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确诊;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术检查方法(对照组)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组).结果:研究组的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Ⅰ级图像率、Ⅲ级图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Ⅱ级图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实施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62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且均选用磁共振成像技术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并根据不同检查方式划分为两个小组,前者设定为对照组,后者设定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成像时间、成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成像时间更短(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Ⅰ级图像率更高,Ⅲ级图像率更低(P<0.05);两组Ⅱ级图像率无差异(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磁共振成像技术,成像时间更短,成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RevolutionCT能谱扫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采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2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CTPA检查,观察组采用256排RevolutionCT能谱扫描技术进行CTPA检查。对比两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参数以及图像质量符合率。结果:观察组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左右上叶肺动脉、左右基底段肺动脉亚段、左右基底段肺动脉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剂量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信噪比、图像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有效辐射剂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图像质量符合率81.00%高于对照组的78.00%,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肺动脉栓塞且需接受CTPA检查的患者,采用RevolutionCT能谱扫描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参数以及图像质量符合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女性盆腔脓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的80例研究对象是经我院收治的女性盆腔脓肿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8年01月至2019年8月。所有患者分别接受螺旋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对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价值进行观察。结果:同螺旋CT检测方式相比,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诊断符合率显著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女性盆腔脓肿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方式,诊断符合率较高,有助于医生快速掌握患者疾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为促进患者康复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DW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经临床综合诊断为肝细胞癌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查,记录不同b值下信号强度、信噪比、质量指数、背景噪声,以及b=800 s/mm~2时(此时图像更清晰,ADC更稳定)肝细胞癌实质区与坏死区ADC值、研究组与对照组ADC值,并比较分析。结果不同b值下信号强度、信噪比、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800 s/mm2时肝细胞癌坏死区ADC值明显高于实质区(P0.05),同时,研究组A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细胞癌患者诊断价值明显,不仅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而且对肝脏病变也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全新的影像检查技术,其不同于传统的X线或CT,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身体内部的氢质子在外加的强磁场作用下激发射频脉冲,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经过空间编码技术,用探测器检测并接受以电磁形式放出的核磁共振信号,输入计算机,经过数据处理转换,最后形成图像。MRI所获得的图像异常清晰、分辨率高、信息量大,特别对软组织层次显示较好,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体会。方法: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总例数一共具有60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8年度-2019年度,研究对象60例应用电脑随机分配方式分为两组,其中3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3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将两组的检出率、误诊率以及敏感度、特异性、漏诊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检出率96.67%、误诊率以及漏诊率、敏感度96.67%以及特异性90.00%与对照组相比,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取得显著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应用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择取在本院就诊的80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接收时间段介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所有患者均接受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核磁共振(MRI)技术检查,以金标准(关节镜检查结果)为参照,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并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CT检查、MRI检查的膝关节损伤检出率分别为83.75%、88.75%。CT检查的敏感度数值、特异度数值、准确性数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膝关节损伤类型总检出率均低于MRI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中MRI检查的诊断效能高,且可对膝关节损伤类型进行准确鉴别区分,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CT血管成像采用双低剂量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CT血管成像检查的9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主要对象,研究过程中使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45例/组。观察组患者检查时的管电压为80~100kV,图像行iDose4迭代算法重建,对比剂碘海醇为300mgI/ml;对照组患者检查时的管电压为120kV,图像行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对比剂碘海醇为370mgI/ml。对两组有效辐射剂量以及碘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对比剂碘摄入量少于对照组,有效辐射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在行CT血管成像检查时选择双低剂量技术可在保障图像质量和目标血管CT值的基础上,减少有效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肝硬化结节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现共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54例肝硬化结节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两种检查技术在肝硬化结节诊断上的准确性.结果:经对比两种诊断技术的准确性,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脑肿瘤患者71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依据肿瘤良恶性分组,良性组49例,恶性组22例,均予以核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检测,比较2组D、D*、f参数及ADC标准值。结果:恶性组D、D*参数及ADC标准值均低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f参数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有助于脑肿瘤良恶性鉴别,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影像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2例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来本院接受诊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对照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应用CT影像技术进行诊断的为A组,接受MRI(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则为B组。统计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经统计,A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84.8%,稍低于B组的91.3%,但两组数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通过应用CT影响技术以及MRI技术,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诊断效果。由于这两种检查方法各有特点,因而在实际检查过程中,需从患者具体情况出发,结合应用上述两种手段进行检查,以促进临床诊断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严君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11):2036-2038
目的:探讨针对脑血管疾病患者,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判定其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起止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该时间段内选取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对患者进行分组,共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两组,前组给予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后组给予用CT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脑血管疾病检出率比较,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96.67%)高于CT血管成像检查技术(73.33%),(χ2=6.4052,P=0.0113)。结论:针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检出率高的优势,对于清晰显示患者的脑部病变效果明显,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基于磁共振T2WI反转恢复压脂(TIRM)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图像的支持向量机(SVM)模型,评估其对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激素受体(HR)表达水平的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128个于术前或治疗前接受乳腺MRI检查的乳腺癌病灶。根据免疫组织化学(IHC)或原位荧光杂交(FISH)检测结果进行分组。使用ITK-SNAP软件在磁共振TIRM和DWI序列图像上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并导入Pyradiomics程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使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递归特征消除法(SVM-RFE)筛选特征。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将108例病例按照8∶2比例分为训练组及验证组,另外20例作为外部测试组。采用SVM机器学习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评估各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SHAP算法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筛选最具贡献力的预测特征。结果 联合模型(训练组AUC=0.94;验证组AUC=0.90)对HER-2的预测效能均高于TIRM模型(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08例作为研究主体,所有患者经初步诊断为恶性肿瘤后,先后采取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评价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瘤患者208例经过病理检查后均全部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检出恶性肿瘤患者为184例(88.46%),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检出恶性肿瘤患者为208例(100.00%),MRI弥散加权成像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出率,二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患者手术后通过病理检查,检出病灶数量共286个,CT检查检出病灶数量249个(87.06%),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病灶数量为278个(97.20%),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病灶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的诊断中,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率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频率选择饱和法(SPIR)与改良水脂分离技术(mDIXON)在儿童MRI颈椎增强脂肪抑制中的图像质量。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行MRI颈椎增强检查的患者27例,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为1~15岁,平均(9.0±4.0)岁。所有患者均在飞利浦1.5T磁共振设备上进行颈椎增强MRI检查,分别采用SPIR与mDXION两种脂肪抑制技术行增强后T1加权矢状位扫描。采用客观评价法对两组图像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客观评价指标包括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并对两组间扫描时间进行比较。测量颈椎C3~C7椎体、C3~C7椎间盘、颈椎段脊髓以及颈部脂肪的MR平均信号强度(SI),选择颈椎C3~C5水平颈部后方空气区域作为背景区域并记录其SI和标准差。结果:2名观察者对SPIR和mDIXON组图像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ICC值均> 0.75)。mDIXON技术脂肪抑制图像的SNR和CNR均优于SPIR技术,具体表现为mDIXON组图像的颈椎C3~C7椎体、C3~C7椎间盘、脊髓和组织的SNR和C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疑似膝关节损伤者为研究对象.入选人员均接受CT检查及核磁共振检查,将关节镜检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并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81.3%(52/64)低于核磁共振检查96.9%(62/64...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脑血管成像中采用减影CTA和常规CTA去骨技术的临床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本院在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需要行脑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分别在临床中给予患者先后采用常规CTA去骨技术检查(常规组)和减影CTA去骨技术检查(实验组),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对比效果。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患者的血管重建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减影CTA和常规CTA去骨技术均可以取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但前者重建血管速度较快,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重建算法(FBP、iDose4、IMR)对双手无法上举患者的胸腹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来明确IMR重建技术对特殊体位CT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重建2022年1月1日—3月1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检查的双手无法上举行胸腹部CT检查的患者20例,所有数据均在256层螺旋CT (Brilliance iCT FHD Elite)上采集,所有病例采用三种重建算法重建图像:A组(FBP算法)、B组(iDose4算法)、C组(IMR算法)。测量正常肝脏区域以及伪影区域的CT值、SD值以及SNR,对图像主观质量采用5分法进行评估。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图像客观指标(SNR值、SD值)的差异,2名医师对图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图像主观评分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iferroni检验。结果:三组图像间SD值、SNRliver以及SNRartifac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师对图像的主观评分一致性很好(Kappa=0.841),三组图像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MR)多序列对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抽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且经穿刺活检证实的72例前列腺癌患者以及7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均已接受1.5TMR多序列检查,以穿刺活检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1.5T MR检查方法分别对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诊断结果。结果:经检查,使用常规序列+SPAIR检查前列腺增生的检出率较高,为96.00%,其次是常规序列及常规序列+SPAIR+DWI,为93.33%;使用常规序列+DWI+MRS检查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较高,为93.06%。结论:使用常规序列、常规序列+SPAIR、常规序列+SPAIR+DWI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准确率较高,而对前列腺癌患者使用常规序列+DWI+MRS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临床上能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