓还是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方法纳入中国41所脑卒中中心发病4.5小时内的适宜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直接机械取栓组(直接取栓组)和rt-PA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组(桥接取栓组),后者rt-PA剂量0.9 mg/kg。主要研究终点是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整体分布情况,采用非劣效性检验(95%CI下限是否≥0.8);次要结局包括梗死区域再灌注和术后90天病死率等。结果共筛选15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56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直接取栓组327例,桥接取栓组329例)。结果显示:直接取栓组术后90天临床预后(m RS评分)并不劣于桥接取栓组(校正后OR=1.07,95%CI:0.81~1.40;非劣效性P=0.040),但直接取栓组术前成功再灌注比例[2.45%(8/326)对7.01%(23/328);校正后OR=0.33,95%CI:0.14~0.74]和总体成功再灌注比例[79.41%(243/306)对84.49%(267/316);校正后OR=0.70,95%CI:0.47~1.06]低于桥接取栓组,而直接取栓组与桥接取栓组术后90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79%(58/326)对18.90%(62/328),P=0.710]。结论对于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基于20%可信界值,直接血管内机械取栓的功能结局并不劣于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该项研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资助;DIRECT-MT试验在Clinical Trials.gov注册号为NCT03469206。)。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查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支架取栓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评价4种影像学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2年3月至2018年8月共5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均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术,术前行DWI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c-ASPECTS)、DWI脑干评分(BSS)、后循环CTA评分(pc-CTA)和基底动脉CTA评分(BATMAN),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术后36 h内记录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发病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支架取栓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DWI pc-ASPECTS、DWI BSS、pc-CTA和BATMAN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57例患者中53例(92.98%)血管完全再通,2例(3.51%)部分再通,2例(3.51%)未再通;3例(5.26%)症状性颅内出血;22例(38.60%)预后良好、35例(61.40%)预后不良;14例(24.56%)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0.879,95%CI:0.783~0.986;P=0.028)、高DWI BSS评分(OR=0.348,95%CI:0.177~0.683;P=0.002)和低BATMAN评分(OR=1.549,95%CI:1.019~2.353;P=0.040)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OC曲线,DWI pc-ASPECTS、DWI BSS、pc-CTA和BATMAN评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95%CI:0.658~0.884,P=0.000)、0.861(95%CI:0.744~0.938,P=0.000)、0.634(95%CI:0.496~0.757,P=0.091)和0.698(95%CI:0.562~0.813,P=0.012)。结论入院时高NIHSS评分、高DWI BSS评分和低BATMAN评分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共2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均采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记录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取栓前是否静脉溶栓、是否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取栓后是否动脉溶栓、术后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术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 25例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中位时间5.00(4.00,6.30)h,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中位时间2.00(2.00,2.50)h,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2(2,2)次,7例(28%)先行静脉溶栓再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6例(24%)行单纯球囊扩张术,3例(12%)行单纯支架植入术,4例(16%)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4例(16%)取栓后行动脉溶栓,11例(44%)术后应用替罗非班;20例(80%)血管再通(TICI分级2b~3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入院时[8(4,12)分对14(11,17)分;Z=-3.532,P=0.000],3例(12%)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 15例(6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8%)死亡。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CI分级2b~3级是血管内机械取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OR=0.316,95%CI:0.102~0.982;P=0.046)。结论 Solitair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且大脑中动脉再通级别越高、预后越佳。  相似文献   

4.
2015年N Engl J Med发表5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证实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有效,从而迎来了机械取栓术的"春天",改写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自此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模式步入新时代,急诊机械取栓术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里程碑。2020年是机械取栓术"春天"到来后的5周年,我们通过该项技术获得哪些启发?未来将向何方向发展?通过本综述了解血管内治疗这项革新技术是如何突破黑暗迎来黎明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13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资料,根据临床预后分为良好预后组(n=299)和不良预后组(n=214)。主要评价指标为90 d预后良好率,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率、挽救技术比例、并发症及病死率等。结果 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mTICI 2b~3级)为93.8%(481/513),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mRS 0~2分)为58.3%(299/513),颅内出血率为22.0%(113/513),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9.6%(49/513),病死率为12.9%(66/513)。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术前NIHSS22分、代偿评分≥2分、血管再通达mTICI 2b~3级及术后无出血,与良好预后密切相关(均P 0.05)。结论 机械取栓能明显改善颅内大血管闭塞和(或)远端血管闭塞的临床预后。低NIHSS评分、良好代偿、血管成功再通及无出血是机械取栓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不良或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的17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结果 176例中,预后不良79例,预后良好97例;死亡41例,存活13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高血压病史、颈内动脉闭塞、取栓次数>3次、再通不良、术后再闭塞及术后症状性脑出血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血压病史、侧支不良、取栓次数>3次、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长、术后症状性脑出血及术后系统性并发症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Solitaire支架取栓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很多,强调尽早进行取栓术并减少取栓次数和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改善病人预后;此外,应重视血压对于病人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脑水肿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行机械取栓术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3例。通过脑水肿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通过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脑水肿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有高血压病史、基线NHISS评分 15分与脑水肿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管M2段及远端闭塞、成功血管再通为脑水肿严重程度呈负相关;重度脑水肿及基线NHISS评分 15分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3个月良好预后负相关,良好侧支循环及成功血管再通与良好预后的正相关。结论基线NIHSS评分 15分、高血压病史、血管是否再通、脑血管闭塞部位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后急性期脑水肿严重程度主要危险因素。脑水肿严重程度、基线NIHSS评分、是否血管再通及侧支循环状态为90 d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及血管再通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01—2022-4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56例,术后根据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评分标准评估所有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统计术后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情况。所有血管再通患者术后均进行90 d随访,根据改良的Rankin(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再通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156例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经机械取栓治疗后有142例TICI评分≥2b,血管再通率为91.03%,14例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8.97%。142例血管再通患者90 d时预后良好68例,预后不良74例,预后不良率为52.11%。预后不良组的年龄[(61.12±12.65)岁vs(56.89±10.98)岁]明显大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9.65±5.12)分vs(16.82±4.83)分]、发病至入院时间[(24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施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辅助脑室外引流术或去骨瓣减压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67例患者中62例(23.22%)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一致提示,合并高血压(OR=1.695,95%CI:1.247~2.631;P=0.006)、入院时血糖升高(OR=4.206,95%CI:2.771~6.284;P=0.000)、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OR=1.443,95%CI:1.205~1.872;P=0.017)、合并脑室出血(OR=1.947,95%CI:1.465~2.973;P=0.001)和急性脑积水(OR=3.221,95%CI:2.218~4.960;P=0.000)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高血压、入院时血糖升高、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合并脑室出血和急性脑积水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后易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有心房纤维性颤动(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此研究包含从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2月29日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7例计划进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患者判定分组。其中20例归为AF组而另外57例为非AF组。机械取栓术前,先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评分。取栓后即刻通过脑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和残余狭窄情况,并且分别在术后即刻,24h和72h后对患者使用NIHSS标准评分。手术三个月后使用改良的Rankin评分标准(m RS)对患者进行卒中后残疾评分。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结果的因素。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患者,血管再通率AF组为95%和非AF组的98.25%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455),而闭塞血管的残余狭窄率AF组为0%明显低于非AF组的50%(P=0.001),取栓后进一步行二线血栓切除术(包括:动脉溶栓术、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治疗后,闭塞血管的残余狭窄率AF组为0%仍明显低于非AF组的5%(P=0.015)。NIHSS评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m RS评分显示相似比例的预后良好(P>0.05)。回归分析表明,在对年龄、性别、体质量、血压和潜在的疾病调整后,AF组取栓后有较低的残余狭窄率(P=0.004,OR=1.293[1.086,1.540])。结论尽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论是否具有AF都受益于机械取栓术,AF可以提示术后闭塞血管的残余狭窄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首通效应(FPE)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97例基底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现FPE将患者分为FPE组与非FPE组, 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法), 确定FPE的影响因素。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 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3分)与预后不良组(mRS>3分), 同样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法), 评估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FPE组(133例)患者比较, FPE组(64例)中女性患者占比高, 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 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和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较高, 心源性栓塞、基底动脉上段闭塞以及首选血栓抽吸者占比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女性(OR=2.27, 95%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接触抽吸技术与支架取栓技术治疗发病6 h内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linicalTrials.gov以及Cochrane数据库,收集支架取栓术与接触抽吸术治疗大血管闭塞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共2 851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血管再灌注成功率(OR=1.17;95% CI:0.57~2.41;P=0.66)、术后24 h内脑出血发生率(OR=0.97;95% CI:0.68~1.39;P=0.89)、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OR=7.59;95% CI:1.94~29.72;P=0.82)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支架取栓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接触抽吸组(OR=7.59;95% CI:1.94~29.72;P=0.004)。结论 对于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接触抽吸技术在血管再灌注成功率、术后脑出血风险、预后良好率方面与支架取栓技术相近,但接触抽吸相比较支架取栓的病死率更低。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机械取栓是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应结合病史、发 病形式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病变性质;依据病变性质并参考手术路径,个性化选择支架取栓、 抽吸取栓、球囊/支架血管成形术、动脉溶栓任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取栓;并依据手术方式选择手 术材料,以快速高效地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A源影像的后循环ASPECT(CTA-SI pc-ASPECT)评分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4年11月~2017年3月行血管内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治疗前行NIHSS评分、CTA-SI pc-ASPECT评分,3 m后行mRS评分,定义mRS≤2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为预后不良,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分级(mTICI)≥Ⅱb为血管再通。研究CTA-SI pc-ASPECT评分及其他可能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共19例患者行机械取栓术,12例患者预后良好,症状性脑出血患者5例,5例患者死亡,血管成功再通12例。CTA-SI pc-ASPECT评分8分与≤8分组在预后良好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使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是相对安全有效的,CTA-SI pc-ASPECT评分≤8分发生不良预后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率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机械取栓是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应结合病史、发
病形式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病变性质;依据病变性质并参考手术路径,个性化选择支架取栓、
抽吸取栓、球囊/支架血管成形术、动脉溶栓任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取栓;并依据手术方式选择手
术材料,以快速高效地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桥接治疗和直接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应用桥接治疗48例(桥接组),直接取栓术治疗72例(取栓组)。结果 桥接组血管再通成功率明显高于取栓组(P<0.05)。出院时,桥接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取栓组(P<0.05)。术后90 d,桥接组预后良好率均明显高于取栓组(P<0.05)。桥接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取栓组(P<0.05)。结论 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桥接治疗可加快功能恢复,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临床观察研究(Study on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OS-Stroke)的32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测定患者认知功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 结果 该研究人群中有869例(26.45%)患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教育程度、 运动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高脂血症[比值比(odds ratio,OR)1.38,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1.89,P =0.043] 、女性(OR 1.30,95%CI 1.04~1.63,P =0.020)、 NIHSS评分高(OR 1.26,95%CI 1.24~1.30,P <0.001)、居住于农村(OR 1.25,95%CI 1.02~1.53, P =0.026)及高龄(OR 1.03,95%CI 1.02~1.04,P <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 险因素,高教育水平(OR 0.77,95%CI 0.63~0.92,P =0.015)和经常运动(OR 0.80,95%CI 0.66~0.97, P =0.020)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应综合考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低ASPECTS评分的大面积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技术及急救流程改进研究-前瞻性、多中心、登记研究 (endovascular treatment key technique and emergency work flow improv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GEL-ACT)中筛选接受血管内治疗,且ASPECTS/后循环ASPECTS(post-circulation ASPECTS,pc- ASPECTS)<6分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有效性终点为术后90 d预后良好 (mRS 0~3分),安全性终点包括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 和术后9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男性89例(73.55%),中位年龄62.0(54.0~72.0)岁,失访6例,纳 入统计分析的共115例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53例(46.09%),基线低NIHSS(OR 0.908,95%CI 0.841~0.980,P =0.0130)和闭塞血管再通成功(OR 13.676,95%CI 1.396~134.004,P =0.0247)是术 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24 h内发生sICH 21例(18.26%),穿刺至再通时间长(OR 1.009, 95%CI 1.002~1.017,P =0.0163)和病变血管合并串联狭窄(OR 4.202,95%CI 1.457~12.119,P =0.0079) 是术后24 h内sICH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90 d全因死亡23例(20.00%),基线高NIHSS(OR 1.089, 95%CI 1.014~1.170,P =0.0186)和术后24 h内sICH(OR 4.688,95%CI 1.382~15.898,P =0.0132)是术 后90 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大面积梗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虽然风险较高,但术前严格地筛选低 NIHSS患者,术中尽量获得闭塞血管再通成功能够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机械取栓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机械取栓术后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中心自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行机械取栓治疗的AIS患者133例,通过术后90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确定预后,mRS评分≤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将mRS>3分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低,术中取栓次数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当然血管再通良好是患者预后良好的前提,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术前NIHSS评分和术后严重并发症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年龄、术前NIHSS评分、和术后严重并发症均是影响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基于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估毛细血管状态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疗效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侧支循环在再灌注治疗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12月间发病24 h时以内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采用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IS)对缺血脑组织的责任血管区域进行侧支循环评估,并根据CTP灌注成像的核心梗死体积和术后1 w内头部MR的DWI影像结果,计算最终梗死体积和进展梗死体积,并随访患者临床预后及与远期功能恢复。结果 (1)基线ASPECTS评分(OR=2.246,95%CI 1.084~6.328,P 0.05)、大脑中动脉M1或M2闭塞(OR=4.801,95%CI 2.047~11.261,P 0.001)是侧支循环的独立影响因素;(2)基线ASPECT评分(OR=6.476,95%CI 1.618~21.921,P 0.001)、侧支循环(OR=12.304,95%CI 5.035~28.348,P 0.01)及出院NIHSS评分(OR=0.637,95%CI 0.473~0.858,P 0.01)是取栓患者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基于DSA评估毛细血管状态对发病24 h内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患者的进展梗死体积及临床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侧支循环结合发病时间窗有助于筛选可能在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AIS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