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 CBCA)行初次肺静脉电隔离( PVI)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学习曲线、即刻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12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由单一术者利用CBCA行初次PVI治疗的连续20例房颤患者的资料。将病例按手术先后编号,观察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变化。并将病例分为2组(前10例:A组,后10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即刻PVI的成功率的差异。结果20例患者[男12例,平均年龄(55.4±11.6)岁,阵发性房颤19例、持续性房颤1例)房颤病程的中位数为24个月。 A、B两组平均冷冻次数[(10.5±2.1)次对(9.3±1.7)次,P=0.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B组平均冷冻时间[(46.5±11.4)min 对(36.7±4.4)min, P=0.021]、手术时间[(150.0±27.6)min对(123.4±19.8)min, P=0.023]及X线透视时间[(62.5±15.7)min对(47.2±9.7)min, P=0.018]均减少。单纯行CBCA治疗,B组在患者水平及肺静脉水平上达到即刻PVI的成功率较A组高( P<0.05)。围术期出现1例(5%)主要并发症为膈神经麻痹( PNP)。结论应用CBCA行PVI治疗房颤具有近期安全性和即刻有效性。术者可以通过较少病例很快完成学习曲线。 PNP作为主要并发症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 目的 评价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入选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3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冷冻球囊技术进行房颤消融治疗。结果 房颤消融手术平均时间(125.5±38.2)min,平均透视时间(27.4±13.0)min,平均冷冻消融时间(36.9±12.8)min,导管消融即时成功率92.7%,平均每根肺静脉冷冻次数2~6(4. 0±1.2)次/根,各肺静脉即时成功率:左上肺静脉95.3%,左下肺静脉92.5%,右上肺静脉93.2%,右下肺静脉89.7%;术中行右上肺静脉消融时,并发膈神经麻痹1例,发生率2.6%;术后回访1例患者12个月内复发,复发率3%。结论 冷冻球囊消融术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术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对手术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 分析行冷冻球囊消融的阵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103例,根据术中是否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分为两组:迷走神经反射组(n=40)和非迷走神经反射组(n=63)。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参数及即刻成功率。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观察房颤的复发率。 结果 两组在并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梗死以及左房内径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中应用23 mm小球囊的比例、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曝光量也均无显著差异。术中出现较长时间严重迷走神经反射2例,经心室起搏、静注阿托品后恢复。术后随访12~21(13.6±2.3)个月,迷走反射组复发14例(35%),非迷走神经反射复发20例(32%),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 冷冻球囊隔离肺静脉治疗房颤术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不影响房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方法、策略及近期结果。方法: 对2013年12月~2014年1月在本院开展的5例冷冻球囊治疗阵发性房颤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者手术时间100~210(153±44) min,X线曝光时间为33~72(51±15) min。每根肺静脉平均冷冻消融时间为29~300(209±75) s ,温度-27℃~-61(-44±9)℃,每根肺静脉冷冻次数2~6(3.0±1.3)次/根。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肺静脉狭窄、血栓栓塞、膈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术中1例患者未达到完全肺静脉隔离,用普通射频导管补点消融成功。术后3例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24 h内逐渐缓解。术后随访1~2个月,均无房颤发作,无相关并发症。结论: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操作相对简单、无需三维标测、学习曲线可能较短;但早期X光曝光时间较长,有待进一步缩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单中心长期随访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接受CBA治疗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门诊随访资料。术前经胸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LAD)。术后3个月后出现的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判定为CBA治疗失败。结果199例房颤接受CBA治疗,术中并发膈神经麻痹3例(1.5%),术后发生心包积液1例(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0.5%),均自行缓解。在平均(23±14)个月随访中15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65例(42.8%)治疗成功,失败患者中75例(86.2%)为术后12个月内复发。失败患者年龄较大[(62±7)比(52±10),P=0.0379]、LAD较大[(47±7)mm比(43±6)mm,P<0.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治疗成功率(29.5%)明显低于阵发性房颤患者(48.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7(1.000,1.076),P=0.0488]和LAD[OR=0.896(0.842,0.953),P=0.005]能独立预测初次CBA治疗效果。结论 CBA治疗房颤安全有效,长期随访效果较好。房性心律失常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12个月内。年龄和LAD是预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本中心2名术者应用二代冷冻球囊术(second-generation cryoballoon,2G-CB)行初次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学习曲线、即刻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接受2G-CB的药物难治型PAF,两位术者连续60例,共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先后顺序分为6组(每组10人,分为时序1~6组),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即刻PVI成功的差异。结果:120例患者,分为术者1组和术者2组,两组平均年龄为(59.52±10.12)岁比(62.91±11.91)岁(P=0.097),男性比例为66.7%比60%(P=0.449),房颤病程为(15.62±9.10)月比(13.91±8.71)月(P=0.297),冷冻次数中位数为 2(2~3)次比2(2~4)次(P=0.0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者2组手术时间[(65.4±16.8)min比(59.4±13.5)min,P=0.033]及X线曝光时间[(18.7±4.2)min比(16.8±3.5)min,P=0. 013]均长于术者1组。术者1经过约20例手术后单次手术的操作时间(P=0.007)和X线曝光时间显著缩短,术者2经过约30例单次手术的操作时间(P<0.001)和X线曝光时间显著缩短,患者水平及静脉水平冷冻球囊的即刻PVI成功率显著升高,并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术者1组共出现2例膈神经麻痹,2例为心包积液。术者2组出现3例为膈神经麻痹,1例为心包积液,1例术后语言障碍。结论:应用二代冷冻球囊术(2G-CB)行肺静脉隔离(PVI)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具有即刻有效性和安全性。不管是房颤消融经验丰富的术者还是缺乏房颤消融经验的术者都可较快的完成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7.
采用第二代新型冷冻球囊对4例症状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进行冷冻消融治疗。结果:4例患者总共16条肺静脉电位被冷冻消融隔离。手术时间为(74±21)min,射线下曝光时间为(22±6)min。术中有3例患者出现明显胸痛,均在冷冻下肺静脉复温过程中发生,2例位于左下肺静脉,1例位于右下肺静脉。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膈神经麻痹。随访4个月,未见房颤复发。结论: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应用带有微型环肺静脉标测导管(微环导管)的冷冻球囊完成肺静脉电隔离的可行性.方法 入选2007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德国心脏中心(柏林)接受导管消融的20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次房间隔穿刺后,将冷冻球囊置入左心房.冷冻球囊中央管中放置1根微环导管,作为“导引钢丝”和肺静脉标测导管.结果 电隔离751根肺静脉.其中405根肺静脉(53.9%)在冷冻消融过程中,实时记录到肺静脉电位消失;346根肺静脉(46.1%)在冷冻消融后,回撤微环导管,证实肺静脉电隔离.平均手术时间(131.4±51.7) min,X线曝光时间(23.7±11.3) min.随访33.4(6~63)个月,131例(64.9%)患者无房颤发作.1例患者在隔离右上肺静脉时出现膈神经麻痹,1个月后恢复.结论 使用带有标测功能的冷冻球囊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第2代冷冻球囊用于肺静脉电隔离的成功率显著高于第1代,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手术中使用广泛,在持续性房颤消融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但其应用于肺静脉以外心脏组织的消融仍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单纯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CPVAI)的单中心远期(3年)随访结果,并探讨持续房颤病程和消融术中心律转归与消融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86例接受CPVAI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男性6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6±12)岁。根据持续性房颤的病程是否超过1年,将其分为短病程(≤1年)组(n=47)和长病程(〉1年)组(n=39)。结果随访时间为25—50(36±8)个月。单次消融后平均随访3年时的成功率为30.2%(26/86)。9例(10.5%)出现晚期复发(发生于随访1年之后)。短病程组单次消融后的3年随访成功率显著高于长病程组(42.5%对15.4%,P〈0.01)。29例(33.7%)CPVAI术中房颤经消融中止(包括转为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3年随访单次消融成功率(48.3%)显著高于房颤未被中止者(21.1%,P〈0.01)。本组共24例复发患者(27.9%)接受了≥2次CPVAI治疗,3年随访的总成功率为41.9%(36/86)。结论单纯CPVAI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远期效果仍远不理想,且随访1年之后的远期复发并不少见;持续房颤病程〈1年和CPVAI术中房颤经消融中止者的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隔离(CPVI)基础上采用心房碎裂电位(CFAEs)消融或(和)线性(Linear)消融进行心房基质改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病例,房颤病程2.5±2.3年,左房内径42.4±4.5 mm。根据消融术式改进分为三组CPVI+CFAEs、CPVI+linear和CPVI+CFAEs+Linear组。比较消融术中房颤终止比例及随访疗效。结果三组消融总时间有显著性差异(160±14 min vs 178±9 min vs 241±8min,P<0.01)。CPVI+CFAEs组终止房颤/转变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比例(52.7%)显著高于CPVI+Line-ar组(18.4%),但低于CPVI+CFAEs+Linear组(73.1%)。术后3.1±1.2个月,三组二次消融比例47.3%、51%、38.5%,P=0.43。术后平均随访9.5±1.8个月,三组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例数分别为39例(70.9%)、33例(67.3%)和41例(78.8%),P=0.41(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例25.6%、24.2%和22%,P=0.96)。结论 CP-VI基础上CFAEs消融的房颤终止比例高于单纯线性消融,但低于联合应用CFAEs消融和Linear消融。尽管如此,三组术后二次消融比例和随访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国产ColumbusTM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在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中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入选持续性房颤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术中两次穿刺房间隔成功后送入环形标测电极和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使用Columbus系统构建左房和肺静脉电解剖结构后行房颤消融。另取10例使用CaaoXP系统辅助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均成功完成肺静脉电隔离和必的线性消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建模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放电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1±4)minVS(9±4)min;(13±3)minVS(4±5)min;(35±8)minVS(33±9)min,P均〉0.05]。实验组总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35±20)minvs(120±17)min,P〈O.05]。两组在术中、术后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在术后至少1年的随访时间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5例患者复发。结论国产Columbus三维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and objectives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PVI) technique has become the cornerston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catheter abl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xtended antrum ablation based on electrophysiological substrate mapping plus PVI in A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ryoballoon ablation.MethodsIn this observational study, a total of 121 paroxysmal AF patients and 80 persistent AF patients who did not achieve the procedure endpoint after cryoballoon ablation received extra extended antrum ablation (EAA) based on electrophysiological substrate mapping vi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EAA group). As a control group (PVI group), among paroxysmal AF and persistent AF patients, we conducted a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cohort, in whom only PVI was completed.Results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15.27±7.34 months. Compared with PVI group, paroxysmal AF patients in the EAA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 of AF-free survival (90.1% vs. 80.2%, p=0.027) and AF, atrial flutter, or atrial tachycardia (AFLAT) -free rate survival (89.3% vs. 79.3%, p=0.031). Persistent AF patients in the EAA group also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 of AF-free survival (90.0% vs. 75.0%, p=0.016) and AFLAT-free survival (88.8% vs. 75.0%, p=0.029) than PVI group. Complication rates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between both groups, in either paroxysmal AF or persistent AF patients.Conclusion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extra extended antrum ablation based on electrophysiological substrate mapping is effective and safe. Moreover, the strategy can improve the outcome of AF cryoabla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肺静脉电隔离术(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 PVI )联合碎裂电位( 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 , CFAE)消融对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对比观察23名于本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PVI及左房顶部线性消融,其中12例联合CFAE消融,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时间、手术并发症、左房大小、左房血栓、一次手术成功率等指标。结果联合CFAE消融组总手术时间(252±35) min、X线曝光时间(42±9.1)min、消融时间(94±11)min,单纯行PVI 组分别为(176±22)min、(34±7.6)min、(63±8)min,联合CFAE消融组手术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两组手术并发症、对左房大小及左房血栓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联合CFAE消融组一次手术成功率(75%)明显高于单纯行PVI组(64%)( P<0.05)。结论 PVI联合CFAE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虽增加手术、消融及X线曝光时间,但并不会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可提高房颤消融的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发生心房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98例的CHD合并AF患者,依据有无左心房血栓分为:对照组(52例,未发生心房血栓)、研究组(46例,发生心房血栓)。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房直径(LAD)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心房血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BNP、hs-CRP、ox-LDL、LVEDd、LAD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358.6±77.8)pg/ml vs.(1102.9±315.7)pg/ml,P=0.001];[(5.8±1.0)mg/L vs.(7.4±1.3)mg/L,P=0.027]、[(3.4±0.8)mmol/L vs.(4.0±0.9)mmol/L,P=0.038]、[(58.1±5.5)mm vs.(74.3±6.8)mm,P=0.030]、[(32.5±3.8)mm vs.(39.6±4.3)mm,P=0.021],LVEF、HDL-C则明显降低,分别为:[(57.3±3.8)%vs.(48.2±3.1)%,P=0.015]、[(1.08±0.27)mmol/L vs.(0.72±0.16)mmol/L,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bA1C、T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OR=1.986,P=0.009)与LAD(OR=0.863,P=0.028)为心房血栓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BNP能独立预测CHD合并AF患者心房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磁导航指导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与床旁操作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78例房颤患者,分为磁导航指导下消融组(MNS组,28例)和床旁操作消融对照组(CON组,50例).MNS组穿刺房间隔后采用盐水灌注磁消融导管行左心房建模和左右肺静脉前庭电隔离,隔离后采用牛眼图确认;CON组在电解到标测(Carto)系统指导下采用常规床旁操作消融方法.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6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动态心电图.结果 78例房颤患者均成功实施消融治疗.MNS组和CON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10.0~ 210.0(152.7±24.0) min和90.0~ 180.0(145.5±18.2) min(P>0.05);MNS组和CON组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7.5~35.0(17.2±7.3)min和15.1~61.0(30.8± 14.2) min(P<0.05);MNS组和CON组X线曝光量为165.0~1 988.0(603.0±496.6) mGy和321.5~2 512.6(850.6±624.3) mGy(P<0.05),而MNS组28例患者中前14例和后14例的手术X线曝光量分别为250.0~1 988.0 (810.3±583.3) mGy和165.0~715.0(396.3±159.4) mGy(P<0.01).MNS组除1例血胸外,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CON组出现1例心脏压塞、1例肺静脉狭窄、1例新发腔隙性脑梗死、1例血胸和3例血肿.随访3~6个月,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磁导航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房颤患者的导管消融.与床旁操作消融相比,手术成功率相似,但具有明显减少医患X线曝光量、缩短医生房颤导管消融学习曲线和可能降低患者手术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围术期口服胺碘酮对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心律的转复和窦性心律维持,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78例心房颤动且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被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试验组开始口服胺碘酮每天2次,每次200 mg至术后第3天,术后第4天至出院前胺碘酮剂量改为每天1次,每次200 mg.对照组以安慰剂代替胺碘酮,服药时间、剂量和方法同实验组.比较两组术后窦性心律的转复和维持、有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失常发生及类型、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律和心室率,及术前、术后患者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有无发生肺纤维化.结果 术后两组比较,试验组窦性心律患者比例在手术复跳时(39.4% vs.10.5%,P<0.01)、出院前(46.7% vs.2.6%,P<0.01)及术后1个月(36.8% vs.2.6%,P<0.0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快速性心房颤动(15.8% vs.31.6%,P<0.05)、发作时心室率[(136.5±25.2)次/min vs.(158.6±30.9)次/min,P<0.05]及室性心律失常(7.9% vs.18.4%,P<0.05)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40.9±11.2)hvs.(58.5±13.8)h,P<0.05)]、心房颤动患者出院时心室率[(74.2±8.4)次/min vs.(91.7±10.2)次/min,P<0.05]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无死亡,无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无肺纤维化.结论 行心脏瓣膜置换或整形手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围术期口服胺碘酮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率、维持窦性心律时间、降低快速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心室率的控制满意,减少重症监护病房入住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