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选定"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为活动主题,使用"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现况调查表"调查分析自2014年2月1日~3月3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肾脏病医院血液净化科透析患者内瘘穿刺10000针次,出现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的次数,设定目标值,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对策,采取措施实施。结果经由本次改善,动静脉内瘘每穿刺万针并发症由(540/10000)5.4%降至(230/10000)2.3%;QCC前后回针次数(166次比61次),血流不佳次数(128次比48次),渗血次数(135次比47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成员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专业能力、责任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心、运用品管圈的能力、工作积极性方面均有提高。结论运用QCC不仅能降低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提高品管圈成员的管理水平以及个人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内瘘透析的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血液透析室7名护士志愿组成品管圈,确立“提高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为活动主题,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由此拟定对策并实施,持续改进。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的观察组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99.6%)明显优于对照组(91.5%)( 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成功率,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参与管理意识,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中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应用情况,以及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相关并发症.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3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6月以上患者的资料,分为腕部内瘘组和肘部内瘘组,评估2组患者中与动静脉内瘘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76例患者中,腕部内瘘占93.09%(350/376)、肘部内瘘4.79%(18/376)、移植内瘘1.33%(5/376)、带涤纶套导管0.80%(3/376).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中血栓的发生率为13.86%、血管瘤样扩张12.23%、吻合口狭窄2.17%、动脉窃血综合征1.63%、感染0.54%、静脉高压0.27%.肘部内瘘组血管瘤样扩张的发生率(66.67%)明显高于其在腕部内瘘(9.43%)组的发生率( ?SUP>2=52.26,P<0.01);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1~3年的内瘘通畅率以及透析充分性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中没有出现高容量性心力衰竭.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首选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当通路失败时,肘部内瘘可作为第二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不同穿刺方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内瘘穿刺部位渗血、内瘘穿刺成功率及血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例患者采用定点穿刺方法,对照组15例则采用绳梯式穿刺方法。观察和比较2组间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血肿的发生率、内瘘感染的发生率及内瘘闭塞的差异。结果观察组15例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渗血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定点穿刺方法,可有效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感、穿刺针眼渗血及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程序化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应用程序化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内瘘栓塞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9.98%,对照组9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内瘘栓塞及假性动脉瘤.穿刺后患者针眼渗血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程序化内瘘穿刺,可有效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内瘘栓塞率及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瘘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使用新内瘘终末期肾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逆血流方向和顺血流方向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瘤、内瘘狭窄、闭塞、皮下血肿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进穿刺方法,可以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使用效率和时间.  相似文献   

7.
邵倩  厉淑荣  肖合存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1411-1412
2002年9月~2004年5月,我们对维持性血液透性患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进行改进,以提高穿刺成功率,保护内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纽扣式穿刺法对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纽扣式穿刺法,对照组区域穿刺法,比较两种穿刺方式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纽扣式穿刺法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穿刺方式对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能清醒合作的60例患者,同一患者按隔次交替使用两种穿刺法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观察,记录进针时疼痛、一次穿刺成功率及自穿刺皮肤开始到见回血固定针头前的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内瘘穿刺时实验组疼痛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成功率也较高(P<0.05)。结论优化组合式穿刺法不仅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也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和缩短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间。  相似文献   

11.
总结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法并发症的护理体会。21例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2 148例次,出现并发症37例次,包括内瘘感染、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湿疹、穿刺隧道周围瘙痒、隧道条索状硬结、穿刺困难、血流量不足。予改进血痂清除方法和局部消毒方法,有效预防感染和穿刺点渗血;选择扣眼穿刺点时,穿刺时根据患者时间情况减少或增大穿刺进针角度,以延长皮下隧道或是让穿刺针进入深部血管,保证血流量充足;更换成进口钝型穿刺针,减少机体不良反应。通过实施以上措施解决了并发症,内瘘保持通畅,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动静脉内瘘顺血流方向穿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山西护理杂志》2010,(11):2871-2872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顺血流方向和逆血流方向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观察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及创面延期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瘤、内瘘狭窄、创面延期愈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促进穿刺处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顺血流方向和逆血流方向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观察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及创面延期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瘤、内瘘狭窄、创面延期愈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促进穿刺处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李家燕  胡琼燕  唐业莹  黄玲  吕海莲  彭小梅   《护理与康复》2016,15(11):1079-1081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为活动主题,使用自制调查表与头脑风暴法找出影响动静脉内瘘患者动脉瘤发生的关键原因并制定对策,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从30.26%下降至15.51%,活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在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主题后进行现状把握,原因分析,目标设定,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率为27.27%低于之前的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可有效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和斜面向上两种穿刺方法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穿刺疼痛感和再循环率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向下组和向上组各20例;向上组采用顺血流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向下组采用顺血流针尖斜面向下穿刺;比较两组穿刺6个月内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穿刺疼痛感和再循环率等。结果向下组内瘘狭窄、血管瘤形成和内瘘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6%、5.56%、2.78%,均低于向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8、4.181、3.956,P0.05);向下组再循环率和穿刺疼痛评分分别为(3.53±1.67),(3.07±1.26)分,均低于向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2、3.645,P0.05)。结论相比于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向下穿刺可以减轻患者穿刺时疼痛感,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和再循环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内瘘侧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头静脉距瘘口近侧5~10 cm处离心方向穿刺法.结果:观察组穿刺324次,一次穿刺成功317例,成功率为97.8%;发生皮下血肿15次,发生率为4.6%.对照组穿刺315次,一次穿刺成功为260例,成功率为82.5%;发生皮下血肿30次,发生率为9.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发生动脉瘤1例;对照组发生内瘘堵塞5例,内瘘狭窄6例,动脉瘤9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出路采取动静脉内瘘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可使血流量得到保障,减少对内瘘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王燕  郑桂   《护理与康复》2017,16(11):1166-1169
<正>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公认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最佳生命线,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类型[1-2]。临床常用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有区域法、绳梯法和扣眼穿刺(Buttonhole puncture technique)法,其中,扣眼穿刺是指在同一位置,穿刺针以同一角度、同一深度刺入血管的技术。早期研究表明扣眼穿刺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和焦虑,减少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增加内瘘处美观度,因而被推荐为自体内  相似文献   

19.
刘霞  任英  洪芸 《华西医学》2009,(4):1025-1026
目的:总结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回顾15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资料,分析其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瘘并发症按发生率高低依次为出血、血流量不足、假性动脉瘤和血栓形成,无一例感染。结论:出血及血流量不足是动静脉内瘘的主要并发症,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双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动静脉内瘘穿刺采用双扣眼穿刺法,对照组动静脉内瘘穿刺采用扣眼穿刺法。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内瘘感染及炎症反应发生率、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时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行内瘘穿刺5 467例次,对照组行内瘘穿刺5 664例次,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3.7%、对照组74.5%,内瘘感染发生率观察组0.02%、对照组0.32%,疼痛程度观察组较对照组轻,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扣眼穿刺法能减少内瘘感染发生率,减轻穿刺疼痛感,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