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及口腔健康状况,为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与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兰州市学龄前儿童(3~6岁)1 280名,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卡方检验.结果 学龄前儿童存在口腔不良习惯的有78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4.9%;存在各类口腔疾病的有87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1.8%.结果 显示,口腔不良习惯对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具有影响(χ2=3.654,P<0.05).结论 父母应当采用积极的措施帮助学龄前儿童形成良好的口腔习惯,以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及口腔健康状况.为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与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兰州市学龄前儿童(3~6岁)1280名,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卡方检验。结果学龄前儿童存在口腔不良习惯的有78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4.9%;存在各类口腔疾病的有87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1.8%。结果显示,口腔不良习惯对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具有影响(X^2=3.654。P〈0.05)。结论父母应当采用积极的措施帮助学龄前儿童形成良好的口腔习惯,以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兰州市学龄前儿童饮食不良习惯及父母教育方式状况,为儿童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随机抽取兰州市1280名儿童(3~6岁),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卡方检验.结果 学龄前儿童存在饮食不良习惯的有906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4.6%;卡方检验显示,父母采用暴力惩罚、辱骂训斥、不满唠叨、引导沟通、提出期望并鼓励等因素对儿童的饮食不良习惯具有显著影响(χ2=18.991,P<0.05).结论 父母应当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对待儿童的饮食不良习惯,以促进其形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方式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性格和特定的行为取决于父母和儿童双方的行为和两方面的相互影响,亲子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相互影响的,形式多样的。  相似文献   

5.
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错He畸形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错He畸形的内在联系。方法 随机抽取门诊患者363例,采用问诊与视诊、口内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患者有无口腔不良习惯和错He畸形。结果 363例患者中,不良习惯患者86例,发病率23.69%,错He畸形者201例,发病率55.37%,错He畸形患者中,有不良习惯者57例,占28.36%,正常He儿童不良习惯发病率为17.90%,具有不良习惯的儿童,错He畸形发病率为66.28%。结论 口腔不良习惯与错He畸形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是引起错He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湖北、安徽、江苏11个城市的109所幼儿园为研究现场,将3~6岁的儿童纳入研究,共27987名,回收有效问卷(问卷均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填写完成)27200份。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父母行为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定,并分析不同特征的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率的差异;以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为因变量,以父母支持/参与和强制/敌意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的关联。结果2720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35±0.96)岁,男性13975名(51.4%),城市儿童24634名(90.6%),独生子女17916名(65.9%)。父母双方支持/参与均高占14.9%,均低11.9%;父母双方强制/敌意均高占15.2%,均低11.3%。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5%、9.5%、18.2%、24.5%、11.2%和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独生子女、居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和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与父亲/母亲高支持/参与、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亲/母亲低支持/参与和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与父母双方均高支持/参与、均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母双方均低支持/参与和均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错(牙合)畸形的内在联系。方法 随机抽取门诊患者363例,采用问诊与视诊、口内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患者有无口腔不良习惯和错(牙合)畸形。结果 363例患者中,不良习惯患者86例,发病率23.69%,错(牙合)畸形者201例,发病率55.37%,错(牙合)畸形患者中,有不良习惯者57例,占28.36%,正常(牙合)儿童不良习惯发病率为17.90%,具有不良习惯的儿童,错(牙合)畸形发病率为66.28%。结论 口腔不良习惯与错(牙合)畸形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是引起错(牙合)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非故意伤害及其倾向的影响,以期通过改善父亲教养方式,为预防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太原市10所小学2 874名四、五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最高的是情感温暖理解。儿童非故意伤害人数发生率为2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型教养方式是儿童具有非故意伤害倾向的危险因素;过分干涉型教养方式对儿童跌落伤的发生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应重视改善父亲的教养方式,以降低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在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当中 ,家庭因素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倾向 ,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父母教养方式直接作用于亲子关系 ,对儿童的多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1 ] 。长期以来 ,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一直被忽视。研究表明 ,父亲在与子女交往时 ,由于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与母亲相比有明显不同 ,因而在子女的智力、性别角色的认知、个性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社会化发展方面 ,有着重大的、不可…  相似文献   

10.
吴芃 《健康文摘》2008,(12):22-22
错[牙合]畸形和龋病、牙周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口腔三大疾病,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牙齿排列不齐等错[牙合]畸形的发病率已经高达49%,不仅大大影响孩子的外观美,给他们造成不利健康的心理压力,还易造成牙龈炎、口臭、牙齿龋坏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影响胃肠功能.影响全身健康。  相似文献   

11.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早期家庭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PU-P)对安徽省3个地区2 553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调查,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结果 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异常检出率最高,为21.6%;其次为多动、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和亲社会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6.9%,10.8%,10.1%,9.9%和7.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分层分析显示,母亲的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以及父亲拒绝均会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父母的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但是父亲控制/过度保护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无关(P>0.05);其他监护人仅表现为拒绝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异常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困难总分异常的风险(P值均<0.05).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发生风险,且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关联性更强.  相似文献   

12.
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的影响,为改善儿童睡眠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5-6月随机抽取芜湖市7所幼儿园,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利用Green 综合评分评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使用父母行为问卷(PBI)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的睡眠情况。结果 共调查了2 201名学龄前儿童,男童睡眠行为总分为49.79±4.65,女童为49.80±4.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05)。共有14.54%儿童(n=320)存在睡眠问题,存在睡眠问题的儿童其父、母亲敌意/强制教养方式的得分高于无睡眠问题组的得分(t=6.31,5.58,P<0.001),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得分低于无睡眠问题组(t=2.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得分越高,越增加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OR=1.04,95%CI:1.01~1.06、OR=1.04,95%CI:1.02~1.07),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方式减少儿童睡眠不良发生的风险(OR=0.98,95%CI:0.96~1.00)。家庭因素中本次研究仅发现家庭距主干道距离过近(≤50 m)可增加儿童睡眠不良的发生(OR=1.68,95%CI:1.07~2.63)。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家长在于学龄前儿童相处时应采用更积极的教养方式,其次,家庭距主干道距离也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应做好居民住宅的相关规定,为保障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不良身体姿态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为该群体不良身体姿态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Body - Style身体姿态评估测试仪(Model.S - 8.0)和《学龄前儿童生活习惯调查问卷》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北京市4所幼儿园 40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态评估和生活习惯调查。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体态测评得分为(21.98±3.01),不良体态检出率为75.86%,其中骨盆前倾、高低肩、O/X型腿检出率较高,占比分别为39.41%、46.80%、58.37%;不良体态检出率在性别(χ2 = 10.28)、年龄(χ2 = 16.57)、BMI(χ2 = 7.46)存在组别差异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女童(79.24%)高于男童(72.16%),3~<4岁组(73.02%) 4~<5岁组(75.00%) 5~6岁(79.86%)具有随年龄增长递增的特点,肥胖儿童(86.36%)不良体态检出率相对较高;体态发育与生活习惯具有相关性,“每天参加体育锻炼”(OR = 2.014,95%CI:1.712~2.426)、“视屏时间<2 h”(OR = 1.632,95%CI:1.266~1.527)、“睡眠时间≥6 h”(OR = 1.425,95%CI:1.266~1.624)、“基本每天都吃牛乳奶制品”(OR = 1.067,95%CI:0.906~1.146)对儿童体态发育具有积极影响。结论 学龄前儿童生活习惯对体态健康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改善体力活动、饮食习惯和睡眠时间,促进其体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both home literacy activities and direct instruction of reading skills promote reading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s how parent-led direct teaching activities impact emergent literacy. Preschool children (n = 47) were administered subtests from the Test of Early Reading Ability-3 and the Kaufman Survey of Early Academic and Language Skills. In addition, parents responded to a questionnaire about direct teaching of literacy activities implemented within the home. The majority of parents reported directly teaching their children literacy skills (86%), particularly letter names (71%) and sounds (65%). Fewer parents reported directly teaching printing letters (45%), writing words (29%), reading words (26%), or reading stories (26%). A trend emerged in which children receiving any direct instruction scored higher on most emergent literacy tasks. Howeve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only found in a few areas including direct teaching of alphabet knowledge and writing words. Implications for family literacy and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口腔保健知识、行为的影响。方法:以181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于健康教育前后,应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和儿童口腔保健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大部分家长都有口腔保健的常识,但对龋齿的饮食预防认识欠缺;通过此次健康教育,认识有所提高,大多数家长在此次健康教育活动中认识到了有效刷牙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前后能够督导幼儿坚持早晨和睡前刷牙,能够做到有效刷牙的幼儿人数有所增加(χ2=4.2395,P=0.039 5)。结论:学龄前儿童预防龋齿的健康教育活动应以学校和家庭为主,教育的内容应重点放在饮食干预上,并且需要采取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并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16.
卢青侠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277-5278,5280
目的 分析儿童乳牙龋与口腔卫生习惯方面的相关性,为临床乳牙龋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北京原宣武区部分幼儿园的165位儿童并按照是否患有乳牙龋分为病例组87例和健康对照组88例,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口腔卫生习惯与乳牙龋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儿童开始刷牙时间<2岁,每日刷牙次数<1次,喜欢吃糖果,睡前吃零食与乳牙龋病发病密切相关,而使用氟牙膏和有漱口习惯可以减少乳牙龋病发病.结论 刷牙年龄过大,刷牙频率过低,喜欢糖果及睡前吃零食与儿童乳牙龋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项目实施,评估建立乡镇学龄前儿童三级牙病预防保健网的可行性。方法:对中山市8个镇区19间幼儿园5 953名4~6岁儿童随机分为A、B两组,A为空白对照组,B为实验组,对实验组采用宣教、预防、治疗等综合措施,3年后对乳牙患龋率、充填率、龋均及六龄齿的患龋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项目实施3年后经统计分析,B组儿童乳牙患龋率低于A组(χ2=210.6,P<0.01),B组龋均低于A组(t=2.45,P<0.01),B组充填率高于A组(χ2=276.2,P<0.01),两组儿童六龄齿的患龋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43,P=0.511)。结论:以妇幼保健为依托,开展乡镇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项目是有效可行的,同时填补了乡镇儿童口腔保健的空白,使城乡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得到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habits and malocclus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way oral habits and speech problems affect dental occlus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METHODS: A random sample of 2,139 boys and girls aged 3-5 years old was evaluated. The children were enrolled in private and state institutions in the city of Bauru, S?o Paulo State, Brazil. The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developed in two steps: occlusion assessment, and a questionnaire about their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The occlusal anatomical-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assessment was done according to Angle classification. Additionally, overjet, overbite, crowding, anterior open bite, posterior crossbite, and anterior crossbite were evaluated. A sub-sample of 618 children filled out the questionnaire. The prevalence of malocclusion and some variables of exposure were tested by b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malocclusion was 51.3% for boys and 56.9% for girl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related to gender. In regard to age, there was a higher prevalence of malocclusion in the 3 year-old group, which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age (p<0.05). CONCLUSIONS: Among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evaluated, the habit of sucking a pacifier wa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association with malocclusion (OR=5.46) followed by the habit of sucking fingers (OR=1.54). Speech problems did not show any influence in malocclusion occurren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特征,为情绪障碍儿童心理干预提供具体方向。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70例情绪障碍儿童及其父母和140例正常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施测。结果 两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19个条目)、父亲偏爱被试(3个条目)、父亲拒绝否认(1个条目)、母亲情感温暖理解(17个条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障碍组父、母部分养育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P均<0.05)。结论 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主要呈现为父母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的特征,且具有消极互动等特点。具体体现在患儿感受不到父母的认同、宠爱、鼓励与支持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