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应用颈部血管超声(CVUS)及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动脉系统实施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颈动脉血管造影确诊的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施以CVUS、SCT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种检测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保持一致(P0.05),但S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检出率均要高于CVUS,差异显著(P0.05)。结论 CVUS及SCTA对颈动脉狭窄均具有较好的检出率,但SCTA对斑块、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测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其与脑血管造影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10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3例无脑梗死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和(或)高脂血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部血管彩超和TCD对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以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和TCD的诊断一致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颈部血管彩超联合TCD对中重度以上狭窄检出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性为88.46%,准确率为92.45%,一致性较高(Kappa=0.801);对不稳定型斑块检出的敏感度为87.67%,特异性为87.88%,准确率为87.74%,一致性较高(Kappa= 0.72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和TCD诊断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无创、便捷,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病因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CUS)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70例脑梗死患者,均行CUS、TCD影像学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方法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结果:CUS与TCD联合检测对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为97.14%(68/70)高于CUS、TCD各单一检测(82.86%、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颈部CTA在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脑梗死发生部位将所有患者血管分为梗死侧组和非梗死侧组;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MRI显示单侧梗死灶39例,双侧梗死灶6例。非梗死侧156段血管,梗死侧204段血管;非梗死侧斑块检出率23.72%显著低于梗死侧42.16%(P0.05)。梗死侧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段数显著低于非梗死侧(P0.05)。非梗死侧稳定型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梗死侧,而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显著低于梗死侧(P0.05)。结论:颈动脉的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头颈部CTA在评估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河南省鄢陵县人民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并抽取同期非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取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检出率、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总狭窄率81.25%(52/64)高于对照组41.94%(26/62),且其中轻度狭窄率、中度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72.93%(194/266)高于对照组51.85%(56/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颈内动脉、左颈内动脉、右颈动脉、左颈动脉斑块分布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能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做出有效评估,可明显提升颈动脉斑块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SCTA及CVUS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观察SCTA与CVUS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狭窄程度及斑块检出率。结果:SCTA与CV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检出率均为72.5%(58/80),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3.3±13.3)%、(32.4±16.7)%,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综合准确率分别为72.5%(58/80)、50%(40/80),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86.7%(150/173)、72.3%(125/173)。SCTA与CV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及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率及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US检测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检测能力不及SCT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血管超声在急性缺血性脑率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4例经头部Ct或核磁共振(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了CT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其中21例同时进行颈部血管超声(CVUS)检查,采用配对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结果 21例患者42条血管同时进行CVUS和SCTA检查(CVUS/CTA),发现颈总动脉狭窄10/14条,斑块30/18条;颈内动脉狭窄12/10条,斑块10/8条.24例患者48组血管同时进行TCD和SCTA检查,共发现颈动脉系统血管闭塞6/17条.结论对于颈部和近端颅内血管狭窄的评价,超声检查和CT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超声检查对远端颅内血管的评价不足,联合使用CVUS、TCD和SCTA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系统的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543-4544
选取某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43例未形成脑梗死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超和DSA检测,观察两组的检测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联合检测吻合率为76.47%;颈动脉重度狭窄吻合率与其他类型相比明显较高(P0.05);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发生部位以椎动脉起始段最为常见,联合检测的中度狭窄吻合率(42.86%)与其他类型相比明显较高(P0.05)。DSA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在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评估中应用效果显著,对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以及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表达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42例CI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设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两组颈部动脉斑块(软斑、硬斑、溃疡斑、扁平斑)检出率、颈部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颅外段、右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结果:研究组检测出粥样斑块88个,对照组18个;研究组软斑、溃疡斑、扁平斑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颅外段、右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患者早期斑块数量及性质与健康人存在较大差异,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可有效评估颈部动脉病变,能准确提供斑块数量、斑块性质、血管狭窄等信息,对早期评估脑梗死发生风险及制定治疗措施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部血管超声(CUS)诊断脑梗死的价值。方法:11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n=64)与非老年组(n=54),分别采用TCD与CUS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脑血管狭窄、斑块形成率以及总体异常率。结果:两组患者TCD检查颅内血管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斑块形成率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1);CUS检查中,老年组颈部血管狭窄率以及斑块形成率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1)。老年组单纯TCD检查异常率为95.3%,单纯CUS检查异常率为93.8%,两种联合检查异常率为100.0%,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48.1%、5.6%和59.3%(P0.01)。单纯TCD检查、单纯CUS检查以及两种检查联合应用在老年组的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非老年组中,单纯TCD检查与联合应用检查的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单纯CUS检查(P0.01)。结论:TCD、CUS检查可全面反映脑梗死患者颅外与颅内血管异常,对血管壁病变、斑块的情况、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均可给予完整的检查,而联合应用两种方法则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8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对照组为15.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检出率87.5%,对照组为10.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可以较好对颈动脉狭窄进行诊断,对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颈部不同成分的斑块厚度和性质与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对该院16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及颈部非创伤性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分析不同斑块成分、厚度和性质与脑梗死、TIA的相关性。结果颈部CTA检查共发现598个斑块,厚度0.2~5.0 mm,平均(2.64±0.76)mm,其中脂质斑块和混合斑块构成比较高,分别为33.61%和26.09%;而稳定性斑块构成比明显高于易损性斑块;脂质斑块、混合斑块、斑块厚度为3.4~5.0 mm、易损性斑块患者脑梗死、TIA发生率均比较高,分别为54.41%和63.24%、28.26%和47.83%、78.38%和86.49%、56.41%和73.08%;脂质和混合斑块和脑梗死、TIA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324、0.461,P0.05);斑块厚度为3.4~5.0mm与脑梗死、TIA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432、0.517,P0.05);易损性斑块和脑梗死及TIA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429、0.538,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颈部CTA斑块成分、厚度和性质等特征与脑梗死、TIA发生均存在一定关联,可依据检查结果制定干预对策,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颅内及颈部动脉狭窄患者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诊断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85例颅内动脉或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均行头颈血管CTA检查、HR-MRI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CTA检查确诊率为96.47%(82/85);HR-MRI检查确诊率94.12%(80/85);CTA、HR-MRI确诊率比较无差异;CTA、HR-MRI的重度狭窄、闭塞检出率一致;较CTA检查,HR-MRI检查对轻度狭窄、中度狭窄血管检出率略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HR-MRI检查的非稳定性斑块比例(94.74%)高于CTA检查(63.1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TA检查的稳定性斑块检出率略高于HR-MRI检查,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TA、HR-MRI诊断均能获得理想结果、明确动脉狭窄程度,但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方面的优势明显,为疾病诊疗提供数据支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4例,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皆确定有颈动脉斑块。对患者病理学检查前进行颈部血管CTA检查,对比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性。结果:颈动脉CTA诊断结果中,易损斑块数、稳定斑块数皆与病理学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在CTA诊断结果中,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纤维组织与脂核面积、钙化及出血、溃疡等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诊断中,采用CT血管成像在诊断结果上与病理学检查具有一致性,这说明颈部CT血管成像诊断结果准确率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100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大小、形状、内部回声特点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不稳定性斑块的比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P0.01),对照组中稳定性斑块的比率显著高于不稳定性斑块(P0.01);观察组以软斑、溃疡斑及混合性斑块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且大多为不稳定性斑块。提示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狭窄处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密切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及早发现斑块,及早治疗,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狭窄率、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8例,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之间的斑块稳定性、分布差异,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患者(54.7%)(χ~2=11.38,P0.01)。脑梗死组比对照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更高(54.8%比31.3%,χ~2=18.59,P0.0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更高(P0.01),分布范围更广,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和吸烟有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检查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临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D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DUS、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评分、对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查情况、诊断效能及颈动脉斑块显示情况。结果:CDUS、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US、CTA检查患者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准确率分别为84.00%、96.00%(P <0.05);CTA检查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查的诊断效能各指标高于CDUS检查(P <0.05)。100例患者经DSA检查,共有65例患者颈动脉狭窄≥70%,35例患者颈动脉狭窄<70%;CDUS、CTA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查诊断的一致性分别为0.648、0.912;CTA检查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DUS检查(P <0.05);CDUS、CTA对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超声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查一致性及对斑块定位、定性、狭窄程度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5例脑梗死患者在1周内进行超声和MSCTA检查,分别观察斑块有无、位置、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5例脑梗死患者经超声和MSCTA检查分别发现了76处和78处颅外颈动脉斑块,两者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和MSCTA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不同性质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8,P=0.087);对不同部位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81);对各处斑块不同狭窄程度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044,P=0.06).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关系密切,超声、MSCTA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中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采用颈动脉超声(CVUS)对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进行检查的效果,为CIS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选择非CIS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的被研究者的颈部血管实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被研究者的颈部动脉管壁狭窄程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积分,斑块被检出情况,并分析两组之间以及研究组单侧缺血患者两侧的斑块形态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颈部动脉管壁狭窄程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患者在IMT以及斑块积分方面较对照组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斑块检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非缺血侧的斑块形态较好,回声均质比例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VUS能有效评估CIS患者的颈动脉变化和斑块情况,为CIS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6月~12月入住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4例纳入研究,检测患者血清HCY水平。应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对患者行颈部CTA扫描。根据血清HCY水平差异,将其分为高HCY组(80例观察组)和正常HCY组(7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数量及稳定性,并比较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程度组间HCY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管总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506,5.980,5.594,均P0.05)。轻、中、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3.16±6.73,15.19±5.93和26.13±11.18μmol/L,中、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4,5.270,2.684,均P0.01)。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5.053,P0.01)。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及混合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稳定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70,4.067,14.95,均P0.05)。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6.14±5.49,21.91±6.32和26.74±10.59μmol/L,混合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70,4.628,均P0.01),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混合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49,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稳定性具有密切相关性,高HCY血症可使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增高,颈动脉斑块总数及不稳定斑块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